生命是什么(下)  ——一位老師在樸素理論指引下走進兒童內心世界的歷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有沒有生命的標準是什么?
  況況:“花在土里有生命,但摘了就沒有生命了,因為它的生命被扯斷了。”
  貝貝:“汽車有生命的,它的汽油就相當于我們的血,它的發動機就相當于我們的心臟,它的那些零件就和人身上的這些零件一樣。它能開,它就有生命。如果它報廢了,不能開了,就沒有生命了。”
  皮皮:“埋在土里的花沒有生命,因為它被埋住了,但牽牛花有生命,它不在土里,它可以爬。”(乍一看這種觀點比“花埋在土里有生命而摘下之后沒有生命”更難理解,可能是兒童把關于動物尸體掩埋的經驗遷移過來了。)
  牛牛:“香蕉有生命,因為它有營養,吃下去能夠讓人的生命更強。”
  涵涵:“云有生命,云可以飄。”
  雨辰:“不對,云因為風吹才飄的。風才是(有)生命。”
  雨辰:“人睡著了就沒有生命了,因為他沒有知覺,不能動。”
  皮皮:“不對,人睡著了也有生命,他可以做夢,他的里面在動。”
  關于“生命的標準”,是我從設計這個活動之初就非常關注的問題,我認為兒童是否具有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解釋力的判斷生命的標準是兒童是否具有樸素生物理論的基礎條件之一。而從兒童的回答情況來看,大部分兒童都具有前后一致的標準,并且能做出一些解釋來支持自己的標準——盡管這些解釋還有一些“泛靈論”的影子,有比較明顯的“物質化”傾向,但從一個弱理論者的角度出發,我在想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兒童具有了樸素生物理論呢。
  生命有大小嗎?
  貝貝:“我覺得指甲比頭發更有生命。因為指甲一個星期可以長很多,但是頭發一個星期長很少,看不出來。”
  T:“生命有大小之分嗎?有沒有人認為生命沒有大小之分?”
  貝貝(大笑):“啊?生命沒有大小,怎么可能嘛?一個螞蟻的生命就要小一些,人捏它一下就相當于我們人被打了一下,你再捏它一下,等于人(被)再打一下,再捏它一下,等于人(被)再打一下,螞蟻就會死了,但人被打幾下不會死,到醫院去治療一下就可以恢復了。”(兒童對自己理論的信心讓成人也有些佩服。)
  飛飛:“人的生命沒有樹的生命大,如果人不砍樹,樹可以活幾千幾萬年。”
  T:“小蟲的生命大還是小貓的生命大?”
  大部分幼兒:“肯定是小貓的生命大。”
  T:“那小貓的生命大還是人的生命大。”
  大部分幼兒:“肯定是人的生命大嘛。”
  T:“那人的生命大還是老虎的生命大?”
  思汗:“老虎生命大,老虎要吃人。”
  貝貝:“反對,人的生命比老虎的生命大,人可以用一把獵槍把老虎打死。”(兩個兒童所爭論的和“人與自然”的命題有些不謀而合。)
  樂樂:“我們人在長,生命也在長,我們越來越有生命。”
  飛飛:“我反對,人在長,生命就在減少,人生下來生命最大,然后越來越少,最后沒有生命,人就死了。”(我們可以認為兒童回答這個問題就犯了類的錯誤,所以沒有任何意義,但聽了他們的解釋以后,又發現原來他們的觀點各自還是有些道理的。他們中有的似乎把生長速度當做生命,有的把年齡當做生命,有的把體積當做生命,還有的把能量當做了生命。)
  貝貝:“我反對,我在電視里看到醫生說嬰兒生下來要過三道關,嬰兒越長生命越大,到了老的時候,生命就越來越少。”
  生命是否有大小,這是我從前根本不會考慮,更不可能向兒童提出的問題,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可能就違背了科學,但在和兒童一起談話的過程中,孩子的話拓展了我的思路,這的確是孩子們構建自己的理論時很重要的一部分,比起“為什么”來,“是什么”有時候并不那么重要。在討論時,尤其是在面對別人的反對時,嘗試舉證支持自己的觀點,對孩子們來說是一項挺有挑戰性的任務。
  五、小結:如何利用樸素理論解讀童心
  回顧利用樸素理論解讀兒童、走入兒童內心世界的這些嘗試,我覺得如下幾點印象最為深刻:
  第一,在正規地進行某一個領域(或概念)的教育之前,兒童通常已經對這一領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這些認識和了解可能與成人的認識比較接近,也可能與成人的認識截然相反。教育者如果不了解這些,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第二,解讀孩子的過程不是在浪費時間。解讀兒童是進一步開展教育活動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解讀兒童的過程本身就是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在上面所做出的解讀兒童的種種嘗試,涉及到語言、科學、藝術,甚至健康、社會等領域。
  第三,在解讀兒童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懸置”自己的一些已有的認識和看法。比如,在向兒童提問、確定教育的內容時,幼教工作者通常會直覺地排斥一些內容、偏好另外一些內容。這種“排斥”可能會使很多兒童感興趣、很有教育價值但成人覺得很抽象的內容無法進入到幼兒園的課程體系里。“生命”或許就是這樣的內容。
  第四,在解讀兒童的過程中,了解兒童得出結論的過程比結論本身更有價值。在探究“他們為什么這樣去想”的過程中,我可以了解到兒童關于一個話題的已有經驗,更可以嘗試了解兒童如何綜合自己的已有經驗,運用到新問題的解決當中——盡管這種運用可能并不準確,但這個過程對兒童的認知發展來說尤其重要,從而為接下來活動的開展理清了思路。

學前教育:幼教版京49G52幼兒教育導讀(教師版)鄢超云/魏婷20082008
作者:學前教育:幼教版京49G52幼兒教育導讀(教師版)鄢超云/魏婷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1:37:01

[新一篇] 生命是什么(上)  ——一位老師在樸素理論指引下走進兒童內心世界的歷程

[舊一篇] 生命科學為當代哲學提供了什么?  ——論生物學家Ernst Mayr的新哲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