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完全”狀態下的編輯審稿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信息的獲取是編輯主體進行理性選擇的關鍵環節,然而,“信息不完全”卻時時困擾著編輯的選擇活動,成為編輯主體進行自由選擇的重要制約因素。即使是今天以網絡傳播為顯著特征的信息時代,也不僅沒有消除“信息不完全”對編輯主體的制約現象,而且由于信息量越來越大,加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增加了信息溝通和獲取的成本,“信息不完全”現象反而愈來愈加顯著。
  1 “信息不完全”原理
  在浩大的宇宙空間中,任何信息也逃不出如下三種存在狀態:第一,它未被任何人知道,只能等待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理性的進一步完善以發現它的存在和價值;第二,它只被一部分人知曉,從而使其具有了可以在市場上出售的“價值”;第三,它已被所有的人所知曉,盡管失去了它在市場上進行交換的價值,但依然具有其自身的“使用價值”。
  以上第一、第二種存在狀態,導致了經濟學中常說的信息不對稱狀況的存在,簡單地說就是指由于外在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行為參與者對特定信息的擁有是不相等的,一些參與者比另一些參與者擁有更多的信息。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信息的這種不對稱狀況在任何系統中都是普遍地、長期地存在著的。由于信息不對稱狀況的存在,使信息劣勢的一方處于不利選擇的境地。在市場中,這將導致低質的商品或服務排斥優質的商品或服務,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甚至可能導致交易的失敗。信息不對稱狀況是對雙方主體而言的,而信息不對稱狀況的單方面表現就是“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會引起“逆向選擇”現象的發生。研究任何現象和行為,都必須充分注意到這個“信息不完全”性,“信息不完全”是市場經濟中影響人們決策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它也和時間一樣成為一種成本。它有些類似物理學的測不準原理,人們無法在同一時刻將微觀經濟狀態與宏觀經濟狀態同時準確預測和確定下來,從而誤導人們選擇那些劣質的“產品”和服務,而錯過獲得更為優質“產品”和服務的機會。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信息不完全”是一種常態,這是由“有限理性原理”所決定的。任何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因此都無法獲得所有的信息,這是人類的終極弱點。在進行決策時,人們都是在有限的理性和有限的信息狀態下進行的,所謂正確的決策,只是人們在當時條件下的一個“最優”選擇。
  以網絡傳播為顯著特征的信息時代使信息的獲取大大便利,但盡管如此,它不僅沒有消除“信息不完全”現象,而且由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信息量越來越大,同時不斷增加信息溝通和獲取成本,形成新的交流障礙,“信息不完全”將愈來愈明顯。“信息不完全”是人們進行決策和選擇時的一個永恒的制約。
  2 編輯主體“信息不完全”制約
  在編輯的選擇和對稿件的審理過程中,同樣存在著“信息不完全”的狀況和制約,其具體表現是:
  2.1 在宏觀層次上,編輯主體信息的不完全
  現實世界是一個物質實體與關系的龐大系統。物質實體具有質的多樣性,和每一具體事物的多種屬性,當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將注意力轉入其上,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它們才成為人們認識研究的對象,并進而形成相應的信息智化域及其智化物。由于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所形成的信息智化域是極其遼闊的,在人類認識研究的園囿中,到處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處處散發著誘人的信息的花香,并且,在社會文化發展的每一十字路口和人類認識的每一關節點上,到處呈現出一種樹譜型發展的狀態。在這種亂云飛渡和萬花爭放的信息的海洋里,編輯主體要想擁有完全的信息,顯然是不可能的[1]。
  2.2 在中觀層次上,編輯主體信息的不完全
  從中觀層次,即社會文化的建構領域來看,近20年所取得的科學成果數量已超過人類2000多年歷史時期中科技成果的總量。目前,全世界每一年的文獻增量在1億冊以上,平均每天30萬冊;知識更新率20世紀30年代為8~9年,80年代為3~5年;全世界每天有上億份報刊問世;平均每天發表1萬余篇論文,平均35秒有一篇問世;各種書籍每年增加25萬種……1976年的大學畢業生到1980年已有50%的知識陳舊了[2]。同時,學科發展的日益細化和交叉,又使得新的學科、概念、 知識快速更新,層出不窮,這一切都使編輯主體試圖擁有完全的信息成為不可能。
  2.3 在微觀層次上,編輯主體信息的不完全
  相對于一般研究者和著作者而言,編輯總是以一對多。當然,編輯內部也有分工,但這種分工總是粗線條的學科劃分。不僅如此,有時一個編輯甚至要負責多個相關專業領域,這樣,某一編輯個體往往是不僅要面對某一專業領域里的眾多作者,而且要面對多個專業作者群。由于編輯與作者之間一對多關系的存在,因此,現實中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就某一研究課題,某一文稿的具體內容而言,作者一般總是要比編輯研究得更深入一些、透徹一些,編輯主體卻很難擁有該課題研究的完全信息。
  編輯主體信息的不完全是客觀存在的,它是由人的“三大局限性”(即時間局限性、空間局限性和知識局限性)和“有限理性”所決定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存和發展的。時間的有限性和空間的有限性,決定了任一個體接觸事物的有限性,即使是現代高度發達的無線電通信、互聯網等現代電子技術,將地球這個龐然大物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地球村”,但是整個地球相對于遼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來說又實在是太渺小了。因此,人類個體遭受的時空限制是永遠存在的,這就必然導致人類個體理性的有限性,和所獲信息的不完全性。編輯主體的職業特點又加重了這種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作用和制約。
  3 編輯主體“信息不完全”狀態下的編輯審稿
  由于編輯主體“信息不完全”狀態的存在,必然造成對編輯活動的種種限制,從而導致編輯主體認識上的種種誤區和盲區,給編輯活動造成損失。在這種情況下,編輯主體要想進行有效的價值判斷,完成與作者的“對話”,就必須采取由一般到個別、由形式到內容、由已知到未知的審讀方法,對文稿進行整體的審視與觀照,以充分釋放主體價值,消解“信息不完全”制約,順利實現對文稿的審理。
  3.1 由一般到個別
  個別和一般是揭示事物個性與共性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所謂個別就是指特殊的事物和具體事物的個性特征。所謂一般就是指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及其共同性。一般不等于個別,但一般與個別是相互滲透的,個別進入一般之中,一般寓于個別之內。“個別一定與一般相連而存在。一般只能在個別中而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3]。在這里, 編輯主體不可能對任一作者所提供的個別研究成果(學術文稿)的每一方面都作出完全準確的判斷,但是他卻可以而且必須采用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的演繹研究方法,根據自身所熟悉的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原理及其學術文稿建構的一般規律,從整體上對學術文稿這一“個別”事物進行審視并作出判斷,靠一般來統帥個別、鑒審個別,從而充分發揮編輯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比如,就一般學術文稿的建構過程來講,不外乎定題目(確定研究課題),集信息(搜集和整理有關數據材料),化信息為內容(根據研究的側重點,確定信息的取舍,并進行適當組構),給內容以形式(內容一旦確定,就要用恰當的語言形式把它表達出來)。編輯主體就是要靠自己審視的目光,及時發現作者在這諸環節中的疏漏之處(如選題是否有意義、有無具有新質的信息集入,信息的取舍是否得當,表達形式是否規范、完美),從而完成由一般到個別的轉換過程,實現編輯與作者的積極“對話”。
  3.2 由形式到內容
  科學理論的創立和發展表明,由形式到內容也是一種廣泛而有效的認識途徑和方式。
  首先,從題目的表達形式來看,簡短精當的論文題目,說明作者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來講文章的質量也相對較高;否則,題目冗長,則表明作者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能對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準確的概括,文章的質量顯然也值得懷疑。
  其次,從文章內容的語言表達形式來看,學術論文必須采用具有嚴密邏輯性和辯證思維性的學術語言;否則,便不能推演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再次,從注釋和參考文獻來看,注釋和參考文獻得當,包含著該項研究的科學前沿的有關資料信息,說明該項研究具備成功的條件和基礎;反之,注釋和參考文獻所含信息層次較低,如都是一些一般教科書,則說明該項研究尚未進入該學科的前沿,其質量值得懷疑。
  另外,目前學術論著(特別是科技論著)中大量地使用人工語言(如圖、表、式、符等),編輯主體整天與這些形式打交道,在無法直接把握內容時,可通過把握自己更熟悉的形式,間接深入到內容。從形式到內容是編輯主體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充分釋放主體價值,積極參與和作者交流與對話的又一有效方式和途徑。
  3.3 由已知到未知
  就一篇學術文稿來說,可能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是編輯主體所不太了解和不太熟悉的,但總會有一部分是編輯能夠把握和比較熟悉的。編輯主體要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并進行必要的聯想和合乎情理的推論,從而由已知推斷未知,由部分把握整體,進而對文章的整體質量作出判斷。
  由已知推斷未知,從部分推斷和把握整體,是因為已知的部分中包含有某些整體的必要信息。現代科學所揭示的“生物全息律”告訴我們,任一生物體的相對獨立部分,都與其整體有著相同的物質分布形式,局部是整體的一個成比例的縮小,局部中蘊含有整體的所有必要信息。全息生物學的研究和應用還進一步證明,“生物全息律”在社會實踐中有著非常廣泛的存在形式。由已知推斷未知,由部分把握整體,就是編輯主體根據已知部分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特征和性質,來判定未知部分和整體的質量的優劣。如果文稿的已知部分所顯示出來的信息真實可靠,智化度高,邏輯嚴密,用語嚴謹準確,說明作者功底深厚,治學嚴謹,且對該論題有較深入的研究,從而便可推斷文章的整體質量較高。反之,如若已知部分信息零亂、結構粗疏、語言冗長失當,甚至出現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則說明該文稿的整體水平一定不高,不會有太大的價值。
  通過以上由一般到個別、由形式到內容和由已知到未知等諸環節、多方面的運作、判斷,使編輯主體“信息不完全”的局限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從而減少編輯選擇的誤區和盲區。
  當然,僅此還不夠,編輯主體要想最大限度地消解“信息不完全”對自身的制約,至少還必須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要擴大閱讀量,即不斷地閱讀、補課,以擴大編輯主體內儲智化信息的量,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減少編輯選擇的誤區和盲區。
  二是要加強微觀開發,即選擇一定范圍的若干課題深入研究,開拓創造,深入到智化信息的深層、內部,了解和掌握信息的逐次智化的方法、形式、過程及其規律,提高自身內儲信息的質,增大編輯主體作出準確判斷和選擇的潛在能力。
  三是善于進行宏觀控制。這里的宏觀控制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編輯主體要對盡可能多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從全局和整體上進行概括的質的把握和了解;二是編輯主體對其自身內儲智化信息的宏觀把握與控制,從而促進編輯主體認知能力和選擇能力的更大發展,最大限度地消解“信息不完全”對編輯主體自身的局限與制約,全方位加大編輯選擇的自由度。  
  收稿日期:2005—10—17
  修回日期:2005—12—27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京463~465Z1出版工作王華生20062006
編輯主體/“信息不完全”/制約/消解/審稿/選擇/限制
在編輯選擇的過程中,“信息不完全”是一種常態,而“信息不完全”必然導致編輯主體選擇的諸多誤區和盲區。由一般到個別,由形式到內容,由已知到未知的編輯審稿和選擇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解“信息不完全”對編輯主體的限制和制約,全方位加大編輯選擇的自由度。
作者: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京463~465Z1出版工作王華生20062006
編輯主體/“信息不完全”/制約/消解/審稿/選擇/限制

網載 2013-09-10 21:40:33

[新一篇] “保證人說”之演變及其啟示

[舊一篇] “充盈”與“缺失”  ——視覺文化視野中的古裝電視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