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養活中國”的爭論及其啟示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誰來養活中國”及其引起的轟動
   “誰來養活中國? ”首先以文章的形式刊登于美國《世界展望》1994年8月24日,隨后以書的形式于1995年6月出版。在文章和書中,作者布朗認為:中國人口的繼續增長伴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增長,必然引起對糧食需求的急劇增長,越來越富裕的消費者需要更多的肉類食品,而這些肉類食品是通過糧食轉化而來的。在糧食需求急劇增長的同時,中國的糧食生產卻不能增加,原因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原本稀缺的耕地越來越迅速地向城市、工業及其他非農使用方面轉移。盡管可以通過增加農業投入,農業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來提高糧食單產,但由于水資源的不足及肥料報酬遞減的作用,單產提高的潛力十分有限,從而使耕地消失而減少的產量大于因單產提高而增加的產量。得出的結論是: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將從現在的11.1億增長到16億,人均消費糧食從現在的3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糧食總需求將從現在的3.46億噸,增加到6.4億噸,增長85%;與此同時,到2030年, 中國的糧地面積將從現在的0.91億公頃,下降到0.48億公頃,即下降47%,雖然單產水平可以從現在的每公頃3705公斤上升到5700公斤,但糧食總產量則將從現在的3.4億噸下降到2.74億噸,下降20%。1990—2030年, 一方面是糧食需求增長85%,另一方面是糧食生產減少20%,于是造成中國巨大的糧食產需缺口(3.66億噸),即中國到2030年國內糧食生產只能滿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5%要靠進口糧食來滿足。面對中國如此巨大的糧食產需缺口,盡管美國等主要糧食出口國作出極大努力,仍將難以滿足中國的巨大需求,這時世界糧食市場價格將急速上升,糧食的消費者,特別是南亞和非洲廣大貧窮國家的消費者將處于極為不利的境地,導致這些窮國的經濟衰退和政局不穩。富裕國家從自身利益考慮會采取限制出口或禁運的辦法來制止國內糧價上漲。這樣目前興旺的世界糧食市場就會動蕩不定,世界糧食形勢將處于危險的境地,全球各國的安全將得不到保證。于是布朗警告世界:“食品的短缺伴隨著經濟的不穩定,其對安全的威脅遠比軍事入侵大得多”。
  “誰來養活中國?”的發表所引起的巨大轟動連作者本人都沒有料到,文章在《世界展望》上發表以后,很快被美國各大報刊如《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轉載,隨后被迅速譯成中文、日文、德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傳播,作者布朗被邀請參加各種國際性會議闡述其觀點和作相關發言,并由此得到某些國家基金會頒發的獎勵。
  “誰來養活中國?”所以會引起如此巨大的轟動,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作者布朗本人是一位擁有46部專著的多產作家,是設在華盛頓特區的非盈利的環境研究機構——世界展望研究所的所長,因其對環境保護和持續農業的研究獲得過多種獎勵和頭銜,在美國和世界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作者在分析中抓住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隨著工業化的過程耕地的減少不可逆轉、人口的增加不可逆轉、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從而對糧食需求的增長不可逆轉幾個基本事實。他應用環境保護主義所慣用的夸張手法,引導人們對未來世界的關注,從而使人們很容易接受其悲觀主義的觀點。二是文章和書出版前后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和世界糧食價格的變化正好與布朗的預測相吻合。在中國,1994年糧食價格普遍大幅度上漲,當年2月中國35個城市的糧食價格上漲了41%,到10 月份糧價又漲了60%。在世界糧食市場上,價格長期低迷的形勢出現了轉機,據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調整了通貨膨脹以后的價格,從1960年初到1993—1995年平均數,小麥、玉米、大米的價格是不斷下跌的,1993—1995年平均每噸糧食價格是:小麥162美元,玉米116美元, 大米331 美元,1995年初世界糧食價格開始回升,到1996年4月的糧價是:小麥258美元,玉米190美元,大米353美元。世界市場糧價的變化給布朗的觀點以有力支持。三是布朗的觀點及其得出的結論迎合了帶有強烈政治偏見的西方政治家的需要,并為他們提供了“中國威脅論”的經濟依據。按照布朗的結論,既然到2030年,中國養不活自己,世界其他國家加在一起也養不活中國,中國當然就成為世界的最大威脅,于是得到結論,中國的糧食短缺將比軍事入侵更使人恐懼,這是文章所以能引起巨大轟動最重要的原因。
      二、“誰來養活中國”的爭論
  布朗對中國糧食產需形勢的錯誤分析和夸張性預測,引起中國國內的強烈反對,也遭到美國經濟學界,特別是農業經濟學界的強烈批評。在“誰來養活中國”文章發表后的第五天,中國農業部副部長萬寶瑞申明農業部官方不同意文章的分析,認為到2030年中國可以生產比目前多一倍的糧食,可以滿足糧食需求的增長。不久,《中國日報》刊登中國社會科學院胡安鋼的文章,指出布朗的分析既不科學更不可信,并把布朗的觀點與45年前當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話聯系起來,當時艾奇遜預言新中國將難以養活她5億人口。胡強調, 雖然中國目前的糧食需求增長走到了收入增長之前,但沒有超過糧食生產的增長,中國仍然有巨大的糧食生產潛力。1995年2月在挪威奧斯陸的國際會議上, 針對布朗的發言,中國駐挪威大使謝振華在大會上發言,指出布朗的發言是缺乏根據的,是一種誤導。他強調,誰來養活中國?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隨后,大使在第二天召開新聞發布會指出,中國不想依靠別的國家來養活她的人民,中國會依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中國國內的絕大多數農業經濟學家對布朗的觀點持反對意見。
  在美國,布朗的觀點的確誤導了大部分普通美國人,但卻遭到美國農業經濟學家們的廣泛批評,其中影響較大的批評者有約翰森(D·GaleJohnson)、亞力山得羅(N ·Alexandratos )、 克勞克(FrederickCrook)、斯密爾(Vacliv Smil)、 帕累利(Parrllery )和克勞森(Pierre Crosson)等。所有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布朗對中國糧食生產能力的分析,焦點在于:(1)中國的耕地究竟有多少?(2)中國的糧田到2030年會減少47%嗎?(3)中國糧食單產增長潛力有限嗎?(4)中國到2030年究竟需進口多少糧食?(5)世界其他國家糧食供應潛力如何?
  (一)中國耕地面積有多少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在單位面積產量不變的條件下,糧地面積(更具體說是糧食的播種面積)的多少決定糧食產量的多少。布朗引用美國農業部的資料(也是中國公布的資料),認為中國1990年的糧地面積是0.91億公頃,實際上這個數字是當年糧食的收獲面積,而糧地面積應該是0.88億公頃,假設糧地面積占耕地的93%,1990年的耕地面積應該是1.03億公頃。約翰森認為,官方公布的耕地面積是被大大低估了的,根據美國衛星測量中國耕地面積應該在1.25—1.39億公頃之間,現在已經清楚,目前中國的耕地是1.33億公頃,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面積多40%以上。布朗在書中也承認他所用官方數據可能是大大低估的,但他仍然應用了大大被低估的耕地面積來預測未來,其結果自然是大大低估了中國的糧食生產潛力。
  (二)中國的糧田到2030年會減少47%嗎 布朗引用美國農業部的資料,指出中國的糧食收獲面積已從1990年的0.91億公頃下降到1994年的0.86億公頃,四年減少了5.6%,他預測這種減少趨勢會持續到 2030年,這樣他認為到時將喪失現有耕地的一半。為了證明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他以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推斷中國可能發生的情況,這三個國家和地區在過去40年中,工業化使他們失去40%—50%的耕地,中國既然要實現工業化,當然毫不例外要失去同樣比例的耕地。據此約翰森反駁道,中國耕地在1983—1993年期間減少了300 萬公頃,主要是在1987年以前由于挖塘養魚而減少的,在1987—1993年六年中,耕地的減少不足50萬公頃,耕地減少的速度大大低于布朗提供的數據,同時他還指出中國對荒地的開墾也可以彌補一部分耕地的減少。約翰森和亞力亞得羅還指出布朗以日本、韓國、臺灣的經歷來推測中國耕地的減少速度是一種嚴重的誤導,因為眾所周知,日本是因為要減少大米產量,才讓其1/4耕地休閑的。而韓國和臺灣雖然耕地面積減少了, 但糧食播種面積卻沒有減少多少,而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變,這部分非糧用地可隨時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克勞森認為布朗預測到2030年耕地將減少47%即0.4億公頃是沒有根據的,實際減少可能僅0.25億公頃。
  (三)中國糧食單產增長的潛力有限嗎 如果糧食單產增長更快,即使糧地減少也不一定會影響糧食的總產量。但布朗認為中國的主要糧食單產已經很高,1994年水澆地小麥畝產達232公斤,已超過美國, 水稻畝產270公斤,已接近日本,因此單產增長的潛力有限, 如果沒有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很難出現過去那種單產迅速增長的奇跡,特別是中國近年來缺水,嚴重影響水澆地面積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中國的肥料使用水平也高于美國,靠增施肥料提高單產也幾乎走到了盡頭。同時中國大量燃煤嚴重污染空氣,也可能使單產下降5%, 對于布朗對中國單產增長潛力的懷疑,幾乎所有布朗的批評者都提出,由于布朗低估了中國的耕地面積,而高估了中國的實際糧食單產。克勞克認為雖然沒有人能精確算出中國的糧食單產究竟高估了多少,但簡單的推理可大致算出單產高估的程度,即如果按中國實有耕地為1.39億公頃算,則糧食單產高估了45%,如果按1.25億公頃耕地算,則單產高估了30%。至于水、肥資源投入對糧食單產的影響,斯密爾認為中國還有很大潛力。例如,用水的價格在中國是很低的,只有實際成本的5%—20%, 如果用水價格定得更合理一些,就可節省大量工業用水,以增加灌溉用水,同時通過改善傳統的灌溉制度,可以大大減少滲漏和蒸發的損失。又如施用的肥料,從數量上看似乎已高于美國,但肥料的質量和氮磷鉀比例都不如美國,這方面的改進也能大大促進糧食單產的提高。斯密爾還指出,中國在節省飼料糧方面也有很大潛力。例如,在美國養一頭豬只要6個月,而中國要13個月,美國出售豬的胴體重80公斤,而中國只有50—55公斤,養禽的時間中國是美國的大約三倍,通過飼養方法的改進和飼料比例的合理化,可大大提高飼料的轉化率,從而節省飼料糧。盡管布朗對中國糧食單產的增長潛力持強烈的悲觀態度,但在他的預測中事實也承認,中國的糧食單產到2030年將達到每公頃5700公斤,比1990年的4100公斤增長54%。
  (四)中國到2030年需要進口多少糧食 布朗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是16億,人均年消費糧食400公斤,糧食的總需求為6.4億噸,糧地面積將減少為0.48億公頃,糧食畝產為380公斤,糧食總產為2.74 億噸,這樣到2030年中國的糧食產需缺口為3.66億噸,需要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來滿足需求。克勞森在考慮到中國實際耕地面積可能大大高于官方公布數以后,假定糧食總需求6.4億噸不變,糧食單產水平380公斤不變,糧地面積占耕地面積93%,期內減少糧地0.25億公頃的前提下,作出如下兩種預測:(1)以實際耕地為1.39億公頃計,到2030 年糧食總產量為5.95億噸,糧食進口為4500萬噸,為布朗預測數的12%。(2 )以實際耕地為1.25億公頃,到2030年,糧食總產量為5.2億噸, 糧食進口為1.2億噸,為布朗預測數的1/3。第一種情況年進口量比目前略多一些,第二種情況是目前進口量的3—4倍,無論哪一種情況出現,對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市場均不構成嚴重沖擊。
  (五)世界其他國家的糧食供應潛力如何 布朗認為,面對2030年中國糧食產需的巨大缺口,世界上沒有一個出口國,甚至所有出口國加在一起都無法滿足中國巨大的糧食進口需求。他算了一筆帳,1990年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共出口糧食1.1億噸,將來也不會有多少出口增長,理由是美國的邊際土地退化嚴重,種糧的收益在下降,即使將來由于世界市場糧食供不應求而價格像70年代中期那樣大幅度上漲,美國也不會大量增加糧食生產。加拿大的情況是由于擴種油菜,小麥的種植面積在下降,加上加拿大種植的春小麥本身增產潛力有限。南美的阿根廷面臨著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爭地的矛盾,加上政府對農產品的出口征稅,糧食生產和出口受到抑制。澳大利亞每年也只能出口1200—1500萬噸小麥。歐盟每年有2700萬噸糧食出口,但隨著休耕計劃的實施,出口量也不會增加。雖然東歐各國和俄羅斯改革以后糧食生產會有增加,但其前加盟共和國,糧食生產未見好轉,這個地區只能保持糧食供需的區內平衡。亞洲的泰國每年可出口大米500萬噸,但對中國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世界糧食進口國卻有120個,他們對糧食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長等等, 看來中國將來的吃糧的確成問題了。針對美國糧食生產供應潛力有限的論點,帕累利認為,事實上美國的土地退化沒有嚴重到威脅生產力提高的程度,至于80年代美國農民利潤下降,并不是因為生產能力方面的原因,而是因為美國農產品市場銳減而引起的價格下跌所致,是過剩的生產能力導致了利潤的下降。如果現在政府將休閑計劃中的2500萬公頃投入糧食生產,單產以目前平均水平的80%計,每年就可增產糧食1.7 億噸,只要糧食價格使農民有利可圖,阿根廷有3000萬公頃,巴西有6000萬公頃耕地可投入糧食生產。
      三、中國怎樣更好地養活自己
  (一)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物質基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有限。土地特別是耕地短缺始終制約我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更為突出。中國人要自己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首先必須從保護耕地著手。最近公布的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耕地面積為1.33億公頃,比以前公布的多出0.4億多公頃。 這一結果使每一個關心中國糧食問題的人多少松了口氣。但進一步的調查表明,亂占、濫用耕地和浪費耕地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盡管目前我國還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早期階段,但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共計0.18億公頃,人均153平方米,人均占地已超過有關用地標準。 按城市建成區面積和城市非農人口計算,全國600多個城市人均用地已達101.6平方米,超過了規定的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的上限。 特別在人均耕地小于0.0667公頃的上海、北京、天津、福建、廣東、浙江和湖南更應正確處理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的關系,以停止耕地銳減的趨勢。除保護現有耕地以外,我國一些邊遠省區還有宜開發耕地0.13億公頃,由于各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廢棄地約0.13億公頃,要采取引水灌溉,固沙造田,土地復墾等多種途徑,保證耕地總數的動態平衡,為了保持糧地在總耕地面積中的適當比例,要隨時調整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價格比例,使糧食生產具有較明顯的比較利益。
  (二)提高糧食單產是解決我國糧食供應的主要途徑 既然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口增長、收入提高及糧地面積的減少都具有不可逆轉的趨勢,因而糧食產需平衡合乎邏輯的途徑就是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對耕地面積的低估,導致了對糧食單產的高估,過去公布的耕地面積比新近公布的實際耕地面積約低30%,因而推算出目前的實際糧食單產比過去的統計也相應低30%,1994年公布的糧食畝產為259公斤,實際的糧食單產應該為191公斤,實際水稻畝產200公斤, 比世界平均水平400公斤低一半;小麥的實際畝產為1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167公斤低5公斤,由此可見中國的糧食單產增長仍有較大潛力。但從達到前面提到的較為理想的預測結果所要求的糧食畝產380公斤看,我們仍然要作出巨大的努力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1977—1984年中國糧食的實際畝產從100公斤上升到191公斤,17年平均每年提高5.4公斤,要達到從1994年的191公斤上升到2030年的380公斤,36年平均每年要提高5.2公斤。從數字上看似乎容易達到目標, 但由于過去單產的增長起點較低,而現在單產起點較高,要保持同樣的增長比例,現在的難度明顯大于過去,過去17年的增長,在某種程度上是依靠增施肥料來達到的,1977—1994年中國肥料施用量從每年500萬噸急增為2800萬噸, 肥料施用總量已經超過美國,雖然仍可通過提高肥料的質量,改善肥料的結構等方法進一步提高肥料在糧食單產增長中的貢獻率,但其增產潛力肯定大不如前,糧食單產增長寄希望于新的高產良種的培育及新的生物技術的應用。
  (三)控制人口增長是避免糧食產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的基本國策 20年前我國政府面對我國國土資源相對貧乏和人口迅速增長的現實,不得不在這一代的再生產權與下一代的生存權之間作出痛苦的選擇,實行人口計劃生育,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使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70年的2.7%下降到1994年1.1%,假如能保持這種低增長率,到2030年人口可控制在16億,2045年達到頂峰時人口為16.6億,隨后人口將開始下降。今后的50年將是中國大地承載負荷最重,糧食問題壓力最大的時期,為避免糧食產需缺口的進一步擴大,要繼續認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特別在農村地區、經濟落后地區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制止超計劃生育。盡管國際上有人常以人權為由反對和攻擊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但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歸根到底有利于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
  (四)引導食品消費是減輕我國糧食需求壓力的必要措施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食物結構會發生變化,從植物性食物為主轉為動物性食物為主,對糧食的直接消費在減少,但對糧食的間接消費,即對轉化為畜產食品的糧食的消費在不斷增加。美國和加拿大人均年消費糧食800公斤,大部分是通過消費畜產品而間接消費的, 這種以肉食為主的消費結構是以人均占有糧食800公斤來支撐的。 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目前為300公斤,即使到2030年也只可能達到400公斤,較低水平的糧食占有量決定今后一個時期內中國的食品消費將仍然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費不可避免要從多吃糧向多吃肉轉化,在肉類生產中應以豬肉和魚為主,養豬養魚不一定要用糧食,可利用非糧食類飼料喂養,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托馬斯·普曼根據其對世界糧食的多年研究,建議中國發展木薯生產,以解決養豬飼料的不足。木薯產量高,適應性強,沒有其他薯類那樣嚴重的病害,4 個單位的木薯加一個單位的豆類其營養就相當于5個單位的玉米。此外, 他建議中國發展海洋漁業和淡水養魚,以魚代肉。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經貿學院 南京 210095)*
  *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 得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農經系托馬斯·普曼(Thomas T.Polcman)教授的指導和幫助,在此表示謝意。
  
  
  
農業經濟問題京2-6F2農業經濟李岳云19961996 作者:農業經濟問題京2-6F2農業經濟李岳云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0:50

[新一篇] “認祖”與“審父”:新寫實小說的文化發生學檢視

[舊一篇] “邁向21世紀老齡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