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深港合作” 促進“兩個轉變”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深圳大學特區臺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教授 王培元)
  從經濟運行機制上講的深港合作就是在“九七”香港回歸后,兩地的勞動力、商品和資本自由流動,實現經濟的一體化。
  1、如果說15年來深圳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那么,面臨中國全方位改革開放格局的形成以及世界經濟發展的挑戰,提出并實施深港經濟一體化戰略,無疑是將深圳的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活動完全納入到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的軌道上。
  站在21世紀的高度,綜合考慮中國“復關”和“九七”香港回歸等因素,深港合作就是將把深圳造就成中國內地的“第一個香港”。這將為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樹立新的里程碑,其深遠意義和影響遠遠超過了深港經濟合作本身。
  2、15年來,香港借助于深圳的開放發展,順利地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北轉移,完成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經濟進入了后工業化發展時期;在此之間,深圳依靠中央的政策和自身的努力,借助于香港的資本技術和信息,一躍而進入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工業化時期,城市綜合實力名列全國前茅。鑒于香港地域狹小,高新技術產業薄弱,港口吞吐量趨于飽和等“瓶頸”因素的制約;鑒于深圳的現狀和未來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市場取向、基礎設施建設、資本需求狀況,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選擇等等狀況,深港兩地必須加強合作。深港合作是深港兩地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以往的簡單互補合作,而是經濟上最高層次的一體化合作。
  3、深港合作的過程就是深圳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深港合作促進深圳的“兩個轉變”,深圳實現“兩個轉變”會使深港合作得更快更好。第二次創業目標的實現取決于深港合作和“兩個轉變”的實現程度,第二次創業的目標結果就是實現深港合作和“兩個轉變”,而深港合作和“兩個轉變”又是第二次創業的條件和手段。
  深港合作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到法律、政策、體制和行政效率等軟件機制條件,還涉及到基礎設施等硬件基礎條件。實現深港合作,必須采取多項措施對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制度和行政效率機等軟件體系,這是深港合作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其中包括:中央政府賦予深圳特區某些自由港的特殊政策,建立健全與香港經濟運行機制和法制相適應的法規體系。目前,首要的是對外商、外國公民和港商、港人實行國民待遇,取消對某些產業行業的投資經營限制,允許外商投資經營各類產業并開放所有市場;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按照經濟水平、體改進程、人口比例并借鑒國際經驗確定公務員數量,設置行政機構,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反腐敗立法,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政府機構的公正廉潔。
  二是重點研究規劃深港金融合作,這是整個經濟合作的關鍵。一方面,國際區域間的經濟一體化,是以金融一體化作為條件手段。另一方面,深圳未來的發展,需要巨額資金,必須依靠國際金融市場籌措。雖然深港金融合作比其它產業合作困難更多,但深圳金融業比較發達,市場化程度較高;同時,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直面臨著新加坡、臺灣的競爭和挑戰。深港兩地金融業只有加強合作,才能確保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立于不敗之地。
  深港金融合作包括金融方式、貨幣流通和金融市場三方面的合作。在貨幣流通合作方面,人民幣可先在特區自由兌換,按先居民、再企業、后機構的順序過渡,最終實現雙幣雙向自由流通。
  三是率先進行深港產業合作,這是整個經濟合作的主要內容。深港產業合作總的思路應該是:首先實現基礎產業的合作,香港港口的吞吐量已趨于飽和,而深圳某些港口只達到設計能力的四分之一,口岸交通堵塞已成深港兩地的一大難題。因此,合作的當務之急是實現港口、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的一體化;其次是深港兩地應該協調制定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加深科技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的合作,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第三是加強兩地貿易、信息和旅游業的合作,促使深圳成為香港第三產業北移的第一階梯,最終將深港經濟關系由現在的“前店后廠”互補型轉變成互補——競爭——體型。*
  
  
  
深圳特區報1⒂F14特區與開發區經濟王培元19961996 作者:深圳特區報1⒂F14特區與開發區經濟王培元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3:27

[新一篇] 寶寶的需求,你滿足了嗎

[舊一篇] 實現兩個轉變激活國企生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