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我國認識論研究評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認識論問題一直是我國哲學界討論的熱點,認識論研究呈 現 出明顯的強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傳統的主客二元對立的主體性認識論范式內幾乎窮盡 了各種可能的結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認識論研究逐漸突破了以傳統的主客對立為 前提的主體性認識論范式,開始轉向闡明生活世界的認識論意蘊,探索一種主客體統一的生 活認識論,但是,并未引起學界的廣泛回應和普遍接受,也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因此,對 我國新時期即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的認識論研究情況進行回顧,對由傳統主體性認識論 走向生活認識論的發展進路進行解釋學的重構,探索我國新時期認識論研究由紅火趨向平淡 的主要原因,對我國新世紀的認識論研究恢復原本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理路有著重要的理論 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
  主體性認識論起源于近代西方,貫穿于整個理性主義哲學思潮之中。它本質上是求真的學 問。它要求確定“自我”在認識過程中如何才能獲得絕對不容置疑的真理,其終極目的是認 識與對象的匹配與符合。主客體二元對立是其不可缺少的前提。它所講的“自我”并非是現 實的人,而只是作為“思”的“我”或“我”的“思”的“自我意識”。我國經過1978年的 真理的實踐標準討論和改革開放,不僅恢復了實踐在政治生活中對于認識的真理性的權威, 而且以此為契機和動力開啟了國人學習西方認識論的大門,開創了我國認識論研究的新局面 。
  真理標準大討論雖然主要解決的是政治問題,其目的是通過“撥亂反正”、解放思想來掃 除“左”的思想和政治障礙,但真理標準問題首先是一個認識論問題,反映的是不同真理觀 之間的較量和交鋒。要說明實踐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客觀性的具體機制,就必須要對實踐、 認識的本身的結構進行分析研究,對真理性的或客觀的認識何以可能作出說明。這就要求不 能把實踐僅僅看作事后才登場的消極的知識的檢驗活動。這也就要求不能把主體僅僅看作是 消極地接受外部感性材料的一塊白板,只能在主體和客體的兩極張力中確立認識論的理論論 域和徹底恢復主體性維度。事實上,主體性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正好成為了認識論討論的熱 點。
  就“主體性”的意義形成了這樣幾種觀點:1.自為性,人為自己建立主客結構,形成一種 為我關系,是與自在性相對立的。2.自主性,是人在主客結構中的獨立主體地位、主體身份 和強化了的主體意識以及行為上的主體能力,是與依他性相對立的。3.自覺性,指主體在活 動中對客觀必然性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是和自發性相對的。4.主動性,指人在主客體結構中 的支配性、主導性、積極進取性。5.創造性,是主體對現存主客體結構的超越性,是與重復 性 相對立的。6.自由性,這是主體性的核心內容,是主體在主客體結構中的自由選擇,即對客 觀性、實踐手段和實踐結果的選擇,是與必然性相對立的。
  就“認識的本質”形成了這樣幾種觀點:1.認識就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2.認識是主 體對客體的建構。3.認識是反映和選擇的統一。4.認識是反映、選擇和創造的統一,其中創 造起主導作用。
  關于“認識的過程”形成了這樣幾種觀點:1.認識過程是一個信息運動過程。2.認識過程 有四個邏輯層次,即感性層次、知性層次、否定性理性層次和肯定性理性層次。3.認識是一 個二重化的過程,是整體與部分、深化與偏離、接近與遠離、真與幻的二極化過程。
  由以上可見,整個80年代認識論研究的中心就是在主體—客體關系中恢復和徹底貫徹主體 性原則。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認識現象不再像舊教科書體系那樣被看作是無主體的純粹的知 識的自在運動,而是看作了人作為主體以其內在的思維結構能動地有選擇地掌握客體、建構 知識的活動,從而完成了克服舊教科書體系所體現的直觀性和受動性的歷史使命。主客體關 系不僅成為80年代認識論研究多元發展的源頭,而且為認識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規定了方向 。
      二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在主體性效應不斷發揮的同時,也出現了相當普遍的反主 體性。一些諸如極端個人主義之類的消極價值取向滋生蔓延開來,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逐 漸開始加劇。人同自然界之間的雙向適應關系受到了損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 了威脅。主體性概念和人的自我中心化是直接相關的,因為從主體論者看來,一切存在者是 在與主體的對待中才獲得自己的地位和成為對象的,它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和自為存 在;從自我中心的角度看,自我就成了惟一的沒有等價物的一種獨特的存在。這樣就很難避 免西方主體性認識論所遇到的“主觀主義”和“唯我論”困境及其由它們所引發的人類危機 。 有鑒于此,90年代初,認識論研究開始對主體性原則進行批判的審查和修正,尋求一種合目 的性和合規律性相統一的認識活動,由對主體性的探討轉向了主體間性的探討。
  就“主體性”的意義提出了如下的修正觀點:1.主體性應包含客觀性。2.主體性應是自然 屬性、社會屬性和意識屬性的統一。3.主體性就是主體對客體的主觀能動性,物質性和客觀 性對主體具有優先地位。4.主體性是人作為主體在同客體的對象性的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屬 性。主體性的基礎和根據在于客體方面。
  與此相對應,關于“認識的本質”強調“綜合認識論”,認為認識是反映與選擇、建構或 創造的統一。有的學者通過對反映論的重新理解和解釋來完善反映論,認為能動性、建構性 、選擇性和創造性本身就是反映本身所包含的特性。選擇只是反映中的選擇,建構只是反映 能動進行的中介形式。
  就“認識的主體間性問題”形成了以下幾方面的觀點:1.主體對客體的認識的關系直接以 主體間的社會交流為前提。主客體間的認識關系總是現實地被主體間關系所中介,總是在一 定的主體間社會傳訊的情況下發生和實現。2.主體間性本質上是一種由生產和交往形成的社 會關系和結構的特殊類型,具體表現為實踐—認識活動中的相互性、協同性和調節原則。它 是實現認識、知識客觀性的一個邏輯上獨立的必要條件和根據。3.知識的客觀性問題并不簡 單地是一個事實驗證問題,而是一個包含諸多環節的復雜結構。作為知識,其內在品格便是 具有某種程度的必然性、普遍性,這是由反映人類活動之基本結構的思維形式所決定的。但 要使這內在品格成為現實的東西,還須主體間性作為中間環節。知識的主體間性并不是其外 在標志,而是由知識的本性所決定。知識無非就是人類對其活動的反思,而人類活動的主體 間性便決定了知識的主體間性。知識的主體間性不是與其客觀性相外在的,而是本身即構成 客觀性的一個必要環節。4.主體間性作為一種調節原則和規范存在于科學認識活動中:一個 陳述只有原則上可以為科學家們相互理解和檢驗,它才在科學上是有意義的。陳述所指向的 事實只有對任何合格的觀察者來說都能在標準條件下重復出現,才是真實可靠的。主體間的 可交流性和可相互檢驗性乃是實現客觀性的認識論條件。5.所謂“主體間性問題”是西方哲 學關于科學認識者主體之間的交流表達、接受理解、解釋評價何以可能的問題。也就是關于 認識的普遍有效性問題。他們所謂的認識者主體只是一種先驗或自我意識,而不是現實的具 體的人。因而他們所謂的“主體間性”也只是先驗自我或自我意識之間的聯系及其所形成的 脫離人的純意識的世界,而不是現實的人們之間所具有的物質的社會關系和聯系,不是人們 所處于其中的現實的世界。因此,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不宜用“主體間性”,以免造成理論混 亂。
      三
  對于“主體性原則”的修正主要是為了防范“主觀主義”,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由主 體 性原則向實體性原則的回歸。實體性認識論是發端于古希臘的一種認識論范式。它強調認識 并非是人的主觀的東西,而是客觀的理性、邏各斯。由主體性原則向實體性原則回歸并非是 一種學術進步,只能說是一種徘徊。由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主要是為了防范“唯我論”,實 際上同時也是對自我主體的否定。否定了自我主體的自主性以后,現代西方認識論走向了相 對主義。如何才能避免重蹈現代西方認識論的覆轍呢?“主體間性”的倡導者并沒有給出必 要的說明。事實上,人們總是在對生活有所領悟的基礎上開始認識活動的。作為一個現實的 個人總是以一種準先驗的認知結構去認識對象的,并非僅僅只是一種排除了一切、懸擱了一 切的純粹的旁觀者式的“靜觀”。鑒于這種情況,到了90年代中期,一些學者指出,認識論 研究領域并非已經無事可做了,恰恰相反,在以往的十幾年的研究中,很多問題并沒有 從根本上“解蔽”,沒有能很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實現的變革,反而認同了西方近 現代認識論范式。從總體上看,我國現行的認識論仍然是一種傳統的認識論,即主體性認識 論。 為此,認識論研究應突破傳統模式,回歸生活世界,建構一種生活認識論。
  具體來說,有如下觀點:1.生活世界不是科學認識所描述的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它是科 學認識的前提,因為在科學認識之前,已有了海德格爾所說的先行領悟。科學認識是哈貝馬 斯所說的一種認識興趣,這種認識興趣已受到了生活世界的先驗定向。生活世界是未經實體 化概念和反思的邏輯所規范的生動鮮活的現實世界。它是根源性的直接性的存在,是未 經分化的、統一的人類生活的意義的本體。我國以往的認識論把生活、實踐僅僅看成認識的 起源 和標準,從而遮蔽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作為改變無產階級生活狀態的前提的意義,導致了對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最基本東西的遺忘。因此,真正的認識論研究,就不能不直面生活世界, 不能不設定關于生活世界的認識對于整個人類理性認識的優先地位。
  2.以往的認識論研究的前提是抽象的物質觀。由此導致了實踐的空殼化,使“實踐是認識 的基礎”變成了“物質是認識的基礎”。以往認識論中的主體也是抽象的,忽視了從事實際 認識活動的人在認識之前已經有了認識的前結構,即對生活的領悟。如果不對人的前結構作 出批判性的反思,那么,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就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以往認識論中的 認 識對象也是抽象的,是和人的實踐活動相分離的。事實上,它作為人的生活的構成要素,是 具體的,直接影響著人的生活。以往的認識論關于認識的過程也是抽象的,具體表現為“ 個別——一般——個別”,真正的認識過程應該是“一般(先入之見)——個別——一般(先 入之見與個別融合后形成的見解)”。要避免以往認識論的抽象化態度,就必須直面被意識 形態所包圍的生活,對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因為無論認識主體、對象,還是認識過程都已經 漂浮在意識形態之中。只要人們還不認為自己生活在意識形態之中,他們的主體性就是虛假 的。反之,當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意識形態時,他們的主體性才真正開始呈現出 來,才可能獲得真正的認識成果。認識論的真正使命不是以發生學的方式去探討認識的起源 和本質,而是要闡明籠罩在生活中的意識形態在認識中的先行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在認識過 程中展現出來的,從而通過對意識形態的意識達到新的認識。
  3.由于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思潮基本立場的尖銳對立,西方哲學家在科學領域和生活 領域的基本性質及科學認識論和生活認識論兩種認識論形態的關系問題上,多采取還原和歸 化 的立場,因而無法正確地區別和界定它們。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一般認識論無疑為進一步建 立、研究和發展具體的認識論門類提供了一般原則。但是,在我國以往的認識論研究中,由 于受泛科學主義的影響,人們仍把自然科學認識論的一般認識論原則當作一般認識論范式的 內在精神和核心內容,忽視了對生活認識論及其與科學認識論關系的研究。生活認識論同 傳統認識論(科學認識論)相比,具有獨特的理論價值。首先,生活認識論是一種基礎認識論 ,是一種關于一切知識、認識之最終基礎的認識論。它并不把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作為自 己的理論前提,而是深入到主客體自然交融的原初生活世界中,揭示人類主體的存在結構、 生活結構和行為結構,揭示生活世界的基本性質和內在關系,從而展示人類的一切知識、認 識的最終基礎。其次,生活認識論是一種綜合認識論。它通過揭示知、情、意及真、善、美 的自然聯系來展示人類生活的完整本質。它不僅為自然科學的知識形態,而且為人文科學的 各種知識形態提供基本的認識論基礎。再次,生活認識論是實踐認識論,但不是傳統意義上 的抽象的實踐認識論。“生活—實踐”領域是一個事實和意義相互作用、不斷轉換和自然交 融的領域。理論邏輯無法解決的“是”向“應是”的過渡在這一領域里,由于其內在的實踐 邏輯就變得順理成章。第四,生活認識論是一種規范的認識論。它已經從根本上轉換了人類 認識的根本宗旨:認識不再是獲得一個與人類生活無關的、一勞永逸的絕對的知識體系,而 是一個與人類生活的基本價值相關聯的不斷調整和改革的連續過程。
  縱觀新時期我國認識論研究由強勢走向弱勢、由高潮走向徘徊和由“撥亂反正”走向深入 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除了許多外部因素,理論研究的內在理路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無 論實體性原則,還是主體性原則,它們都是理論哲學的原則。而原本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 克服了西方主體性認識論的現代實踐認識論。它認為,認識活動只是構成生活、實踐的一個 部分。它強調在認識活動中,要把實踐設定為第一性,即生活、實踐才是一切認識的最終目 的和最后歸宿。而不是像我們以前所做的那樣:只把實踐概念設定為認識論體系的起始概念 ,將整個體系由之推導出來。因此,以往的認識論所講的實踐觀只是在主體性認識論的范圍 內的一種“實踐的觀點”。90年代中期以后所探索的生活認識論可以說為我們走向傳統 的主體性認識論范式展示了一個新的視野。但是,要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認識論,還 需要哲學觀念的根本改變:真正從實踐的觀點走向實踐哲學。
教學與研究京57~60B1哲學原理王維國/劉寶東20022002本文通過對新時期我國認識論研究的回顧,重構了由傳統主體性認識論走向生活認識論的 發 展理路,分析了認識論研究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展望了新世紀的認識論研究走向- -真正從實踐的觀點走向實踐哲學。主體性認識論/生活認識論/實踐認識論[中圖分類號]B0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碼]0257-2826(2001)12-0057-04南開大學 哲學系,天津 300071/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872  王維國(1967-),男,陜西榆林人,南開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劉 寶東(1974-),男,黑龍江牡丹江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從事現代政治思 想與文化研究。 作者:教學與研究京57~60B1哲學原理王維國/劉寶東20022002本文通過對新時期我國認識論研究的回顧,重構了由傳統主體性認識論走向生活認識論的 發 展理路,分析了認識論研究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展望了新世紀的認識論研究走向- -真正從實踐的觀點走向實踐哲學。主體性認識論/生活認識論/實踐認識論[中圖分類號]B0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碼]0257-2826(2001)12-0057-04

網載 2013-09-10 21:45:08

[新一篇] 新時期師生關系研究述評

[舊一篇] 新時期文學的邏輯起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