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fǎng@①與《朗山雜記》手稿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楊fǎng@①是中國攝影的先驅者、中國北方攝影的奠基者, 也是將西方科學技術在中國進行推廣實踐的早期傳播者。但他的足跡,不見于近所出版的《中國攝影史(1840—1937)》(1987年中國攝影出版社版),也不見于近代中國科技史,在這些領域,楊fǎng@①應有他所應占有的地位。
  楊fǎng@①(1830—1894),字少初,號朗山, 山西靈石張家莊人,東漢太尉楊震之后。其先居陜西華陰,至隋以降,遷山西靈石。父楊尚文,字仲華,號墨林,藏書家。曾刊行有《蓮筠yí@②叢書》一百一十卷,今存世之《永樂大典目錄》六十卷足本,也為其道光年間刊行以傳者。楊氏為靈石巨族,經商甚富,其銀鋪在道咸年間,遍及晉、京、冀、豫,達九十余處,京城住宅名“蓮筠yí@②”(今北京大柵欄附近)。
  楊fǎng@①是楊尚文第四子,從少年時期, 便跟隨在京城經商的父親居住。他跟洋教師學習英法德俄日意六國語言,學習化學、物理、地質學,尤精于化學及物理學的分支光學,這為他的攝影與沖印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自1835年,英國人威廉·塔爾博特制成第一幅照片以來,攝影術便在世界上廣泛地被傳播,尤在英國、法國。道光年間,楊fǎng@①隨洋教師赴日本、英國、法國、德國考察學習,在此期間,他交結了許多外國朋友,帶回了大量的化學、光學儀器與照像機照相器材,回到北京后,便開始了他的攝影生涯。
  據史料記載和其嫡孫楊光遠(現住山西介休二中)口述以及實物資料,楊fǎng@①所拍攝的照片有以下一些:1.道光二十五年(1845 ),他曾給父親好友地理學家張穆拍了一張小像,此像原件已佚,僅翻拍小照留存解放前的《陽泉教育志》上。張穆有詞贊此小像(清張穆《@③齋詩文集》卷四《百字令·追題四十一歲小照》)。2.咸豐九年(1859)為山西代州詩人馮志沂拍小像,馮志沂有《楊少初兵部以西法為余寫真絕肖賦謝》詩(清馮志沂《西喻山房全集》卷五)。3.咸豐十一年(1861)為其舅父何慶瀾拍小像,何慶瀾有《少初五甥以西法為余傳小像因作長歌贈之》詩(薛鳳儀《石友山房叢錄》手稿第七冊)。4.為馮志沂、何紹基、韻生、許滇翁及其他許多親朋好友拍照,并集成一冊。何慶瀾詩有:“集為一冊成不朽,天涯咫尺如相逢。魯川(馮志沂)吟髭數莖秀,子貞(何紹基)氣體一何豐。韻生端凝好風度,珊珊仙貴許滇翁。親朋戚好難悉數,富貴壽考名稱雄。不謂區區尺幅耳,意為天地靈秀之所鐘(清薛鳳儀《石友山房叢錄》手稿第七冊)。”5.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初八(4月15 日)為湖南周壽昌拍小像(清董文渙《硯樵山房日記》手稿此年月日條)。6.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4月2日)為清翰林檢討董文渙拍小像(清董文渙《硯樵山房日報》手稿此年月日條)。7.光緒五年(1879)楊fǎng@①在北京自拍五十歲小像(今存其嫡孫楊光遠處)。原靈石張家莊故居崇禮堂正面掛著楊fǎng@①放大照片一幅,后不知下落,現小像是從照片夾中取出并保存至今的小像(6.3×10.6cm)。8.其嫡孫楊光遠口述,家中保存著大量楊fǎng@①在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所拍的人像、風景、園林、字帖照片,文革時怕受牽連,多已焚毀,僅留小像及三個空照相夾(從英國購回分別為綠色紫色黑色夾口燙金的相夾)。
  楊fǎng@①同治十一年拍攝的清翰林檢討董文渙像是其唯一的現存世的濕版攝影作品,從這張存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楊fǎng@①的攝影風格與沖印技術。原件現藏在北京釣魚臺居住的董文渙嫡孫九十二歲的國畫大師董壽平先生處。
  原件(指照片,32.2×40cm)呈淡茶褐色,脖子衣領處呈藍色。原件上方是胡適的叔叔胡澍題簽、董文渙弟董文燦錄董文渙詩;下方是清潘祖蔭所題詩,中左方是董文渙自注文字與所作詩,下左方是董文渙甲戌年(1874)在天水時的又一首自題詩。原件貼于綾之上,綾49 ×160cm,照片原件厚0.1cm。
  董文渙(1833—1877),字堯章,號硯樵研秋,山西洪洞杜戍東堡人,國畫大師董壽平先生之祖父。咸豐六年(1856)進士,歷官翰林院庶吉士、日講起居注、鞏秦階兵備道等職。在其未刊行稿本《硯樵山房日記》中記載了同治十一年(1872)與楊fǎng@①的交往情況:
  “二月十二日,申刻,澍田石生昆季招飲余慶堂,贈楊少初《聲調譜》《魯川集》《硯樵山房詩略》各一部。”“二月二十五日,午刻,同周澍田訪少初,用西洋法照小像,攜石州(張穆)先生校刻《元遺山全集》四十卷歸。”“三月初八日午刻,荇老過,同訪少初照像。”“三月二十九日,整理書箱二只,申刻,荇老招飲方福居,坐中除少初,皆楚產也。”“四月初一,收拾書箱二只,贈少初扇對、茶葉、東籌、詩刻、火腿各件。”“四月十八,子良少初過送行。”“四月二十,抵少初《遺山序》。”“四月三十,出都(赴甘肅)。”以上見董文渙《硯樵山房日記》手稿同治十一年此年月日條。
  清人周壽昌在其《思益堂日札》中云:“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為畫小照法:坐人平臺上,面東置一鏡,術人自日中取影,和藥少許涂四周,用鏡嵌之,不令泄氣。有頃,須眉衣服畢見,神情酷肖,善畫者不如。鏡不破,影可長留也。取影必辰巳時,必天晴有日(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卷九《廣東雜述·畫小照法》)。”清人倪鴻1861年時也描述了他在廣州看外國商人照相:“竿頭日影卓午初,一片先用玻璃鋪。涂以藥水鏡面敷,納以木匣藏機樞。更復七尺巾冪疏,一孔碗大頻覘覦。時辰表轉則須臾,幻出人全軀神傳……(清倪鴻《小清秘閣詩集·照相篇》之“觀西人以鏡取影歌”)”
  楊fǎng@①使用即此法,fǎng@①曾云:“玻璃照像法,其一切照法手法已有《脫影奇觀》一書傳世,后之照者,只按其書細繹自得,不必再贅。惟余親自試過,并別人所傳者,筆之于此,皆屢試極佳之方也。”(清楊fǎng@①《朗山雜記》手稿)
  楊fǎng@①使用的照相器具,馮志沂詩云:“明鏡肖物形, 物過形亦渺……頤qīn@④具凹凸,須眉澈分秒。”(清馮志沂《西喻山房全集》卷五《楊少初兵部以西法為余寫真絕肖賦謝》)何慶瀾詩描述則更為詳細:“虛堂懸鏡遙相照,頃刻色相嵌玲瓏……余間相與消長晝,登樓每趁朝陽紅。仰度天光陳幾幔,俯窺地影辨西東。半方小櫝支三足,一鑒圓光透幾重……毋敢妄動動輒咎,聞者唯唯謹奉從。鏡像一現留傳稿,片紙微教薄日烘……妙技為我一再試,晴曦朗朗猶當空此技如值風雨晦冥,則不可辨。安得魯陽揮戈術,長在光天化日中。”(清薛鳳儀《石友山房叢錄》手稿第七冊《少初五甥以西法為余傳小像因作長歌贈之》)楊fǎng@①所使用器具即與周壽昌1846年在廣東所見相同。
  光緒六年(1880),fǎng@①離京返回故鄉, 雇傭了數十匹駱駝運機器,準備回鄉創辦實業。當時帶回家鄉的物品有煤氣燈、制火柴機、磨粉機、手搖發電機、照相機、單管支架大型望遠鏡、手把小型望遠鏡、自行車、東洋車(人力車)、喇叭型留聲機、八音盒子、自鳴鐘、鋼架彈簧床、活動安樂椅等。他帶回的縫紉機在他去世后,其子賣給靈石城某氏,某氏在縣城開設了第一家成衣店;他的照相機,在他去世后,其子賣給靈石城梁靜庵,梁在靈石城開了第一家照相館——“別有洞天”。光緒十二年(1886)八月下旬,省城太原陰雨連綿,汾河泛濫,大南門一帶被水淹沒,山西巡撫剛毅命楊fǎng@①攜水龍(早期抽水機)排水救災。fǎng@①精于醫術,從北京返故里帶回大量西藥與西醫書籍,至其去世后,其子楊賡良在民國年間仍用這些藥物為鄉人治病,鄉人多得其益。在京期間,fǎng@①以附貢生報捐道銜,在兵部武庫司兼武選司任郎中,其通六國語言之名聲被慈禧太后所贊賞。辛丑年(1901)八國聯軍與清廷議和,慈禧太后派員催楊fǎng@①進京談判,派員至靈石張家莊,知fǎng@①去世,乃返。
  《朗山雜記》是楊fǎng@①唯一存世的手稿,系楊fǎng@①的攝影總結與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化學的一些經驗方法。封面(15.8×24.7cm),四針眼,用牛皮繩裝釘,三萬字,現存其嫡孫楊光遠處。
  從《朗山雜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楊fǎng@①大量進行化學實驗、進行攝影沖印實踐的例子。且每種方法描述的十分詳盡。若《棉花水方即哥羅碘》:“火棉十二哥林、濃酒一安士、哀得一安士即以脫、約丁阿摩尼九哥林、白羅敏不大息魚目四哥林,先用哀得濃酒二物將棉花化凈后,再用少許濃酒將白羅敏不大息魚目入乳缽內磨之,待全化入于前瓶后,再入約丁阿摩尼,將瓶蓋嚴,待十二時辰以后用之。照時,天氣若好,只須五六數便可,工夫再多則嫌厚矣,必用以后之發現水方妙此方只用二十天,若多用則不佳。”又如《照字畫法帖等加厚方翟多馬傳》:“將字帖照完定清影后,以水洗完,再以加厚水加數次,再洗之極凈。如厚不足專用雙綠氣水kèn@⑤一安士即bai@⑥可洛拉得叱而居、蒸水王安士化之,另瓶用艾碘灰精一安士即約丁不大息魚目、蒸水五安士化之。臨用時,以艾碘灰精水一二滴兌入水kèn@⑤水內,此水須另瓶裝之,緣前水內水kèn@⑤不能化盡,可再兌蒸水化之也。滴入后,搖之使其化散如無色,再兌數滴,以見稍紅色為止。如過紅,再兌水kèn@⑤水些許,則其色自淡,總以稍有紅色為合適。后以照好之玻片趁濕將此水傾上,隨令流入磁盤,倒回盤仍可用,如不厚再傾,以足厚為度,速以水洗之。如欲其黑色,再入定影水;一過即黑矣。此法照人影則不可用,恐其呆板也。”
  《朗山雜記》中有關攝影與玻璃照像法的內容有:棉花水方、發現水方、加厚水方、加厚銀水方、泡玻璃銀水方、定清影水方、泡紙銀水方、泡紙金水方、泡紙清影水方、照字畫法帖等加厚方、上白漆法、魚膘揭起哥羅典照影方、格拉母哥林士、廢銀水內取銀子方、雜水內取銀子法、壞金水內取金子法、造鹽水紙方、造蛋白紙方、作玻璃法(上等白玻璃、尋常玻璃、無色玻璃、鑄料玻璃、鏡面玻璃)、照像泡紙金水省費法、泡紙銀水新法并洗法、玻片加極厚法、作輕氣硫碘阿摩尼水法、金水泡成黑色新法、新法用干玻片照像極快方、照像字畫等哥羅金不揭起方、照像加鉛取極厚法。
  有關化學方面經驗方法有:做鹽鹵砂法、銅鐵掛錫法、銅物鐵物相接法、鐵上做銅皮法、做普魯士不大沙法、做不大沙法、造洋藍顏色法、煤油做紅顏色法、做鹽強水銀法、做鹽強錫法、做鳥槍上銅帽自來火法、做銀化火藥法、做水銀銅帖藥法、做硝強銀法、做火棉法、以水點火法、煤氣臭水蒸阿摩尼法、自來火光藥法、做洋取燈法、染紙作舊色法、染店皮紙法、黃銅面金漆色法、做洋胰子法、做洋胰子取透明法、做細好洋胰子法、做洋燭心法、做硼強法、熟鐵器折斷粘鍛法、電氣鍍蒼蠅法、銅上鍍薄銀法、做磺強水老法、做銅板法、做石羔饃法、做空響法、洗鍍金物法、化綠氣金法、做磺強鋅法、造玻璃紙方。
  有關日常生活的有:京師早菜法、做假鳥獸法、造云膽fán@⑦法、做上地假糞法、蘿卜做糖法、做生發油法、造豆油法、大豆醬法、小豆醬法、麩醬法、甜面醬法、做黃酒法、小做黃酒法、做醋法、做牛乳油法、做乳餅法、做變蛋法、做極酸醋法、種花法、醬螃蟹方、做酪糟方、水變雞鴨蛋方、做咯咋法、做má@⑧豆腐法、頑瘡去腐丹方、 壯陽方、印字墨軸法、作鉛字法、中國墨方。
  fǎng@①喜作詩,多佚,今存世者, 僅《南游詩》一首:“遠望酒樓人倚醉,看儂緩步過蘇堤。行過錫山三十里,朦朧猶聽說儂癡。”
  楊fǎng@①的攝影實踐,促進了西方攝影術在中國、 尤其是在中國北方的傳播與發展,他在中國攝影史上立起的碑銘,將永遠活在世人心間。
  主要參考資料:
  1.清董文渙《硯樵山房日記》同治年間手稿。
  2.清薛鳳儀《石友山房叢錄》光緒年間手稿。
  3.清楊fǎng@①《朗山雜記》手稿。
  4.清馮志沂《西喻山房全集》,民國八年(1919)代州馮氏刻本。
  5.清馮志沂《微尚齋詩集初集》,咸豐十一年(1861)洪洞董氏刻本。
  6.清李放纂輯《皇清書史》,臺灣《清人傳記叢編》本。
  7.清馮志沂《適適齋文集》二卷,咸豐十一年(1861)洪洞董氏刻本。
  8.清張穆《@③齋詩文集》十二卷,《山右叢書初編》本。
  9.耿步蟾《靈石縣志》,民國二十三年(1934)刻本。
  10.山西省靈石縣志編纂委員會《靈石縣志》,1992 年中國社會出版社版。
  11.馬運增等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1987 年中國攝影出版社版。
  12.楊fǎng@①嫡孫楊光遠口述文字。
  13.從靈石張家莊實地考察資料。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
                 (本文責任編輯:耿素麗)*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日加方
  @②原字為竹字頭加移
  @③原字為殷字去掉殳
  @④原字為鐵左加頁
  @⑤原字為石字旁加艮
  @⑥原字為口字旁加奔
  @⑦原字為礬的繁體字
  @⑧原字為麻的繁體字
  
  
  
文獻京114-120J7造型藝術研究李豫19961996 作者:文獻京114-120J7造型藝術研究李豫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5:36

[新一篇] 楊翼驤先生及其中國史學史研究

[舊一篇] 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