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間歌謠與福建社會文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088(2002)04-0070-04
   一
  福建至唐代才開始得以開發。正如《福建通志》總篡陳衍在《補訂<閩詩錄>敘》中所 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代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詩人始有入閩者, 詩教乃漸昌。”從唐五代所保存不多的歌謠看,大多與時政有關,如“只聞有泗洲和尚 ,不見有五縣天子”。①(注:《福建通志·通記》引《九國志·南部新書》。)諷喻王 審知去世后王延政在建州稱帝。“誰謂九龍帳,惟貯一歸郎”。②(注:《新五代史· 閩世家》。)以九龍帳指陳后,諷其在閩王延鈞得風疾時,與寵臣歸守明、李可殷等私 通。“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③(注:《三山志·卷之一·地理類一》。) ,指王潮來閩,取代原觀察使陳巖,王潮死后,由王審知(知,矢口)代之。也有表達愛 情的民謠,最有代表性、流傳最廣的如:“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 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④(注:《唐書》 。)通過撐船問話,含蓄表達了一個純真少女的真摯感情。
  宋代福建民間歌謠有諷喻時政表達不滿,如:“打破筒(童),潑了菜(蔡),便是人間 好世界”⑤(注:《古謠諺》卷62。)諷刺北宋童貫、蔡京權奸當道,表達了欲除之而后 快的情緒。“百丈嶺,入云霄,丁牙錢,五內燒,嚇毛生,嚇毛孔,官府勒,恨不消” ,⑥(注:《莆田縣志·民間文學》,轉引自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編《福建文學史》油 印本。)指北宋時期,人民無法交納“丁牙錢”而被迫將剛生下的孩子弄死。“食君廩 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數百命,下箸猶未足。羹肉何足論,生死猶轉轂;勸君宜如食 ,禍福相倚伏。”⑦(注:《閩詩錄》丙集卷二。)諷刺了蔡京食鶉鳥的貪得無厭。宋代 是福建人中舉最多的朝代,因此出現許多與中舉有關的讖語式民謠,如稱福清的蘇溪“ 蘇溪不用船,此時出狀元”⑧(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類一》。),稱永福縣保 安里龍爪“龍爪花江,狀元西東”。⑨(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類一》。),稱 永福縣石橋“石橋全,出狀元”⑩(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類一》。)。元代福 建民間歌謠有一部分收在《閩詩錄》中,有反映元代尖銳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代表 性的如《開田謠》。
  明代福建許多民歌表現了對貪官污吏的痛恨,明太祖洪武年間的《閩中百姓陶屋仲、 薛大fǎng@①謠》鮮明地表達了人民的愛憎和情感,“陶使再來天有眼,薛公不去 地無皮。”(11)(注:《古謠諺》卷65。)明武崇正德年間興化知府馮訓愛民懲貪,故有 歌謠:“馮太守,來何遲;胥吏瘠,百姓肥。”(12)(注:《莆田民間文學》,轉引自 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福建文學史》油印本。)清代福建出現了許多竹枝詞,其表現內 容已不限于男女戀情而拓展到社會多個領域,如《南臺竹枝詞》寫魚市:“三寸魚兒一 尺 ,販鹽肩上掛魚叉。市南一派腥風起,昨夜春寒雨滿街。”《閩中竹枝詞》寫農家 生活:“山上飄飄吉貝花,山頭高處有人家。戴勝一聲桑葉綠,郎去采蕉妾絡紗。”
  近現代福建出現了許多反映現實的民歌,代表性的如冰心提供的用福州方言唱的《早 期的中國反美民歌》。近代流傳甚廣用閩南方言唱的《過番歌》,敘述清末閩南人漂洋 過海謀生的艱辛。還有不少反映時政的詩,如對軍閥混戰的不滿:“軍閥混戰日延長, 工農群眾苦難當。到處兵災和戰禍,幾多家破與人亡。”(13)(注:轉引自張紫晨著《 歌謠小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96頁。)
  當代福建歌謠鮮明地表現了時代的特色,代表性的為大躍進時代創作的民歌,其想象 超拔的如《唱給月亮聽》;大氣磅礴的如《向太陽挑戰》;清新深切的如《一杯清茶香 噴噴》;對比鮮明的如《實現車子化前后》。
  福州曾有俗語:“山東孔雀膽,福建長流歌。”可見福建歌謠是很豐富的,但對福建 歌謠的收整卻是近現代的事。近代之前,福建沒有專門的歌謠集和專利,眾多歌謠大多 嵌夾在各種地方志、詩歌集、文人別集中。正如顧頡剛先生所言:“福建是古所謂閩蠻 之地,那邊的歌謠不載于詩三百篇,不錄于漢樂府,不見于宋人所編的樂府詩集,不用 說了;就到近代,也因方言的鉤zhōu@②,交通的艱阻,要看見他們的一首歌還是 不容易。”(14)(注:《閩歌甲集序》。)真正開始有計劃地收集與整理,應從20世紀初 的江鼎伊開始,他曾在福州整理了數百首歌謠,并編成了集,但因無法出版而無人知曉 。1928年,廈門同文書院華文部文史地教師謝云聲收集了250首福建歌謠,在顧頡剛先 生支持下以《閩歌甲集》為名出版,被顧先生稱為“福建民間文藝的第一部”。之后, 謝云聲又編輯了《閩歌乙集》。
  研究福建歌謠的文章自謝云聲起,他曾寫了《閩歌<月光光>的比較》等8篇文章附以《 輯歌雜匯》作為《閩歌甲集》同的附錄。由于收集的困難,一直罕有研究福建歌謠的文 章。20世紀50年代,福建各地市不同程度編印了各地的民間歌謠集,但質量參差不齊, 流傳面也不廣。1961年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福建文學史》編委會曾將各朝代福建歌謠 作為專章列入所編的《福建文學史》(油印本)中,1996年出版的《福建文學史》(福建 教育出版社)對福建文人創作的各類竹枝詞進行了研究,1998年出版的《八閩文化》(遼 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閩文化述論》(延邊大學出版社)亦將福建歌謠出專章 進行探討。此外,也有一些民間文藝工作者也發表了一批單篇論文,不同程度地推動了 福建歌謠的研究。
  真正全面收集整理福建民間歌謠的是在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 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后改名為中國民間 文藝家協會)1984年5月關于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 國諺語集成》的通知,在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的統一部署下,在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 民族事務委員會、省民間文藝家協會3個主辦單位的支持下,自1986年6月起,在全省范 圍內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民間文學普查、采錄、編選工作,歷時15年。據省集成辦不完全 統計,1986年至1989年進行的福建民間文學集成普查工作,共采錄歌謠69000余首,全 省無一缺漏地出版了縣(市、區)歌謠卷75卷,市(地)出版歌謠卷6卷,還有鄉鎮自發出 版資料本2卷。在此基礎上,根據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則,從69000首歌謠中遴 選出1500首共130萬字,編成《福建歌謠集成·福建卷》,這是一部名符其實的集大成 福建人民口頭創作巨著。
   二
  福建文化形成與閩越文化的遺風、中原文化的傳入、宗教文化的傳播、海外文化的沖 擊等關系密切,因此福建大量的勞動歌、時政歌、仗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統歌 、兒歌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現了福建文化獨有的豐富內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漢人大規模移民而傳入福建,所以福建歌謠中有許多表現與中原文化 相關的內容。如《舜哥歌》(德化)從盤古開天地唱起,講了堯帝讓位于舜的故事。從中 原河南光州固南遷福建的開閩王王審知,至今福州鼓山涌泉寺中還有其塑像,民間亦有 許多歌頌他的歌謠,如《王審知》(福州鼓樓區),對王審知的功績從各方面給予贊揚。 一些北方的人物也被編入福建民歌中,如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有周寧孟姜女調《孟姜 女》、安溪的安溪茶歌調《孟姜女送寒衣》等,都對孟姜女的情義進行了贊頌。一些民 歌以中原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為標準,如仙游的《孝順歌》、《二十四教歌》,都是 以《二十四孝》故事為內容,奉勸世人孝順父母。安溪的《妹娘守孝曲》,雖唱的是福 建人守孝故事,卻顯然是以北方傳統觀為標準,對如何守孝極盡鋪排。許多歌謠將中原 傳統道德觀做為評判告戒的標準,如《白牡丹》(大田)借呂洞賓點化員外千金白牡丹的 經過,宣揚一種傳統道德。
  福建的宗教極為興盛,特別佛教和道教,長期影響著人民生活。福建佛教目前共有寺 廟4300多座,僧尼12000多人,居士約13萬人,無論寺廟數和僧尼教都居全國大陸漢族 地區首位。福建省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廟有14座,約占全國漢族地 區重點寺廟10%。福建道教現有宮觀600多座,道主2600多人。福建各類民間信仰更是不 勝枚舉。福建許多歌謠不同程度受到宗教的影響。如《道士搖鈴丁》(福州臺江區)開頭 :“道士搖鈴鈴,搖幾下?搖幾下,孩兒段落跤桶下。”以常見的道士搖鈴為引子,引 出以下各種事由。《唱八仙》(壽寧縣)演唱道教中八仙的各自特點。《目連經》(霞浦 縣)中通過對目連救母故事的演繹,表達了崇佛敬神的思想。《正月正》(惠安)歌中有 一段唱出佛教的孟蘭盆節的熱鬧:“孟蘭在會號無遮,到處募緣笑語嘩。演唱《目連》 三日夜,紛紛看劇亂如麻。”福建民間神qí@③極多。許多歌謠對這些神qí@③生平 進行演唱,如陳靖姑(也稱奶娘)是福建與媽祖、吳真人并列的三大民間信仰之一,《奶 娘傳》(周寧)為道士在做蘸時所唱,唱出了陳靖姑生平的經歷和神力。各種迎神賽會在 福建鄉村頗為流行,歌謠在這方面也有反映,如《西鄉“二月八”》(浦城)中對此熱鬧 情景有生動描繪:“西鄉二月八,(‘二月八’指迎神集會)鄉下婦女真快活,烏煙子, 膠頭發,胭脂水粉滿面搭,金蘭彩,二尺八,花褲子,白鞋襪,紅鞋仔,綠鞋跋,弓底 子,囁嚀呷,走起路,嚦哩哪,朱矚兩鄉二月八。落起兩毛子,路又濕又滑,不小心跌 一個屁股叭,弄得滿身真躐蹋。汪起目子轉到家,老公矚見開口罵,罵你@④咔不@④咔 。”畬族民歌也受宗教的影響,如《跪落佛前念郎名》(福鼎)講男女相愛的不敢直述情 懷,于是寄希望于佛祖:“來到佛前講佛聽,跪落佛前念郎名,與郎同年又同月,同年 同月結同年。”羅源畬區的《奶娘歌》唱出了陳靖姑是如何與鬼斗法和赴閭山學法的過 程;福安畬區《奶娘傳》概述了陳靖姑出生、學法、祈雨及不測的過程,表現了她“干 預生活、為民解難”的道教思想。畬族許多儀式歌,也借用道教咒語,如霞浦縣的《盤 古咒》、《請田公元師咒》最后都以“吾奉太上老君敕急急如律令”結尾。畬族的一些 祀典歌,為施公、巫婆、陰陽先生常用的一種法事用咒語,由王師、陰陽先生兩者共同 使用。
  福建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多元性,福建歌謠的特點與福建文化特點是密不可分的。其 多元性,是指福建文化缺乏一種征服力很強的正宗文化,誰也征服不了誰,誰也代表不 了誰,由此形成一種碎狀割據的文化形態。如以大方面分,有福州文化、莆仙文化、閩 南文化、閩北文化、閩西文化、閩東文化,再細分,閩南文化中的廈門文化、漳州文化 、泉州文化又不一樣;而泉州文化中,沿海的石獅、晉江文化與山區的安溪、永春文化 又不一樣。這種多元性,表現在多文化區域人的性格差異、方言差異、民間信仰差異、 民俗民風信仰差異、民間藝術差異,正是這些差異使福建文化更加紛雜多姿。作為反映 福建文化載體之一的福建歌謠,多元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言駁雜,鄉音各異。福建方言極為復雜,僅福建境內流行的就有漢語七大方言 ,可以說是全國漢語方言的縮影,而其復雜性還在于同一方言區,如閩南方言區中的廈 門話、龍巖話、大田話、尤溪話之間也有很大差異。這種現象一方面使福建各地的民歌 傳播交流受到局限,另一方面也使這些民歌更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 ,難以猜出原意。閩南勞動歌《過山過嶺挽茶葉》許多地方為閩南方言,如:“挽茶娘 仔真硬正”,“硬正”為閩南方言“硬朗結實”之意。“衫褲漉漉@⑤打拼”,“@⑤打 拼”為閩南方言“再賣勁”之意。有的歌謠大量運用方言,如不懂方言,根本無法讀懂 。如閩南漁歌《漁查某@⑥輸漁干埔》,題目為閩南方言,意為:討海的女人不輸討海 的男人的本領,此歌謠通篇都用方言。有的民歌中方言雜夾其中,如閩南船歌《行船走 馬命》,第一段:“行船真艱苦,無風著搖櫓。搖甲目土土,雙腳做擂鼓。”頭兩句和 第四句還念得下,第三句意為:搖得眼睛張很大,眼珠都要凸出來了;如不懂方言,往 往被卡住,不能很好地體會全首歌謠前后的意思。有的福建歌謠從字面上似乎也可讀下 ,但卻與原意相反,如閩南漁歌《海水淹》中“海水考”指海水退潮;“大沉鄭”指海 水滿潮;“兜面”指地瓜粉糊;“海水澇”指海水混濁。
  (二)民風各異,習俗不一。福建常有“十里不同風,一鄉有一俗”之說,福建歌謠集 中體現了這個特點。如整個婚俗,福建各地的過程不一樣,閩北光澤的《結婚儀式歌》 (系列)的內容與閩南南安的《嫁娶歌》的內容大不一樣,具體以拜堂為例,將樂的《拜 堂歌》主要拜天地祖宗,福州晉安區的《拜堂唱詩》一不拜祖先,二不拜父母,卻表達 了對婚后美好順達生活的憧憬。再如同是建房儀式民歌,其內容也不一樣,永安《建房 儀式歌》分“抓梁布”、“豎柱”、“上梁”、“做灶”、“入宅”、“點燈”等內容 ,長泰《上梁入宅歌》分“做梁歌”、“包梁歌”、“奉梁灑歌”、“請梁歌”、“上 梁歌”、“入宅歌”等內容,周寧《建房中梁令詩》分“伐梁木”、“做梁木”、“開 傘上梁”、“點蠟燭”、“接中梁”、“紅酒祭梁”、“雞祭梁”、“豬頭祭”、“谷 袋壓梁”、“紅布掛梁”、“起梁”、“安中梁”等;同是上梁詩,各地民歌也不一樣 ,如浦城的《上梁》與羅源縣的《上梁歌》就不同。
  (三)性格迥異,觀念不同。各種歌謠,都與其獨特環境有關。福建文化的差異使福建 民歌所表現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相差甚大。由此反映出人的性格的不同。如永泰人注 重節儉,重節流輕開源,有《勤儉謠》。邵武人樂貧安道,其《勝似朱門萬戶候》:“ 愿得禾黃倉中滿,家中有糧心也寬。全家飽守田園樂,勝似朱門萬戶侯。”石獅人不甘 心困守家園而勇于闖蕩海外,其《送別歌》:“雙手接來茶一杯,過番賺錢人就回。野 花好看我不愛,一心只愛家中花。”福州人推崇忍字,認為一切皆可忍,其《忍字歌》 列舉歷史以“忍”字當頭的賢士,說明萬事皆要忍。《早點討個好老公》(順昌)則明顯 表露出一種在婚姻上無法再忍的心態:“人家老婆像老婆,我家老婆像田螺,保護田螺 快快死,早點討個好老婆。人家老公像老公,我家老公像蝦公,保護蝦公快快死,早點 討個好老公。”《寡居歌》(仙游)講述寡居的凄苦,但最后又說:“后生嘴咬鐵釘硬, 想欲改嫁也無行。”心里雖有改嫁想法,卻堅決不表露出來。
  (四)同樣題材,極少雷同。福建地域差異大,同樣題材,經過長期演變,在不同區域 ,都形成自己獨有的內容。如流行于福建最廣的閩南語民歌《天烏烏》,各地演唱都不 同。流傳于石獅、同安、云霄、龍海、華安、南靖、東山、詔安等地的《天烏烏》,不 僅沒有一首是相同的,而且差異甚大。
   三
  福建歌謠的藝術性表現在多方面,主要如下:
  (一)情真委婉。福建人較為深沉含蓄,一些心里話往往用委婉的手法來表示,有時看 似直接告白,卻含蓄深沉。《一心嫁歌不怕窮》(大田):“赤米煮粥一鍋紅,一心嫁哥 不怕窮。若要兩人情義好,哥去討飯妹背筒。”這里沒有拍著胸脯的保證,看似平白如 活,卻借用赤米粥、妹背筒,表達了女子對愛情的堅貞。《心里只為想情哥》(平潭): “手織彩帶口唱歌,橫紗直線錯頭多。爹娘相問說頭痛,心里只為想情哥。”沒有直接 長嘆想到何種程度,而是借織帶錯頭多來表白因思念而不定神。《只罵石頭唔罵郎》( 永定):“兩人牽手下山岡,翻來翻轉看情郎。翻來翻轉踢腳趾,只罵石頭唔罵郎。” 千言萬語卻無法表露,百無聊奈之際,只好踢石頭,通過罵石頭來埋怨情郎是木頭人不 言語,言在彼而意在此。這些民謠還如《茶山對歌》(安溪):“小妹采茶下山坡,兩蕊 眼睛顧看哥;踏著石頭翻跟斗,只罵石頭不怪哥。”《哥哥走哩妹心愁》(武平):“哥 哥走哩妹心愁,四十九日未梳頭;聞得哥哥今歸轉,辮子梳得滑油油。“不直言妹對哥 思念,而借先是“未梳頭”,后又“滑油油”來表達心中由愁到喜的心情。《想郎歌》 (沙縣):“阿妹想郎瘋癲癲,洗衣棒槌打指尖;砍柴忘了帶柴刀,煮菜連放三把鹽。” 用一系列反常動作,表示對郎的癡情,雖無直抒胸臆,但足以說明其情之癡之深。《看 見阿妹不敢叫》(云霄):“手拿竹籃摘茶葉,看見阿妹@⑥敢叫,假呼雞,喊覓鶚,兩 人相約到鵲橋。”借呼喊雞、鳥來表達情達意,讓人忍俊不禁。《玲瓏計》(將樂):“ 手拿凳子門口坐,情事來到人又多。小妹想出玲瓏計,連喊三聲牛食禾。”試圖給情哥 報信,可謂情中生智。這種委婉含蓄而不失幽默的民謠,在許多類型中都可見到。
  (二)生動形象。福建歌謠注重給讀者以形象的感受,摹聲狀形,淋漓盡致。《譏潑婦 》(福州臺江區)從各個方面描寫潑婦:“手捏煙筒蒲扇仔,沒油頭發兩蒲發。半坑屎糞 滲池水,十家商量九賣成。”《舊社會黑暗天》(平和)形象地狀寫出有錢人的丑態。《 懶漢謠》(壽寧)用幾個典型細節,形象地狀寫懶漢之懶:“第一懶,出門不帶傘,回來 披稻稈。第二懶,吃飯不端碗,吃光伸舌舔。第三懶,洗腳用腳掌,雙手將頭攬。”《 譏早婚》(羅源)諷刺十三歲的新郎不懂事,拜天地時為拾炮仗跑來跑去,以致牽出新娘 上廳堂時:“腳踏長衫裂一塊,跌在地兜啼一行。”讓人哭笑不得。
  (三)幽默深刻。福建歌謠往往于不動聲色之中,表達出一種難以言狀的幽默,但有時 笑后卻感到一種苦澀。如《老丈夫》(福州)借一個新婚女子之口,寫對新婚丈夫的印象 :“都道新郎表堂堂,誰料胡須過胸膛。頭發如像寒冬雪,胡須好比關云長。”先是感 到好笑,隨后又笑不出。《真鳥仔》(福州)講表兄表弟作親家:“你奶是我叫丈奶,我 奶是你叫臺家。”(注:奶,指母親。丈奶,指岳母。)
  福建歌謠修辭手法中最常用的是比興。《永遠和哥結成伴》(華安):“半斤蒜仔煮一 碗,三粒鴨蛋煎一盤,兩家家事給哥講,永遠和哥結成伴。”用物以類聚成方圓,喻指 與哥結成伴的決心。《深井打水索要長》(詔安):“深井打水索要長,兩人交情同心腸 ;妹呢可比涼井水,桶子落井水就上。”暗用打水來比喻兩人情誼,用妹喻指井水,不 管井多深,只要打水索夠長,井水就會打上。《白糖落水難分開》(仙游):“泉水清清 石縫來,白糖甜甜蔗中來,我是白糖妹是水,白糖落水難分開。”用糖與水之難與開, 比喻二人間之情誼不可分,再加上白糖之甜和泉水之清,又另有喻意。《好比鯉魚上急 灘》(南靖):“戀妹實在是艱難,好比鯉魚上急灘;水深恐怕鸕鶿打,水淺又怕網來攔 。”用鯉魚上急灘之難,喻指相戀之難,生動明了。《米篩篩米谷在心》(詔安):“米 篩篩米谷在心,阿哥戀妹情要真;莫像米篩千只眼,要與芭蕉一條根。”用米篩,比喻 常變心,用芭蕉比喻永不變心,形象鮮明。
  福建歌謠也常用對比來表情達意。《紅軍買賣真公平》(漳州薌城區)通過白軍與紅軍 對比,對紅軍的熱愛已見其中,相關諧音也是福建歌謠中常見的手法,如《問妹要席不 要廊》在客家話中,“廊”與“郎”諧音,歌中借建屋試試妹之情意。福建歌謠也常用 典。《親上加親》(福州倉山區)。有的歌謠也采用復沓手法,《李秀英與陳春生》(武 平)中,每一小結結束語,都是下一小結的開頭語,第一小結,結束語為“大家靜靜聽 分明”:第二小結開頭語即“大家靜靜聽分明”。如此往復,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日右方
   @②原字左車右舟
   @③原字左礻右氏
   @④原字左口右起
   @⑤原字左亻右各
   @⑥原字左口右母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福州70~73G0文化研究何綿山20022002文章簡要介紹了福建民間歌謠的發展歷史和歌謠收藏整理工作,進而探討了福建民間 歌謠與福建文化之間的緊密關系,突出福建歌謠作為福建文化多元性的一些特點,總結 了福建歌謠的藝術性表現。福建/民間歌謠/文化作者單位: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閩文化研究所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福州70~73G0文化研究何綿山20022002文章簡要介紹了福建民間歌謠的發展歷史和歌謠收藏整理工作,進而探討了福建民間 歌謠與福建文化之間的緊密關系,突出福建歌謠作為福建文化多元性的一些特點,總結 了福建歌謠的藝術性表現。福建/民間歌謠/文化

網載 2013-09-10 21:46:49

[新一篇] 禪詩審美境界論

[舊一篇] 私人妨害原則與相鄰權、地役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