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簡介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是根據國家教育部2001年制訂的《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供初中一年級上學期使用,準備從2001年秋季在國內部分實驗地區試用。本教科書的編寫工作由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負責組織編寫,在認真領會課程改革精神的基礎上,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歷史學家、歷史教育專家、教研員、中學優秀教師深入參與了不同階段的實質性工作。本教科書已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現將本冊教科書的編寫指導思想和原則、教材特點、教材的體系和結構等,簡要介紹如下。
   一、編寫指導思想和原則
   1.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和任務
  本教科書的編寫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實現教育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即:改變歷史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破除學科本位的觀念,注意與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摒棄歷史課程中某些“繁、難、偏、舊”的內容,改變偏重書本知識的傾向;加強歷史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歷史知識和技能;改變過去強調接受練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
  教科書的編寫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正確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初步闡明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以及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等科學史觀,并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中國古代史里涉及的民族問題較多,新教科書的內容特別注意反映出我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具體地說,既要反映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更要反映少數民族本身的發展和對祖國歷史的貢獻,這樣才符合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3.立足于素質教育
  歷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為此,新的歷史教科書的編寫,立足于素質教育,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首先,從內容上選取了對學生全面素質提高有益的歷史知識,包括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等;還包括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傳統美德教育等的內容,以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在此基礎上,教材的內容還著重體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新教科書的內容少而精,并嚴格控制知識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在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上也注意循序漸進。
   4.體現時代精神
  新教科書的編寫,注意貫徹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具體說,一方面,盡量體現新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注重教科書內容的啟發性,便于學生參與教學,發揮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探究式的學習創造條件;在能力培養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包括發現問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學習技能,以利于終身學習。另一方面,體現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在教科書的內容上,摒棄陳舊的觀點和內容,盡量吸取為學術界公認的史學和考古學研究的新成果。再一方面,體現學科內容的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系與交叉。社會步入新世紀,同一學科的各個方面的聯系、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教科書注意到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之間的聯系;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歷史內容與其他相關學科內容的聯系、交叉與滲透,等等。作為新世紀的人才,學生應當了解這些內容的聯系,而不只是學到一些孤立的知識。
   5.充分體現初中教科書的特點
  初中教科書應考慮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因此,新教科書的編寫,一方面注意通過具體的史實、淺顯的史料、真實的圖片、想象的圖畫、活潑的插問以及“活動與探究”和“活動課”等教學方式,以增強歷史的真實性、形象性、生動性,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教科書內容上,注意區分初高中教學內容的層次,初中的內容,形象的史實占主要地位,避免了專業化、成人化的傾向;文字力求簡潔、淺顯、生動活潑,盡量減少抽象的概念和論述文字;語氣上盡量使用啟發式,避免說教式。同時,在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上,也注意適應初中學生的特點,不做過高的要求。
   6.處理好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差別較大,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根據教育部制訂的統一大綱編寫了多套教材。不過,即使是同一地區、同一學校,學生的差別仍然很大。為適應各地不同程度的學校(包括城市、農村)和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在編寫過程中注意處理好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系。也就是說,教科書的內容和要求,既依據課程標準,提出基本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減輕學生的負担;又注意發展學生個性,給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留有足夠的自學和思考余地。
   7.從我國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出發,關注課程改革的實效
  從我國中學歷史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出發,教材在信息量上做了比較彈性的適中的處理,使不同水平的老師都有發揮才能的機會。這樣做也是為了避免因教科書信息量過小而使老師無法把握教學,導致學生既不能掌握必要的知識又不能培養能力的情況出現,最終目標是保證改革的理念真正得到實現。
   二、建構新的教科書體系
   1.課時安排
  依據課程標準,中國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級開設,每題2課時,共70課時。上冊用于第一學期,有35課時。新教科書實際只編寫了22課,每課教學為1課時,共需22課時。其余課時由各地、各校靈活掌握,包括4課活動課和1課復習方法和技能訓練課,以及講授鄉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2.采取時序與專題相結合的體系
  新教科書根據課程標準,采取時序與專題相結合的體系,即根據中國古代史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古至今地講述歷史;同時圍繞表現每一歷史時段突出特征的專題進行敘述。體例采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題體。每課書用1課時,以便于教學。課題前設專題單元。本冊書按課程標準分為4個單元,將22課分屬于各個單元。另外還有4個活動課,分別插在有關內容的課后;最后設一個復習方法和技能訓練的活動課。
   3.每課的基本結構
  每課課文由10個部分組成
  (1)導入框 由生動的故事、傳說、詩歌、民謠或文物、名勝古跡等開篇,然后提出問題,導入新課,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他們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又增強了教材的啟發性。
  (2)課文(宋體字)著重講述歷史發展的生動過程,力求簡明。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
  (3)閱讀課文(楷體字) 力求生動活潑,其作用是引起學習興趣,淺化教材內容、擴大知識面,培養良好的品德。這部分內容對不同程度、有不同愛好的學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
  (4)專欄的文獻資料(豎排字)基本上每課一條。目的是使學生接觸一些淺顯的文獻資料,以增強歷史的真實感,并能提高閱讀古文、古詩詞等的能力。同時,有些內容,如孟子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名言警句也能起到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作用。
  (5)圖表 包括圖畫(如黃帝的發明)、表格(如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地圖和圖注,是課文的組成部分,為的是增加學生的考古文物知識,增強歷史的真實感,增強課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動,也起到淺化教材、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6)動腦筋 插在課文中間,每課1~3個,以增強教材的啟發性和探究性,便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展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并使課文中沒有講出的結論,經由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和分析得出。另外,它的設計也能起到培養良好品德和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7)注釋和注音 目的是淺化教材,便于學生自學,擴大知識面。
  (8)檢測自己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檢驗自己對本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9)活動與探究,安排在每課課文后面,有1~3項,可任選。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與其他學科交叉、與現實生活聯系學習的能力。也有一些能起到鞏固所學內容的作用。活動方式很多,包括小討論、小游戲、比一比、找一找、查找成語故事、尋找變革、判斷、分析材料、制表、填圖與思考、看圖分析、看圖猜字、故事會、朗誦比賽、短劇、小制作、動動手、小實驗、欣賞與臨摹、看一看等二十余種。
  (10)自由閱讀卡。設在活動與探究之后,內容以介紹與課文同一時期的物質文明、社會生活等為主,同時結合現實生活中涉及的一些問題。它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歷史更加貼近生活,并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引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11)活動課,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與技能,如懂得學習歷史的途徑,地圖的識別與的代的計算等,為以后學習歷史打好基礎。
  此外,教科書后面除有大事年表外,還附錄了好書推薦和歷史學習網站,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和探索,學會獲取教科書以外的歷史信息。
  在教材實驗階段,新教材將采用黑白本,以后將增加彩色本。
   三、新教材的幾個突出特點
  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編者把新的歷史教科書編成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材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新教科書里每課都安排了“活動與探究”,每個單元都安排了“活動課”。全書后安排了“復習方法和技能”的活動課。通過這些活動,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思維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學生表達、動手、組織、協作,訪問調查等實踐能力的提高。如,講完淝水之戰,安排了一個“活動與探究”,讓學生思考與判斷,古代戰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對現代戰爭是否有借鑒意義,這個內容教材中并沒有談到,需要學生發揮創造精神去思考;又如,講述青銅工藝以后,安排了一個活動,讓學生用橡皮泥等仿照商周青銅器做一件器物;再如,學完佛教的興起后,讓學生調查自己的家鄉有什么古塔?此外,“活動與探究”和“活動課”里有不少小組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2.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為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特做如下設計。
  (1)教科書以生動的故事、傳說、詩歌或文物、名勝古跡等,導入新課。如講“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用女媧造人和補天的傳說、以及西方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導入。再如,用商鞅立木賞金的故事導入“大變革的時代”一課,等等。
  (2)在課文內容上,盡量插入生動的故事,注重對歷史過程的生動敘述。如,講推恩令,新教科書的正文里沒有出現“推恩令”這個概念,而是用生動的史實進行敘述。課文中的閱讀文字,更注意敘述生動的史實。在文字上,則力求淺顯、生動活潑。
  (3)配以大量圖片。書前的彩圖共33幅,還配有地圖和圖表等,以增強教科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地方還以圖或圖表代文。如講有關黃帝的發明,就安排了一張“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圖。
  在圖片的選取上,為適應初中生的年齡特征,盡量選取生動的內容,包括一些想象畫。如講官渡之戰,就附有“曹操赤腳迎許攸圖”;講巨鹿之戰時,特配上項羽“破釜沉舟”圖。
  (4)在每課的“動腦筋”以及“探究和活動”課里,也注意安排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問和實踐活動。如講到甲骨文,在“動腦筋”里就列出三個甲骨文字:人、戈和伐,然后讓學生猜一猜“伐”字是什么意思。如講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時,在“活動與探究”中設計安排了舉行方言游戲會,讓學生體會統一文字的巨大歷史作用。
  (5)自由閱讀卡中也安排了許多引發學生興趣的歷史知識,如“河姆渡原始居民會蒸米飯嗎?”和“品種多樣的餅食”。
   3.注重教材的啟發性
  新教科書的導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從每堂課開始,就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新教科書還在課文中間,專設了一系列多層次、多類型的探究性欄目“動腦筋”,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揮主體作用,從而啟發學生自己領悟教科書上的內容。如在“秦的暴政”里講到那時“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學生并不能通過這個孤立的數字,了解暴政的情況,但后面的“動腦筋”特別給出了當時全國的人口數字等,又提出幾個啟發性問題,使學生通過計算、分析,自然而然地領會暴政達到的程度。又如,“三國鼎立”中官渡之戰,課文并未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戰爭結局,而是通過“動腦筋”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出。
   4.注重減輕學生的負担
  新教科書注意從幾方面減輕學生負担:內容上盡量減少。通過簡明而清晰的描述,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中國古代史前期的發展脈絡和特征,使學生對這一階段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與現行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如下特點。
  (1)教科書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注重歷史發展的生動過程,而不是一些干巴巴的要點。這樣,行文可能多一些,但比現行教材的宋體字生動多了,所以更便于學生學習。
  (2)盡量減少頭緒和概念。如,“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一課,就省去了王莽建立新的頭緒。現行教材里一些學生難于理解、記憶的概念。如“氏族公社”“人牲”“人殉”“族誅”“連坐”“推恩令”等,新教材里都沒有出現。但在行文中敘述了有關內容,如“人牲”“人殉”。以“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一課為例,新教材里的概念,比現行教材減少了2/3。
  (3)盡量減少空洞的議論和結論式的語言,用生動的史實敘述歷史,論從史出。如,“商朝社會矛盾空前尖銳起來”武王伐紂,是我國古代的一次正義戰爭”等,都是通過史實敘述的,而避免使用上述空泛的議論和結論。
  (4)盡量減少需要學生記憶的地名、人名、年代和數字。書后的大事年表,與以往的教材相比大大簡化了。
  (5)課后練習大大減少,每課之后,除設有少量練習題外,更注意提供可任意選擇的“活動與探究”。
   5.轉變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
  (1)新教科書從導入新課開始,就為學生參與教學安排了一系列啟發性的問題和活動,教師可利用這些問題和活動,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2)“活動課”更是以學生為主體,如“活動課三”的辯論課《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從課前準備到主持,到參辯,再到小結,都由學生承担,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起輔導的作用。
  (3)同時,教科書還為學生提供多種輔導性的參考資料,如,大事年表、課外優秀歷史讀物、歷史學習網站等,以啟發、開闊學生的思路,為探究式學習提供更好的條件。
   6.注意歷史知識多方位、多層次的聯系和知識的延伸
   (1)多方位、多層次的聯系
  a.新教材注重歷史的縱向或橫向聯系,如學過漢武帝的大一統之后,在“活動與探究”里,就安排了“請同學比一比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史上誰的功勞更大?”如講中國的造紙術,就聯系了埃及的紙草和歐洲的羊皮紙,有意加強中國史和外國史的橫向聯系。
  b.注重與其他相關學科內容的聯系。如講到山頂洞人的洞穴里發現了海蚶殼時,就安排了一個啟發插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還安排了兩個學生的不同說法,其中之一所說的就涉及到地理學科中地貌變化的知識。
  c.歷史的演變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如講西周宗法制時,安排了一個“活動與探究”,讓學生議一議“你對宗法制度和尊祖敬宗傳統習俗的看法”。再如,學過百家爭鳴后,建議學生討論一下諸子百家的學說中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和作用?又如,講到造紙術,安排了一個“動腦筋”:“紙廣泛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想想看,你能說說有哪些方面嗎?”
   (2)知識的延伸
  a.自由閱讀卡片,如課文講長城,自由閱讀卡里就介紹建筑長城的具體過程。
  b.成語故事的運用和收集。如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成語故事,除課文中涉及到的以外,在“活動與探究”中,讓學生再去搜集,然后在小組里舉行成語故事會。
  c.活動課后設活動延伸的內容,如在“編歷史小故事”的活動課之后,建議出一期板報,反映活動的內容;又如建議舉辦展覽等。
   8.教材的系列與立體化
  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加以指導和激勵,為學生提供優秀歷史課外讀物、歷史學習網站的網址。此外,還配備有實用性更強的教師教學用書、教學掛圖、歷史地圖冊、幻燈片、投影片、光盤等。
   結語
  本冊教科書的編寫者在總結過去五十余年歷史教材編寫經驗的前提下,繼承過去的優點,改正以往的不足,并且積極改革創新,在歷史課程改革方面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但是,要使教材不斷完善我們的這些努力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還需要社會上方方面面的關注,特別是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幫助和支持,以實現這次歷史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
試教通訊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陳其20022002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陳其 作者:試教通訊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陳其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54:42

[新一篇] 人學何以可能

[舊一篇] 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修訂說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