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幾個問題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當今中國,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個人們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在不少人看來,早就處在垂死、腐朽階段的資本主義卻始終“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而要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歷最初的大發展之后,現在卻反而普遍遇到很大的麻煩——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發生了社會制度變遷的歷史悲劇。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是不是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歷史規律發生了錯誤呢?因此,全面、準確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發展原因和發展趨勢,對于深刻理解鄧小平社會主義理論、科學認識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
  我們認為,要準確地給當代資本主義定位,就必須歷史地、動態地、全面地觀察問題。眾所周知,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來,資本主義已經經歷了資本原始積累、自由資本主義、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四個階段,因此所謂當代資本主義,就是在時間上以二戰結束為起點,在空間上以北美、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為重點,在發展階段上正處在國家壟斷階段上的資本主義。其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三個方面。
  生產力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經濟加速發展。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年曾經這樣感嘆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77頁。)今天,這種發展不但沒有停止, 而且呈現出加速度的趨向。在18世紀,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的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只有0.5 %, 19世紀為1%,20世紀前半期達到2%,1950—1985年上升為4.5%。扣除物價上漲因素,198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比110年前的1870 年增長了42倍,德國增長了23倍,日本增長了55.5倍。(2 )發展的波動性越來越小。自從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以后,經濟危機就與資本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是每隔10年左右一次,后來是每隔5年左右一次。現在的情況有所變化。首先是危機爆發的時間延長了。以美國為例:從1854年到1945年的91年間共發生22個經濟周期,平均每個周期的時間長度為50個月,而戰后延續為75個月;而且每個周期中經濟增長的時間也延長了,自60年代初以來至今已有兩個增長期超過了100個月。與此同時,危機持續的時間卻越來越短,二戰前每次危機持續時間平均為20個月,二戰后是11個月左右。更重要的是,危機對經濟造成的破壞力也大大下降。現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很少有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前經濟產值下降近一半那樣的大起大落,經濟衰退主要是增長型的衰退。比如在1973年經濟低落時期,它的增長速度比它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的1895—1913年大發展的速度還略高一點。(3 )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的變化。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已經不到3%, 第二產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在新科技革命推進下,西方國家產業結構已完成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轉化,總的趨勢是整體經濟結構逐漸軟化,社會生產重心從物質生產部門轉向非物質生產部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信息產業在資本主義國家迅猛發展,美國信息產業的年產值已達萬億美元以上,占它總產值的1/7。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就業結構以及相應的階級結構的變化。現在藍領工人越來越少,已經不占多數,而五顏六色衣領的知識工人越來越占據工人數量的主體,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也是被雇傭的勞動者,但他們在經濟收入、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會意識上確實與傳統的產業工人有著很大的差異,與馬恩時代的情況已大相徑庭。
  生產關系方面,當代資本主義對生產關系的三個具體環節做了調整:(1)在產權關系上,出現了所謂資本社會化的趨勢。 這種資本的社會化是通過兩種渠道來實現的。一是根據經濟形勢的需要建立和發展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從1984年到1993年的10年間,國家在國內總固定資本形成中所占的比重,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分別保持在12%至23%之間。資本社會化的第二種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是企業股權的分散化。在早期的資本主義企業中,資本家既是所有者又是經營者;早期的股份公司也是這樣,很多公司的股票都集中在資本家手中,比如30年代福特家族、梅隆家族都擁有本公司80%以上的股票。而戰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社會個人買股票和企業法人之間互相購買股票的越來越多,出現了所謂股權分散化和社會化的趨向。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原來是一家100%的國有化企業,后來按股票票面金額的80—90 %把股票賣給企業職工和國內公民,規定每個股東不得擁有超過5%的股份, 目前已有70萬個小股東,共擁有80%的股票。在美國,股民占本國總人口的46.5%,加拿大是25%,英國是17.5%,法國是10.1%,日本是9%。 顯然,這與工人階級過去的一無所有相比,情況已經不同了。(2 )在勞資關系上采取包括允許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形式。80年代以來,歐美國等國普遍推行所謂企業民主管理。如歐共體各國普遍實行共同決定制度,按規定,企業必須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進入董事會,否則將屬違法行為;德國企業是監事會領導制,監事中工人代表約占1/2至1/3。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情況,在有些國家往往又是同職工與企業的盈利關系聯系在一起的。比如美國各大公司開始實行與工人分享利潤的做法,當利潤超過10%時,就應當把超過部分中的10%分給工人。凡此種種,可見當代資本主義在緩和勞資關系方面的確有所調整。(3)在分配關系上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調整。 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前,收入分配完全是資本家的事,國家沒有實質性的干預。戰后國家開始通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這兩個渠道全面介入個人收入分配。在企業層面的初次分配上,國家不斷調和資方與工方的矛盾。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大了國民收入二次分配調節的力度。目前,西方國家每年通過稅收能夠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大約在1/3以上。其中大約有60%要用于貧困救濟、免費醫療、失業補貼、養老金發放、教育等社會福利開支,工人和貧困人口的生活費用中來自財政收入再分配的比重越來越大了,如瑞典工人收入就有1/3來自社會福利。
  在上層建筑方面,在堅持資產階級根本統治不變的前提下,在國家政權結構、管理社會的形式、法制建設、對外政策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調整,其中政治制度的變化和法制制度的強化最為顯著。最突出的標志是:第一,國家政權結構及其運行日益表現為法制化,通過憲法和法律使國家權力的構成,權力結構中各權力主體的活動,官員的任免、提升、獎勵和監督等,都納入法制的軌道;第二,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大大增強,對經濟和社會各領域活動的滲透空前加強,開始承担起越來越多的社會公共事務。這種比較成熟、完備的政治和法制制度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了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協調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二是緩解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在協調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內部矛盾和監督執政黨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使資產階級政治具有了一種糾錯機制,使資產階級政治決策可能出現的失誤要比專制下少得多、持續的時間短得多,從而有效地維護了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使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運行有了很大的彈性;同時,資產階級不斷總結統治經驗,靠著這套政治、法制制度大大緩解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并在制度上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對付無產階級的辦法,使社會主義革命搞不起來。
      二、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
  眾所周知,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社會化生產力之間始終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但這種基本矛盾的不可克服性并不意味著在一個時期甚至一個較長時期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不存在較強的適應性,問題的癥結在于:在這種既適應又矛盾的運動過程中,究竟是適應性的方面為主還是沖突與矛盾的方面為主?當代資本主義所以能夠以這么大的勢頭發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現階段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與現代社會化生產力從總體上還是適應的,所以它仍然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仍然能以較大的容量包容生產力的發展,引發一次次科技革命。從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生產力仍在以很強的勢頭不斷發展這一客觀現實出發,可以斷定,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社會化生產力的適應性是主要的。
  但分析只到這一步還是沒有說清楚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這種基本的或總體上的相適應,是在什么歷史條件下、通過什么途徑來實現的,還應當從更深的層次上去尋找當代資本主義能夠發展的原因,這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這種基本的相適應是在一種特定的國內外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作用下得以展現的。
  第一,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動。這是當代資本主義能夠保持發展的生產力基礎。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三次大的科技革命,即18世紀下半葉以蒸氣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紀下半葉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20世紀中期以后以信息技術、原子能技術、電子計算機、合成材料、宇航技術和生物工程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一批新產業群的出現和舊產業部門的改造,也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類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了前兩次,成了推動半個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已由本世紀初的20—30%增加為70%左右。新科技革命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它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為社會矛盾的緩和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實際上,在很多時候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但由一次科技革命所創造的社會財富把資本主義財富分配的蛋糕做大了,它可以在不改變財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資本家的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勞動者收入的絕對量,這大大減緩了資本主義的自身矛盾,延長了它的壽命。
  第二,現代市場經濟的建立。這是當代資本主義能夠保持發展的經濟形式。任何社會制度的發展都要依托一定的經濟形式,資本主義是以發達的商品經濟也就是市場經濟為發展生產力的基本形式的,這就使它獲得了其他私有社會制度所無法比擬的發展能力。尤其當戰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了宏觀調控之后,它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市場經濟的波動性、自發性和破壞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當然,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是以雇傭制度和私有制與價值規律、市場法則的結合為特征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對生產力推動的主要動因是資本家對超額剩余價值的追求。在市場競爭中,誰能夠擁有新的科技發明就可以降低它產品的成本,提高它的勞動生產率,誰就能取得市場競爭的優勢,這勢必造成資本對新技術的不懈追求,在整個社會表現為一次次科技革命的發生。隨著國家干預機能的建立,尤其是“反托拉斯法”等反壟斷政策相繼出臺并發生效力之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競爭機制的正常作用,減緩了市場經濟的波動性、自發性和破壞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科技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現存的國際經濟分工的影響。這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能夠發展的一個國際經濟條件。在當今世界,大約有不到200 個國家和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些國家的經濟技術水平差距很大,形成了發達國家為一方、發展中國家為另一方的格局。國外學者把這種格局概括為中心和外圍的結構。這種分工體現著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剝削。馬克思曾將資本循環分為產業資本增殖運動依次經過的三個階段,即購買階段、生產階段和出賣階段。在購買階段,西方發達國家普遍依賴于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性資源;在生產階段上,在加大資本輸出的過程中利用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進行直接盤剝,賺取剩余價值;在出賣階段上,以國際貿易為主要形式,通過初級產品和原材料與高附加值的工業制成品、高技術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從發展中國家那里又撈一筆。對內、對外兩種剝削構成了支撐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支柱,形成了維系資本主義生命的兩個源泉。有好多問題,如果僅從發達國家本身來看好像是由資本主義制度自身解決的。比如污染,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可是這些年突然就變了,發展中國家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污染開始嚴重起來,而發達國家的污染問題反而不那么嚴重了。但這并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創造的奇跡,事實上這不過是發達國家把它的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來的緣故。這樣,在外圍與中心的經濟分工中,就出現了這種情況:一方面,財富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另一方面,傳統產業連帶著大量問題又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早年很多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問題就這樣被國際資本大循環轉移給了別人,在這個過程中原來很尖銳的基本矛盾和嚴重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轉移給了不發達國家。這樣,發達國家的兩極分化在某種程度上被轉移到世界,使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在本世紀60年代,富國比窮國富30倍,90年代擴大到150倍。
  第四,社會主義制度的存在與發展。這是當代資本主義能夠保持發展的國際政治條件。資本主義在當代的發展和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價值取向對它的否定和批判。實際上,每當資本主義制度的運行遇到重大障礙時,資本主義就會迫不得已地總結、吸取社會主義國家的一些經驗和辦法來為資本主義服務,使得資本主義獲得新的生命力。比如,在蘇聯1928年10月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后剛剛才幾個月,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弗曼·泰勒,就寫了一篇文章叫《社會主義國家生產指南》。1933年,剛剛上臺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采納了泰勒的建議,實行“新政”。“新政”的實質就是用國家計劃宏觀調控來指導市場經濟,這樣使得美國經濟復蘇很快得以恢復。到1935年,凱恩斯總結了羅斯福“新政”的經驗,主張由國家計劃宏觀調控來指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此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入一個新階段,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投機性、破壞性等弊病大大減少和降低。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西方資本主義還從社會主義借鑒了其他一些有益的經驗,比如福利政策、社會保障制度等。這都說明了當代資本主義在不觸動基本制度的限度內還有一定的自我否定能力。
      三、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
  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總體趨勢是資本主義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與發展過程長期性的統一,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走向就要把握二者辯證統一的關系。
    (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從哲學意義上講,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都要完成它從生到死的歷史過程。那么,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趨勢的科學分析集中體現在他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分析的五個邏輯鏈環上:一是基礎,它要解決的問題是價值增殖的源泉是什么,這就是勞動價值論;二是實質,由于勞動是價值增殖的唯一的、真正的源泉,所以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實質是他在生產過程中榨取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三是關系,由于剩余價值的存在,從而導致了資本與雇傭勞動根本對立的關系;四是矛盾,這就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基本矛盾;五是趨勢,既然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由此而衍生出來的三個具體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身解決不了的,所以必須用社會主義取而代之。這就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趨勢分析的基本框架。今天,馬克思分析的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是不是變了?沒變,它只不過是被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掩蓋了,被現階段社會主義一時的不發達、不完善掩蓋了。觀察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走向就要撥開資本主義發展和變化的迷霧,抓住它的基本制度進行分析。客觀地看,當代資本主義在諸多的發展變化中又有一些實質并沒有發生變化的東西。
  一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沒有變。當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依然是以私人資本為基礎、以國家所有和其他經濟形式為補充的經濟結構。資本主義股份制經濟是不是改變了企業私有的性質?沒有。股份制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財產組織形式和企業運營方式,它的性質主要取決于它所從屬的經濟制度的性質。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股份制雖然提高了資本社會化的程度,但相對于過去的個人資本和個人企業,股份制不過是一種由多個私人資本共同所有的企業制度。股份資本社會化的含義,充其量也不過是減少了資本集中在極少數人手里的程度,說得白一點,它只不過把過去集中在極少數人的私有化為相對分散的私有罷了;其運營目標也是追求經濟個體利益的最大化,除了關心其長期財務維持能力之外,并不承担任何“社會性”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股份制并沒有使資本所有權發生真正的轉移,而只是導致控制方式的轉變。20世紀初,壟斷資本家需要占有40%的股票才能控股,而今天則只需占有3—5%的股份就可以實現有效控股,廣大分散的股民對企業的經營根本就無權過問,何況現在的大資本家及其家族對大公司仍保持較大的控制權力。同樣,實行國有制也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從根本上說,國有制是根據經濟形式發展的需要對所有制形式進行的具體調整,這種調整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實現形式更加靈活、多樣。1973年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陷入了經濟蕭條。為了刺激國內需求,英、法、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帶頭掀起了大規模收買私人企業的浪潮,國有經濟比重開始上升。但即使在英國國有經濟比重最高的1979年,其比重也只占10%多一點。80年代以來,為擺脫滯脹的壓力,西方國家又紛紛把國有企業私有化和私營化,到1992年為止,英國已把2/3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這說明,國有經濟從根本上是為私有經濟的發展服務的。西方國家國有制的真實內容只能是全體資產階級的公共所有制,它的基本職能是實現資本發展的總體利益,用恩格斯的話來說是担當了理想的總資本家的職能。這就是西方國家國有制的實質。
  二是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沒有變。這是認清當代資本主義本質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能夠準確反映勞動者受資本家剝削程度的指標是剩余價值率,戰后剩余價值率是不斷上升的趨勢。以最發達的美國為例,它的剩余價值率1909年為130%,1950年為236.7%,1987年已高達364.7%。這里有兩個問題無法回避:(1 )福利制度是戰后西方國家以稅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國民收入集中起來,而后用于社會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們在初次分配中收入過低狀況的一種制度,而福利國家就是福利制度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以瑞典的制度最典型,它號稱已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福利體系。客觀地說,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使一部分勞動群眾、特別是社會弱者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極端貧困的現象,同時也部分改善了社會分配過于不均的情況。但是,福利制度最本質的東西是為維持資本利潤的增長創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福利制度最為盛行的時候也就是資本家利潤大幅度增長的時候。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潤的增長少則10—20%,多則在40—60%,其中微軟公司達57%,而這些大公司工人工資的增長幅度要小得多。這就是說,工人所創造的價值更大部分落入了大資本家的手中,這說明實行福利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兩極分化,并不能消除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經濟根源。(2 )工人參加企業管理是不是意味著勞動者與雇傭者對立關系的改變?戰后西方國家的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國家出于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對企業文化影響的結果。前者一般容易理解,而后者往往為人們所忽視。我們知道,在大機器和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時代,企業主對工人嚴加監管,工人被束縛在機器和生產線上,企業對工人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要求。現在,情況有所變化,企業生產的技術基礎已經變成以信息技術和腦力勞動為主。企業要生產、要創造利潤,就要改變過去那種對工人卡得過死的情況,推行一些民主管理的形式,增加勞動者參與管理的機會。這確實改善了工人與雇主的關系。但是這只是部分改善而不是根本改變勞動者與雇傭者關系。雖然大多數工人從機器旁和生產線上解脫出來,但他們又陷入電腦網絡束縛之中;雖然他們被鼓勵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他們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卻更多地被資本家所占有,企業內部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被新的企業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更巧妙地掩蓋起來了。
  三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沒有變。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派生出來三種矛盾,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和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一個也沒減少,而是在新形勢下以新的形式出現了。這些矛盾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解決不了的,資本主義越向后發展,三大病癥就越嚴重。這三大病癥是:貧富兩極分化,發展與環境的矛盾,人的行為與精神危機。目前,美國1 %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富比90%的美國人的財富的總和還要多。1979年,美國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窮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則已達到9倍。這說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快于工資增長率,形成了剩余價值擴大的總趨勢。再比如環境問題。追求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嚴重破壞問題。現在,只占總人口1/6的發達國家消費著世界原料和能源的4/5;一個美國人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廢物分別是一個印度人的500倍和1500倍, 如果全世界都象美國那樣消費,所有再生資源將在40年內全部耗盡。實際上,當代資本主義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表現形態上的變化和數量上的積累,而且是這一基本矛盾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進一步向結構性矛盾的方向發展,是基本矛盾的對抗性質的繼續深化。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經濟宏觀調控的加強固然克服了市場經濟的某些弊端,同時又以巨額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債務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障礙;科學技術一方面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應用又使科學技術本身與勞動處于對立的狀態,帶來了難以避免的嚴重失業;科學技術一方面創造了生產不斷擴大的空間,同時又受到居民消費能力有限的束縛。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當代資本主義對自身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容納生產力發展的包容量是有限度的,這個極限就是,私有制即便是再發展到高度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也不會使它的所有制發展到全社會公有的地步,這就必然要與未來高度社會化的生產發生不可克服的矛盾。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新的社會因素?比如合作經濟、經濟的計劃化等,算不算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主義因素呢?列寧指出:“社會主義現在已經在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切窗口中出現,在這個最新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前進一步的每項重大措施中,社會主義已經直接地、實際地顯現出來了。”(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頁。)他還指出:“辯證發展過程在資本主義范圍內確實就包含著新社會的因素,包含著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注:《列寧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頁。)所以, 否認資本主義社會中會產生社會主義的因素并不是科學的態度。現階段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在發展過程中的確存在著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但是這種表面的相似并不能說明兩種制度要殊途同歸、最終要走到一起。這是因為:第一,這種相似或相同主要是福利制度、企業管理方式等經濟發展手段和方法上的相似或相同而不是基本制度的相同。第二,即使是資本主義吸收了某些社會主義的文明成果,或者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允許部分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存在,并不能說明兩種制度在發展最終結局上的相同。因為兩種社會制度所以程度不同地采納、吸收了對方的某些有益的東西,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過渡到與自己對立的社會形態上去,恰恰相反是為了更好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第三,正因為雙方的目的性很強、很明確,因而雙方所能吸納對方制度成果的程度是有限的,這個限度就是不違背各自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這一條就決定了雙方所采用對方制度文明成果的程度始終停留在不損害自己的根本制度的范圍之內,這就限制了這些異己文明成果的發展空間,使它不可能反客為主成為主流制度。比如,盡管西方國家也有經濟發展的計劃性,但它的計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計劃在實施目的、調控的力度和范圍以及作用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區別。比如日本、法國以及荷蘭等西方國家雖然都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但這些所謂計劃不過是對經濟發展的趨勢做一些預測性的指標體系,雖然它也有微弱的事先調節功能,但主要還是事后評估。許多西方國家的經濟計劃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靠這種計劃只能緩解而不可能最終根本解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
  所謂兩種制度的趨同問題實際上是承認不承認資本主義制度最終要滅亡的問題。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要滅亡的內在邏輯是:這一社會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與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價值定位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之間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價值取向把人的價值主要歸結為個人價值,把人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解放定義為個人解放,所以它所追求的目標僅僅是個人富裕、個人幸福和個人自由。這種制度的目標定位決定了資本主義是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經濟制度,必然要以私有制、按資分配和必要的國家干預來創造一種實現少數人富裕的效率制度,從這特定的意義上說,資本主義經濟就是為個人利益服務的效率至上的經濟。應當說,這種私有制基礎上的效率至上的社會制度既是資本主義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導致它在未來將要走向死亡的致命原因。因為它把追求個人財富增長的效率原則強調到了極端,剝奪了公平在人類社會進步中應有的地位,從而造成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巨大錯位:在這種制度下,巨大的經濟發展成果不是為社會成員所共享,少數人的發展和富裕恰恰以多數人的不發展和相對貧困為條件的。西方社會無法協調平等與效率的關系。所以,資本主義私有制包容現代社會化生產力的總量總是有限度的,總有一天社會化生產力要沖破私有制這個外殼,完成它與社會化生產關系的歷史性結合。
    (二)資本主義滅亡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有句名言:“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頁。)。過去, 我們對這段話并沒有很好地做時間上的理解。實際上,一種社會經濟制度它包容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能量釋放過程,往往需要經歷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從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看,這個過程一般都要經歷少則一千多年、多則幾千年的時間,即使是壽命最短的歐洲封建社會制度也經歷了差不多有1200年的歷史。盡管近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空前加快,但這并不意味著一種社會形態從生到死的歷史過程已經大大縮短,資本主義很快就會走向死亡。鄧小平在南巡談話時曾經意味深長地說,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和發展的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奮斗。這不僅僅是對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的歷史定位,而且也是對資本主義走向衰亡的歷史定位。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對兩種社會制度誰好誰壞的判斷并不是根據哪種制度更合理、能代表未來來確定的,而主要是從在哪種社會制度中生活得更富裕、更自由來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多數人對制度的比較基本上是一種直觀的而不是一種純理性的。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社會主義要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形式都高于資本主義的程度,在全世界范圍內顯現出它比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人民自愿選擇的理想的社會制度,還需要很長時間。基本原因有兩個:一是被取代的資本主義制度到現在為止還有較強的自我調整能力,它還要持續發展很長一個時期;二是代表新制度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物質起點很低。這兩條決定了社會主義要取代資本主義不是幾代人就能完成的。所以在戰勝資本主義的問題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必勝論者,但卻不應當是速勝論者。
  確立了這樣一個觀察問題的視角,我們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會保持一種清醒的認識,就會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資本主義在當今時代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它的永生,而恰恰意味著它未來的死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資本主義包容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能量還要釋放很長一個時期,而且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是離社會主義更遠了,而是更近了,因為它為社會主義奠定了兩個有利的條件:這就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某些具有一定社會化性質的經濟形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列寧把國家資本主義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在這一級和叫作社會主義的那一級之間,沒有任何中間級。”(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頁。)
  同時,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還是滅亡的必然性與滅亡形式多樣性的統一;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必然是要滅亡的,但它被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我們不能把這個滅亡的過程簡單地理解為是在資本主義“廢墟”上重建社會主義大廈,不能完全把新制度的產生看作是舊制度發展過程的簡單的“斷裂”。實際上,舊制度的死亡與新制度的誕生都有可能采取多種形式,這完全取決于當時新制度取代舊制度的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未來資本主義的滅亡既有可能采取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形式,也有可能采取非暴力、漸進的方式,即通過量變、部分質變到根本質變的方式,甚至還有可能采取介乎于暴力與和平兩種方式之間的形式。
  總之,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總體趨勢是:資本本身的發展一方面帶來了進一步增強資本主義社會自身再生產能力的因素和傾向,另一方面又帶來了更多和更強烈的破壞資本主義社會自身再生產能力的因素和傾向。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這種辯證發展,將一直持續到它所容納的生產力全部發揮出來為止。
  
  
  
青海社會科學西寧10~16D1社會主義研究姜魯鳴20002000作者單位:國防大學經濟系 作者:青海社會科學西寧10~16D1社會主義研究姜魯鳴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5:24

[新一篇] 關于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當前語言文字學界幾個問題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