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袁世凱研究概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019(2004)04-0131-07
    我國臺灣學術界從20世紀50年代起,從未停止過對袁世凱的研究。據不完全統計,從1950年7月4日臺灣《公論報》上發表劉生焱撰寫的《清廷信任袁世凱》起,迄2000年止,已出版研究專著26部,袁世凱史料匯編22部,發表論文近300篇。(注:上述研究成果中包含少量大陸學者撰寫、由臺灣出版界出版的論文和著作,以及大陸解放前出版,后由臺灣重新影印的部分。)上述有關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袁世凱一生的研究
    臺灣學術界對袁世凱一生,包括各個歷史階段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僅這一方面的成果就有專著14部,論文近50篇,出版傳記資料集17冊。
    在上述研究成果中,對袁世凱一生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專著有:1988年由天元出版社出版的韓天著《袁世凱評傳》,翌年由國際書局出版的霍必烈著《袁世凱傳》和天義出版公司出版的杜英穆著《吳三桂袁世凱 張宗昌》,1997年由克寧出版社出版的謝本書(大陸學者)著《總統皇帝袁世凱》,以及1998年由立緒文化公司出版的侯宜杰(大陸學者)著《百年家族: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對袁世凱進行階段性的研究的專著有:1954年由臺灣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袁世凱竊國記》,1964年由文星出版社出版的劉鳳翰著《袁世凱與戊戌變法》,1970年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林明德著《袁世凱與朝鮮》,1977年由池在運撰寫并印行的《袁世凱與中日甲午戰爭》,1994年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萬仁元著《袁世凱與北洋軍閥》,1995年由普金文化公司出版的陳鑫波等著《前所未聞的民國趣事——袁世凱與皖系軍閥》等。20世紀60年代由臺灣影印出版的大陸1949年以前出版的對袁氏綜合性研究的專著有:黃毅《袁氏盜國記》、佚名《袁世凱全傳》、袁克文《洹上私乘記》,階段性研究成果有: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云南政報》輯印《袁世凱偽造民意紀實》等。
    在出版對袁世凱一生綜合性和階段性研究專著的同時,臺灣學術界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
    對其一生進行綜合性研究的代表性學術論文有:章君@①著《袁世凱的梟雄面目》(《聯合時報》1970年6月26日),耕農《談袁世凱》(上中下)(《新中國評論》1956年11卷第2~4期),左舜生《民國叛徒》(1~3)(《民主潮》1964年14卷第10、11、13期),王成圣《風云際會袁世凱》(《中外雜志》1975年18卷6期),關國煊《袁世凱》(《傳記文學》1976年29卷2期),袁世凱的女兒袁淑貞《我的父親袁世凱》(《大成》1984年第126期)和袁靜雪《我的父親袁世凱》(《中外雜志》1990年第47卷第4~6期;第48卷第1期)。收入各種學術論文集中的有:林懷卿《袁世凱》(《同光風云人物》,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5輯,臺灣文海出版社,1983年,第38頁),楊格《現代化的保守人物——袁世凱》(《中國現代史論集》第4輯,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第71頁),吳相湘《“遁甲術專門”之袁世凱》(《民國百人傳》,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3冊,第327頁),張玉法《袁世凱的仕宦階梯,1881~189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第29頁)等。
    階段性研究的代表性論文有:陸權《武昌起義前后的袁世凱》(《聯合報》1961年10月10日),陸嘯劍《袁世凱與戊戌變法》(《文星》1963年12卷3、4期),田布衣《袁世凱稱帝始末》(《春秋》1966年4卷1期),張玉法《二次革命:國民黨與袁世凱的軍事抗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1986年第15期),劉路生(大陸學者)《袁世凱在朝鮮》(《韓國學報》1992年第11期),劉鳳翰《袁世凱獲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經過》(《近代中國》1991年第86期)等。
    僅從上列部分專著的書名及論文的篇名用詞,如:“袁氏竊國”、“一代梟雄”“中國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民國叛徒”、“現代化的保守人物”等,不難發現臺灣學術界對袁世凱一生的評價基本上是否定的。除此以外,臺灣學界還在著作和論文中用了“空言欺世官僚嘴臉”、“不擇手段迅速轉向”、“假版《順天時報》穿梆”等小標題,[1]又具體地論證袁氏一生所作所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章君@①著《袁世凱傳——一代梟雄》(臺灣中外出版社,1975年),全傳用了86個類似的小標題,寫了袁世凱在朝鮮12年“他一生關鍵最重大的一段時期”,頗具說服力。
    臺灣學術界對袁氏一生評價的文字,并非一刀切。筆者發現也有文章寫了袁氏一生中還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代表作有劉鳳翰的《清末袁世凱治兵之道——現代軍事傳承與創新》(《近代中國》1995年第103期),獨孤白的《袁世凱的一件功績:文官保障法案》(《春秋》1997年第27期),以及“駐戍朝鮮嚴整軍紀”、“山東剿匪保境安民”等。[1]這些與大陸學者對袁氏的評價是相近的。
    有的文章對袁氏獲取大總統地位的合法性問題提出了與島內大多數學者截然不同的看法。1996年臺灣《傳記文學》第68卷第3期上發表的唐德剛的《袁世凱史傳再發掘——從蔣中正與毛澤東說到袁世凱》一文,曾這樣寫道:“根據‘中華民國’搞共和‘政體’(Republicanism)的‘法統’(Legitimacy)來說,……任何法學家、歷史學家都不能否認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的第一位合法的正式大總統。——他比他的繼任‘總統’——從黎元洪到李登輝——都更為‘正式’,更為‘合法’。”作者不認為袁世凱在各國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竊取了民國大總統職位。筆者翻閱臺灣學者的大部分論文,結果未發現有第二人持此看法。由此可見,唐的上述看法僅一家之言而已。
      二、袁世凱的人際關系研究
    袁世凱一生與近代史上諸多著名人物,包括國外來華大臣和使節都有過交往。臺灣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已出版發表的文章有30余篇。其中有關袁世凱與滿清貴族關系研究的文章有:龍寶麟《慈禧袁世凱康有為》(《中外雜志》1969年第5卷第6期),林熙《袁世凱給端方的一封信——瞿鴻基與丁未政潮》(《大成》雜志1988年第174期),肖霄一士《榮祿與袁世凱》(《袁世凱傳記資料集》第2冊,臺灣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78頁),莊練《袁世凱與慶親王》(《袁世凱傳記資料集》第3冊,第121頁),矢野仁一《醇親王與袁世凱》(《袁世凱傳記資料集》第10冊,第893頁)等。袁世凱與清朝官吏關系研究的文章有:宋希尚《張謇與袁世凱》(《暢流》1963年第37卷第5期),陳亨德《岑春煊與袁世凱半世恩仇》(《春秋》1967年第6卷第5期),@②園《岑春煊與袁世凱》(《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五冊,臺灣中正書局1963年,第439頁)。與革命陣營人物關系研究的專著有:1993年中華民國國父研究會編印的《國父與袁世凱》;代表性文章有:林斌《袁世凱與汪精衛的因緣》(《暢流》1969年第39卷第9期),劉震嵐《黎元洪袁世凱謀殺張振武的內幕》(《歷史》月刊1995年第52期)等。袁世凱與名士之間關系的研究文章有:姚漁湘《章炳麟與袁世凱》(《臺灣新生報》,1956年10月22日),陳蘭蓀《袁世凱與康有為》(《暢流》1968年第38卷第3期),阮玉成《王云五與袁世凱》(《傳記文學》1999年第74卷第5期)等。袁世凱與外國大臣及使節關系的研究文章有:姚崧齡《芮恩施所認識的袁世凱》(《傳記文學》,1970年第7卷第1期),唐德剛《記一次失足的帝王夢——兼為古德諾教授喊冤》(《傳記文學》1998年第73卷第5期)、《袁世凱的憲法顧問古德諾》(《袁世凱傳記資料》,第2冊,第538頁)等。
    從上述臺灣有關研究袁世凱的人際關系取得的成果分析,筆者以為,袁世凱之所以能夠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上中華民國大總統,乃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過一把皇帝癮,除了清末民初的歷史背景外,似與他所接觸的四個方面的人物不無關系。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為袁世凱提供了其達到要想實現的目標所必備的條件。如他與慈禧太后、慶親王奕kuāng@③、醇親王奕xuān@④、端方、榮祿等一批當時掌握清朝實權的人交往,目的是千方百計取得他們的信任,以獲取更大權力。他與已經取得清政府信任的官員岑春煊、張謇、張之洞等人接觸,目的是取得他們支持;他與孫中山、汪精衛等革命黨人的往來,目的是想通過他們贏得更多的票數,最后取而代之;他與當時文人墨客康有為、王云五等的交往,則是利用他們為自己的政績及主張制造輿論。所有這些交往與接觸,歸結到一點,就是以謀取國家最高權力為目的。為此,他曾不擇手段地出賣維新派,向榮祿告密,以換取滿清貴族的信任。他表面上從不向孫中山提任何要求,百依百順,使孫中山錯誤地認為袁世凱的一切并不如傳言中惡劣,甚至擬吸收袁世凱加入國民黨,且愿意把黨魁的地位讓給袁世凱。他雖與張謇有一份“師弟關系”,開始對張較為“畏憚”,[2](第3冊,P284)但一旦他大權在握,就改變了態度。臺灣學術界曾有人以《袁世凱對張季直三易稱呼》為題著文予以證實。文章這樣寫道:“袁世凱在朝鮮吳長慶幕府時,曾奉吳命,師事張謇。袁時時以文呈張,張督之嚴,然頗奇其才,時袁稱張為‘季直師’,或‘張老夫子’。不久,袁為大總統,函電均罷除師號,改稱‘季直先生’或‘張老先生’。籌安會起,袁任張為農商總長,張雖辭而未就,然袁又改了稱呼,以‘季直兄’代替‘季直先生’,居然降師為友。”[2](第3冊,P285)他與文人墨客的關聯在于在關鍵時刻不要唱反調,但其結果卻事與愿違,正如有的文章所說:“籌安議起,袁決議稱帝,以湘綺(即王kǎi@⑤運)為國老,恐持疑議,乃囑楊度致書微示以意,湘綺實不贊同,于復楊函中有‘總統為公仆,不可使仆為帝’之語”。[2](第3冊,P237)這說明文人墨客并非全都會依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
      三、袁氏親屬及其弟子的研究
    臺灣學術界對于袁世凱親屬及其弟子的研究,包括其子女對其父親的回憶,出版過兩部專著,發表過15篇文章。兩部專著為1913年印行、文星書店1962年影印出版的沈祖憲等著《容庵弟子記》,[2](第4冊,P293)1926年大東書局出版、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出版的袁克文著《洹上私乘記》;發表的第一篇代表作系署名“退役記者”的《袁世凱三父子》(《公論報》1956年11月18日),另有代表性的文章:袁淑禎《我的父親袁世凱》(《傳記文學》第1967年10卷3期、《大成》1984年第126期),沈云龍《袁世凱的妻妾子女》,袁靜雪《我的父親袁世凱》(《中外雜志》1990年第47卷4~6期,第48卷第1期),《袁克定克文兄弟》(《袁世凱傳記資料》第6冊第456頁),《袁克文為父伸冤》(《袁世凱傳記資料》第6冊第459頁),袁淑禎的《我的父親袁世凱死后》(《袁世凱傳記資料》第17冊第1頁),以及張守初的《袁世凱子孫的異行》(《中外雜志》第32卷第2期)等。
    上述出版和發表的對袁氏家屬(包括子女對其父的回憶)及其弟子的研究成果,歸納起來涉及到三個問題:第一,對袁氏三父子即袁世凱與袁克定和袁克文,以及對其妻妾的研究;第二,袁世凱的幾個子女對其父的回憶與“伸冤”;第三,對袁世凱弟子及徒弟的研究。
    有關第一個問題,臺灣學術界發表過二篇專文《袁氏三父子》,因資料短缺,筆者無法知道文章的詳細內容,但我們可從其他文章,即《袁世凱求醫》一文中獲悉。[2](第4冊,P293)袁世凱為了醫治長子袁克定的“跛腳”,“為他一共醫去了二十多萬元”,終使兒子因“跛腳”而引發的“腰受傷,手腳不能動彈”得以轉危為安,盡管命保住了,卻變成了終身殘廢。還有人在類似的文章寫道:“袁稱帝前,就有人把袁克定稱為曹丕,袁克文稱為曹植。因為克文詩酒風流,自比曹植。有一次兄弟兩人口角,袁克文說,‘你要作曹丕,難道不許我作曹植?’”這件事傳到了袁世凱那里,他把兒子痛罵了一頓,并怒氣沖沖地說:“你們這兩個畜生,怪不得外面有人罵我是曹操,你們自己竟比做曹丕和曹植,這真是荒唐極了。”[2](第6冊,P456)臺灣學術界對袁世凱的三個兒子的評價是:老大雖已殘疾,又先天有口吃,對內他“很能守袁家私法”,“頗能保持長兄的尊嚴,所以三十一個兄弟和妹妹,對他都非常敬禮。”對外卻以儲君自居,對北洋舊人竟不假以顏色,甚至對段祺瑞、馮國璋都不理睬。因此有人著文說:他有“曹丕之志,卻無曹丕之能,也無曹丕之命”。對老二袁克文的評價是:“雖以名士自居”,“才華橫溢”,卻不贊同袁世凱做皇帝。據張守初發表的《袁世凱子孫的異行》一文披露,當初曾任袁世凱總統府大總管的袁世凱的侄兒袁乃寬,由于思想開明,反對帝制更激烈,并趁機在新華宮投下一枚炸彈,雖未炸死其叔,但給予圖謀帝制者以強烈警告。事后他逃亡上海,改名袁不同,以表示他與袁氏子孫的不同。對老三克良的評價,說他是一個“不識時務”者。[3]
    臺灣學術界對袁世凱的妻妾子女的研究,最有價值的文章是沈云龍撰寫的《袁世凱的妻妾子女》一文,作者經過詳盡對比考證,認為袁克文編著的《洹上私乘記》中對袁世凱妻妾子女問題所提供的數字是“正確”的,即袁世凱有1妻9妾,17子,15女。“以上所述不僅補正若干有關袁氏妻妾子女記載的闕失,并且澄清了不少錯誤的傳說,縱然有不免‘阿私’或‘為親者諱’之處,究竟是較為可信的直接史料。”[4]
    有關第二個問題,袁氏子女對其父的回憶,影印出版過一本袁克文的《洹上私乘記》,內有“先嫡母傳”、“家慈母傳”、“先生母傳”、“諸庶母傳”、“大兄傳”、“諸弟傳”、“諸妹傳”以及“自述”。這是迄今為止,袁氏后代對其父及有關的家庭成員所作的最詳盡最權威最可靠的記述。其次是前面提到的袁世凱之三女袁淑禎(后改名靜雪)撰寫的三篇文章,在她的回憶文章中,曾提到袁世凱“在山東巡撫任上,一共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剿辦山東境內的所謂‘拳匪’,另一件是在八國聯軍入侵時的所謂‘保境安民’”,還有“一妻九妾卅二兒女”,并分析了袁世凱“荒唐生活從他的十五六歲就開始了”。她在文章中披露的一些史實,對學術界進一步拓展對袁世凱的研究是有幫助的。但有一點是值得懷疑的,即袁世凱死后,“只在他的筆筒里找出二十元,因此他的后事都是他的徒弟們拿出錢來辦的”。筆者注意到,此說與作者本人1984年8月18日在《聯合副刊》上發表的《我的父親袁世凱死后》一文中的“我們家里的人在我父親安葬以后不久就分了家。大哥袁克定,因系嫡出長子,獨分四十萬(元),其余庶出的兒子,每人各分二十萬元。他們所分的錢數,除了現金以外,還有折合銀元數的股票(包括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自來水公司的股票)在內”的說法自相矛盾。
    臺灣學術界在出版發表袁氏子女的回憶、專著的同時,還對其子袁克文在《洹上私乘記》一書中,將袁世凱命趙秉鈞唆使應夔丞、馬士英等謀殺宋教仁一案的殺宋之罪,完全歸之于趙秉鈞的說法,發表專文予以駁斥。指出,“趙秉鈞應負此案之重責,乃是當然。而袁項城實亦不能置身于事外,當時論者,皆已明白指出。”此案“早成定獄,實無可疑”。[2](第6冊,P459)
    袁世凱小站練兵及北洋時期的弟子計七千余人,但臺灣學術界已做了研究的人物只有:王成圣的《北洋首要零簡——袁世凱徐世昌手札》(《中外雜志》1977年第21卷第3期),黃遠庸的《袁總統之徒弟》(黃遠庸《遠生遺著》下冊,臺灣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第51頁),鄭毓秀的《我的革命生涯(七)——行刺袁世凱和良弼的經過》(《春秋》1968年第7卷第4期),游悔原的《徐世昌代表袁乞和謀僭總統護國軍拒之》(《袁世凱傳記資料》第12冊第256頁),王知勵的《梁士詒與袁世凱》(《袁世凱傳記資料》第12冊第293頁),楊松客的《梁士詒與洪憲帝制》(《讀史雜記》1975年第3期)。影印出版的專著,涉到的人物寥寥無幾,“北洋四杰”中僅有徐世昌一人,且也只有一兩篇研究成果,余者王士珍、段祺瑞、張鎮芳三人,除《容庵弟子記》中有所記述外,均未進行過個案研究。這說明,臺灣的學術界對于這一專題的研究,不如對袁氏父子及其子女與袁世凱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多,相反大陸學術界對容庵弟子的研究要比臺灣好得多。
      四、史料的整理與出版
    臺灣學術界歷來十分注重史料的整理與出版,對袁世凱的研究也不例外。據不完全統計,已整理影印出版的“袁世凱史料叢刊”有:張鎮芳重修的33卷《項城縣志》、丁振鐸編輯的65卷《項城袁氏家集》、沈祖憲輯錄的5冊《養壽園電稿》、袁世凱輯的8卷《新建陸軍兵略錄存》、段棋瑞等纂校的20冊《訓練操法詳晰圖解》、沈祖憲輯錄、袁克桓校刊的44卷《北洋公牘類纂續編》、沈祖憲、吳kǎi@⑤生編纂的4卷《容庵弟子記》、袁克文撰的7卷《洹上私乘記》、劉成禺著的2卷《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等1至11輯。上述史料叢刊,大部分系民國時期大陸出版物,后由臺灣學術界重新整理,由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出版。文海出版社在“編印緣在”中這樣寫道:“項城袁世凱(慰廷)為清末民初政壇關鍵人物,其歷史功罪,早有定評。而中外學人之治現代中國史者,對袁氏生平得失之研究,仍極感興趣。惟坊間出版有關袁氏之資料,往往以民國部分為多,而清末部分,則以屢經戰亂,公私藏書散佚者甚多,每苦搜集困難。本社有鑒及此,爰就袁氏鄉里方志,先德文集;及其駐韓時期之電稿;小站練兵時期之兵略、操典;出任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期之奏議公牘;與夫敘述其個人及家庭之傳記;暨洪憲稱帝時之紀事詩等,特請沈云龍教授先行選擇11種,俾供學人系統研究,并設法從美、日各著名圖書館覓得原本、攝制微卷,重新影印。以后搜集如有所獲,當再陸續補刊。”[5]對編纂此套史料叢刊的目的、意圖、指導思想,以及包涵的內容,都說得十分明確,省了筆者贅述。但有一點必須說明,就資料價值而言,其中不乏有“吉光片羽”,彌足珍貴的寶中之寶。如《養壽園電稿》,系從海外攝制微型膠卷后再影印的,填補了大陸有關袁氏史料之空缺。
    臺灣學術界在出版上述匯刊之后,又遵循原編纂宗旨,于1967年由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袁世凱史料匯刊續編”,內有陸純編《袁大總統書牘匯編》、國事新聞社編《北京兵亂始末記》、黃毅編《袁氏盜國記》、白蕉著《袁世凱與中華民國》、梁啟超著《盾鼻集》、庾恩yáng@⑥著《云南首義擁護共和始末記》、佚名著《袁世凱全傳》、《袁世凱軼事》,政事堂印鑄局的8冊《洪憲公報》(即《政府公報》)、黃遠庸著的《遠生遺著》、張維翰輯的《民初文獻一束》、阮忠樞等輯《居仁日覽》等12至22輯。“續編”的內容寬泛了許多,并增加數部專著。這就使得整個史料叢刊更趨于完整,既有“清末部分”,又有“民國部分”,既有“匯編”又有“全傳”、“軼事”。這是臺灣學術界在袁世凱史料的整理與出版方面的突出貢獻,功德無量。在這方面遠遠超過了大陸已出版的有關袁世凱史料集,為研究袁世凱帶來極大的便利。與此同時,臺灣學界的上述做法,亦為大陸學界提供了一條十分寶貴的經驗,即要把歷史人物的研究深入下去,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必須從整理資料入手。
      五、有待進一步研討的問題
    五十余年來,臺灣學術界在袁世凱研究及其相關史料的整理與出版方面取得令人囑目的豐碩成果,贏得大陸學術界的一致好評。然而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筆者以為,尚有如下幾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討:
    第一,臺灣學術界至今沒有寫出一本令兩岸學者都認可的權威性的研究袁世凱一生的大傳。
    第二,關于袁世凱的人際關系有待花大力氣逐一進行個案研究,才能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比如由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的《袁世凱家書》,作為該所《史料叢刊》中的一種,其所收家書83件,其中“致誠弟有關家務瑣事”、“致誠齋有關人事請托事”就有63件,[6](P31)余者為“致啟弟有關裁軍暨人事出缺事”[6](P190)等。但查閱有關臺灣已有研究成果,找不到一篇與此兩人有關的文章。前面提到的“袁世凱與北洋四杰”,僅有一篇《北洋首要零簡——袁世凱與徐世昌手札》,還不是專門的論文。袁世凱在借北洋兵力取得大總統之位后,北洋軍閥把握各省民政軍政大權者,計有:段芝貴、倪嗣沖、龍濟光、朱端、李純、陸榮廷、趙倜、陳宦、王占元、閻錫山、湯薌銘、陸建章、孟恩遠、張作霖、張懷芝、盧永祥、齊燮元、田文烈、曹錕、王揖唐等數十人。[2](第2冊,P6)其中雖有幾個人與袁沒有什么香火緣,但其憑借以出身的階梯,仍是北洋。但上述這批北洋人物中,至今很少有人將他們與袁世凱聯系起來加以研究。由此看來,在袁世凱的人際關系方面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第三,關于袁世凱軍事思想方面的研究,在臺灣學術界研究成果中,寥若晨星。已出版專著有:萬仁元著《袁世凱與北洋軍閥》(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出版),陳鑫波等著《前所未聞二民國返事——袁世凱與皖系軍閥》(臺灣普金文公司1995年出版);文章有:張玉法《二次革命:國民黨與袁世凱的軍事抗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1986年第15期),劉鳳翰《清未袁世凱的治兵之道——現代軍事傳承與創新》(《近代中國》1995年第103期)。在所能見的就這么幾篇文章中,卻沒有一篇有關他的軍事思想、小站練兵、戰略戰術、排兵布陣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臺灣學術界盡管在史料整理與出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功不可沒。但并非有關袁世凱的資料已全部挖掘殆盡。如臺灣一貫倡導的“口述歷史”研究中,卻沒有一本與袁世凱有關。再者,袁世凱除上述83件家書外,就再也沒有其他家書可言?還有解放前有1300余種報紙,近2萬種期刊,除了已整理出版的《政府公報》(即《洪憲公報》,袁世凱史料匯刊續編第18種)外,其他報刊中有關袁世凱資料尚待進一步開發與整理。更何況還有130余種外文報刊中關于袁世凱的報道評述等資料,尤應重點加以整理與出版,以便使兩岸學者進一步了解外國輿論界在各個時期對袁世凱的不同看法與評價。
    綜觀臺灣學術界五十余年來有關袁世凱研究的狀況,以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成績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筆者仍深深地感到,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還很多,有待開發整理的資料還亟待挖掘。總之,要把袁世凱研究推向一個更新更高的研究水準,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還需花費很大的氣力和更多的時間。我們期待著臺灣學術界在這方面能再創輝煌。
    收稿日期:200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合肥131~137K3中國近代史傅德華20052005五十余年來,臺灣學術界在袁世凱研究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無論在對袁世凱一生的研究,階段性的研究,以及袁氏的人際關系、親屬、弟子研究,還是資料整理與出版等,都使人感到振奮與鼓舞。同時,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及空白點還很多,有待開發整理的資料還亟待挖掘。臺灣/袁世凱/概述
    Taiwan Province/Yuan Shi kai/general survey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一蝦J櫚瓿靄嬪?003年版,以下簡稱《東學背景》。張東生/何華峰肖平,中山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廣東 廣州,510275A General Survey Yuan Shi kai Studies in Taiwan Province
   FU De-huaStudies about Yuan Shi kai has got affluent and impressive achievements in Taiwan Provice.Almost all the profiles connected with Yuan have been researched and explored--his life time,his activity in various periods,hi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ersons,his relatives recall to him,the studies about his students,the arrangement and pub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All of which are inspiring and encouraging.But at the same time,I deeply fel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to do,including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and some documents should be compiled.In order to make a great progress in Yuan Shi kai studies,I hope and believe that the scholars of Taiwan Provice will get more brilliant achievement.傅德華(1949~),男,江蘇南京人,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復旦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433 作者: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合肥131~137K3中國近代史傅德華20052005五十余年來,臺灣學術界在袁世凱研究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無論在對袁世凱一生的研究,階段性的研究,以及袁氏的人際關系、親屬、弟子研究,還是資料整理與出版等,都使人感到振奮與鼓舞。同時,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及空白點還很多,有待開發整理的資料還亟待挖掘。臺灣/袁世凱/概述
    Taiwan Province/Yuan Shi kai/general survey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一蝦J櫚瓿靄嬪?003年版,以下簡稱《東學背景》。張東生/何華峰

網載 2013-09-10 21:56:19

[新一篇] 臺港地區對1949~1979年中國大陸經濟史研究評析

[舊一篇] 史與言    ——“當代小說十七年”縱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