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漢年詩歌的悲劇特色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摘要] 本文分析了得以保存的維系了潘漢年一生并真實反映其命運的詩歌作品,著重評述由于婚姻、社會和時代的影響而灌注于他詩歌中的強烈的悲劇色彩及獨特的文學風格,展示他作為詩人、革命家和一個普通人的情感、思想,挖掘蘊含其中的較為豐富的歷史內容。
  [關鍵詞] 詩歌;悲劇;性格特征;歷史內涵;價值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有一位功勛卓著,富有傳奇般經歷和神秘色彩,又由于特殊的原因多年來鮮為人知的人物--潘漢年(1906~1977年)。潘漢年[(1)a],江蘇宜興人。1923年參加進步文藝運動,翌年參加創造社,主編過《洪水》等進步刊物。并在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故事、小說、政論等作品,才華橫溢,作品頗豐。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接受黨的委托,承担了籌備“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重任,為實現進步文藝界不同文學團體和派別之間停止“內戰”,一致對敵,作出了卓越的貢獻。30年代以后他轉入黨的保衛部門,不得不放棄他十分喜愛并可以大展宏圖的文學事業,從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情報工作,加之解放前后繁重的領導任務,使他的文學創作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由于長年的戰爭環境和50年代被扣以“內奸”、“特務”、“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而在中國政治舞臺上銷聲匿跡,他的文學作品也長期被湮沒,不為世人所知。縱觀潘漢年的全部文學作品,詩歌創作維系了他的一生,這些詩作真實地反映了他曾有過的輝煌歷程以及后來不可逆轉的悲劇命運,透射出豐富深邃的歷史內涵,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
    1 
  潘漢年是從創作詩歌開始闖入文壇的。他早年創作的詩歌不乏鞭撻社會黑暗的叛逆精神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1923年11月13日發表的《可怕的路》是此時的代表作,反映了步入人生旅途之初的詩人積極向上的探索精神和對未來的朦朧預感:
我知道這是可怕的路,曾立誓不再逗留;驀地見到那路中一枝冷黃色的無名花,頓時引起我的好奇心,兩足不由我自主很快地走向前去,采擷那黃色的無名花了。
  潘漢年在淮南新四軍抗日根據地創作的詩中不乏蒙放雄渾的詩句,如贈給陳毅的詩:
韜略經綸晉謝風,雄師十萬過江東。庾嶺三年驚賊膽,王橋一戰定華中[(1)b]。
  這首詩由衷盛贊了陳毅的文韜武略,也展示了詩人的坦蕩胸襟。與此相一致,在《次méng①兄中秋一律》[(2)b]中的“山河殘破忽萍蹤,故國依然明月中”,“冉冉清風添臘淚,覆杯高唱大江東”等詩句情融于景,景襯托情,情景交融,相映生輝,表現出激昂豪放的藝術風格。
  最能反映潘漢年的人生歷程和性格特征的是那些伴隨著詩人的生命腳步,用心靈和生命寫就的抒情詩。它們是詩人悲劇命運的歷史見證,呈現出濃重的悲劇色彩。魯迅在論及悲劇的社會性質時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見《魯迅全集》:《再論雷峰塔的倒掉》)。潘漢年的人生命運明顯地具有這一特征。他一生經歷了兩個悲劇:前半生的愛情悲劇和后半生的命運悲劇。
  潘漢年是母親的長子,也是一個孝子。他目睹了作為小妾在家中沒有地位的母親,在家道中落以后為維持家計、撫育兒女,而含辛茹苦的艱難處境;耳聞了母親對自己說過的:“要不是為了你們兄弟姐妹幾個,我早就想投河自盡”的心里話;從母親數次奔波為自己籌集學費的經歷中感受到了她給予自己的無私的愛。這些都刺激、激勵著潘漢年刻意進取,出人頭地,將來能報答老母的養育之恩。正是出自這份感情,加上無力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潘漢年違心地接受了母親為他操辦的婚姻。1924年冬,他和家鄉的一位既不認識,也不喜歡,并且以后一直沒有愛過的女人結了婚。這場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不幸的。同那個時代的許多進步青年因為不滿封建的包辦婚姻,追求個性解放而步入社會相近似,潘漢年也有自己浪漫的初戀。對方是自己的姑表妹,兩人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文化水平也相當。與心中的愛慕者相比,潘漢年越發對思想守舊、性格急躁、文化水平又低的妻子許玉文看不上眼。在他1928年寫就的短篇小說《離婚》中,描寫了一個不滿缺乏愛情基礎的包辦婚姻的女主人公勇敢地走上法庭,與丈夫離婚的故事。小說的主題具有進步的時代意義,其中也融入了作者本人的理想和愿望。可一回到現實中來,潘漢年仍不能超越雷池一步,維持原狀長達20年之久。
  40年代,潘漢年是香港我黨情報工作的負責人,與自己的同事、部下董慧相識相愛了。董慧出身于香港實業家家庭,“七七事變”后參加革命,先后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馬列學院受訓,同期加入中國共產黨。潘漢年喜歡這個天賦聰明、善良厚道、充滿革命熱情的女孩子。通過長期的工作接觸,董慧對潘漢年也由敬重到崇拜,從了解到同情,萌發了對他的愛,也接受了他的愛。但是他們只能相愛而不能結合,因為潘漢年當時是有婦之夫。由于許玉文不同意離婚,潘漢年只能與董慧長期保持“婚外戀”的戀愛關系。在香港或在上海尚能天天見面,撤退至淮南新四軍根據地,就無法攜董慧同行,即使她臨時來到根據地,也不便久居旋即匆匆離去。由來已久的歉疚之情和難以遏制的離愁別緒與日俱增。文化人出身、情感豐富的潘漢年每當內心有洶涌澎湃的情感大潮無法遏制,又難以渲泄之時,總是以文學創作的形式疏通情感。他常常通過來往于根據地和敵占區的地下交通員給董慧捎去自己的詩句。
處處烽煙離恨天,孤燈獨坐覺春寒。山光館內當年夢,何日重逢續舊緣。
  這首《五月寄慧》著重描述了與親人分別后內心孤獨的心境和對重逢之日的企盼。一首《寒風曲(一九四四年一月二日淮南陣前送別慧歸)》則細膩地描繪了一幅動人心弦的送別圖:
寒風吹曉月,大道鎖青霜。馬蹄聲聲得,方寸益惶惶。此別傷心處,無言淚幾行。
  凜冽的寒風吹動著浮云,幾乎湮沒了月光,漫長的大道在黎明前的黑夜里若隱若現,伸向遠方。即將出征的戰馬已急不可耐,一對有情人卻難舍難分,遙想分別有日而重聚無期,淚眼人送淚眼人,酸楚與悲戚之情溢于言表,浸透紙背,感人至深。
  寫于1943年董慧短期來淮南根據地后返回敵占區第二天的《別后》更注重抒情,詩人選擇了七言古詩的格律,直抒胸臆,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內容,通過塑造月落星稀、狂生醉飲的藝術形象,把詩人即主人公內心的苦衷和悲愴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以強烈的震蕩:
別后貪杯且抑情,醉鄉豈可能浮生。星殘月落天將曉,燭燼樽空淚有痕。脈脈相思難入夢,凄凄久別最傷神。恩怨滿腹懶分說,不必千言苦字真。
  潘漢年是一位堅定的職業革命家。在艱苦險惡的環境中工作從不低頭。但在個人婚姻問題上卻不能沖出包辦婚姻這一傳統的樊籬,不敢大膽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把自己、董慧以至許玉文都推入了悲劇的境地。潘漢年的這些離別詩是此時詩人欲罷不能、欲愛不能窘迫境遇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性格側面。它們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也迸發出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潘董二人的婚姻悲劇不僅如此。在50年代中期潘漢年被捕入獄后,“驀地罡風拆比翼”(《無題》),夫妻再度別離,長達8年之久。“妻隨夫命貫古今”(《念妻一首》),因為是潘漢年的妻子,董慧也被囚禁。一對“昨日同生死”的革命伴侶和恩愛夫妻,相距咫尺卻今無半點音訊。這不僅使他們的婚姻結局更富有悲劇色彩,而且同他們的命運悲劇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2 
  潘漢年的命運悲劇是從1943年開始的。上海淪陷后,原在那里的我黨情報工作班子撤退至淮南根據地。在日偽軍頻繁對我進行“掃蕩”、“圍剿”的情況下,為了摸清敵人新的軍事行動的底牌,從日偽情報系統中愿意向中共提供情報、“腳踏三只船”、以求多條后路的人物那里獲取有價值的材料,1943年潘漢年向華中局領導請命:只身一人親赴敵占區。他先后到上海、蘇州、南京等地汪偽政權特工總部的特務頭子李士群的官邸進行接洽,不料卻落入圈套。
  李士群在大革命時代曾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被捕叛變,作了國民黨中統特務。1938年投靠日本侵略者,當了“七十六號”(汪偽政權設在上海的特工機關)的核心人物。面對汪偽政權的困境和國民黨因消極抗戰而逐漸失去民心,共產黨日益強大的趨勢,他曾向中共主動靠拢,表示愿意建立聯系。1939年延安中央社會部研究了李士群的情況和性格特點,決定讓潘漢年設法爭取李士群,使其為我所用。正是依照這一精神,此次潘漢年才下了這個決心。而身為汪精衛心腹的李士群,此時秉承主子的旨意,先是避而不見,讓另一特務頭目在南京接待潘漢年,將潘的南京之行公開化;后又突然提出要潘與自己一起去見汪精衛。情況變化突然,但已無法回避,潘漢年必須決斷。身為中共情報戰線負有重要責任的老同志,潘漢年深知請示報告的重要性。可此事中央事先沒有指示,眼下又無法請示。思來想去,他估計汪精衛和李士群等人的意圖不外乎是想借此舉在日本人那里增加籌碼,改善每況愈下的處境,不一定敢于公開宣傳以致給我黨帶來不利影響。他顧不上考慮自己的個人得失,更無法估計此事對自己的影響,毅然同意。在同汪精衛的會見中,潘漢年堅持我黨的一貫政策和抗日的方針,有理有節,并給汪精衛指出一條出路:日后如果感到與日本人合作有困難,新四軍會給汪一個“轉身的余地”。
  時過境遷,潘漢年回到根據地后回顧這段意外的經歷,心情漸漸沉重起來。他担心自己的舉動會給黨的事業帶來不利影響,尤其担心上級會對自己產生誤解。由于他與饒漱石在許多問題上意見相背,因而担心自己一旦向饒漱石為書記的華中局黨組織說明沒有請示中央即會見過汪精衛這個事實,饒漱石會借題發揮,狀告中央,從而產生連鎖反應和嚴重后果。潘漢年事前無法請示,也沒有做到事后匯報,自此就步入了黨的紀律和情報工作紀律均不允許的誤區,為他人生歷程從輝煌轉入低谷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會見汪精衛的事情隱瞞下來了。一貫心底無私的潘漢年第一次對黨有所隱瞞。盡管他是被欺騙了,還有明顯的被挾持意味,他確實有一定的管觀理由和難言的苦衷,但做為一塊心病使他總不能隨遇而安。
面壁高歌字字真,江郎豈肯作狂僧。無端屈辱無端恨,巨眼何人識書生?
  這首《慰炎于獄中》和“細雨寒風憶楚囚,相煎何必數恩仇”(《懷獄中某生》)等詩句是1943年至1944年間寫就并贈給當時尚在根據地坐牢的楊帆的。楊帆是新四軍政法處長,受延安“搶救失足者運動”的牽連,被疑為“特務頭子”而在獄中接受審查。在這兩首詩中,既表達了對無端受辱的戰友的同情、支持和寬慰,也反映了作者此時對革命隊伍內部不應有的失諧的不滿和怨恨。他既在嘆別人,也在詠自己。被關進革命隊伍的大牢,遭受誤解和難以忍受的屈辱,這就是他一旦道出真相后的結局。他不應是這種結局,但又無法把握是否能擺脫這種結局。在潘漢年此后的詩中,悲壯取代了豪放,哀婉和憂愁的情緒則越來越濃。
  《農歷除夕》作于1943年的大年夜。在詩中全無辭舊迎新的欣喜:“云黯風狂歲暮天”,給人以烏云壓頂的切身感受;“征塵落落知音少,送舊迎新亦惘然”則更加渲染了詩人此時的消極心境,與同期寫給董慧的“燭燼樽空淚有痕”、“恩怨滿腹懶分說”等詩句中呈現的憂郁感傷的情調同出一轍。
  1955年3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了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問題。毛澤東在講話中對一些受過高饒影響或有過某種牽連但作了檢討和交代的同志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希望凡有這類問題沒有來得及向組織講清楚的,及時向中央講清楚。在此感召下,潘漢年終于吐露真言,向上海代表團團長陳毅陳述了1943年他被日偽情報人員誘騙、挾持,秘密會見日偽頭面人物汪精衛這段特殊的經歷以及此事的來龍去脈,說明了自己多年來未向組織匯報的原因。4月3日,也就是在他說出12年前的事實真相的第三天,即被捕入獄。196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判了潘漢年的三大罪狀:在國共談判中秘密投降國民黨,并暗藏在共產黨內從事內奸活動;在抗日戰爭期間秘密投靠日本特務機關,并與大漢奸汪精衛相勾結;上海解放后掩護大批中統潛伏特務和反革命分子等等。判決“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潘漢年從沒有坐過牢,即使在風雨無期的戰爭年代,在令人發指的白色恐怖中周旋,經歷了無數次險情,他都沒有落入敵手。現在,從參加過長征,在各個歷史時期均被黨委以重任的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突然淪為階下囚,關押在自己為之奮斗了30年的人民政權的監獄里,潘漢年百感交集,咸酸苦辣一齊涌上心頭。他承認自己有錯,自始至終都是如此,所以自1943年事情發生后,他就把與汪精衛的會見作為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深藏在心底;入獲之后也能認真反省。他不認為自己有罪,在抗日戰爭時期犬牙交錯的復雜環境里,他沒有因為自己的過失給黨的事業尤其情報工作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損害。由此他對自己現在的遭遇也感到非常委屈。在1930年2月發表于《拓荒者》第1卷第2期的《普羅文學運動與自我批評》一文中,潘漢年說過這樣的話:“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最能夠接受正確的客觀批判,同時他又是自己陣營內檢討工作、堅決執行自我批評的人。”當時是針對左翼革命文學運動而言的,此時拿來對照自己,引發無限感慨。他悔恨當年自己沒能正視現實、解剖自己,做到心底無私,以致一錯再錯、一誤再誤。特別是1944年底回到延安面見毛澤東時,沒有爭取主動而失去了檢討自己的機會,直至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同時,他也希望在終于揭開了隱痛之際能夠得到“客觀的批判”。然而,盡管有1945年由毛澤東親自批發,劉少奇、康生署名的給華中局的電報,證實1939年潘漢年從延安出去時中社部曾要他設法爭取和利用李士群在敵偽特務機關內部為我方作情報工作等情況,又有原中央保衛機關領導骨干李克農于1955年在給中央政治局的報告中提出的五條反證材料,但都沒有改變潘漢年的命運。他首次入獄,一關就是8年。在這漫長的時間里,潘漢年被單獨羈押看管,除了審訊、寫交代材料之外,終日只能在十幾平方米的牢房內與床椅板凳等沒有思想、不能出聲的東西為伴,孤燈寡影、無所寄托。郁悶與孤獨、委屈與悔恨、失望與企盼,與對親人的思念和對往事的回顧融合成陣陣涌來的感情大潮,較之在淮南之時來得更加洶涌難平。他幾乎是在自言自語,打破了監牢內死一般的寧靜,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縱然廢棄在人間,塑料原材豈等閑。千里相思知何處,幾年隔絕夢巫山。黃昏人影伶仃瘦,夜半鐵窗風雪寒。又是一年終歲暮,難忘往事走延安。        --《歲暮念妻》(1958年)千里馳書一片心,巫山遙隔白云深。朝思暮念夜成夢,月暗花愁空斷魂。縱死不辭稱所愛,此生何時復相親。天搖地動倒流水,但愿冬寒化早春。         --《給董慧》
  潘漢年知道,他的獄中之作此時此刻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董慧根本不可能看到。它們是他此時生活處境的再現,也是他目前心境的寫照和感情的寄托。新中國終于誕生了,作為中國最大的都市--上海的當家人,正當他不必再使用和頻繁地更換假名,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祖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大有作為的時候,被剝奪了政治權利,與世隔絕。這殘酷的現實對于一個政治活動家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詩中“縱然廢棄”而“縱死不辭”的直言流露,“朝思暮念”、“人影伶仃”的形象刻畫,“月暗花愁”建構的詩的意境,化冬寒為早春的心的呼喚,迸發出撼人心弦的悲劇力量,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3
  潘漢年的悲劇是特定時代的歷史悲劇。僅以他后半生的命運悲劇來講,主觀上由于他的性格弱點,客觀上抗日戰爭期間敵我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淮南根據地一時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氣,特別是50年代我國階級斗爭擴大化的社會環境,都是釀成這場悲劇的直接原因。1982年,這件共和國第一冤案終于得到平反。在中共中央《關于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中有這樣一段中肯的話:“潘漢年同志被錯定為‘內奸’,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他被逮捕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違反了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的原則,嚴重地忽視了對敵隱瞞斗爭的特殊性,混淆了是非界限和敵我界限,以致做出了錯誤的決定。”而此時潘漢年夫婦早已在勞改農場去世數年。他們的命運悲劇結局已無法逆轉。
  潘漢年的詩歌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遠遠地超越了個人的局限,含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歷史內涵。它不僅給人們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和美的享受,而且能促使人們在感嘆“不該毀滅的又一次毀滅”的同時,引發深刻的歷史思考,從而產生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這正是潘漢年詩歌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參考文獻
  (1)a 尹騏.潘漢年傳.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
  (1)b 宜興方言王、黃不分。“王橋”實為“黃橋”,為誤記。
  (2)b méng①兄即潘漢年的戰支李一氓。
       Tragic Characteristics of Pan Hannian's Poems
                 Xu Yali
  (The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100038)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maining poemsby Pan Hannian which present a true picture of his entire life,laying special emphsis on the comment of the strong tragic touch and unique literary style demonstrated in his poems owing to his marriage,social and times impact.The comments unfold his personal feelings andthoughts as a poet,as a revolutionary and as an ordinary man,unearthing quite a rich historical content therein.
  [Key words] poetry; tragedy; personalities; historical connotation; value
  收稿日期:1993-12-23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田右加亡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055-060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徐亞力19951995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學報055-060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徐亞力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8:29

[新一篇] 湖湘文化的解讀者  ——黎錦明小說地域指認性論略

[舊一篇] 澳大利亞在亞太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