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9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913(2002)03-0078-05
  經濟全球化,簡言之,是以市場經濟體制規范為基礎的世界經濟秩序及全球性擴展。它被視為全球化整體社會的基礎和動力,其核心是世界經濟普遍聯系和整體互動。[1]其動力是以計算機、信息與通訊技術為支撐的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其實質是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全球化整體社會運動的一種。全球化源于西方世界的現代化擴張。按照西方世界的邏輯,它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趨同或“一體化”。這種全球化是不可能實現的,除非西方世界憑借某種強制方式而“東方世界”又束手無策,經濟全球化則可能實現。因為,它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有利于提升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及其人民的生活檔次。
  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主要趨勢。這一趨勢是不可回避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適時調整本國經濟發展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這是各國政府的必然選擇。中國政府積極主動加入世貿組織,就是為了把中國經濟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中運行,使之獲得健康、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民族文化多元化,二者之間沒有這種必然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民族文化多元發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我們期待的是,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要建立和維護世界的這種社會秩序和社會運動,需要世界各國及其各民族的覺醒和參與,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及其民族的覺醒和參與,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解決這一關系世界各國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民族文化多元發展面臨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主要格局和趨勢,它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有利于提升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及其人民的生活檔次。因此,經濟全球化將給民族文化多元發展帶來多方面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使文化的傳播、交流更加便捷,從而促使各國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
  經濟全球化一個顯著的特征是,以計算機、信息與通訊技術為支撐的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1999年2月26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上的講話中說:“新聞信息傳播已面臨著一場深刻革命,以數字壓縮技術衛星通信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運用,使信息達到的范圍、傳播的速度與效果都有顯著增大和提高。世界各國爭相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和改進對外傳播手段。我們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搞好新聞傳播。”江總書記是針對外宣工作而講這番話的。其中心意思在于強調我們必須適應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這一趨勢,抓住機遇發展自我。
  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使文化的傳播、交流更加便捷。全球化的互聯網絡可以向網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包括文化信息服務,網民只要點一下鼠標,就可以收到西方世界的影視節目、風俗民情、風景名勝等文化信息。同樣,西方世界的網民也只要點一下鼠標,就可以收到東方世界各類文化信息。文化傳播與交流變得十分便捷,這是現代人切身感受到的,并且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這種感受會更加強烈。
  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便捷,促使世界各國人民重視本民族文化。目前,凡有信息網絡的國家都把本國的影視作品、風俗民情、風景名勝等民族文化的精華通過互聯網絡向全球傳播交流,以樹立本國文化形象和吸引各國旅游者到本國觀光訪問。各國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的。各國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
  二是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文化成為重要的消費領域和商品,這為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提供了需求和市場。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使美國經濟獲得了長期持續增長,經濟全球化使美國經濟在這一時期保持了強勁增長。中國經濟是一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經濟,工業化程度不高。然而,中國政府在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大力發展計算機、信息與通訊技術等高科技,使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美元。經濟全球化將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自然提高,文化必然成為新的、重要的消費領域和商品。當今世界旅游業成為增長最快的第一大產業,就可以說明這一點。旅游活動的實質是一種文化的高消費,旅游者飛洋過海、千里迢迢破費到異國旅游,目的在于觀光欣賞異國的文化。西方人樂意到東方觀光、欣賞東方文化,東方人樂意到西方觀光、欣賞西方文化,各國之間、國內各地之間的觀光旅游,都是文化消費所然。文化消費的領域十分廣泛,除旅游業外,還有報業、出版業、廣告業、影視業、體育產業、健身、娛樂等等。文化成為重要的消費領域和商品,這為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提供了需求和市場,也為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提供了保障和動力。
  三是經濟的發展,為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提供了物質條件。
  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文化成為重要的消費領域和商品。要使民族文化長期成為重要的消費領域和商品,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就必須不斷地進行保護、開發。資金從哪里來?就全社會而言,只能靠經濟發展而獲得。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行了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改革,并逐步融入世界經濟發展運行之中,經濟獲得了持續增長,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提供了物質條件。近年來,云南麗江以其獨特而深厚的納西文化吸引著海內外旅游者到江麗觀光消費。麗江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旅游熱點和海外游客向往的地方,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保護、開發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諸如投資上億元資金保護麗江古城,投資千萬元出版“東巴經全集”,投巨資建云杉坪、玉龍雪山景點,等等。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為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
  四是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文化多元發展。
  經濟的發展,會增加教育的投入;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這是古今中外社會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民族是由民眾構成的,民眾文化素質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就會提高,民族文化就會被弘揚。當今社會,對本民族文化缺乏認識的人不少,有意無意破壞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的一條是文化素質不高。文化素質低的人對民族文化缺乏鑒別力,分不清優劣、好壞,甚至會發生應該保護的,被毀壞了;應該拋棄的,固守著。這樣的現象,國內國外俯拾即是。因此,民族文化的弘揚,關鍵取決于承載這種民族文化的民族整體文化素質。中華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弘揚,有賴于全國各族民眾素質的提高。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高素質的民族,就沒有高素質的民族文化,就沒有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
   二、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民族文化多元發展面臨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總體而言,面臨著的挑戰,更加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文化傳播手段的現代化,使西方“強勢文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形成巨大沖擊。
  信息網絡的高尖技術掌握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手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長時期內無法改變這種狀況。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會利用他們掌握的高尖網絡技術,大肆宣傳他們的文化,傳播他們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價值觀。美國電影、電視劇、文化娛樂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向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傳播。美國還利用高科技制作《超人》、《星球大戰》等宣傳他們的文化理念,即美國是人類主宰,是戰勝外星人的惟一力量。這種強大的文化宣傳攻勢,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形成巨大沖擊。如果廣大發展中國家意識不到這一點,將會出現本民族文化被“趨同”的危險,這并非危言聳聽。
  其次,經濟全球化,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兩極分化更加突出,這不利于民族文化多元發展。
  上面我們說過,經濟全球化,其實質是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然而,并非所有國家的經濟都能同步發展。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利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利,這是不少經濟學家的觀點,馬來西亞總統馬哈蒂爾也持這種觀點。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一些欠發達國家有可能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勞動力和商品的市場,這將對這些國家的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破壞。一旦這些國家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其民族文化也將遭到破壞,這是因為民族文化與民族居住的生態環境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第三,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本身就意味著某種程度的破壞。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國際旅游業方興未艾,迅猛發展。于是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本國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以吸引旅游者。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對原生民族文化的加工,這種開發本身就意味著某種程度的破壞。如果開發不得法,破壞性更大。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一些欠發達國家沒有資金進行開發,只能求助于西方經濟發達國家,這就會形成有錢人說了算、投資人作決策的狀況。而這些國家一旦失去自主開發的主動權,民族文化將變為“有錢人”賺錢的純碎商品,民族文化被庸俗化成為不可避免。
  第四,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趨同或“一體化”,是西方世界追求的目的。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世界始終不會放棄追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體化”的目的,盡管這是不可能達到的。西方世界追求的文化“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構成尖銳的矛盾。矛盾的一方,不可能吃掉另一方、“戰勝”另一方。但是,西方世界的“強勢文化”、文化霸權完全可能“趨同”掉那些沒有覺醒的國家的民族文化。“趨同”掉另一種民族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的數量就減少一種。這種“趨同”對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是一種阻力和損失。
   三、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對策
  中華民族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重要的一元。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華民族文化能健康發展,是對世界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貢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和諧的特征。探討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對策,意義深遠而重大。主要對策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傳統的觀點認為:經濟是基礎,文化是上層建設,上層建筑要為經濟基礎服務。于是,前些年曾經出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提法和做法,把文化看作是達到“經濟目的”的手段。這樣勢必會為了經濟目的而損壞民族文化。其實,當今社會,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在發展經濟這一層面上,二者是并列的,不能分誰是目的,誰是手段。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最基本的一個特征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制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文化成為人們重要的消費領域和消費時尚,文化產業成為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認識到文化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與發展,從而達到經濟繁榮、文化繁榮。
  要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價值觀。
  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民族文化,以“道”為文化價值觀。西方文化則以“力”為文化價值觀。從層面劃分,文化分深層文化與表象文化,深層文化包括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倫理、宗教信仰、審美追求等,表象文化包括飲食、服飾、舞蹈、婚俗等。文化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行著傳承與變異。需要傳承的是以深層文化為主的優秀傳統文化。容易變異的是表象文化,這是不可避免的,有的變異并非壞事。如果“洋裝穿在身,心是中國心”,那么,他承載的依然是中華文化。如果“洋裝穿在身,心卻不是中國心”,那么,他承載的也不再是中華文化。也就是說,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應該堅守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價值觀。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多元和諧的文化。56個民族都有自己個性鮮明的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最突出的特征,是承認各民族的文化個性,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理解其心理特點、民族個性。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維護民族文化多元和諧發展的一條重要原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能保持民族文化多元和諧發展,無疑會為全球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
  要正確看待和應變信息網絡技術這一事件。
  清華大學的盧風教授把文化分為器物、技術、制度、風俗習慣和信仰與理念五個層面。他認為,電腦和網絡技術的問世是一場技術革命,它部分地改變了現代文化的器物層面、制度層面及風俗習慣層面,但并未徹底改變這些層面,而且它根本未觸動現代文化的信仰與理念層面。從根本上講,它自身就是現代文化的產物。所以,電腦網絡的問世是一次技術革命,而非文化的革命。盧教授對這一事件的認識十分到位。如果人們的認識也都達到這一水平,那么,我們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對維護民族文化多元發展就有信心和勇氣。
  然而,我們還必須承認,電腦和網絡技術的問世對中國傳統文化構成強大沖擊。我們知道漢字與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它們決定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審美方式等。電腦和網絡技術的出現對漢字與書法構成沖擊。現在在城市和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小學生就開始使用電腦打字,并且多采用拼音打字。如果從小就使用電腦打字而長期不用手寫漢字的話,那么,長大后他們可能不會寫漢字,更談不上書法。一代接一代人如果失去這種能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將消失,中國傳統文化也將會隨之部分消亡,這是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在享受電腦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避免我們失去書寫漢字的能力,這需要我們有相應的對策。諸如:從小學到大學必須開設漢字書寫課;開發漢字書寫電腦等。
  要加強對民族文化開發的指導和管理。
  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的持續升溫,民族文化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消費領域和消費時尚,這勢必會出現民族文化開發熱潮。事實上在旅游熱點地區,這種現象早已出現,并且出現過一些問題。例如,園林專家指出,昆明園林文化的敗筆:不古不今,不中不西,風格不協調,民族特點不突出。翠湖九龍池水塔改成西歐教堂式鐘塔,辦公樓搞歐式斜疊木板裝飾,與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不和諧。圓通山毀掉唐繼堯“紅樓”公館和梅園,搞茶花園、孔雀園,毀了歷史文化遺產的紀念性建筑。圓通寺毀元代“咒蚊臺”建緬式玉佛殿,破壞了大乘佛寺的風格,等等。因此,加強對民族文化開發的指導和管理迫切而必要。在開發中主要應堅持這樣幾條原則:一開發與保護并重原則。開發就意味有破壞,但必須把這種“破壞”減小到最低程度;必須堅持在保護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進行開發,不能搞誰投資多就按誰的意圖開發,而使民族文化變味、走樣。二個性化開發原則。我國民族眾多,民族文化個性鮮明。在開發民族文化時,必須堅持個性化開發,切忌相互摹仿,千篇一律,沒有特點。三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民族文化的開發不能一轟而上,遍地開花就是不結果。應根據市場需求情況來確定是否開發和開發先后。沒有市場需求的不開發,市場需求不看好的暫不開發,做到開發一項見效一項,從而形成良性開發。四適當超前的原則。民族文化的開發應從長計議,做到高投入、高起點、高標準的開發。不能搞資金不到位也開發,成為半截子工程。也不能搞“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決心工程、“政績”工程。總之,要加強民族文化開發的指導和管理,避免走彎路和重大失誤。
  要加強民族文化市場的構建與管理。
  民族文化領域十分廣泛,其市場也十分巨大。我國的民族文化市場起步較晚、不規范,盜版VCD、盜版光碟、盜版書,比比皆是,嚴重沖擊著正版市場,若這種現象長期泛濫,將沖垮民族文化領域中的不少方面,后果不堪設想。規范民族文化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開發優秀文化產品(電影、電視劇等),創造文化名牌和精品,構建起完善的市場體系,這對弘揚民族文化作用巨大。因此,民族文化市場的管理應加大力度,逐步達到市場化、法律化、國際化、規范化的管理水平。
  要加大民族文化保護措施。
  制定切實可行的民族文化保護措施,是維護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重要一環。民族文化的保護主要應從兩方面進行:第一,制定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民族文化大省建設”作為云南三大戰略目標之一。這一戰略目標的確立為云南民族文化多元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全國各省區市都應該制定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強調“多元發展”,不能“一元發展”。第二,保護好各民族的文化生態環境。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群體。民族的居住環境與民族文化生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環境對傣族文化的生成;雪域高原對藏族文化的生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一旦民族居住環境被破壞,其民族文化也將遭受嚴重損失或部分消失。因此,保護好各民族的居住環境,建立民族生態保護區,對民族的生成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進行立法保護,就像建立自然保護區那樣,對全國56個民族都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并分出保護區級別,即國家級、省級、縣級,實施有效地保護。
  要調和民族文化沖突。
  當今世界各民族之間,社會、經濟、文化交往頻繁,文化沖突不可避免,有時還會激烈而尖銳。我國民族眾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之間文化沖突也不可避免。因此,調和民族文化沖突顯得尤為重要。民族文化沖突的調和,應根據文化沖突情況,主要用文化的手段調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的政策,引發民族沖突的根源與背景已不復存在。往往是兩個民族的個別成員間的經濟糾紛,交往摩擦而演變為民族沖突的,因此,必須重視這類問題的處理。思想上,要樹立民族無小事的意識,認真處理民族間的糾紛。方法上,要就事論事,運用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及時處理。個別民族成員之間的經濟糾紛、交往摩擦只是他們的問題,處理者與當事人均須明確這與他們所屬的民族無關。
  調和民族文化沖突的辦法之一,是加強文化對話。由于歷史的和反動統治的原因,在舊中國民族間存在成見、隔閡,甚至相互歧視。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加強對話,通過對話增加相互了解、消除誤會、溝通情感,從而創造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繁榮的文化氛圍。
  要認真學習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怎樣建設我們的黨和國家,怎樣發展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一系重大問題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之一:“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一思想為中華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指明了方向。認真學習、貫徹這一思想,中華民族文化多元發展就能實現,就能對世界民族文化多元發展作出貢獻。
  [收稿日期]2001-09-05
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昆明78~82D5民族問題研究王子華20022002本文認為:在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既面臨機遇,更面臨挑戰。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制定中國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對策尤為重要。經濟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機遇/挑戰/對策王子華(1949-),男(回族),云南個舊人,云南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副教授,長期從事民族文化教學與研究。 云南民族學院 漢語言文學系,云南 昆明 650031 作者: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昆明78~82D5民族問題研究王子華20022002本文認為:在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既面臨機遇,更面臨挑戰。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制定中國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對策尤為重要。經濟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發展/機遇/挑戰/對策

網載 2013-09-10 21:59:15

[新一篇] 經濟倫理研究述評  ——經濟倫理的幾個問題

[舊一篇]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外開放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