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必須著眼于人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經濟發展之所以必須著眼于人,是因為人的需要是經濟發展的動因,人的素質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
      一、人的需要是經濟發展的動因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因此,第一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它引起第一個歷史活動——生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初始推動力。
  人的需要對于經濟活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第一,經濟活動總是根據人的需要而組織起來的。在人類社會初期,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結成一定的勞動集體。在私有制經濟中,經濟組織的出現和完善是以追求個人需要為出發點。一方面是生產資料占有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市場消費的需要。可見,經濟組織的形成到逐步完善,無論是自發的還是強制的,都源于人的需要。第二,經濟活動的內容,都包含著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正是人的需要使人同自然、人與人聯系起來,并使自然成為經濟活動的對象。第三,經濟活動的結果,總是能直接或間接滿足人需要的物品。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勞動過程……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第四,經濟活動中生產工具的改進也是由人的需要所推動的。當生產工具不能適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滿足自身需要時,就須用新的生產工具代替舊的生產工具,從而推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于是,人類經濟活動中就出現了從原始的以勞動者自身肢體為工具向古代手工工具的演變,從古代手工工具向近代普通機器的演變,從近代普通機器向現代智能機器的演變,以不斷滿足人的需要。
  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承認人的需要,社會經濟才能發展。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奴隸主為了獲取更多財富,甚至連奴隸維持起碼生存的生活資料的需要,都不能滿足,因而奴隸對勞動毫無興趣。而在封建社會,農民擁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封建制生產關系為人的需要的實現提供了較多的可能性,因而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比奴隸社會有了更大的發展。“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是因為,資本主義有著比過去一切時代更大程度地激發人的需要這一動因。首先,資本主義把勞動力變成商品,就承認了勞動者的獨立人格,有獨立的個人需要。這就打破了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使農民可以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可以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市場上與資本家進行自由交換。這是對勞動者個人需要的承認與肯定,從而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其次,工人的勞動在較大程度上滿足了自身的需要。通過勞動力買賣,工人從資本家那里獲得了勞動力的一定價值。當然,資本主義由于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它對人的需要的滿足還是遠遠不夠的。社會主義和未來的共產主義則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廣的范圍里滿足人的需要,因而能極大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由此可見,從本質意義看,生產力是人們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如果人的內在需要被否定或壓抑,生產力就不能或很難由可能形態轉化為現實形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親自設計了中國經濟發展“三步曲”的戰略模式。在鄧小平的構想中,不僅有“溫飽水平”、“小康水平”和“中等水平”直接表述人民生活改善的概念,還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三步目標,科學地勾劃出人民生活水平從總體上逐步提高的程度,而且戰略步驟、戰略重點、戰略措施也都是圍繞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這一根本目的而制訂出來的。所以得到了億萬人民的擁護,并開始帶來經濟的大發展。
  可見,抓住人的需要這一動因就抓住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正確有效地引導和激發這一動因是整個社會經濟的活力之源。
      二、人的素質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
  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而人的素質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始終認為人的因素第一,馬克思指出:“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列寧也說:“全人類首要的生產力就是工人,勞動者。”經濟發展要求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即使在小生產條件下,勞動者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勞動經驗、勞動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高低,影響物質生產力狀況,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國外資料表明,勞動者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僅能提高勞動生產率40%,中學文化程度的能提高108%,大學文化程度的能提高300%。
  世界各國的競爭,說到底是勞動者素質的競爭。日本之所以能在戰后短短25年中重新崛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特別注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日本經濟學家土光敏夫說:“我們(日本)沒有任何資源……我們只擁有一種資源:我們學者專家發明創造的能力。”現在,我國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全國有兩億多文盲,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五年。這就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影響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我國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只有20~30%,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另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幾年我國引進一萬多項先進技術,但實際吸收運用的只有9.2%。這一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勞動者素質低。 如果我國十多億人的素質普遍提高了,又有一大批專門人才,再加上我們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社會制度,定將加速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快走在世界前列。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不斷提高人的科學技術素質,使科學技術由潛在的生產力盡快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以促進經濟發展。
      三、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
  經濟發展應當是滿足人的需要,這是毫無疑問的。那么滿足人的需要又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從人的解放的角度,把人類歷史的發展設想為三種社會形態。在第一種社會形態中,由于商品貨幣關系尚處于萌芽階段,社會分工的實現只能依靠超經濟的強制,因而最初的社會形態就表現為一種“人的依賴關系”,即人身依附關系。到了近代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人們擺脫了等級特權的人身依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商品、金錢之上。在金錢(物)面前,每個人都是獨立、平等的。這對于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可以說是對個人的某種形式的解放,這時人類歷史步入第二形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是“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人的獨立性”,只是從對人身的依附轉變為對商品金錢的依附。物、商品成為社會的主宰,人成了附庸。“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人往往變成“單面人”,變成只知物質享受而喪失精神追求的人。然而,馬克思進一步確認,只有人類歷史發展到第三形態時,人類才能從對物的依賴關系中擺脫出來,實現“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就是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到那時,“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馬克思看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發展階段,是到達“一切人自由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假如沒有“物的依賴”代替“人的依賴”,不首先爭得“人的獨立性”,人就不可能從舊的人身依附關系中掙脫出來,也就不可能最終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因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為共產主義創造了條件。
  我們國家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對物的依賴關系有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對人的支配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社會主義國家對“物的依賴”加以合理的限制,使之朝向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種合理限制所應遵循的原則是:第一,在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中,必須保持人的獨立自存的價值,而不能盲目地受物的支配,變成物的奴隸。也就是說,人對物的依賴應積極發揮人的獨立自主性、人依賴物是為了使物更有效地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為人更好地駕馭物提供物質條件,創造物質基礎。第二,人對物的依賴關系應當符合社會主義原則。就是要以社會主義的制度、性質制約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只有這樣的依賴關系,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比如,社會主義的法律制度對商品交換關系的調控,是要為市場經濟的運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因而就要對經濟活動進行制約,使之具有社會規范性與合理性。以利益為本位的市場活動,假如沒有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制約,人對物的依賴可能導致物欲橫流、惡念叢生,給社會帶來災難,與社會主義原則相一致的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它要求人創造和占有物質財富,不僅是為了自己的享受,還應當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理想和信仰,并以此來體現人的自身價值。第三,人對物的依賴關系,應體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不是對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限制與束縛。為此,它既要超越純粹的物質利益羅網,去尋求人的價值,又要維護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從而把物化價值和人道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人的完整價值。馬克思在談到“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時指出:“為了人并且通過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人的需要的豐富性”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這就說明,發展社會經濟的目的正在于促進“人的需要的豐富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雖然生活的物質標準是衡量人的發展的基礎性標準,但它并非唯一的標準。實際上,經濟生活的富有并不是衡量人的發展的標準的全部。人的全面發展,除了主要是生活的物質標準以外,還需要有政治的、道德的、心理的、美學的、能力的以及完善的生活方式等多層標準。那種認為人的物質生活富有了,人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健全人的論斷,是對健全人的評價標準的扭曲。
  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的根本內涵應該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江澤民同志指出: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其目的在于促進人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發展論壇濟南20~22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彭聲揚19981998作者系湘潭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副教授 作者:發展論壇濟南20~22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彭聲揚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9:17

[新一篇]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對策

[舊一篇] 經濟發展要有新思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