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的現代意義舉隅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Illustrating the Modern Meaning of Lao ZI's Philosophy with Examples Li Youbing)
  * * *
  老子生于二千多年前,給后人只留下一本五千多字的書,可是它卻在哲學、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老子的影響卻并未從此消逝,到東漢末年竟被奉為道教教主,《老子》一書亦被奉為道教經典,易名為《道德真經》,魏晉玄學興起,對《老子》全面肯定,其影響超過了儒家,唐代以后更形成儒、道、釋三家鼎立的局面;宋明理學以儒家倫理綱常名教為中心,但也吸收了道佛哲學思想與修養方法。二千年來,盡管老子哲學的地位時升時降,但卻能經久不衰,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故有觀點認為中國文化實為“儒道互補”文化。近年來,學術界與社會上不時掀起“老子熱”,世界各國長期以來也對老子發生興趣,并將對其哲學思想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政治、軍事領域以及經濟界、商界,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
  老子的五千言為什么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歷經二千年風雨卻能日久彌新?為什么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從中似可采掘出無盡的寶藏?通過研究才能體悟到老子哲學的博大精深與超越時空的普適能力。老子哲學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而且對于世界現代化進程也能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
   一、“道法自然”的世界觀
  老子哲學的理論基礎為“道”。道的概念,是老子哲學的核心。老子所說的“道”,是論述宇宙以及宇宙間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規律。老子認為宇宙間萬種事物的運動變化遵循著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獨立而不致”,既不聽命于天帝鬼神,也不依奴隸主貴族的意志為轉移。
  老子論證的自然規律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周行而不殆”,即循環往復的規律。這是宇宙萬物運動的根本規律,老子強調“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意思是事物周而復始最終返回原點,返回原點是無欲,無欲是自然賦予的品德,具有自然無欲的品德才是懂得社會運動的永恒法則,才算明智。不懂得這個永恒的法則而妄為,必然兇多吉少。為此,他勸導說“致虛極,守靜篤”,一切順乎自然,不要受私欲的驅使去爭斗,更不可恣意妄為。
  另一類規律是“反者道之動”。包含兩個意思,一曰返,二曰反。第一個返已如前述。第二個意思,即宇宙間對立著的事物既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又潛存著向相反方向轉化的可能性。《老子》中列出有無、天地、陰陽、上下、長短、大小、難易、雌雄、強弱、進退、得失、善惡、禍福等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相反相成的70多對矛盾,多方面論述了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
  老子論述辯證法時,最重視的是物極必反的規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為了延緩和防止事物向壞的方向轉化,老子提醒人們重視“微明”(36章),因為當事物處于轉化的萌芽狀態時,及早察覺,可以防患于未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這四種尚常處于萌芽狀態的矛盾,是容易處理的,重視“微明”就可以做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64章)。這些話是向唯意志論者發出的警告。歷史上有多少政治家、軍事家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當事物已出現向相反方面轉化的征兆時,他們竟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招致慘重的失敗。今天由于科學的進步,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力大了許多,于是有些人似乎覺得人在自然面前已經無所不能,可以為所欲為了,有的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利益,甚至提出“人定勝天”的口號,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本應有的和諧關系,變成了人向自然片索取的利害關系,出現了物極必反的征兆:環境污染,綠色植被減少,野生動植物種群滅絕等。既然人類向自然片面索取,自然懲罚人類也是無情的,待到人類無魚可捕,無獸可獵,甚至無新鮮空氣可吸,無清潔的水可飲時,悔之己晚。人們早一天認識這種轉化的可能性,自覺遵循自然規律,人們就早一天得到幸福,早一天與自然和諧相處,老子在這方面的論述具有戰略眼光。
   二、“無私無欲”的道德觀
  老子論述的道與德是不可截然分開的。道幽隱無形,反映宇宙萬物運動的規律;德是人們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人們的思想修養和處世之道都可以稱為德。道為體,德為用。
  什么是最高尚的道德呢?老子說:“道生之,德育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即道生天地,德育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不恃己功,不去主宰。這種大公無私的品德才稱得上“玄德”。所以玄德的核心是無私無欲,私欲則是培養高尚品德的大敵。老子從無私無欲這個基本要求出發,以堯、舜、禹這些圣人為榜樣,多方面論述人的思想品德,規范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行為準則。表現在人際關系方面,一是待人寬,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二是推已及人,事事處處替他人著想。三是妥善解決人際間的各種矛盾,在對立中求得統一,促進事物的和諧發展。如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即收斂個人的鋒芒,放棄個人偏激的主張,改變咄咄逼人的姿態,了解對方意見中的合理部分,認識會統一,矛盾緩和,糾紛化解,可以團結前進。老子主張無私無欲,表現在工作作風上是樸實無華。與樸實無華相聯系,老子認為人們生活簡樸恬淡,乃長生之道。“生生之厚”不是“善攝生者”。此觀點也符合今天科學的養生學。
  老子無私無欲的道德觀對我們也是有啟發意義的。中國共產黨提倡的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比老子無私無欲的涵義更明確、更科學,是當代一切善良人們的行為準則,是人民群眾衡量各級政府官員優劣的政治標準。而私欲則是人們思想中的毒瘤,也是人民公仆向貪污官員轉化的催化劑。任何官員一旦利欲熏心,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必然會走上權錢交易的邪路,墮入腐化的深淵。
   三、“以柔克剛”的處世之道
  老子經過觀察發現,自然界中水的特性最接近于自然之道——玄德。“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之所惡,故幾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這里講了水的三大特性:不爭、處下、柔弱。不爭是有功不爭,非不求功;處下是寬容謙下,非退縮;柔弱是不恃強凌弱,非怯懦。水為“天下之至柔,馳騁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水是軟的,石是硬的,刀是銳的,水滴可以穿石,水也能銹化刀。柔弱可勝剛強。
  有人解釋老子的觀點,認為老子所說的“柔弱是”不可恃強凌弱,強悍暴戾。“含有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蘊含著培蓄待發的精神”。柔弱、謙下是與堅強、爭先相對立的品格,其各自優劣不宜孤立地去品評,而必須與目的聯系在一起。一個人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為了正義的事業勇敢戰斗,奮力爭先,應當提倡;為了顧全大局,委曲求全,也值得贊譽。如果在錯誤思想的指導下,為了個人或小集團的私利,堅強、爭先是恃強凌弱,是侵略;柔弱、謙下是懦弱、卑怯。在人民內部有不同的意見或遇到一點小矛盾,不問青紅皂白就上綱上線,大動干戈,勢必把事情搞亂;此時不妨學習水的品性,忍讓一下,相互諒解,矛盾就可以化解。這是老子提倡的處世之道給我們的啟示。這一點還可以應用在軍事上,對待敵人,根本的辦法是堅強,是勇敢,最終決定勝負的是堅強的實力,但在戰斗中,有時候也可以退讓一下,采取“避實就虛、以柔克剛的戰術”。
  將這種戰術用于商戰和企業管理。實際力量處于相對弱小的一方要“知其雌”、“守其弱”,通過“積柔”、“積弱”而成剛、成強。另一方面,看問題不僅要作正向思考,也要作逆向思考,辯證地理解強弱之間的相互轉化,不要囿于“弱”而畏縮,也不要矜于“強”而狂妄。
  在管理中,除用“剛”的一套,用規章制度加強管理,也可采用“柔”的一套辦法,如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謀略決策和企業文化等。
  水無常勢,兵無常形,商無常情。水因地而致流,兵因地而致勝,商戰中能因競爭環境之變而變者可立于不敗之地。這是老子以水喻道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 李友濱 燕京大學經濟系畢業。曾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常委兼大學部部長、《紅旗》雜志社編輯委員會委員兼《內部文稿》室主任。現為《求是》雜志社研究所研究員。曾在人民日報、《紅旗》及各類學術研究會上發表文章、論文百余篇。此篇文章是作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系列文章之一。
  
  
  
未來與發展7京63-64B5中國哲學李友濱19971997 作者:未來與發展7京63-64B5中國哲學李友濱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9:23

[新一篇] 老子“道”的兩重性及其它

[舊一篇] 考試改革的哲學基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