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地緣政治思想的演變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摘要 本文主要從歷史的縱向發展中分析地緣政治學的產生、發展及其內涵的演變,進一步探討地緣政治思想在云南邊貿發展戰略中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地緣政治學 起源 發展 演變 合理利用
  地緣政治學(geopolitik)認為地理環境制約著國家的政治事件、對外政策和國際關系。其核心就是認為國家是政治空間有機體,生存空間決定了政治行為,研究這兩者之間關系的地緣政治學就成為指導實際政治及國家道德的準繩。理論的支撐點是四點綱領(1)地緣政治學是關于環境制約政治現象的理論。(2)地緣政治學是建立在政治地理學的基礎上,屬理論地理學。(3)地緣政治學的范圍決定于土地空間(Erdraume)的本質。(4)地緣政治學是理論、指針,引導實際政治,它要成為也必須成為國家地理學的準則。這個地緣政治理論是存在明顯錯誤的,最突出的一點是地理環境決定論,因此極易為擴張主義所利用,但另一方面,地理環境確實對政治有影響,在分析許多國際政治行為中,是有獨到之處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理論也需要發展,對這個理論要批判地繼承、使之更符合實際,并正確地應用到我省邊貿經濟建設的指導工作中去。
    一、古代的地緣政治思想
  地緣政治學者一般認為,地緣政治學是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可實際上它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記錄。
  (1)地緣政治思想在中國的發展由來久遠。中國古代的地緣政治學者,雖然沒有提出一套完整的地緣政治學理論和研究方法,但當時的決策者已從地緣政治角度進行方向選擇,位置確定和地域分析等政治決策和實踐活動。許多著作也專門探討了地緣政治學的某些現象和問題。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著地緣政治學萌發意義的著作是春秋末期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全書共有十三篇,其中《九變》、《地形》、《九地》三篇都從地緣觀點出發,評價空間對政治活動的影響和意義。孫武認為:地緣是分析、判斷政治形勢的基礎。“在相持中,以江河為界,依險而守;在混戰中,形成堅壁清野,自戰為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了地緣政治思想的萌芽。在《九地》篇中孫武就明確地寫道“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圯地,有圍地,有死地”九類,其中,孫武對“衢地”的定義和處理方針最接近后來地緣政治學的成長尖端論(Washstumspitzem)。成長尖端論認為:在國家擴張領土的前階段,要在距本國比較遠的地方建立根據地,獲得勢力支撐點。孫武則認為衢地是“諸候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也就是說:衢地一般不屬于本國領土范圍,而是在敵我雙方和他國交界接壤的地區,事先占領,就可以得到全局的利益,使自己在未戰之前,穩操勝卷。孫武在二千多年前就有這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見解,至今仍有重大意義。其實,縱觀當今各國爭奪全球地緣戰略要地的方法、手段等事例,是不難證實孫武關于衢地地緣政治思想上的正確性。《孫子兵法》中還有許多內容涉及到了地緣政治思想,但它們皆為描述地緣政治思想的一般現象,還沒有專門形成地緣政治學理論,還只是地緣政治學描述著作的濫觴。另外,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應當提到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戰亂紛紛,諸葛亮依據地理形勢和群雄割據的政治狀況,從地緣政治思想出發,制定了一系列的地緣政治決策。先聯合孫權,孤立曹操,造成三足鼎立,再奪占“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衢地——荊州,益州,以此兩地形成成長的尖端——根據地,等待時機,從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總觀上述,地緣政治學理論的研究在中國起步雖晚,但地緣政治思想的萌芽卻是歷史悠久,其中《孫子兵法》代表了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的部分精華,而同一時期的西方卻未能見與《孫子兵法》相媲美的專著。
  (2)古代西方,地緣政治思想的發展緊密聯系著軍事戰略學。古代西方,有些著作曾專門論述了地緣政治思想,象古希臘的希波革拉第(Hippocrates)在他所著的《論空氣、水和地方》就用水源和氣候兩個地理要素來劃分政治區域。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在其著作《地理學》中提出:全球以大陸為著眼點,有人居住的地方可劃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三個政治區域,并認為地理環境決定人的品性,最后導致不同的政治行為,他指出,歐洲大陸自然地理環境好,是“最能提高人類智力和社會地位的地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也提出:理想的國度不可太小,也不可太大,以視線所及為限,地緣布局要依山川形勢,以利軍事、政治上的攻防。十八世紀,法國地理學家孟德斯鳩在他的《論法的精神》一書中,也十分強調地理環境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他認為:氣候,土地與海陸位置等地理條件不同會影響國家力量。氣候宜人,土質優良的地區的人,不關心自己的自由,溫順、服從;氣候逼人,土質低劣的地區的人,關心自己的自由,勇敢好戰,島嶼地區的人比大陸地區的人更愛好自由。
  以上這些觀點雖然是西方早期地緣政治學思想的萌芽,但它過分夸大了地理環境對國家政治力量的影響,有濃厚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色彩。真正系統地開始研究地理環境與政治現象關系的學者是近代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
    二、對近代地緣政治學的評價
  拉采爾是地緣政治學的創始人,他的主要觀點是“國家有機體說”,“生存空間論。”此后馬漢提出“海權論”,麥金德提出“陸權論”,其它提出“有機邊疆論”、“成長尖端論”等等,這些觀點都是西方近代地緣政治理論流派的主要觀點,其論點的核心與拉采爾的論點是一脈相承的。拉采爾在其著作《政治地理學》中,把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進化論概念應用到了國家的生存發展上,創立了“國家有機體論”和“生存空間論”。他把國家看成生物上有機體”,有誕生、成長、繁殖、而且成長有停滯、有時生病,達更高齡時要萎縮,最后達死亡。”一般認為將國家比喻作在一定空間中生存的有機體這種說法并無錯誤,在一定時期,一定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的一面,幅員遼闊的國家發展的地理條件好,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展可以證明這一點,但問題在于地理條件并不是國家發展的決定因素,國家的生存發展主要是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戰后領土狹小的日本的發展足可以證明社會發展規律對國家生存發展的制約作用。可以說“國家有機體論”和“生存空間論”有著正確的前提,但如果我們只對這種類比簡單的望文生義,就容易導致錯誤的結論。拉采爾本人也認識到他理論的缺陷,生前曾一再強調他的這個理論僅僅是一種啟發性的論說,但后來仍被德國納粹黨的地緣政治學者加以發揮和利用,認為強大的國家為了生存必須要擴張領土,當德國侵占別國時,是德國內部生長力的反映。這些理論成為法西斯對外侵略擴張的借口和根據,因此,在后來很長的一段時期中地緣政治學的研究恥于被人們提及,一些學者為避嫌,把地緣政治學的研究都冠以“政治地理學”的名稱。其實,盡管名稱不同,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在內)對地緣政治學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毛澤東同志的根據地思想也體現了地緣政治思想,他認為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存在地域不平衡的狀態,這種特點使革命根據地的產生和出現有了可能性,毛澤東指出“革命的勝利總是從那些反革命勢力比較薄弱的地方首先開始,首先發展,首先勝利。”即中國革命戰爭有可能首先在反革命勢力最薄弱的農村地區發展起來,并以農村為根據地向外擴展力量,取得全國革命勝利。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同志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把創建游擊戰爭的根據地思想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并認為根據地要選在地理環境好的平地,山地和河湖港汊等地,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經過八年抗戰,在全國建立了擁有1億人口,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的19個解放區根據地,為后來的解放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解放戰爭爆發后,毛澤東同志洞察了全國各地的形勢,認為東北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又與蘇聯、朝鮮、蒙古接壤、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所以搶先在東北建立了根據地,形成了以山東、晉陜、東北為中心的“北三角”地緣政治形態,為奪取全國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毛澤東從地緣政治角度對根據地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正確分析,已被實踐所證明。其實,毛澤東同志關于建立根據地的思想就是地緣政治學中成長尖端論的另一種表達形式而已,根據地也就是孫武所說的衢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斯皮克曼·瓊斯等人出于美國全球戰略的需要,又重新大力提倡與發展了地緣政治思想,形成了現代地緣政治學。
    三、現代地緣政治學的演變
  現代地緣政治學在使用“地緣政治”這一概念時,其內涵與法西斯德國所指的“地緣政治”也有所不同。中心理論不再圍繞國土大小,疆界擴張等低級階段了,而是圍繞著資源、文化、經濟等幾個中心論點了。其論據有兩點:首先,當代世界軍事上的緊張局勢已得到緩解,世界經濟逐漸走向一體化、各國之間以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為特征。發達國家需要從發展中國家輸入原料、燃料、人才、勞力等,不發達國家需要從發達國家輸入資金、技術、設備、管理手段等。這樣就導致各國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影響,其中,某些國家就有了以經濟手段去實現政治目的的機會,結果是各國之間的國界已不再是防止勢力滲透的可靠屏障線,也沒有一個國家能成為地緣上的封閉地,無論它的“生存空間”有多大,它也不一定能自給自足,供求平衡,而是需要與各國建立互通有無的關系。其次,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地緣優勢對于國家安全的傳統觀念已被打破,諸如核彈頭、洲際導彈、航空母艦的發明已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再能因為自己的地理優勢而置身于被打擊的可能之外。所以說,隨著時代的進步,地緣政治學的研究重點已發生了轉向,它不再強調形式上的國土,邊疆擴張,而著重于資源、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研究了。實際上,也是從另一側面理解發展了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說”,國家仍喻為有機體,它的生存發展不再依靠領土擴張而是建立在資源的基礎上,為了解決資源問題,必須通過經濟手段去占領全球的資源基地。這樣使得地緣政治學的內容變得更加復雜化、綜合化。西方學者甚至用“地緣政治學的綠化”、“綠色的地緣政治學”來形容它的演變。當今世界正確應用現代地緣政治思想去指導國家政策的代表應該首推日本。日本地處亞洲東部,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弓形島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納粹地緣政治思想指導,先后推行過向西征服整個亞洲的大陸政策和向南征服西南太平洋諸島的海洋政策,對外進行領土擴張。戰敗后國際政治形勢對日本不利,加之本國國土狹小,面積僅37.8萬平方公里,而邊境線卻長達3萬公里,東西寬不足300公里,縱深橫淺,易遭到來自各個方面的登陸入侵,且人口、工業高度集中,經受不住戰爭的破壞,地緣政治不利因素多,日本就充分利用現代地緣政治思想來指導防務政策。提出“無核三原則”(不擁有、不制造、不運進),但事實上,日本完全有能力生產核武器,它如果每年用1000億日元生產核武器,兩年內便能成為一個擁有50枚2萬噸級原子彈的國家。日本之所以主動提出“無核三原則”是因為它充分理解了現代地緣政治學的內涵,用它指導國家政策更符合日本地緣政治利益。且同時,日本又提出“技術立國”的政策,想通過經濟手段來達到它以前通過國土擴張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目的。最近幾年,美國地緣政治學研究又出現了一種“軟邊疆”的說法,它的著重點也是想從經濟、文化、資源等方面統一全球,而不再關心表面的疆界擴張。像美國前段時間推行的“和平演變”政策,實質上也是想從文化思想方面達到其地緣政治目的。其實,現代地緣政治學研究的內容,也從側面反映了孫武的一個地緣政治思想“上兵之策,伐之以謀。下兵之策,伐之以焦。”
  綜上所述,現代地緣政治學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反過來,在實踐中現代地緣政治學的指導作用也日趨明顯。
    四、現代地緣政治思想在云南邊貿發展中的指導作用
  現代地緣政治學界一直存在著這樣一個命題:“控制中南半島的國家將控制東南亞。”東南亞位于東經93°~141.5°,北緯24°~南緯10°之間,陸地面積約448萬平方公里,包括十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文萊、菲律賓)。其中,中南半島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處于連接亞洲與大洋洲,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長800公里,最窄處約40公里的馬六甲海峽是東西方海運必經之道,地緣政治優勢十分明顯,故此,圍繞著中南半島諸戰略要點的歸屬問題,歷史上多次發生了戰爭。近年來,國際形勢迅速變化,軍事對峙日益淡化,政治上逐漸穩定,經濟上加強合作,我省所毗鄰的東南亞地區成為了一個擁有1500億美元商品交換能力的大市場,且也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在未來世界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中,東南亞的地位將更加重要。所以,東南亞諸國都試圖運用“軟邊疆”這個新地緣政治思想來指導它的經濟決策,通過經濟,文化滲透來逐鹿東南亞的控制權。泰國政府九十年代就曾積極推行“黃金半島”計劃,“設法實現把東南亞變成繁榮的黃金半島的宏偉目標,給這個地區的人民帶來和平和繁榮,使泰國成為其他國家依靠的中心。”云南是我國西南省份,邊境線長達4060公里,有8個地州,26個縣市與緬甸、老撾、越南毗鄰,其中滇緬1997公里,滇老710公里,滇越1353公里,邊界上基本無天然屏障,村寨相接,山水相連,四季皆通,這樣一種地理位置,不可避免地把我省推到了角逐東南亞地區的戰略前沿,這是歷史給予云南的一個有利時機。目前,東南亞各國對華關系的總趨勢是進一步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各方在維持地區和平,發展民族經濟上有著共同的利益。緬甸、越南、老撾已先后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引進資金,技術等。面對多國競爭,如何正確運用現代地緣政治思想去指導我省邊貿發展,是關系到云南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我省與鄰國的經貿往來有二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了,多民族跨境而居,具優越的地緣,親緣關系。而且我省與中南半島有4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山水相連。加之,東南亞各國都是新興的國家,除新加坡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外,均屬于“發展中國家”。各國與我國在民族、文化、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資源、產業的匹配上有著互補性,這些優勢為今后我省與東南亞各國進一步友好合作,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云南在同周邊鄰國的角逐中也存在著不利。諸如:由科技水平所代表的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經濟基礎弱,資金短缺,缺少到境外投資的主動參與能力;基礎產業差,缺少現代化的外向型交通、通訊設施,信息不靈。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經濟,國家重要的陸上通道和落后的交通,通訊設施,這些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二十世紀給云南發展的機會不多了,我們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時機,在近兩年內,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積極進行經濟大調整。以改革為動力,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取消對貿易的限制措施。在國家投資不足的情況下,積極組織多種渠道的資金,增加金融支持。重視新技術開發,在出口產品中增加技術、資金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在此基礎上,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堅持打開我省南門,發展外向型經濟,走向亞太,推進對東南亞的開放,通過地緣經濟影響地緣政治、積極參與角逐中南半島,把云南變成我國重要的陸上通道,變成對外開放的前沿。
                         責任編輯:愛軍
  
  
  
云南教育學院學報昆明011-015D0政治學吳映梅19951995 作者:云南教育學院學報昆明011-015D0政治學吳映梅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9:53

[新一篇] 論國家安全觀的衍變

[舊一篇] 論城鄉二元結構與農村城市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