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方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方法的本質
  歷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視方法,并把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擺在突出的地位。以近代史為例,培根把他的主要著作叫做《新工具》;笛卡爾有自己的《方法談》,斯賓諾莎提出,方法引導我們走向智慧;黑格爾說,方法是一切哲學體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也一再強調,他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方法。
  “方法”一詞起源于古希臘語μεα(沿著或順著)和oSOS(途或道路),字面意思是沿著正確的道路行進。《蘇聯大百科全書》中說,方法是“為解決某一具體問題,從實踐上或理論上掌握現實所采取的手段或方式的總和”。美國麥克米倫公司的《哲學百科全書》中說,“方法這個術語涉及按給程序達到既定結果必然采取的步驟的詳述”。蘇聯學者柯普寧認為“方法是在認識和實踐中獲得一定成果的方式,是根據客觀規律所制定的那些用來進一步認識和改造現實獲得成果的手段”。我國《辭海》中沒有方法辭條,《辭源》中把方法解釋為辦法、方術或法術。日常用語中使用的方法大多反映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門路、或方式。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方法是主體在活動中按照對象的規律和主體的目的而建立起來的認識和改造對象的規則、手段、途徑的總和。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方法(科學的)實質。
  1.客體性。方法是屬人的,只有人才有方法,運用方法達到目的,是人的活動的基本特征。但方法(科學的)不是人主觀隨意的規定和任意的選擇,而有其客觀原型或根據,這些客觀原型或根據,就是事物自身的邏輯或規律性。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曾摘引黑格爾的話說明這點:“方法就是關于自己內容的內部自己運行形式的意識”[1],用我們的話說,方法就其實質來說,就是拿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辯證法還治于事物自身。因為把一個事物推向前進的是事物自身的矛盾運動,所以解決這個事物矛盾的方法,必須反映這個事物自身的矛盾運動規律。盡管表面看來,解決某種矛盾的方法有多種,似乎采取哪一種都可以,但真正有效的最便捷的途徑都只能是那種符合客體規律的方法。方法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產生前的一些思想就已經認識到了,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始祖”的培根,認為人需要“手的工具”和“心的工具”的幫助,這種工具就是從對象中引伸出來的方法。他說,物體的結構和組織乃是事物中一切隱蔽和專有性質與品質所依據的;而一切潛力變革和轉變的規則也是它們引出來的”[2]。機械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霍布斯認為,方法是以客觀因果聯系為根據,是由已知因求未知果,或由已知果求未知困的“最便捷的道路”[3]。這些觀點,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方法的客體性。
  2.主體性。方法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方法屬于主體行為,是客體規律主體化的結果。方法是以客體規律為原型,但不是客體規律本身,它是主體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需要達到一定的目的而建立起來的活動規則和手段,這些規則和手段是人所發現、發明、創造的,并且主體在建構方法時,又將主觀方面的知、情、意及主體性的其它特點貫注于其中,從而使方法具有主體性特性。正由于方法具有主體性特征,所以它才存在著是否正確、可行的問題。其次,方法體現著主體的目的性,服務于主體目的。方法作為主體活動的規律和手段,總是同主體的目的性聯系在一起的。無目的方法,是潛在的;無方法的目的,是虛幻的;有目的,方法才能形成,有方法,目的才能實現。方法為實現主體的目的性而創造出來,又接受主體的選擇。例如,人們為了把握事物的整體,創造了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為了尋求事物的異同點,創造了比較方法。所以,主體總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是創造選擇、應用某種方法,并以何種方法對于實現主體目的更為便捷有效作為選擇和應用的重要尺度。
  方法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體性,是客體的是“什么”和主體的“應是什么”的統一。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是方法的本質特性。
  3.規范性。方法同一般的知識、理論不同,它提供給人們的不是對象“是什么”或“怎么樣”,而是主體“應該怎么做”,即遵循什么原則,按著什么程序,采取什么方式,選擇什么途徑,使用什么手段才能達到主體的目的。人在活動中只有遵循正確的方法行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否則將一事無成。這一事實說明,方法具有引導人正確行動的規范。方法的規范性是與方法的有效性聯系在一起的。方法是可以重復使用的,前次活動采用的方法行之有效,就可以作為模式,在下一次活動中重復使用加以模仿、移植,從而取得大致相同的效果。方法的規范性和有效性相互促進,同步增強。方法越有效,規范性越強,方法無效,也就沒有規范性。
  方法規范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方法規定主體活動的線路、出發點。如實事求是的方法,要求主體從客體事實出發,從“實事”為出發點;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要求從群眾中來,到聯系人中去。第二,方法規定主體的活動程序。如,數學方法有嚴格的演算程序,實驗方法有一定的實驗程序;把對立面結合起來的方法,它要求主體遵循如下程序:(1)分別考察,吃透兩頭,把握對立面的各自特點;(2)綜合考察,聯系“兩頭”,把握對立面的異同點;(3)選擇結合點,把握結合度,建立結合模式;(4)調整對立面斗爭,將對立面的斗爭限制在主體需要的限度內。第三,方法規定主體活動的對象和空間。如:“蹲點”的工作方法,規定主體要活動在“點上”;系統方法,規定主體的思維活動只有“系統”圈子內,至于非系統領域,則不是它的思維空間。
  4.具體性。方法的具體性首先取決于客體的具體性,作為主體認識和適對象的客體總是處于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的事物,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性,因此從對象本身中引申出的“以其物之道還治其物之身”的方法,也必然是具體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癥下藥才能除病,就是這個道理。其次,方法的具體性還取決于主體目的的具體性,對于同一客體,為實現不同的目的,采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最后,方法的具體性還取決于客觀條件的具體性。同一主體,變革同一對象,由于所處環境或外部條件的不同,必須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奏效。
  方法的具體性告訴我們,世間沒有開萬把鎖的鑰匙,沒有包治百病的固定藥方。只要對癥,牛叟馬勃與人參、當歸同效。方法之妙在于“宜”,所謂宜,就是主體的具體性、客觀性的具體性和條件的具體性的有機統一。
  此外,方法還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等特點。
  二、方法的功能和作用
  方法是世界觀的運用,是理論的功能形式,是知識的精華,它除了具有世界觀、理論知識的功能外,還具有自己獨有的作用和功能。
  1.溝通主客體的橋梁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主體(人)和客體(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的中介,就是活動的手段,即方法。在人的活動中,主體與方法、客體之間形成一種場聯結,其基本的場結構是主體—方法—客體,方法處于主體與客體之間,是主體客體的結合部,是溝通主客體的橋梁。列寧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曾摘引黑格爾的一段話,來說明方法的作用:“在探索的認識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觀方面的某個手段,主觀方面通過這個手段和客體發生聯系。”這里,黑格爾從兩個方面說明了方法的溝通作用。一方面主體通過方法這個中介與客體發生關系,積累關于客體的經驗材料;另一方面,方法又使主體利用已有知識、方法對獲取到的經驗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獲得新的認識,揭示客體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方法的橋梁作用源于方法自身的兩重性。方法作為規則和手段,它既包含著它作為根據的有關客體的科學知識,又包含著改變客體的實踐觀念、行為意向,它是一種知識,但又不是一種關于客體的純粹知識,而是把科學知識同主體認識與實踐的需要結合起來,把被認識了的客體規律同主體的主觀意向結合起來,一句話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真理和價值雙重因素的統一。沒有方法,主體和客體就處于分裂狀態,從而也就沒有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認識和改造客體的基本方法。
  2.探求客體奧秘的鑰匙
  科學史上的大量史實證明,任何規律的揭示、理論的創造都得益于方法的幫助,沒有方法的科學運用和創造,就沒有科學進步。沒有比較法和分類法,就沒有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沒有理論實驗方法和演繹法,就沒有愛因思坦的相對論;沒有模型化方法,就沒有世界微觀結構的發現;沒有類比和模擬法就沒有維納的控制論。新的方法的產生和運用導致了新的發現,揭開了客體新奧秘。現代科學發展也越來越證明方法在發現新規律,創立新學科中的決定作用。現代科學是呈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也直接得力于方法,是新方法的產物。科學的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主要是通過兩條途徑產生的:一是“移植法”,也就是用某一種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去解決另一學科中的問題,從而揭示新的規律,產生新的學科,例如用電子顯微鏡等物理化學的手段去研究生物學,就產生了分子生物,用物理和電子技術和光譜技術去研究天文學,就產生了射電天文學和光譜;另一條途徑是“雜交法”,也就是兩門或多門本來不同的獨立的學科相互交叉產生的新學科,比如社會心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化學等等。現代科學中的綜合科學、橫斷學、邊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尤其離不開方法的綜合運用。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從自己親身實踐中認識到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揭示客體規律,發展科學的重要意義,他說:“科學是隨著研究方法所獲得的成就而前進的,研究方法每前進一步,我們就更提高一步,隨之在我們面前也就開拓了一個充滿著種種新事物的更遼闊的前景。因此,我們頭等重要的任務乃是制定研究方法。”
  3.提高主體創造能力的杠桿
  創造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象,其運行機制究竟怎樣,至今仍是一個探索中的問題,很難作一個精確的描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創造無論作為主體的動態活動,還是作為主體的靜態能力,都與方法不可分,尤其是哲學方法對主體的活動具有定向作用,它能啟示主體能夠做什么和不能夠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么做。一句話,方法為主體提供認識路線和行為路線。
  首先,方法為主體活動定向,幫助主體能解決創造的出發點問題。從實際出發還是從原則出發,這是兩條不同認識路線,若選擇后者,以原則做出發點,活動無成效,創造是空談;若選擇前者,道路雖曲折,但成功有希望。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法告訴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唯一正確的出發點,從而為主體的創造性活動指明了方向。
  其次,方法為主體活動確立創造目標。選擇主攻方向、確立創造目標,這只是創造的起點,也是決定創造成敗的關鍵環節。而且目標的正確選擇也要靠方法的幫助。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如實事求是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等能夠為主體選擇正確的主攻方向、確立正確的目標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它啟示人們,在選擇創造目標時既要考慮客觀實際又是考慮自身的實際,要把理想和現實、需要和可能結合起來。一個文字知識豐富,數字知識貧乏的老人,如果近期目標確定為寫一本小說,這是現實可能,反之如果他把近期目標確定為摘取數學皇冠——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這大概無現實可能。一位數學根底深厚的數學家,把目標定為發現一條定理,證明一條公理,這是可能的,但它如果主攻永動機的設計和制造,則一定徒勞無益。所以,沒有方法的幫助,就不會有符合自己實際的正確選題,沒有正確的選題,創造也無從談起。
  再次,方法的巧妙選用能引用創造。科學史上常有這種情況,同樣的客觀條件,大體相當的知識結構,基本一致的主攻方向。然而有的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的則碌碌無為,究其原因就是方法素養上的差距。因為發明、創造的任務,就是揭示未知,化未知為已知。知識是死的,它是已知東西的描述,方法是知識的運用和轉化形態,是內化于人腦并付諸行動的活知識,它才具有探求未知的功能,因此,方法巧妙運用可以引起發明、創造。例如伽利略第一個把數學方法運用到力學中來,并把數學方法同邏輯方法、實驗方法結合起來,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結論,發現了鐘擺定律、慣性定律、落體定律等。開普勒第一個把數學方法引入天文學的研究,并把它與第谷的觀察方法相結合,成功地發現了行量運行的三定律,最終完成了太陽系中心說。馬克思發現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得力于“兩個歸結”的方法,即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為生產力方法的發明。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是以實事求是、解放生產力的思想方法為先導,以“結合”為基本方法而構建起來的。可見,創造離不開方法。方法是創造的先導、契機。要提高創造才能就必須學習掌握運用科學的方法。
  三、方法的分類
  方法是一個群體結構。它是由認識和實踐的各領域、各方面、各行業等種種方法構成的系統。依據不同的分類原則,可以對方法進行不同的分類,按其抽象程度的高低、適用范圍的大小,可分為如下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哲學方法。它是最高層次的方法,是統攝其它較底層次的原則和前提。它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其一,普遍性和整體性。哲學方法探討整個世界的一切現象過程和規律,為人類活動提供指導規律和行動規律,它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人類的實踐活動都有方法論功能和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概括出來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方法,是人類進一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銳利的思想武器,但是,它沒有宣布自己是方法的頂峰,它以自身具有的開放性在不斷吸納新的科學成果從而更新自己。其二,前提性和基礎性。哲學方法的指導功能性和作用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由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性決定的。盡管其它層次的方法各有其獨有的方法功能作用,但運用這些較低層次方法的指導原則正確與否,都取決于哲學方法對它指導和運用的正誤。所以說,哲學方法是一切方法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個層次是一般科學方法。它是人們在探討自然界、社會歷史和人類思維的某一側面所使用的一般原則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其一,科學性突出。科學方法在哲學方法的指導下,不僅將自己的觸角伸向自然科學領域,同時也伸向社會科學領域。它同哲學方法的區別在于它不象哲學方法那樣,直接探討客觀世界的本質及人的活動和規律,而是從某一側面、某一角度去探討世界的聯系、發展和規律,從而將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局限在特定的科學領域中。其二,跨學科。由于一般科學方法有較高的概括性和較大的適用范圍,能同時應用于不同的學科,從而也就是有著跨學科的特征。一般的科學方法主要包括數學方法、系統方法、控制論方法、功能—結構方法等。
  第三個層次是具體的方法。它是專門探討各門科學專門的或特定的方法,它具有適用范圍小,針對性強,研究對象具體,可操作性強特點。如針灸療法,只能用來治病,卻不能用來找礦。每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獨特方法,正是這一獨特的方法才使它和其它的學科區別開來。
  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具體方法,這三個層次的方既法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它們是一般、特殊和個別的關系。哲學方法是一般,它是其他兩個層次方法的概括和總結、提煉和升華,屬于最高層次,處于統帥地位,有普遍的指導作用;一般科學方法是特殊,是哲學方法和個別方法的中介,它對哲學方法來說是特殊,對個別方法來說,又是一般,具有普遍性;個別方法是個別,處于最底層次,它是前兩個層次方法的基礎和具體運用。在三個層次方法的關系上,要反對兩種傾向:一種是唯哲學主義,認為哲學方法可以代替其他方法,這不但取消了后兩個層次的方法,而且也會窒息哲學方法的發展。因為其他兩個層次的方法是哲學的根和源泉,離開了其他方法的存在和發展,哲學方法的發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種是唯科學主義,認為后兩個層次的方法,特別是一般科學方法可以取代哲學方法,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有害的。誠然,哲學方法需要其他層次的方法來豐富自己,其他層次的方法也可躍升為哲學方法,但這有一個加工、改造、提煉、升華的過程,要經過一系別的中介環節才能實現。所以,任何其他層次的方法都不能代替哲學方法。因為任何其他方法都不能達到哲學方法把握的高度和普遍性,它的發展所需要解決的更深層次的方法論原則,只能來自哲學方法,沒有哲學方法作指導的其他層次的方法論,不能保證其科學性和創造性。同時,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是一個整體的發展過程,社會變革也是一個整體的轉換過程,這是既需要其他層次的方法從某一側面探討社會的發展,更需要從哲學方法的角度探討和把握社會和人發展的總體性。總之,變革的時代不是在摒棄哲學方法,而是在召喚哲學方法。哲學方法對其他方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功能。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科聯《長白論叢》編輯部)
  〔責任編輯:張正明〕
  [1]《列寧全集》第38卷第95頁。
  [2]《16—18世紀西歐各國哲學》第51頁。
  [3]同上第55—56頁。
  
  
  
學術交流哈爾濱76-79B1哲學原理宋禾19951995 作者:學術交流哈爾濱76-79B1哲學原理宋禾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2:00:05

[新一篇] 論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結構調整

[舊一篇] 論時代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