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陳獨秀的社會主義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2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5X(2001)01-0063-06
  陳獨秀從接受馬克思主義時起,就對社會主義篤信至誠,且終其一生。為求社會主義的純潔性,他不僅在早年對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等冒牌社會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而且在晚年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所暴露出來的某些弊端也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充分展現了其只求真理不計其他的品格。現在看來,陳獨秀雖然在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方面欠缺系統性的傳世大作,但他的一些觀點,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理論價值,很值得后人深思。
  一、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在一定條件下政治制度可以跳躍,但是經濟的發展則具有不可超越性。
  陳獨秀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刻剖析,為其接受和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社會主義的到來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是人們“主觀的要求”。
  陳獨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客觀規律性,“物質的自然趨向底勢力很大,留心改造社會底人萬萬不可漠視這種客觀的趨向,萬萬不能夠妄想拿主觀的理想來自由改造的”,“近代空想的社會主義和科學的社會主義之重要的區別就在此一點”(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頁。)。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過渡,是按社會自身固有的條件及由這種條件決定的發展趨向而轉換的,不是依人們的主觀意志和良好愿望為轉移的。馬克思早已預言的資本主義喪鐘,遲遲沒能敲響,究其原因“這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而決定的,人們的努力,只能使可來者快點來而已”(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7頁。)。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把經濟搞上去,為社會發展創造條件,不要“一聽到社會主義便肅然起敬,一聽資本主義便畏之如蛇蜴,厭之如糞蛆”(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9頁。),因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都具有其存在的客觀的合理性,都曾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為世界增加了無可估量的物質財富。
  在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中,有些社會主義的擁護者常常忽略了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客觀趨向性,而是過分強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陳獨秀則認為,“社會主義制好過資本主義制”這是誰都知道的。從人類發展的歷史軌跡看,是資本主義制度先于社會主義制度而存在的,這是客觀規律,“并非人類主觀上故意要先采用較壞的資本主義制,后采用較好的社會主義制”。他認為“馬克思社會主義所以稱為科學的不是空想的,正因為他能以唯物史觀的見解,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和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所以成立所以發達所以崩壞,都是經濟發展之自然結果,是能夠在客觀上說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觀上主張當然的理想”(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355頁。)。資本主義如此,社會主義亦如此。
  第二,經濟落后國家的政治制度可以跳躍式的進化,中國不應走歐美式的舊路。
  陳獨秀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觀察人類社會,發現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到高級有規律地發展著,并且“是不可以人力抵抗的”(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446頁。)。同時陳獨秀也發現,各國社會制度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軌跡并非千篇一律,往往各有特色,但是歸納起來,“人類進化有兩種形式:一是循序的進化,一是跳躍的進化。”(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497頁。)社會主義也不例外,同樣可以通過循序進化或跳躍進化這兩種途徑實現。“若走循序進化的路,必須以內部經濟的政治的成熟為條件”,這是馬克思當年所預想的那種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所要走的路。“若走跳躍進化的路,則必須以外部的影響(刺激與援助)及內部政治的成熟為條件。”(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499頁。)這是經濟文化都很落后的國家有可能走得通的一條特殊的路。
  中國是經濟文化都很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新形勢的影響,按循序進化的路途發展已經不可能了。中國為什么不好走資本主義這條路?陳獨秀認為:一是歷史時代的制約,即世界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并且“在歐美已經由發達而傾于崩壞了”,如果仍要循序漸進的進化到資本主義,顯然不合乎時代潮流。二是資本主義的弊端和危害已經充分暴露,通過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的發生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已“把歐、美、日本之社會弄成貪鄙、欺詐、刻薄、沒有良心了”(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206頁。)。三是中國經濟發展十分落后,且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象“切西瓜”樣瓜分了,成為任意宰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帝國主義決不容許被侵略的殖民地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陳獨秀在綜合分析世界形勢和中國國情基礎上,認為經濟落后國家的政治制度,應該而且可能跳過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其理由是:(一)“經濟落后國家,無產階級能比資本主義先進國的無產階級早些得到政權,即是說,它能在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斗爭的基礎上得到政權”(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333頁。)。因為經濟落后國家不僅工業無產階級數量很少,而且資產階級的勢力也很微弱,無產階級應當并且可能在采取聯合資產階級的方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之后,直接奪取政權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二)“資本主義比較不甚發達的國家,是全資本主義世界最薄弱之一環,正容易爆發無產階級的革命”(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338頁。)。(三)經濟落后的國家容易具備跳躍進化的政治條件(無產階級能夠較早地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共產黨的建立并能很快成熟;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有可能與無產階級合作;勞動人民的覺悟及其服從共產黨領導等)和外部影響(帝國主義間的戰爭造成相互削弱;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支援等),當必要的政治條件和外部條件具備以后,雖然經濟條件還不夠充分,無產階級也可以領導工農民眾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這顯然是陳獨秀分析中國革命發展前途的高明之處,非常難能可貴。
  當然,由于陳獨秀在晚年遠離政治斗爭第一線,其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一,陳獨秀把當時的中國社會誤認為是“初期資本主義”的國家;其二,他認為“社會主義在中國之經濟的成熟,自然是無稽之談”,意在說明中國不具有“循序進化”到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這是正確的。但他又認為中國還“沒有相當力量的工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自然談不上政治的成熟;外部的影響,目前還在等待時期”(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499頁。)。可見陳獨秀雖然承認中國具有走“跳躍進化”之路的可能性,卻沒有認識到中國已經具備了走“跳躍進化”之路的現實性。因而陳獨秀的中國革命前途觀與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前途觀雖有某些相近之處,最終卻沒有走到一起。
  第三,政治制度跳躍進化,并不等于經濟也能隨之超越。
  以跳躍進化的方式可以進入社會主義,但是這種社會主義不可能是完整意義上的成熟的社會主義,是屬于政治制度在特殊情況下正常發展的“中斷”,所以其原有的落后經濟并不能隨著政治制度跳躍而由自然經濟超越商品經濟階段直達社會主義現代化。道理很簡單,非剝削階級政權,可以在打碎舊的剝削階級政權之后“另起爐灶”;而非剝削制度下的經濟發展,卻不能不利用先前的剝削制度所遺留下的經濟條件。正因為這樣,陳獨秀念念不忘資本主義經濟問題。他曾多次贊頌列寧的一句話:“俄國工人吃了資本主義不發達的苦,而不是吃了資本主義發達的苦”(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333頁。)。
  陳獨秀對資本主義有許多獨特的理解。首先,陳獨秀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與資本主義經濟成份以及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等加以區別。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家可以允許一定的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因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環節一個階段,所以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必經的過程”,無論如何是不可空缺或中斷的。其次,陳獨秀把資本主義經濟區分為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兩種類型,其中國家資本主義又受不同“政治構造”所決定而具有不同的性質,如封建的或資產階級的國家所采用的國家資本主義,其性質是私人資本的最高表現形式,“只有在工農及其他被壓迫剝削階級革命的國家而采用國家資本主義,才能夠由此過渡到非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1238頁。)。
  總之,經濟落后的國家通過“跳躍進化”而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以后,先進的政治制度與落后的社會主義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全社會必須把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優勢,以最快速度填補由于政治跳躍而造成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本主義缺口,確保先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立在相應的經濟基礎之上。鄧小平所講的“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頁。),實質上就是經濟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在經濟上應該允許包括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內的非社會主義經濟的存在。這正是我國政治制度實現“跳躍進化”以后,經濟發展未能隨之超越的必然要求。
  二、社會主義不能馬上全部廢絕私有制,要堅持所有制形式的多樣性
  陳獨秀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認為“歷史上一切制度底變化是隨著經濟制度底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我們對于改造社會底主張,不可蔑視現社會經濟的事實”(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316頁。)。即是說不能不顧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狀況而片面追求所有制形式的變化。
  第一,社會主義不能馬上完全廢絕私有制。
  中國革命是發生在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度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于優勢地位。在這種條件下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公有化程度必然很低,私有制經濟仍然要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初期,一部分私有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這是憑借無產階級政權的強制力所無法改變的,“非到共產社會實現,私有財產是不能完全廢絕的”(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686頁。)。
  第二,在社會主義階段,應該建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
  陳獨秀在深入分析中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未來中國經濟結構的基本設想:“國民革命成功后,中國的經濟制度,自然是家庭的手工業與農業、小生產制、私人資本主義的大生產制、國家資本主義等,四種并行”。他特別強調:“我們所謂采用何種經濟制度,并不是說只采用那一種而禁絕其余一切,乃是說采用某一種為全社會中主要的生產制度”。既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中國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度,必然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居于優勢地位而已。陳獨秀把“國家資本主義”作為一種過渡性的經濟形式和經濟制度,與國家社會主義銜接起來,并且主張多種經濟形式并存、主輔兼用、不搞單一的經濟形式。陳獨秀的觀點,經過近30年的實踐并付出沉痛代價之后,終于被國人認同。
  第三,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不宜高度集中。
  陳獨秀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始終持否定態度,對于社會主義生產的計劃性和集中統一性極為贊賞。當他認真觀察和分析中國社會的經濟現狀時,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不僅僅是水平低的問題,還具有分布零散,經濟形式多樣性和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等特點,所以他在主張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應當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同時,還主張經濟管理體制不宜高度集中。他認為“所謂國家社會主義,決非建設在現狀之上,亦非由國家包辦一切大小工商業,馬上就要禁絕一切私人企業。所謂國家經營的大工商業,亦不必全集在中央,省管及市管方法(都算是公有),亦可斟酌情形定之”(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386頁。)。這個構想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特點,是與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多層次性和松散性相統一的。
  第四,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應該對外開放。
  當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后,整個時代發生了變化。正如陳獨秀所說:“前世紀之末本世紀之初,世界資本制度已發達到最高形式——統一世界之財政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因此,全世界的經濟成了整個的,全世界政治也隨之成了整個的。”(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1030頁。)因此,陳獨秀認為,任何一個開明的民族,必須睜開被舊的傳統觀點蒙住的雙眼,認清經濟發展日漸國際化的新趨勢。他認為“立國于今之世,其興廢存亡,視其國之內政者半,影響于國外者恒亦半焉。”“居今日而言鎖國閉關之策,匪獨力所不能,亦且勢所不利。萬邦并立,動輒相關,無論其國若何富強,亦不能漠視外情,自為風氣。”(注:《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頁。)必須打開國門,與世界經濟接軌相通。實踐證明,任何國家都無法擺脫這種國際化的經濟網絡,特別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更應該與世界經濟相聯系,積極借鑒或借助于經濟發達國家的智力、財力發展自己,如果僅靠“落后民族自己的經濟條件,當然談不上社會主義”(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606頁。)。
  陳獨秀還主張對外開放需要創造“和平發展的機會”。陳獨秀說:“現在已經不是閉關時代,我們并不拒絕和任何國家通商往來”,“我們的敵人,雖然昨天還把刀放在我們的頸脖上,他們如果今天放下刀來,拿笑臉或苦笑的臉同我們說和,我們仍然是歡迎的,就是報以不是致中國死命的讓步都是可以的,因為我們需要得到和平發展的機會”(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1153頁。)。在主張大開放的過程中,陳獨秀堅持了對外政策的靈活性與原則性的統一,既不損害國家主權,又不影響對外通商往來。在中國創造這種和平發展的機會,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有可能。
  三、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實現多數人幸福,確立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性。
  陳獨秀在充分肯定社會主義和否定資本主義及對二者進行比較中,逐步把能否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多數人的幸福,作為評判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價值標準。
  第一,只有社會主義政治,主張實際的多數人幸福。
  陳獨秀認為:“封建主義時代只最少數人得著幸福,資本主義時代也不過次少數人得著幸福,多數人仍然被壓在少數人勢力底下,得不著自由與幸福”。“主張實際的多數幸福,只有社會主義的政治”(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129頁。)。后來陳獨秀又進一步指出,將來國民革命勝利也只是政治上的成功,還不是經濟上的成功,我們應該利用政治上的成功所獲得的政權,領導人民進行經濟革命和經濟建設。那么“用什么方法來創造經濟?我們的答案是:采用國家社會主義,由中央或地方(省及市)政府創造大的工業、商業、農業,一直到私產自然消滅而后已”(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389頁。)。顯然,陳獨秀的社會主義觀已經包含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思想基因。
  第二,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力,“平均貧富不是社會主義”。
  陳獨秀指出:社會主義并不是專門從事分配方法的改變,“其實專講分配方法去平均貧富,是均富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對于生產方法和分配方法同時并重的”(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462頁。)。拋開社會生產而單純變革社會分配,是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多數人幸福的。為此,陳獨秀在剖析資本主義弊端之后指出:“聰明的人類,乃企圖設法再修改自己的缺點,即是廢除束縛生產力的財產私有制,以國家計劃的生產代替私人自由競爭,使社會的生產力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這便是社會主義制的根本意義。”(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515頁。)這是頗有見地的。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較之于資本主義的相對優勢。
  第三,社會主義建設要經過長久歲月,其間存在歷史暫時倒退的可能性。
  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國家的發展軌跡不可能直線前行,難免會出現曲折,甚至倒退。正如陳獨秀所說:“我們不可把社會改造看得太簡單,太容易了。”(注:《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第196頁。)他在冷靜分析蘇聯的內外政策及其實際狀況后認為:蘇聯在斯大林時代就已偏離了十月革命開辟的社會主義道路,“若要硬說她是社會主義國家,便未免糟塌社會主義了!”(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607頁。)這是陳獨秀去世前不久作出的斷言。雖然陳獨秀的觀點被認為偏激,甚至有點“反動”,可是歷史卻證實了他的觀點。社會主義制度不是保險箱,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紅旗已經從克里姆林宮的上空墜落。
  四、社會主義必須加強民主建設,堅持無產階級專政與無產階級民主的統一性
  陳獨秀早年曾是反封建的勇士,高揚民主旗幟的先驅。起初,他所宣傳的民主是資產階級民主,直至五四運動時期才發現自己滿腔熱血奮力疾呼的資產階級民主并沒有解決中國的“政治根本問題”。于是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轉向對無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追求。陳獨秀把無產階級政權作為獲取民主的前提條件,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當時還沒有認識到民主作為一種權力和目的,并不能因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而自然獲得。到了晚年,陳獨秀便開始集中精力對民主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在認識上達到了新的境界。
  第一,民主是對于官僚制的抗毒素,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
  首先,陳獨秀重新認識了民主的屬性及其作用,并揭示了輕視民主建設的危害性。陳獨秀指出:“德謨克拉西,是各階級為求得多數意見之一致以發展其整個的階級力所必需之工具;他是無產階級民主集權制之一原素,沒有了他,在黨內黨外都只是集權而非民主,即是變成了民主集權制之反面官僚集權制”(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52頁。)。在社會主義時期,只有加強和完善民主建設,才能有效地防御和抵制政治腐敗的蔓延。陳獨秀曾多次引用列寧關于“民主是對于官僚制的抗毒素”(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554頁。)的觀點,論述民主的重要性。他說“無產政黨若因反對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遂并民主主義而亦反對之,即令各國所謂‘無產階級革命’出現了,而沒有民主制做官僚制之消毒素,也只是世界上出現了一些史大林式的官僚政權,殘暴、貪污、虛偽、欺騙、腐化、墮落,決不能創造甚么社會主義。”(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560頁。)總之,實現無產階級民主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破壞或者廢除民主,社會主義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
  其次,陳獨秀強調了民主與社會主義的不可分割性。陳獨秀認為:“民主之定義,即為由大多數人民管理即統治國家”(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326頁。),這是對民主的本質特點所給予的科學界定。在陳獨秀看來,民主主義既可以與資本主義“分離”,又可以與社會主義“相容”。所以,“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并不是拋棄民主主義,而是擴大民主主義,以無產階級的民主主義來代替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注:唐寶林編:《陳獨秀語萃》,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頁。)。不能包容民主的社會主義,不可能是健全的社會主義,甚至不是社會主義。陳獨秀終生追求民主,他的民主觀始終是發展的。他在早年稱科學與民主“若舟車之有兩輪焉”,二者缺一不可,此乃國人欲脫蒙昧時代的利器。到了晚年,他順乎潮流,與時俱進,認為“科學,近代民主制,社會主義,乃是近代人類社會三大天才的發明,至可寶貴”(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555頁。)。總之,將民主與社會主義緊密地連在一起,是陳獨秀民主觀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飛躍。
  第二,社會主義必須加強民主制度建設,沒有民主制度必然產生“專制魔王”。
  陳獨秀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若真正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就必須在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同時,不斷加強民主制度建設。民主建設問題,實質是個制度問題。所謂斯大林現象,并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我們若不從制度上尋出缺點,得到教訓,只是閉起眼睛反對史大林,將永遠沒有覺悟,一個史大林倒了,會有無數史大林在俄國及別國產生出來。在十月后的蘇俄,明明是獨裁制產生了史大林,而不是有了史大林才產生獨裁制。”(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554~555頁。)蘇聯的深刻教訓就在于“不幸十月以來輕率的把民主制和資產階級統治一同推翻,以獨裁代替了民主”(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555頁。)。我們應該銘記歷史教訓,不斷加強民主制度建設,真正把建設和管理國家的權力還給人民,保證社會主義國家根絕斯大林式“專制魔王”之再生。
  第三,在社會主義國家以獨裁取代民主,無疑自毀長城。
  陳獨秀是一位尊重歷史之人,更是正視現實之人。他不因為斯大林時代的錯誤而否定“前期蘇聯”的歷史功績。他在晚年仍對十月革命的故鄉充滿敬仰之情,稱當年的“莫斯科是全世界被壓迫者的燈塔,是世界革命運動的總參謀部”。但是他也決不因為“前期蘇聯”的歷史功績而無視“后期蘇聯”實行個人獨裁的客觀現實。陳獨秀曾氣憤地指出:“現在蘇聯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專政到反動派,我舉雙手贊成,但專政到人民,甚至專政到黨內,難道是馬克思、列寧始料所及嗎?”(注:《文史資料選輯》第71輯,第62頁。)
  拋棄民主的社會主義,必然破壞黨的領導,傷害人民群眾的感情,從長遠來看必然危及國家的存亡。陳獨秀在分析蘇聯實行個人獨裁而踐踏民主的現狀及其后果時指出,將來“帝國主義并不一定要采用武裝進攻政策,也可以使無產階級的蘇聯不能長久在資本主義世界里巍然獨存”(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340頁。)。因為“斯大林的官僚黨制已經摧毀了共產黨的活力和精神”,“斯大林在替全世界的資產階級服務”,干了許多內外敵對勢力想干而干不到的事(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第344~345頁。)。歷史是客觀的,也是無情的,蘇聯的結局應驗了陳獨秀在50年前的預見。
  陳獨秀對社會主義的研究,是在遭受國民黨追捕和共產國際及黨內“左”傾教條主義者排斥打擊的情況下進行的,加之過早的去世無緣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因而他對社會主義所闡述的觀點未必完全確切精當,有的表述因帶有感情色彩過于偏激。但是不可否認,他的某些天才預見確被歷史實踐驗證了,有的觀點已經成為今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們的共識。只要我們拋開歷史偏見,就會發現并承認,陳獨秀對社會主義的深刻分析,對我們今天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安徽史學》合肥63~68K4中國現代史賈立臣20012001陳獨秀終生信仰社會主義,他關于社會主義的論述,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尤其是他關于中國具有跳躍進化到社會主義的可能性,而落后的經濟卻不能隨政治制度的跳躍而超越商品經濟階段;關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關于發展生產實現多數人幸福,平均貧富不是社會主義;關于民主是對于官僚制的抗毒素,不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必然產生專制和獨裁等觀點,具有科學的預見性,對我們今天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陳獨秀/社會主義/民主賈立臣(1952- ),男,吉林農安人,黑龍江省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大慶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大慶 163712 作者:《安徽史學》合肥63~68K4中國現代史賈立臣20012001陳獨秀終生信仰社會主義,他關于社會主義的論述,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尤其是他關于中國具有跳躍進化到社會主義的可能性,而落后的經濟卻不能隨政治制度的跳躍而超越商品經濟階段;關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關于發展生產實現多數人幸福,平均貧富不是社會主義;關于民主是對于官僚制的抗毒素,不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必然產生專制和獨裁等觀點,具有科學的預見性,對我們今天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陳獨秀/社會主義/民主

網載 2013-09-10 22:00:26

[新一篇] 論重建社會信任的基本路徑

[舊一篇] 論魯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