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的地域性研究”筆談    燕趙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精神特質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1-4721(2005)01-0014-14
    文化不僅具有時代性、民族性,而且具有地域性。時代性反映了文化發展演進的歷史時間向度,民族性反映的是不同族類在實踐活動中傳承積淀而成的文化類型和精神特質,文化的地域性反映的則是文化的民族性(共性)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空間、不同的社會人文空間所呈現的多樣性。燕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傳承和地域特征看,大體相當于今日行政區劃所轄屬的河北區域文化。這里所談的燕趙文化,指狹義的燕趙思想文化。
      一、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
    遠古時期,“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就在燕山腳下留下了歷史文化遺跡。原始社會晚期,黃帝部落由渭水流域遷徙到當今河北省西北部,《史記》就有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的記載。可見,河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期成書的《詩經》中的《bèi@①風》、《衛風》、《yōng@②風》,其部分詩篇即產生于河北南部。戰國時期,燕、趙不僅成為獨立的諸侯王國,而且以重義任俠、慷慨悲歌的燕趙風骨,屹立于七雄之林。漢代樂府民歌中的不少詩篇,如《戰城南》、《上邪》、《有所思》、《陌上桑》、《飲馬長城窟行》、《孤兒行》等,即屬于反映河北一代民風士氣的燕趙民歌。先秦、兩漢時期誕生在燕趙大地的文人學士很多,如荀卿、慎到、公孫龍、董仲舒、李延年、崔yīn@③、崔瑗、崔shí@④等,他們的哲學思想或散文詩賦,均曾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大放異彩。魏晉南北朝時則有地理學家酈道元、數學家祖沖之、郭守敬,文人張華、劉琨、盧諶、楊xuàn@⑤之等,他們的科學創新和文學創作,廣為世人所知。
    唐代政治相對穩定,燕趙文化進一步發展。從文壇上看,唐初有“四杰”之一的盧照鄰,武則天時有李嶠、蘇味道,盛唐時有高適、李頎、李華、李嘉yòu@⑥、劉長卿、盧綸、司空曙,中唐有賈島、盧仝、劉禹錫、崔護、張祜,晚唐有高蟾、盧汝珍等,沒有他們,有唐一代的文學就會大為遜色。兩宋時期,國家重文治,此種國策肇始于祖籍河北涿州的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北宋,荊公新學、溫公史學、三蘇文學、二程道學等,學派分立,互有高下,至南宋思想文化一歸于朱子學。從總體上看,此一時期國家政治文化重心南移。而燕趙文化傳承,仍有拓展。河北籍學者李fǎng@⑦防編輯《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的文苑盛事,即其一例。另外還有一度在河北任官的歐陽修、蘇洵、蘇軾、黃庭堅、賀鑄等外省人士,也曾為燕趙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元明時期,燕趙大地戲劇詞曲藝術異峰突起。元曲三大活動中心有兩個在河北境內,一為元大都(今北京),一為真定(今正定)。約50名著名的元曲作家中,河北就占31名。其中,偉大戲劇家關漢卿的劇作《竇娥冤》、《蝴蝶夢》、《望江亭》等歷演不衰,影響深遠。其他如白樸、王實甫也是舉世公認的戲劇創作大師。還有劉因、蔡松年、趙秉文、王若虛、李治、元好問、完顏亮等,或理學、或詩文、或詞曲,在燕趙文化傳承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文化學術的主流是以訓詁考據為特色的樸學,但性理、詞章之學并未中斷。在燕趙學者中,定興鹿善繼、容城孫奇逢是清初性理學的代表,“其學以陽明王氏為宗”,桐城派學者方苞稱其為“百數十年間,北方真儒”(《望溪集》卷十四《重修陽明先生祠堂記》)。博野顏元,生于窮鄉,長于亂世,艱苦卓絕,力倡“習行”之學,是清初實學的杰出代表。顏元痛斥理學,鄙棄詞章、考據,北方學風民氣為之一振。乾嘉之際,樸學鼎盛,《四庫全書》總編纂官紀曉嵐為此時樸學兼詞章之學的名流。同光年間,清廷主張洋務新政,南皮張之洞則是晚清洋務派的后起之秀。他系統闡述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觀,在近代中國影響深遠。
    辛亥革命前后,先后廢除科舉制度和君主專制制度,經學時代宣告終結,“重新固定一切價值”的新文化運動應運崛起。生長于燕山腳下、渤海之濱的李大釗是現代史上最杰出的燕趙兒女、思想巨匠和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先驅。此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時代賦予燕趙思想文化以全新的意義。
      二、燕趙風土民性及文化特性
    不可否認,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對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風土民俗、文化性格、心理氣質等具有重要影響,在生產力低下,交通、教育、信息傳播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如此。從自然地理環境看,作為燕趙大地的河北,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接大河,北枕燕山,地理環境自古如斯。東海之闊,黃河之動,太行燕山之雄奇厚重,自古生存于如斯環境,祖祖輩輩從事農耕生活間或從事些手藝和小本生意的傳統意義上的河北人,養成質樸厚道的民風,木訥爽快的民氣、重義任俠的民性和勤奮耐勞而不精明的民智。這就是燕趙風骨或河北人的文化性格。此種文化性格,通過生理性的和社會歷史性的遺傳,至今不同程度地流淌在現代河北人的血液中,積淀為他們的心理氣質并表現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中。
    從人文歷史環境看,燕趙文化自古形成于華北平原的中部,東南與尚功重智、知禮樂仁、民性仁厚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毗鄰,西邊與尚法、尚兵、重商、民性剛毅的秦晉文化肩連,西北與高寒地帶金戈鐵馬、彎弓射雕的游牧文化相望,東北與地廣人稀、游牧與農耕并舉、民性剽悍的關東文化接壤。燕趙文化處于周邊不同區域文化的邊界帶,經過戰爭、商旅、民族交往、移民等途徑,接受周邊文化的影響,形成自身兼容并包、多樣雜糅的區域文化特征。主要表現為:其一,燕趙文化兼容開放性強。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燕趙文化兼容游牧文化的典范;平原君不拘一格招賢養士,同樣表現了這種兼容性格。先秦時期慎到的早期法家思想,公孫龍的名家思想,荀子的儒家思想,都可以在趙國產生。其二,荀子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吸收了道家的自然主義,名家的名學分析,前期法家的重參驗、正名實的理智主義因素,克服了孟子先驗論道德理想主義的局限性,才卓然成就一家哲學,是對先秦諸子思想的第一次批判綜合。董仲舒以儒學為根底,吸收道家、法家、陰陽五行等思想建立起來的今文經學體系,同樣體現了燕趙思想文化的兼容性格。其三,由于兼容性強,所以燕趙學者門戶之見淡漠,歷史上有眾多的燕趙籍學者,卻很少形成影響久遠的學派。即使到了宋明時期,思想文化界僅理學內部就有眾多的學派,如湖南有湖湘學、濂學,河南有洛學,陜西有關學,嶺南有閩學,江西有象山心學,浙江有陽明學等眾多的學派,燕趙卻沒有自己的學派。清初形成了顏李學派,但不過數十年就消失了。這實在是一種遺憾。
      三、京畿之地的區位文化優勢
    自13世紀初蒙古人舉鼎中原,繼之立國大都(今北京),歷經明、清,七百年間,燕趙河北一直是京師所在的畿輔重地,又名直隸,這種靠近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近水樓臺”效應,給燕趙文化打上深刻的烙印,形成燕趙文化如下的區位優勢:一是歷史名勝文化蘊含深厚。今屬京、津的名勝已不須說,古已有之的邯鄲趙王城、古叢臺,保定燕下都、滿城陵山靖王漢墓等著名歷史遺跡也不必說,僅就清代河北境內就有清東陵、西陵,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家園陵、園林,被譽為近代“將軍搖籃”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遺址,全國現存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直隸總督署,建制較早而清代鼎盛的保定蓮池書院等歷史名勝。這些名勝古跡,作為凝固的歷史,有形的文物,承載著明清畿輔文化豐厚的內涵,訴說著明清時代封建王朝的興衰,民族命運的起伏,歷史人物的功過。
    二是戲劇藝術及早期市民意識發達。封建時代的京師,自然是皇家貴族、達官貴人、富賈縉紳、文人學子云集的理想去處,所以,一般說來,政治文化中心所在的京畿之地,在生活消費、社會見聞、文化水準以及社會矛盾對國人政治意識、文化心理的沖擊上要高于“天高皇帝遠”的周邊地區。這是元、明、清時期戲劇藝術及早期市民意識在燕趙文化中崛起的根本原因。元代,戲劇文學有如繁花似錦,“勾欄瓦肆”遍布城鄉。明清以降,隨著南戲弋腔、昆腔北上,山陜梆子東進,河北出現了第二次戲劇藝術高峰。清末民初以來,祖籍在河北或活躍于河北境內的戲曲表演藝術家不可勝數。戲曲藝術是思想的載體和大眾傳播媒介,它的活躍表征著早期市民意識的崛起和封建文化內部自我批判意識的萌生。
      四、慷慨悲壯的愛國情懷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元明清和近代時期,燕趙河北在推進中國歷史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現代史上,慷慨悲壯的愛國主義異常高漲。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率先在北方傳播馬克思主義,組織領導工人運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先驅。盧溝橋事變后,河北成了抗日戰爭第一線。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先后創建了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邊區,燕趙河北的抗日愛國運動如火如荼。隨著抗日戰爭的深入,延安文藝工作團、西北戰地服務團、東北干部隊鐵流社、抗大二分校文工團、一二○師戰斗劇社等涌入河北,抗戰文藝的空前高漲,極大地鼓舞了燕趙兒女的抗日救國熱情。解放戰爭后期,河北西柏坡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埋葬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的戰斗征程中,燕趙兒女再次演出了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譜寫了愛國主義的新篇章。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北加阝
      @②原字庸加阝
      @③原字馬加因
      @④原字宀加是
      @⑤原字炫的繁體字
      @⑥原字礻加右
      文史哲L濟南14~27B5中國哲學李振綱20052005方以智至湖南主要雖是當時外在時局變動所致,但是也與他本人早年仰慕湖湘文化有關。他所到湖南之地雖然不多,但是留下的史跡與傳說卻頗具意義。他交往的湖南友人除王夫之外,還有石溪、郭都賢等,值得系統加以分析。方以智在文學上喜歡《離騷》,人格上敬慕屈原;因此他在浪游湖南期間撰《屈子論》以追慕屈原,晚年更承繼覺浪道盛之旨撰《鼎薪》以申孟、莊、屈合一之論。方以智流離湖南而深刻體會《易經》“遁”“節”二卦深義,而且進一步深思三世理學與外祖吳應賓三一之學,開啟了日后三教歸《易》的主張。可見流離湖南兩年,湖湘文化對方以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古代哲學/地域性研究/湘學/齊魯文化/湖北心學/巴蜀哲學/燕趙文化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Studies on regionalism/Hu'nan academics/Qilu culture/Hubei Idealism/Ba-Shu(Sichuan)philosophy/Yan-Zhao culture賈可STUDIES ON THE REGIONALISM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Pen Conversations)China is an unitary state with vast territory and multi-nations.The appearance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ir exponents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symbolized the emergence and upsurg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re roughly formed several cultural regions with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various schools had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regionalist cultural tradition.This kind of regionalist tradition had been penetrating through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later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It is the case with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expressing more conspicuous in the period of Song to Qing Dynasties,and even the modern philosophy could not cast off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ist tradition.Therefore,it is a quite meaningful research topic,but the current academia has not explored deep adequately into it.So we organize the following group of pen conversations and recommend them to the readers,hoping to draw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a.And we are ready to continue the discussion later at a proper opportunity.李振綱 河北大學哲學系教授 作者:文史哲L濟南14~27B5中國哲學李振綱20052005方以智至湖南主要雖是當時外在時局變動所致,但是也與他本人早年仰慕湖湘文化有關。他所到湖南之地雖然不多,但是留下的史跡與傳說卻頗具意義。他交往的湖南友人除王夫之外,還有石溪、郭都賢等,值得系統加以分析。方以智在文學上喜歡《離騷》,人格上敬慕屈原;因此他在浪游湖南期間撰《屈子論》以追慕屈原,晚年更承繼覺浪道盛之旨撰《鼎薪》以申孟、莊、屈合一之論。方以智流離湖南而深刻體會《易經》“遁”“節”二卦深義,而且進一步深思三世理學與外祖吳應賓三一之學,開啟了日后三教歸《易》的主張。可見流離湖南兩年,湖湘文化對方以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古代哲學/地域性研究/湘學/齊魯文化/湖北心學/巴蜀哲學/燕趙文化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Studies on regionalism/Hu'nan academics/Qilu culture/Hubei Idealism/Ba-Shu(Sichuan)philosophy/Yan-Zhao culture

網載 2013-09-10 21:53:58

[新一篇] “中國公司治理原則”問題筆談

[舊一篇] “中國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筆談(續完)  民間文化保護、建設的思想準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