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紀的新聞出版業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新世紀正向我們走來,如何面對和走向新世紀,是各行各業都在認真思考也需要認真回答的問題。把這篇大文章做好,對于把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聞出版業帶入二十一世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紀的歷史性任務,九屆人大一次會議又通過法定程序把十五大制定的跨世紀宏偉綱領變成了國家意志。這個國家意志就是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的:“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歷史賦予中國人民建設的使命、發展的使命、前進的使命,也提供了建設的機遇、發展的機遇、前進的機遇。如何按江總書記所要求的“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把跨世紀的新聞出版工作做好,是每一個新聞出版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要認真思考并回答跨世紀新聞出版工作的若干重大問題,必須對新世紀新聞出版業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不僅要有所了解,而且還要不斷地進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這就是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提倡的“有的放矢”的科學態度。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要用的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用十五大精神這個“矢”去射跨世紀新聞出版工作這個“的”。
  一、跨世紀的新聞出版工作必須高高地舉起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馬克思主義歷來十分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中國革命七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反復證明,形成正確理論和堅持正確理論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歷史經驗。改革開放二十年中國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要歸結于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確立。新聞出版工作二十年來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可以對這個歷史結論提供生動證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撥亂反正和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序幕,新聞出版事業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經歷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和繁榮發展的歷史進程。1977年到1979年,在鄧小平同志否定“兩個凡是”的指示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推動下,出版界相繼召開了出版工作座談會和長沙會議,明確否定了兩個錯誤估計,這兩個錯誤估計就是文化大革命前出版戰線是黑線專政,出版界的大多數知識分子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解除了套在廣大出版工作者頭上的精神枷鎖,出版工作也不再是政治運動的附屬物,而將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傳播和積累科學文化知識,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自己的基本任務。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確定了出版工作的指導方針;明確提出出版工作首先要注重社會效益,同時也要注重經濟效益;要求出版工作者既要堅持出版工作精神生產的特征,又要重視出版物作為商品適應市場的要求。這為出版事業在今后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出版業改革不斷深化、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提供了思想理論保證。出版產業在八十年代的十年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大批在文化史上不僅能夠立住,而且還有重大影響的出版工程相繼開始實施,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出版產業在不斷推出精品的同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出版體制改革不僅適時展開,而且逐步推進。眾多的出版單位實現了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經營機制進一步面向市場。圖書發行體制改革經歷了“一主三多一少”和“三放一聯”兩個階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出版產業運用高新技術的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化的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進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新時期后,新聞出版署黨組根據形勢發展和出版產業的內在規律,提出了推動新聞出版業實現由規模數量增長為主要特征向以優質高效為主要特征的階段轉移的工作思路。經過近五年來實踐,證明這個工作思路是正確的,當時提出也是適時的和及時的。199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聽取了新聞出版署黨組關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新聞出版工作的匯報,進一步明確了新聞出版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基本原則、基本方針和基本思路。隨后,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新聞出版署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報告》。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對新聞出版工作提出了明確而又重要的要求,黨的十五大則更加明確地指出,新聞出版工作要加強管理,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可以說,經過二十年改革與發展,特別是經過十四大以來五年的理論探索和不斷實踐,我們已經形成了用鄧小平理論指導新聞出版工作的基本路數,只要我們按照已經確定的大政方針扎扎實實下功夫,狠抓落實,工作就會不斷進步,否則就會走彎路,甚至步入歧途。
  在跨世紀的新聞出版工作中,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要與貫徹落實十五大提出的加強管理,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在今年的全國局長會議上,新聞出版署黨組提出要把加強管理作為全面加強和改進新聞出版工作的重點,把優化結構作為深化出版體制改革的重點,把提高質量作為推進階段性轉移的重點。
  新聞出版是社會功能十分重要的大眾傳媒,在一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對政治、經濟、文化的作用將更加巨大,影響將更加深刻。新聞出版工作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首先要通過加強管理保證出版傳媒的正確導向。如何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新聞出版工作面臨的一個迫切而又重大的問題。輿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主要通過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來傳播和形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也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在這個時候,輿論導向如果出現偏差,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使鄧小平理論真正在我們的各種出版傳媒中占據主導的地位,成為社會輿論的核心,并用這個理論來激勵人民、凝聚人心。在這方面,新聞出版工作者所担負的使命是非常神圣而又艱巨的。
  廣大新聞出版工作者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學習好鄧小平理論,這是因為教育者應該首先受教育。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學習、掌握鄧小平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那些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東西作為鄧小平理論來宣傳、傳播,在新聞出版工作中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就會流于形式,甚至會產生負面的作用。對于廣大新聞出版工作者來講,對鄧小平理論的學習還遠沒有達到要求,距準確、完整地掌握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差距就更大了。新聞出版戰線一定要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結合新聞出版工作的實際,把鄧小平理論的學習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采取多種形式、利用多種方法,將學習切實地引向深入。
  傳播、宣傳好鄧小平理論是新聞出版工作最重要的歷史使命。傳播、宣傳鄧小平理論,重點要在使之深入人心上下功夫。鄧小平理論是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極富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而我們有一些這方面的出版物卻面孔生澀、令人望而生畏,難以卒讀。一些大的套書、叢書,洋洋灑灑,看似很有氣派,但實際上與讀者無形中劃出了很大的距離,一問世即被束之高閣,難以起到應有的傳播和宣傳的作用。這是當前在傳播和宣傳鄧小平理論的時候應該注意克服的一個問題。現在,新聞出版行業的媒體形態更加多樣化,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把傳播和宣傳鄧小平理論的工作做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二、跨世紀的新聞出版工作必須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特點和新要求。由于高新技術的發展,世界經濟的前導部分越來越呈現出“知識經濟”的特征。隨著新世紀的日益臨近,一個以“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正向我們走來。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1996年,亞太經合組織明確定義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這種新的經濟形態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原動力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這種經濟形態中,知識資源成為比原材料、資本、勞動力、匯率等經濟杠桿更加重要的經濟因素。“知識經濟”概念的確立,標志著人們對知識與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之間關系的認識大大深化了。多年來,照人們的傳統思維,汽車、房地產、匯率等是拉動消費、刺激生產的主要動力。而現在,一種區別于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依托于高新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依托于稀缺自然資源的新型經濟正在表現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人類正在步入一個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生產、分配、消費為重要特征,以知識資源的開發作為社會進步主要動力的發展階段。“知識經濟”最重要的資源是知識,而知識的傳播與積累都離不開各種出版媒體。如果沒有一個發達的媒體產業,知識這種資源既不可能被掌握,也不可能被利用,那就更談不上傳播與積累了。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一個功能齊備、體系完善、技術先進、機制靈活的新聞出版業,“知識經濟”就不可能確立和發展。據統計,目前世界的知識總量是十年翻一番,而信息總量則是兩年翻一番,這充分表明以出版為產業為主體的傳播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信息載體,也就是說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社會支持系統,實際上已經成為獨立的產業體系,成為被新的經濟形態賦予了更加重要的社會功能的新興產業。按照出版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來加快發展,促進出版的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齊備,是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新聞出版業的重要課題。
  根據十五大確定的跨世紀戰略構想,我國將在201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國同時也正在步入小康社會。小康社會對新聞出版業的要求與溫飽型社會有著顯著的區別。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或1000 美元。”小康社會指的是一個國家處于溫飽型和富裕型的居中階段。我國政府對此有一個標準的解釋,即“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于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實, 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聯合國曾在1970年制定過一個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共7個領域,21個小類, 包括營養、教育、休閑、文化等。出版物作為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和消費程度成為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我們的國家到2010年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這意味著我國社會的信息流動量和流動頻率將會出現倍增,意味著我國人民對出版物的需求量和消費量將會出現倍增,這兩個倍增勾勒出作為信息傳播業新聞出版工作的歷史使命。當一個社會進入小康社會之后,由于恩格爾系數降低,人們在解了衣食之虞后,消費重點會極大地向教育、文化和精神消費傾斜。美國社會學家英克爾斯曾提出過很有影響的10項現代化社會標準,在他的標準中,一個進入小康社會的國家成人的識字率應該占到80%以上,中學生占12—17歲人口的比重也應占80%以上,大學生占20—24歲人口的比重應為10—15%,腦力勞動者應達到社會總人口的10—12%,每百人每天擁有報紙7.5 份,每人每年擁有圖書7冊。這些小康社會所要達到的預定指標, 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幅新聞出版業繁榮發展的光明前景,但同時也對面向新世紀的新聞出版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黨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正在逐步實施,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文化、掌握知識技能越來越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時尚。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對下崗職工進行職業培訓以便再就業,已經成為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的社會系統工程。培訓就是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能和新的知識,而知識是需要出版物的傳播才能夠普及、傳播和為人們所掌握的。出版產業必須滿足轉型變革時期的中國社會對出版物消費在功能、質量、數量、品種、門類等諸方面全面增長的需求。
  “知識經濟”是一種通過傳統經濟結構進行不斷調整而逐步確立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國新聞出版業也正在經歷從一個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的過渡。使過渡期盡可能的短一些,使新的新聞出版體制能夠盡快建立,以降低“雙軌制”由于體制性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和力度。從宏觀上講,中國出版產業部門所有、地區分割的產業結構必須逐步改變,否則就難以適應“知識經濟”對出版產業提出的市場化、體系化、社會化需求。從微觀上講,我國出版單位集約化程度低、媒體形態單一、出版資源開發水平不高等結構性弊端,也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高效率、低成本、大產出的要求。我們要通過結構性調整,使中國的出版產業逐步形成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價格結構等。結構調整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由于我們是在一個開放性的環境中進行結構調整,我們所能夠利用的時間絕不是很充分的。如果結構調整的時間拉得過長,就會坐失良機。由于市場的需求在不斷地增加,如果我們不通過調整結構來滿足這種不斷增長的需求,國內的其他資本甚至可能是國際出版資本也會去占領市場,形成不利于國有新聞出版單位繁榮發展的市場格局,那時再如夢初醒就悔之晚矣。
  “知識經濟”把創造力和創新力作為其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出版產業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生存和發展,必須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拿我國傳統的圖書出版產業來講,社辦期刊和音像電子出版物就應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投入相當人力、物力,給予高度的重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辦期刊和音像電子出版物的市場正在不斷擴大。我們對這個市場的容量也是常常估計不足的。比如VCD市場, 去年有的材料還講市場容量大約在2億片左右,因此有人估計, 在數十條新的生產線上馬后,供需情況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但今年第一季度,許多光盤生產企業反映業務仍然很飽滿,反映出的市場容量遠遠大于2 億片的水平。新聞出版系統的許多書刊印刷企業要努力運用設備、技術方面的優勢,或者通過加大投入形成這種優勢,在掌握和完成出版物印刷業務的同時,努力拓寬業務范圍,多發展一些包裝裝潢印刷企業和高檔印刷業務,形成全方位發展的印刷產業。
  經濟的全球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顯著特征,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閉的條件下形成完備并具有競爭力的知識經濟體系。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也不可能在電子技術、芯片技術、軟件技術、激光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方面全面領先于其他國家。中國的新聞出版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面臨著與國際出版資本合作與競爭的挑戰。我們需要通過中外的出版合作,學習現代化的出版理念、經營模式、管理方法,使中國出版產業加快從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的轉化。所謂由傳統出版業向現代出版產業轉變,就是要實現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即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出版體制,實現出版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與國際出版企業進行交流與合作的同時,反對“西化”、“分化”圖謀的任務將更加艱巨。反對“西化”、“分化”可以有兩種方略,一是拒敵于國門之外,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把國際出版資本擋在境外;一是增強自己的實力,搞活自己的機制,在競爭中保持民族出版產業的主體地位。我認為,后一種態度是積極的、可取的。小平同志講“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千真萬確的,新聞出版系統的同志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來認真看待發展的問題。
  三、跨世紀的新聞出版工作必須把人才培養工作提高到戰略地位來對待。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新聞出版隊伍,是面向新世紀新聞出版行業非常重要的一項帶有戰略意義的工作。
  當前,各行各業都把人才的引進作為增強競爭實力的戰略性措施,得人才者得天下,古已有之。要做好跨世紀的新聞出版工作,如何進一步完善人才的引進機制是需要各級領導干部認真思考的問題。確立人才優勢應該在出版產業所有的發展戰略中居于核心位置。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新聞出版業由于職業的成就感和收入的穩定性,在人才引進方面總體上講是不處下風的。二十年來,大量的優秀人才進入了我們這個行業,這是新聞出版業持續二十年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但隨著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更隨著人才引進機制的社會化和市場化,人才也將像資本一樣為了實現價值的最大化而不斷地流動。如果我們不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機制,在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加大投入,不建立柱心留人的良好氛圍,新聞出版部門在引進優秀人才方面的優勢就可能逐步地喪失。如果一旦優秀人才引不進來,可用之才又大量流失,新聞出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無從談起了。
  對教育和培訓堅持不懈地投入,是出版這類知識密集型產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從新聞出版事業跨世紀的發展來看,培養和選拔優秀中青年干部和業務骨干已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的報告中指出:“培養和選拔大批能夠跨世紀担當重任的優秀年輕干部,是一項戰略任務,必須抓緊做好。”現在在許多新聞出版單位,一方面有許多領導崗位缺少合格的優秀人才,而另一方面,每個崗位又似乎都有若干干部等待著提拔,結果造成許多青年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這說明我們的優秀中青年干部和業務骨干選拔任用制度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反映出干部人事部門在對待優秀中青年干部的觀念和工作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新聞出版系統的各級黨組和干部人事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和完善科學的人才選拔任用制度,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績,以工作業績為主要考察內容,堅持組織考察與民主評議相結合,定性考核與量化考核相結合,任用干部要做到符合民情民意。新聞出版署正在組織實施全國新聞出版系統跨世紀人才工程,各地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和有關的新聞出版單位要積極參與此項工作,使優秀人才通過各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培養,盡快成熟起來,早日担當重任。廣大中青年干部和業務骨干生逢其時,趕上了創業的好時光。要想早日成才,必須客觀地分析社會環境和靈活地適應外部環境,同時也需要根據自己的特長,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使自己的人生追求與祖國的偉大復興事業聯系起來,與跨世紀的新聞出版工作聯系起來,這樣才能順勢成才,發揮更大的作用。
  做好跨世紀的新聞出版工作是一項戰略性的工作,十五大為我們在大原則、總思路上指明了方向,但如何結合新聞出版工作的實際來做好跨世紀的工作,的確還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地研究和思考,更需要我們努力探索和實踐。
  
  
  
光明日報京③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于友先19981998      作者:光明日報京③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于友先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2:01:14

[新一篇] 面向新世紀的我國教育走向

[舊一篇] 面對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