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給教育部上一課:孩子話得這么說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 新版《中小學生守則》“三講”之中,最亮的一處是“講法治”,這一點簡直是神來之筆,第一次將“法治”這個詞納入小學生的守則。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雖說僅是話語方式的不同,但話語方式里包含的是對教育的、對少年兒童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話語方式,即教育理念。


21世紀以來,我們對教育、對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何不再努力一些,從教育觀念,到思維方法,再到言說方式,來一次由表及里的深刻改變呢?|



原文標題:

《中小學生守則》:若變說教為對話


文/蔡朝陽


新發布的《中小學生守則(征求意見稿)》亮點很多,基層教育工作者可明顯感受到主事者轉變教育觀念的巨大努力。相比于過去,修訂的條款可圈可點,受到多數論者的盛贊,也是情理之中。


修訂稿的核心是“三愛、三講、三護”。


“三愛”的要素是原則性的,幾次修訂,表述上更細致,核心精神未變。


“三講”之中,最亮的一處是“講法治”,這一點簡直是神來之筆,第一次將“法治”這個詞納入小學生的守則。法治,就其大的目標而言,自然是依法治國。但法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維習慣,自小學生開始訓練,自課堂常規乃至校紀校規開始,有意識地融入在學習生活之中,對培養守法、有正義感、敢于維護自身權利的公民,有很大的導向作用。


“三護”中,“護家園”一點,顯然是對當下現實背景一種回應。“護家園”的提出,與“見義勇為”的刪除,其核心是一致的,不建議孩子們強行出頭,去做有悖于年齡段的事情,首要的是保護自己,力所能及,則注重從日常生活做起。這些小點,都反應了以人為本的基本觀念,反應了兒童本位的思想,令人心生暖意。


不過呢,進步固然是顯而易見的,但步伐仍可加大。尤其9條守則在話語方式上,仍沿襲過去的幾稿,以命令、說教的口吻發出,顯得相當生硬。也即是說,守則固然是剛性的,但言說方式,則可以是對話式的。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對孩子們說教,但其實大家都有一點常識:說教并不是好的教育。“不能”“需要”這樣的句式,帶有太多成年人的強制意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雖說僅是話語方式的不同,但話語方式里包含的是對教育的、對少年兒童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話語方式,即教育理念。


相信我們對歐美國家的小學生守則并不陌生,其核心精神大多是一致的,無非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并努力將他們納入社會的基本規范,但其表述何其不同!比如美國的小學生守則有這么一條:可以在你的座位上與老師講話。這是對孩子課堂權利的尊重,同時話語方式顯得溫和而平等。比如英國小學生守則有這么兩條:“我尊重同學和成年人,表現如下:我有禮貌,我不說臟話。我不嘲笑同學”,“ 我用過廁所保持干凈”。這兩條直接以孩子的口吻來說,以第一人稱提出,是孩子們可以做到的,訴諸于自我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這種言說方式,站在了孩子的立場,完全摒棄了成年人居高臨下的說教。


有一本長銷書,叫做《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兒童對話》,書名即觀之可親,因為編著者了解孩子,將自己放在了與孩子們相同的位置,對兒童本位的尊重,由此可見一斑。


21世紀以來,我們對教育、對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何不再努力一些,從教育觀念,到思維方法,再到言說方式,來一次由表及里的深刻改變呢?如此,以人為本、關愛下一代的意圖,便能更妥帖地貫徹在這些由我們成年人制定的法規里,又能得到孩子們更好的接受,這樣,豈不兩全其美?


注:本文為新京報書評周刊獨家評論,轉載請標明出處。


————新京報書評周刊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39:23

[新一篇] 號外!教育部的朋友圈火啦!

[舊一篇] 辯論高考:如果當年文理不分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