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引領兩岸未來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吳伯雄主席南京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演講(全文)

講題:讓文化引領兩岸未來

尊敬的洪書記、陳校長、各位教授、各位貴賓、各位同學們:大家早!

今天對我來說是一生非常難忘的時刻,在大陸名列前茅並且被指定為重點支持的名校--南京大學,授給我名譽法學博士學位,我個人不但覺得很榮耀,也覺得我蠻有福報。但是要我在這裡講話,緊張的程度不下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跟胡總書記的對談,對我們習慣於政治工作的人來說,兩岸兩黨的會談比較習慣,但是一個人一生當中能有在接受名譽博士的場合演說,到底對我來說是比較生疏的事。

談到這段因緣,我們知道,南京大學從最早的校史,一共有一百零七年,已經超過一個世紀,改為南京大學以後,也有六十週年,我們看看南京大學的校史,這個家族真是枝葉繁茂,「親戚」特別多。

1949年以前,南京大學前身就是中央大學,前幾天我在重慶參觀大學園區時也介紹到中央大學,當時是抗日期間從南京遷移到重慶的時間,校史上也很清楚的記載著,在重慶時代,蔣介石先生曾擔任過一年多中央大學的校長。所以,南京大學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親切感、熟悉感的地方。   

各位同學都知道,國民政府遷到臺灣已經60年了,有很多當時在大陸的名校校友到臺灣來,一心一意懷念、愛護原來的學校,紛紛在臺灣復校,例如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東吳大學。但是基本上來說,這些當然是由於海峽兩岸的分治導致,但是學校彼此之間絕對不是鬧雙胞、打對臺,而是基於共同擁有的歷史、校風,擁有的很多人才,分別在臺灣跟大陸有一樣校名、一樣校史的學校,中央大學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臺灣復校。

中央大學復校的過程,剛開始只有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苗栗一個很小的地方,後來決定要把整個中央大學在臺灣復校,要找較為寬闊的校地,當時要爭取中央大學的地方很多,每個縣市各顯神通,都說我這個地方最好,當時我的家鄉是在桃園縣中壢鎮,我們願意提供最好的土地,但是那個土地很貴,於是組成一個促進委員會,地方上出錢出力,甚至把當年地方政府的建設經費停止一年,爭取中央大學在中壢復校。

回顧這段歷史,我覺得我的鄉親真有眼光,雖然很多基本建設稍微受到影響,但能夠爭取這樣的學校到地方來,得到的效益遠超過此,也非常巧,當時地方上成立的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就是我的伯父吳鴻森先生,冥冥中好像有個因緣。

由於我們跟中央大學的關係,今天能到南京大學接受這樣高的榮譽,事實上,南京大學給我這個榮譽,不只是給我個人,而應該是要給兩岸千千萬萬有智慧的中華民族,他們覺得兩岸繼續「對立、敵對、衝撞」,是錯誤的方向,應該改採「和平發展、雙贏互利」的方向來走,我只是很幸運的代表這千千萬萬的人得到這個榮譽。

去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中國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八年之後,在臺灣的兩次選舉,一次是國會的立法委員選舉,一次是總統的選舉,都獲得大勝,重新取得執政權。去年5月20日重新執政,5月28日我們組成國民黨訪問團到北京去,跟胡錦濤總書記、中國共產黨舉行第一次、60 年來兩岸執政黨的高峰會議,當時最重要的決議就是立刻恢復兩岸之間的協商,讓中斷九年的海基、海協兩會協商能馬上恢復,當時胡總書記說:「這個事情要儘快」,我當時不曉得要快到什麼程度,結果15個小時之後,海協會對海基會的邀請就到了。

在這短短一年當中,海基會、海協會進行三次會談,達成九項協議、一項共識,這些協議對兩岸交流、兩岸合作跨進一大步,包括大陸觀光客到臺灣,包括所謂的「大三通」,海運、空運、郵政的大三通。在幾年前各位絕對沒辦法想像,現在從臺灣到南京是這麼方便,現在我們可以在臺灣吃早飯,趕到南京吃中飯,再趕回臺北吃晚飯。

我參加這些過程,總覺得得來不易,但是說容易也真容易,「想通了就通了」,往往是一念之間的事,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有智慧,知道我們應該走那個方向,其實一想通,很多事情就通了。

今天我也要在這裡說明,中央大學過去的校友,在臺灣的各行各業所扮演的領導角色,大家知道臺灣經濟成長最快的時候,有一位很重要的推手李國鼎先生,就是中央大學的校友,他也是臺灣科技之父;在臺灣兩任的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朱匯森先生,也是中大的校友,有兩任的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先生、謝森中先生也是如此,在臺大很有名的校長虞兆中先生,也是中央大學校友,所以我相信中大也好、南京大學也好,在兩岸培植了許多領導國家的人才,貢獻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各位同學,我今年剛好七十,以各位的年齡是無法體會的,當我從大學畢業時,兩岸的軍事還是在對峙中,我們大學畢業後還要去當一年的兵役,叫做預備軍官役,我在1962年當兵一年,派到金門去,雖然當時八二三砲戰已經告一段落,當時兩岸仍然互相打宣傳彈,有很多運氣不好的人就被宣傳彈打死。我在金門當兵時,背後的兩門大砲就鎖定廈門車站,我經歷過這樣的兩岸軍事對峙,去年8月23日八二三砲戰五十週年,我們到金門去緬懷當時犧牲的軍民但我們更從過去軍事對抗的過程,看到現在的金門跟廈門,已變成兩岸來來去去最重要的通路,我們真的非常感動。

所以去年我和胡總書記會談時,我曾經講過,當時四川剛發生汶川大地震,我們同感關懷與哀痛,當時我發自內心的講了一段話,「我們雖然沒辦法控制天災地變不再發生,但最少可以用我們的智慧,讓砲口相向、兵戎相見的日子永不再來」。

有一位美國的大法官,也是詩人Oliver Wendell Holmes曾經說過一句話:那就是「我們佔據的位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去的方向。」這句話讓我深深的思考,我們目前走的方向到底對不對。

兩岸之間由於長期歷史的糾葛,國共內戰的延續,長期的分治,有些問題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有些問題是有爭議的,一談到那些問題一定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但是我們可以用智慧擱置爭議,雖然有「異」,但是我們求「同」,很多事情道理很清楚,需要交流合作、互相幫忙,不應該受若干爭議的影響,這方面就需要拼命去推動,存異求同,當「同」越來越多,化解「異」的可能性也就在增加中,這是我這兩年的一點心得,我們可以把爭議擱置,但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我們有很多共同的基礎,兩岸之間的共同基礎就是血緣、發自自然的、同屬炎黃子孫的民族感情,另外就是我們的文化。

我今天也願意在南京大學特別強調,希望南京大學能扮演兩岸間文化互通、互相學習的典範,因為南京大學已經和十九個臺灣的大學有合作關係,每年將近有兩千位臺灣學生來這裡,教授之間的交流也很頻繁,我相信南京大學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我這次到大陸來,深深覺得兩岸文化相通的深度,過去一個禮拜吃了四天的粽子,一到吃飯時間,「明天是端午節,先來個粽子」,端午節過了就說,「剛剛過端午節,再來個粽子」,連續吃了四天,吃粽子、劃龍舟只是形式上的民俗活動,但也具備了很深的文化意義,兩岸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文化都是相通的。各位同學也許不曉得,從四川送到臺灣的貓熊,在臺北也開始吃臺灣的粽子了!

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在一念之間發生變化,看看過去東西德的問題,誰能想到柏林圍牆一下就垮掉了,我們也很擔心美國的種族問題,但是現在非洲裔的歐巴馬已經擔任了美國的元首。年輕的一代,心中不需要背著很多上一代的恩怨,不必背著很多原罪,你們的思考可以帶來非常好的、新的事情,年輕的一代應該在生活方式上多思考,怎樣的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符合普世價值的。我們要民主,當然也要法治來融合;我們要富有,但也要有禮節,要富而好禮;我們希望經濟發展,但也要兼顧社會的公平正義。像這類的思考,正是現代知識份子,尤其是大學生一定要出世來體察社會、體察人民,而不是走入象牙塔出世,這是我給各位同學的一點建議。

總而言之,前幾天國共兩黨的會談共識之一就是,兩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這一代的兩岸人民對於振興中華和發揚文化具有共同的責任。兩岸之間年輕的一代也應該距離更小,如果臺灣現在來了很多同學,相處一段時間,不會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很多思考模式都是一樣的。聽說大陸的大學生喜歡在網路上下載「康熙來了」這個節目,之前在一個很愉快的場合,他們要逼我唱歌,想聽聽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唱情歌是什麼味道,我就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這是鄧麗君的歌,結果一看每個人都在唱。臺北市有101高樓,附近信義計畫區內充滿著年輕人喜好的活動,據我所知跟南京1912火紅的廣場相差有限。

我覺得兩岸文化可以一點一滴存異求同,「同」要怎麼「同」?除了經濟合作的力量,文化的交流上,我們同屬於一個文化,這更是凝聚兩岸感情不可磨滅的力量。

我曾經有個觀念,當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曾覺得保存中華文化最好的地方是在臺灣,但去年參觀北京奧運開幕式,看到那種表達的方式,把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表達的這麼讓人感動,我覺得我要調整看法。臺灣也曾有一股逆流叫「去中國化」,去了半天不可能成功,因為生活不是意識型態所能改變的。

今天到了南京大學,我特別要向各位同學提到,年輕一代在大學校園接受知識的啟迪,思想不妨大開大闔,不必背負上一代的恩恩怨怨、歷史原罪。

以大陸這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來說,不論是「摸著石頭過河」,或是我剛才看到校史館內,南京大學胡福明教授首先倡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句話當時看起來是很有挑戰性、抗議性的話,但是這句話得到鄧小平先生的加持採納,於是驚天動地的改革開放開始,帶來今天這個局面。

一個知識份子的思考,能帶動這麼深遠的影響,各位同學都不要妄自菲薄,請你腦力激盪,看有沒有更好的,可以影響下一代的思考模式,在你們的腦中湧現。

最後,我要做一個結論就是,希望大家在思想上可以大開大闔,但從過去很多經驗,無論是在大陸或臺灣,有個經驗就是「避免走偏鋒,尊重多元文化,發揚人文精神,珍惜兩岸發展的黃金機會,共創兩岸文化價值的新時代」。

過去兩岸之間都曾經付出代價,就是若以意識型態做主導的民粹路線,因為政治的激進偏鋒,給民族帶來災難,這是我們研讀中國現代史進展所得到的血淚教訓。我是佛教徒,前天到杭州用最虔誠的心到靈隱寺禮佛,方丈跟我說,靈隱寺曾經是紅衛兵想破壞的對象,他們很感謝當時浙江大學的同學站出來保護了靈隱寺,我做為佛教徒,要深深為那些保護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同學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中國知識份子最動人的傳統。知識分子必須入世,為國為民,而不是出世進入象牙塔。知識分子必須站在歷史浪潮的頂端,更應該為兩岸文化價值的整合與創新,做出點點滴滴的努力和貢獻。我在這裡誠懇的期許南京大學的全體師生,未來能夠發揮大學的角色功能,引領兩岸文化的新潮流。

在結束我的講話前,我要再一次重申,從現在開始,我們都是南京大學的校友,下次各位同學碰到我可別忘了叫一聲「學長好」,假如各位有機會到臺灣來,不要忘了有位學長癡癡的在等著你們,最後再一次感謝,敬祝南京大學校運昌隆,各位同學鵬程萬里,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98.5.31

 


吳伯雄 2010-07-15 08:32:43

[新一篇] 蘇州的人文:府學、狀元及教育歷史

[舊一篇] 蔣經國珍貴影像:推動十大建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