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癌癥在三五年之內要變成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了?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對于癌癥治療,手術就是殺死腫瘤,用放療就是燒死腫瘤,用化學的方法就是毒死腫瘤。在把腫瘤搞死的時候,把人也搞死了,兩個同歸于盡,這個方法是不可持續的。個體化的精準化療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癌癥存活率。

日前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介紹了目前全球基因技術的前沿進展,以及技術進入對人們健康管理帶來的改變。以下為汪建發言實錄:


現在的癌癥治療有誤區

在講座一開始,汪建就說,自己的理想就是讓人們生得優、病得少、活得長、死得快。在現場引來一陣笑聲,他進一步解釋在華大內部的“三大紀律”:第一,不能有出生缺陷,現在每30秒鐘中國就有一個出生缺陷;第二,腫瘤關,今年是公布24%的人都死于腫瘤,第三,慢性病,45%的人最后死于心腦血管。“如果這三關過了,健康活到90歲基本沒有問題。”他認為,如果把古代醫學叫1.0,現代醫學叫2.0,那么伴隨著基因科學的進步,醫學正在進入3.0的時代。

對于大家關心的癌癥治療,汪建透露,目前我們國家癌癥五年的治愈率是30%,前年公布是28%,這兩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但是總體的低存活率,讓人們談癌色變。但是在歐美國家,這一數據都超過了66%,中國的還不到歐美的一半。

目前的手術和放化療治療腫瘤的方案,用老百姓話說,手術就是殺死腫瘤,用放療就是燒死腫瘤,用化學的方法就是毒死腫瘤。在把腫瘤搞死的時候,把人也搞死了,“兩個同歸于盡,這個方法是不可持續的。”汪建指出,如果用個體化的精準化療方法,存活率可以提高很高;如果是用免疫學的方法,就更加好。

汪建舉了最近華大處理的一個癌癥個性化治療的例子。幾個月前,青島有一個女病人,乳腺癌晚期,已經轉移到肝臟、大腦、骨頭病入膏肓。找到華大檢測以后,發現有一個基因對準一個化合物,那個化合物是一個沒有批準的上市藥物,是叫阿斯利康的一家美國公司,正在做二期臨床的藥物,那個美國公司不肯拿出來去做臨床治療用。這個女病人的丈夫是個很厲害的化學家,他在家里就自己試圖合成那個化合物。雖然合成的不怎么樣,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把那個“化學藥”,準確說,應該叫化合物,摻到感冒沖劑里面給他夫人吃下去了。后來這個女病人的腦袋和肝臟的腫瘤都已經消失了,據說今年年初他們兩個人就出國旅游去了。“我估計她現在還活著,所以這種精準治療是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

當然,這個屬于非常特殊的案例,大部分癌癥晚期患者是沒有這種運氣的,所以,還是希望基因科學技術能夠更好,更快的應用到癌癥的預防和治療上。

如果通過精準的基因檢測的方法和免疫學治療,癌癥的五年存活率能提高到70%-80%。“腫瘤在未來的三五年之內,就變成一個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了,這是一個很大的福音。”

汪建說自己個人很怕癌癥,他提出了四項方法預防癌癥:第一,情報準確,就是指預測、早測;第二,防御有力,要建立強大的免疫系統,要健康生活;第三,如果自己得了癌癥的話,希望可以精準治療,基因制導,精準打擊;第四,建議大家早早地把自己免疫細胞存起來,不要得了癌癥那天再去找干細胞去治療自己。


汪建自己吃所有轉基因食物

因為名字中帶有“基因”,盡管所做研究大部分不涉及轉基因,但在這個問題上,華大基因在一開始就站在風口浪尖。在演講現場,汪建說,轉基因食物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他坦然地說,自己吃所有的轉基因食物。同時,表示自己并不反對在轉基因上的不同的聲音,也不反對非科學界人士對這個領域的關注。不過,他認為,縱觀整個人類的整個進化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基因的交流、融匯的過程。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一個轉基因過程。

“比爾·蓋茨前幾天剛剛喝了從糞便回收提煉出來的循環水,說很好喝。我們所有的糞便排到自然中間再升華成為雨水,這不就是一個循環嗎。”汪建以此解釋,自己認為轉基因油也不應該有任何爭議,“它是一個純油,你不管它前面轉的是什么,它現在提煉出來的就是油。”

汪建舉例:唐代的時候,中國就有一種菜叫做“茭白”,那種菜就是一個天然的菌轉基因,全世界只有在中國的茭白,可以形成膨大物,炒肉絲很好吃;其他國家的茭白沒有這個轉基因,它形成不了這種膨大物,“茭白中國吃了1300年了,有誰出問題了嗎?”

2014年年底,有一個報告稱,中國轉基因種植面積占世界的第六位。第一位美國,7000萬公頃,換句話說,就超過了10億畝,是中國所有的土地一半以上了;剩下幾個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中國的好幾倍,中國的轉基因的種植面積和烏拉圭差不多。目前,轉基因如今被各國提上了發展日程,如果我國再一次丟失這樣的戰略發展機會,那時候我們對不起我們的科學家,也對不起我們的國家。對于轉基因的安全問題,是科學家們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不是應該在公眾范圍內爭論的問題。

華大人才秘訣:“85后、90后是不能管的”

華大基因院長王俊,在入選《自然》雜志2012科學界十大人物時,年僅36歲。85后的李英睿,大二暑假進入華大基因做研究,一年后成為學科帶頭人,兩年內成為國內鮮見的、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發表論文的本科生之一,如今已經是華大科技的CEO。年輕的人才,似乎特別容易在華大“冒尖”。

在華大,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遍地都是,怎么樣和這群科研工作者打交道?汪建笑著說,85后、90后的人是不能管的,你只能“忽悠”他們。設計一個圈套,讓他往里鉆、往前走。換句話說,只能鼓勵他們。

年輕人是如何在華大脫穎而出的?華大在做一個前所未有的前沿學科,它跟過去系統教育關系不是很大。在汪建的眼里,有這么幾個因素是在前沿學科可以突破的:第一,這些孩子是充滿著理想、激情和具有極強的自學能力的,他的本質素質非常好,而且希望成功,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第二,一個全新的學科,本來就沒有老師,就沒人可以教他們,所以可以自由自在發揮;第三,互聯網時代,年輕人能在網上找到他需要的東西,能在網上找到他需要的朋友和幫助。“所以這些年輕人都一個個脫穎而出了,成為華大發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投資人:資本市場給華大基因插上更好的翅膀

深圳松禾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厲偉認為,華大基因就是生物界的Google,當數據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的應用前景是沒有邊界的,基因測序只是第一步,大數據的挖掘、應用,如果全部挖掘出來,會更加震驚世界。

“華大基因出于公益的夢想在從事一個造福類幸福的事業;同時,華大如今有相當一部分是作為商業機構存在的,商業做得成功,實際就更有利于造福人類的幸福。這兩者實際是不矛盾的。”

去年,光啟科學在香港借殼上市。光啟科學到香港借殼上市,是因為國內的資本市場沒有提供給光啟、華大這種公司創造這個機會。如今,華大打算在內地上市,這意味著,華大堅定不移地在商業方面尊重商業規律,借助資本市場進一步來發展。

“到今天為止,華大已經是雄居一方的猛虎,站在山頂傲視著整個的現代生物界的群雄,如果有資本市場,華大就等于插上了一對翅膀,屆時他將凌于空中,俯瞰整個大地。”厲偉指出,資本的推助,會讓基因科學給人類帶來的貢獻,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貢獻就會更大。華大的公益夢想、他的公益實踐,甚至未來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我想會更強。“希望資本市場能夠盡快的助力華大這類企業,盡快的讓他們能夠更多的來造福我們的國民和整個人類。”

本文最初發于公眾號純新鮮,思享會整合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45:54

[新一篇] 寶寶這四種性格,6歲前一定要改掉

[舊一篇] 孕期四大除便秘食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