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涂子沛:數據可以治國,還可以強國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開放數據之于當下中國社會的意義,在于推動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在于促進中國經濟由粗放向精細、從“制造”向“創造”的轉型升級,在于釋放社會生產力、催生創新。

數據可以治國,還可以強國

作者 | 涂子沛

一提到大數據,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數據在商業領域中的作用,所津津樂道的,也是精準營銷,即通過數據洞察用戶的需要、擴大營銷收入。我認為,數據的作用遠不局限于此,數據不僅可以治國,還可以強國。

數據可以治國

數據治國,是指要憑借對數據的有效收集、處理和分析來治理國家,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具體政策。

從定義看,數據是對客觀世界進行量化和記錄的結果。量化,是人類進行科學研究最根本的手段,就此而言,數據治國也可以理解為“用定量分析、實證研究的科學方法來治理國家”。此外,數據表示的是過去,表達的卻是未來。數據之中蘊藏著社會發展的規律,“數據治國”的提法,也暗含著“人類可以更好的把握未來”之意。

回顧人類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都需要參照數據,但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記錄手段的普及,物理世界的狀態、個人的社會行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記錄,這種記錄的粒度越來越細、維度越來越多、頻度越來越密,形成了“大數據”。今天的數據治國,含義遠遠超出了“參照數據”。

例如,當前國人關心的頭號問題,莫過于空氣質量。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從環境的監測、傳感器的安裝,到空氣標準的設立、污染原因的分析,再到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轉型、智能電網、智能電表的使用和普及,整個治理鏈條都貫穿了數據。又例如交通擁堵,如今很多城市,立交橋高達三四層、地鐵線也在快速擴張,卻趕不上車輛增加的速度,在資源增長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唯一的出路,是用好大數據,對城市的狀態進行實時的分析和預測,不斷優化現有資源的使用情況。還有當下智慧城市的建設,大數據的作用可謂重中之重。


▲涂子沛,阿里巴巴副總裁,著有《大數據》、《數據之巔》

無論是東方、西方,今天都有政府在不斷嘗試,試圖把“憑借數據來治理社會”的模式推到極致。大概2000起,美國國防部高級項目研究所(DARPA)就在嘗試建立一個超級數據庫,把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基本資料、信用卡交易信息、醫療保險記錄、出入境記錄、航空和酒店信息、電子郵件、電話記錄、網絡搜索記錄等等數據都整合到一起,然后通過數據挖掘和監控,在大量的信息當中發現“信號”,實現有效的社會治理和管控。這個計劃被稱為“萬維信息觸角”,因為可能侵犯公民的隱私,在美國國會不斷受阻,但美國國防部卻屢次變換名目、暗中推動項目進展。最終因為后來大面積曝光,引發了震驚世界的“斯諾登事件”。

西邊不亮東邊亮。2002年,新加坡的國防部長在美國訪問,他獲知萬維信息觸角計劃之后,大為贊賞。新加坡于是重金引進、聘請美國國防部的工作人員,在他們的幫助下,新加坡快速建立了一套萬維信息觸角,命名為“風險評估和全景掃瞄”(RAHS)。

RAHS最初的目的,是通過全社會的數據聯通和挖掘,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發現恐怖襲擊、流行病疫情等突發事件的“信號”,達到未雨綢繆、有效治理的目的。這之后,因為行之有效,新加坡政府將系統不斷擴大,推廣到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的種種領域。房屋管理局用它來了解人們對于住房體系的批評和期待、人口部門通過它掌握大眾的生育態度變化、旅游部門用它來預測各地游客數量的周期、食品部門通過它決策是否應該減少對進口食品的依賴等等,從這個角度說,新加坡是數據治國的一個實驗室,它不僅將大數據用于情報和反恐,還用于構建和諧社會。

在中國,特別要強調的是,數據治國不是“數字治國”。一些官員一談起轄區人口面積、GDP增長幅度、項目投資多少、惠及領域若干、利稅增加幾何都有“數”在胸,還特別喜歡用“三項原則、五個重點、八項規定”等等數字范式對工作進行總結,各項工作的考核也都與數據掛鉤,大有唯“數據”盛行之勢,這不是不好,但這些都是孤立的、靜態的數字,并不是“數據治國”的真義。大數據時代,數據治國更關注的是動態的數據、系統化的數據、以不間斷“流”的形式存在的、成片的、活的數據,它們應該成為公共決策的資源為政府和社會廣泛使用。歸根結底,公共決策最重要的依據將是系統的、成片的、動態的數據流,而不是個人經驗和長官意志,過去深入群眾、實地考察的工作方法雖然仍然有效,但對社會治理而言,系統采集的數據、科學分析的結果更為重要。

數據還可以強國

數據還可以強國,這是因為,數據正在成為各行各業最重要的創新資源。

以農業為例,來自天氣、土壤和農作物的數據,可以實現自動化的灌溉、防治蟲災、決定如何種植和收割,節省水利資源、提高單位產量;在教育領域,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在線智能學習平臺(MOOC),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讓成千上萬的學生同時得到個性化的教學和輔導;再以醫療領域為例,IBM公司的Watson系統可以快速的檢索幾百萬名患者的病例、最新的醫療研究報告和成果,做出更快、更準確的診斷;工業領域更不待言,汽車、飛機正在被大數據改造,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駕駛飛機;還有金融領域,利用電商平臺的交易數據,阿里小貸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判斷企業的信用,為近百萬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今年初,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基于個體消費者的“芝麻信用”,用的創新資源還是數據。一百年前的美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建立全民信用體系。因為無處不在的充沛數據,今天中國的全民信用體系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低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來。


毫不夸張的說,基于數據的創新將帶動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實現巨大的飛躍,這種飛躍是前人難以想象的。今天的年輕人面臨的創新機會要遠遠多于前幾代人,因為他們擁有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新資源:數據。

和其它的創新資源相比,數據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會被它所激發的思想和創新所消耗,它可以重復使用、同時被無數人使用,此數據和彼數據整合,還可以產生新的價值和效用,在空間的拓展中、在時間的延伸中,數據的能量將在人類社會層層放大,數據的不斷積累是資源和知識的持續增加。

但要成就數據的“偉大”,還有個前提,這就是數據的開放。對于“開放數據”,中國社會目前還存在不少誤解。一是將開放等同于公開,其實開放和公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公開是信息層面的,是一條一條的;開放是數據庫資源層面的,是一片一片的。開放數據,指的是將原始的數據及其相關的元數據以可以下載的電子格式讓第三方自由使用。開放也不一定代表免費,因為開放是有成本的,企業可以以收費的形式開放數據。開放也可以有層次、有范圍,針對某個特定的組織和群體開放,不一定面對全體社會大眾。

開放數據之于當下中國社會的意義,在于推動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在于促進中國經濟由粗放向精細、從“制造”向“創造”的轉型升級,在于釋放社會生產力、催生創新。通過開放更多的數據,讓創新的資源自由的流動,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更快、更好在中國大地成為燎原之勢。

大眾創新、創業的趨勢,也可以在美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觀察到。根據美國科學基金會(NSF)的數據,1981年,大公司(超過25000人)的研發投入占全美研發投入的70%,可謂主導了美國的創新;到2007年,大公司的研發投入仍然在上升,但格局卻發生了改變,雖然絕對數量增長了4倍,其占全美研發投入的比例卻下降到35%。同期,1000人以下小公司的研發投入增長了50倍,其占全美的比例從1981年的4%上升到2007年的24%。這些數據表明,研發和創新在呈現分散化、在向小公司和個人轉移,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知識、信息,特別是數據資源的深度開放,不再受大公司、大組織的壟斷,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利。

文化靠沉淀,文明靠創新。創新,才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不斷邁向強大的真正動力。今天的中國,創新已經成為共識。就此而言,數據強國我們正在路上。

本文選自大數據文摘,轉載請注明來源。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48:48

[新一篇] 真正仰望星空的那個人

[舊一篇] 許章潤:你我都是這時代的產兒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