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神童”迷信,挑戰教育公平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這幾天,有個懂“安德烈·高茲的非物質理論”的湖北高三女生火了——憑借著兩篇高深的學術論文,她獲得了武漢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自主招生初審。


問題是,合作這兩篇論文的第二作者,是女生的母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寧,她是論文所涉及領域的專家。


萬能的網友真是火眼金睛,這事也能扒出來!小編今天就轉發幾篇文章,請大家看看事情的來龍去脈——


97年高中女生發表教育部項目論文,第二作者是博導


在刷朋友圈知網搞學術時,有網友發現了這樣一篇文章。這篇關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安德烈·高茲的非物質理論》的一看就很艱深的論文,作者竟然是個97年的妹子!18歲!高中生!還不止發過一篇文章。


在高三繁重的課業之余,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的張吳某某依然“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長達12頁教育部資助項目的論文。而第二作者吳寧竟是一位博導!高中生是第一作者,博導是第二作者!張吳某某+吳寧,名字放一起,感覺蠻巧合的。學霸妹子已經獲得兩所名校自主招生考核資格,而兩校均要求考生公開發表過論文,感覺蠻巧合的。網友進一步發現,華中科技大學教職工中有一位家長叫張國棟,女兒碰巧叫張吳某某,而這位張國棟與吳寧碰巧合作發表、翻譯過學術論文。



這便是妹子發表的論文。到網上找找,發現她發表的論文只有兩篇,都是今年發表的,時間也比較集中。第二作者都是吳寧。



再來看看第二作者的大作:



略微一搜,發現吳寧在2014年1月已經發表關于高茲的論文,看來吳寧一直在研究高茲,怎么突然從第一作者變成第二作者,研究主力從博導變成高中生?有網友猜測,學霸妹子的姓名是“張吳某某”,第二個字是吳,按照一般的取名規則,莫非妹子的母親姓吳?


繼續百度妹子的資料,看到妹子獲得了2015年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自主招生考核資格:



自主招生是怎么考的?網友繼續百度武漢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自主招生簡章:


武漢大學自主招生簡章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自主招生簡章

招生簡章中明確要求高中階段要在省級以上報刊以第一作者發表作品。巧合的是,兩個學校的招生簡章都是2月發布的,張吳某某以第一作者為名的論文也是2月發表的。網友繼續百度,在一張名為《2006年底華中科技大學教職工子女門診醫療賠付明細表》中發現了一個也同樣叫“張吳某某”的,家長名叫張國棟,這應該是這個“張吳瑞琪”的父親,而學霸妹子張吳某某則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再翻網,發現第二作者吳寧竟然和名為張國棟的人合寫過論文!


以上這些內容上網之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吳教授很快證實:張同學確實是其女兒,相關論文是女兒自己寫的,她參與修改,“我們是經得起檢驗的。”


面對公眾的疑問——高校教授母親利用專業知識,幫助女兒獲得通過自主招生初審的便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吳教授回應稱,“很多都是她自己想的,像引述、符號、思路拓展,我還是提供了一些幫助。”吳教授認為,即便沒有自己的幫助,女兒應該也可以發表論文,因為他們是書香門第,在家學熏陶下,女兒“完全是個讀書人,一天到晚在家看書。”


“我們完全按照自主招生簡章走的,沒有走任何門路。”吳教授表示,他們是經得起檢驗的。


兩篇論文是否是為了讓張同學通過自主招生初審的“應景之作”,為何都在高三時才發表?吳教授稱,因為要有準備時間,所以都拖到女兒高三時發表出來,而他們也沒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主招生上,仍將高考當作頭等大事。


事情就是這樣,至于這位同學到底有沒有學術能力,相信到了自主招生面試這一關,大學還是會進行專業審核。只是,看到這樣的新聞,心里就是很不舒服,比如就會這樣想:若沒有一個教授媽媽或者教授爸爸幫著在做實驗寫論文的時候指路,考大學參加自主招生豈不是吃大虧!



嗯,跟小編一樣想法的人看來還不少,比如東方早報今天就刊發了這篇評論員文章——


用“神童”迷信,挑戰教育公平


徐書白


“安德烈·高茲?他是誰?”


對這位法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哲學家,絕大多數國人大概都會提出這個疑問。湖北一位18歲的高三女生卻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寫就一篇名為《安德烈·高茲的非物質理論》的學術論文,并在江西省社科院主辦的《鄱陽湖學刊》這本省級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


網友對這樣的“文科神童”提出了強烈質疑:因為女生的母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寧就是這篇論文所涉及領域的專家,也是這篇論文的第二作者。有網民揣測:吳寧幫助女兒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文章,以便取得武漢大學等兩所名校的自主招生錄取。


一直以來,中國民眾對“神童”都懷有特別的熱情,相關話題總能獲得極大的關注。這是因為,一方面對神童的推崇和追捧自古有之,歷朝歷代都不乏有關神童的傳說,什么“八歲能詩”啊,什么“十四歲中進士”啊,經過長久的歷史發展,早已積淀為深層次的文化心理,成了民眾喜聞樂見的話題。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教育基礎薄弱,一些機制僵化等等,導致所謂“大師焦慮”、“天才饑渴”成為公共輿論的熱點議題;既有“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引起廣泛議論,又有“民國范兒”的返本溯源。凡此種種,都是如今“神童”走紅的原因。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盡管“神童”話題人人喜歡,但貨真價實的“神童”還真沒幾個,尤其是在人文領域。


與理工科不同,人文領域相關素養的養成需要曠日持久的投入和努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同時卻也缺乏清晰可量化的判斷標準,任何人只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似乎都可以發表意見。


于是,大眾視線中就出現了用半文不白的“文言”寫高考作文的 “神童”,高考分數達不到一本線錄取標準、試圖以“國學著作”當作大學敲門磚的“神童”,以及“有家學淵源”,年紀輕輕便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神童”——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這位18歲就寫出《安德烈·高茲的非物質理論》論文的女生。而她的母親吳寧對公眾的解釋是“我們是書香世家,有家學淵源。孩子從小就讀四書五經,受這方面熏陶”。但其實,換三副眼鏡也不能從“四書五經”里找出“安德烈·高茲”這個外國人名來。


客觀地說,目前女生母親的解釋是不足以說服人的,希望相關教育部門及時介入調查,還天下一個真相,守住“自主招生”的公平底線。


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病從來都是媒體與大眾最關心的話題。標準化教育模式帶來的弊端,也是有識之士所痛心疾首的,每一提及,都欲改之而后快。而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也是一直朝著更多素質教育、更多人文關懷,更少機械重復、更少人性桎梏這個方向在努力。


在欣然看到中國教育發展和教改進步的同時,我們也要提高警惕:千萬不要讓本來意在彰顯自由、寬松和多樣性的自主招生模式淪為教育不公平的溫床,讓本來應該是孩子們憑自身實力與努力競爭的舞臺,蒙上了“拼爹”、“拼媽”的陰影。已經有網友針對此事調侃道:這樣的“自主招生”跟漢代的舉孝廉有什么區別?“經學世家”不就是“拼爹”的意思嗎?


人文教育,本來就意味著人格的偉大厚重、學問的精深淵博,需要終身持之以恒、堅守不渝,急功近利地把人文教育當作進入大學更為便捷的渠道,只能背離人文教育的初衷,走向人文教育的對立面,到最后,甚至連為人所詬病的標準化教育的底線都達不到。這一底線,就是教育公平。


本文綜合自觀察者網、新京報、東方早報


文匯教育 2015-08-23 08:54:06

[新一篇] 用科學文獻說話:嬰兒確實需要專門的水!

[舊一篇] 首屆高考的男生班好酷:我們不想在最應該為理想拼搏的年齡選擇安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