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楸帆:后人類的 N 種可能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后人類的 N 種可能

陳楸帆(科技創業者,科幻作家)


大家好,我是陳楸帆,非常榮幸受到邀請站在這里作為第一位上臺的嘉賓拋磚引玉。因為臺下的都是老師。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未來病史,關于后人類的 N 種可能”。PPT 本來是有一個封面的,是一幅米開朗基羅的名畫叫做《創造亞當》,上帝伸出手指,亞當也伸出手指,兩根手指若隱若現即將接觸的一瞬間,就是上帝賜予了人類生命和靈魂的一瞬間。




我想說的是在現在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人類有時候有意無意地正在扮演這種類似于上帝的角色,而我們創造的有可能就是人類的下一個階段“后人類”。我相信,大家這兩天,特別是昨天,被一幅圖在朋友圈里刷屏刷得很猛,“我們”。



我們


這是上個月,我在 LA 那邊跟漫威之父斯坦·李的一張合影。這不是為了秀恩愛,也不是為了拉頭條,是為了引出“他們”。



他們


我是去參加復聯二的全球首映,看了以后,其實這部片子本身也沒什么好說的。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覺得這是一部真正關于后人類的電影。大家可以看到這些角色,用機械盔甲來強化自己的托尼·斯塔克,來自神界的錘子哥,受到變異污染的綠巨人,用 3D 打印技術和無限寶石創造出來的幻視,以及具有了人工智能的奧創這些角色。他們都是所謂的“后人類”。


既然講到“后人類”,我們不由得理清一個概念,什么是人類?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屬于哺乳類、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人類能夠應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科技發展的能力。他們會用一些組織結構來進行合作,以及協作。從精神層面上來看,他能夠運用一種叫做“靈魂”的概念。這種概念在很多的宗教里面意味著一種超越性的神圣的能力,以及存在。


在人類誕生以來,從基因層面上,從生物學層面上,我們是沒有太大的變化,或者說進化。但從社會或者說行為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已經經歷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我們讓一個從巖洞里出來的原始人類,把他放到現在這個社會,讓他去觀察一個現代人,比如觀察北京人一天的衣食住行,他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他會說你們這些毛發稀疏、略顯蒼白的生物。每天似乎被一個發光的物體吸引住了你所有的注意力,然后不斷地用手指在上面摩擦,讓其發亮。每天有上百萬人排著隊去進行一項神秘而復雜的儀式,你們排著隊,然后把隨身的物品放進一個自動滑動的黑色的通道,然后你們走過一個金屬制成的門框,門框會發出“嘟”的一聲尖叫,這個時候會有一個少女揮舞著一根棒狀的物體在你身體上下揮舞,同時手會不經意地觸及你的敏感部位。這個時候背景有一個聲音反復地吟誦著這樣的咒語:


“一分安檢十份安全”。


我相信每一個北京人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場面。


當然比如說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每個人都會向這個環境的主人去要求融合了無規律字母以及數字的密碼。如果得不到這個密碼,你就會覺得特別的沮喪、不安、焦躁。這個密碼就是我們的 Wi-Fi 密碼。


所以當你作為一個原始人,你看到所有的現代人的這一切的好奇怪的舉動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跟這些人是同一個物種嗎?


說到“后人類”,其實“后人類”的概念就是區分于自然人或者是生物人的概念。它通過技術對人體進行一些改造、強化,乃至于變形。


那么我們可以看一下到底人類將有可能變成哪些“后人類”。



在這里,我必須要說一個我朋友的故事,她的名字叫做 Adi Robertson。她是一個康乃爾大學的學生。當我認識她的時候,她正好在北大進行交流,我們是在一個科幻交流活動上認識的。當她回國之后不多久,不多久我發現她成為了一個名人,因為她染上了一種奇怪的嗜好。


她把自己右手無名指切開,放入了一枚葵花子大小的磁鐵。她說“當我在房間里走動的時候,我走近了一臺收音機,它會因為磁鐵的干擾發出嗡嗡的噪音。當我用手指去觸碰家里的含鐵或者含磁的物體的時候,我能感覺到這枚磁鐵在我體內輕微顫動的感覺”。她說“我愛上了這種感覺”。一年以后,她又用注射的方式為自己體內植入了一枚 NFC 芯片。當這枚芯片可以在不用解鎖手機的情況下激活 Snapchat。同時在她迷路的時候,可以通過這枚芯片向她的朋友發送位置,當然還可以用這枚芯片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只要她愿意。


我們可以看到,Adi Roberston,我的這位朋友已經成為了真正意義上我們以前在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里看到的那種“Cyborg”的概念,也就是主持人說到的賽博格。


事實上她也加入了 Cyborg American 這樣一個組織,在這個組織里,充滿了各種喜歡或者是上癮于在自己身體里植入各種奇奇怪怪東西的人。


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知道心率調節器、人工的義肢、人工耳蝸已經稀松平常了,問題在于界限在哪里?當人體的各種零部件被機器或者是人工物一一取代,到達什么樣的界限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機器?是 51% 嗎?我們用一個股東的概念去衡量。或者說,可否這樣說,一個個體仍然擁有人類的意識,那我們就可以認為他是一個人類。


如果這樣的話,Chappie(查派)也是人。再進一步說,如果一個程序通過了圖靈測試,所有的人無法辨別這個程序所做出來的答案跟一個普通人回答的問題有任何區別,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這個程序也是一個人呢?


這部分就是基于有形肉體的改造。


可以看到的是,在當今社會,許多無形的改造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有句話說“舊社會把機器變成人,而新社會把人變成機器。”



這是一個從美國開始的運動,叫 Quantified Self(量化自我),就是把人體的許多數值進行量化,包括現在最火的 Apple Watch 等可穿戴設備,都是將人體的所有指標,包括運動的信息等等數據融匯到云端。我們將自己置于無時無刻監控與反饋的循環中,我們變成了自己與他人的“老大哥”。


我最近加入一個微信公眾號叫“微信運動”,會計算你每天步行的頻率,給你排一個排行榜。我很奇怪地發現有很多朋友給我點贊。我經常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因為我可能每天只走 2000 多步,排名也是 170 多名靠后,會有很多人莫名其妙給我點贊,我就很想知道這背后的心理動機是什么,是贊美呢?是諷刺呢?還是夸獎呢?


人類已經陷入了一種新的控制論,我們在數據的驅使下,悄無聲息地改變自己。這種改變有可能你以為這種改變是對的,你以為是進步,有可能你只是受到一個更大系統的驅使。


說到數據,我們不得不說到納米技術。目前來說,我們已經有技術將許多納米的機器放進你的血管里,跟著你的細胞,在你體內,像阿西莫夫的經典科幻小說《奇妙的航程》一樣,它會尋找這些潛在的病癥,將它消滅。甚至在你體內建造一個小型的加工廠,來生產一些你自身無法分泌的激素。機器比你自身還要了解你。


再說到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大家應該看過那部“太空滑板鞋”——《木星上行》。現在我們的技術已經發展到利用一些工具進行基因的剪裁、編程、改寫,父母可以選擇你孩子的姓名、膚色、運動能力、肌肉,甚至是他的智商。我們不難想象一些瘋狂的科學家可能會做出一些瘋狂的比如人獸雜交的東西,我們的倫理、血緣的概念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所有這些的背后隱藏著一個終極目標,就是永生。永生很簡單,有兩步。第一步,克隆,能夠無限制的復制自己的肉體。第二步,你能夠實現對于意識,包括所有的記憶、情感、技能的轉移。


如果到達這步,問題就來了,那么還需要肉身嗎?我們為什么不把所有的意識上傳到一個虛擬的空間里?我們所有的感官都可以用電信號來進行模擬,也就是通往黑客帝國的道路。


大家可能會覺得非常遙遠,但其實不是。目前 VR 技術(虛擬現實)正在全球范圍掀起新的浪潮。當然這在上世紀 90 年代已經興起過一次,但這次的來勢之兇猛出乎許多人的意料。我所在的公司就是從事這方面的研發。


有非常多奇妙的例子證明當人處于虛擬現實的環境里,當你所有的自我身體感知都可以進行自由地變換的時候,你對于許多固有概念也是會產生巨大的沖擊和變化,比如有很多戰后癥候群的士兵,他的手臂因為戰火而被截肢,但他覺得自己的手臂依然存在,而且會疼痛。這種疼痛讓他們徹夜難眠。


虛擬現實給了他們一種可能,讓他們在虛擬世界里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同時,這些身體可以根據他另外一只手臂的運動來進行協調運動。這種治療方式居然解決了“幻肢”疼痛的疾病。可見我們對于身體是有多么的不了解。


我們對于自我的認知其實非常復雜。它包括自我意識,包括身體的擁有權,也包括各個感官的對于身處環境變化的認知。而在虛擬環境里,這些都是因變量。


我們做過一個實驗,可以非常輕易地制造出“離體體驗”。你感覺自己像靈魂一樣飄浮著,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你感覺自己正在做著與你這個身體同步的動作。在這樣一種體驗下,許多宗教上的東西、許多哲學上的東西,它會提出一些更新的看法。


我相信虛擬現實是我們通向黑客帝國的一步。至于這一步是好,還是壞,我們拭目以待。


讓我們腦洞再開得更大一些。如果我們的意識都上傳到一個虛擬空間,這時候有病毒,它像吞噬者一樣,把不同的個體吞食到一塊,比如說在座所有人的意識都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的意識。這個整體的意識甚至可能尋找到一條出路,它突破了這個虛擬空間的限制,它以一種光波或者能量場的形式,彌散到整個宇宙空間里。這種形式的生命會有怎樣自我存在的認知?它對于我們具有普通肉身的個體會做一個怎樣的價值判斷?它會否像《三體》里面所說的“我消滅你,與你無關”,無情的把我們碾壓,或者說它覺得你就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完全無視你的存在。


我覺得我們的腦洞該往回收一點,我覺得開始要滑向《走向科學》欄目的邊緣。


我相信有生之日,在座的每一位都將面臨這樣的事實,我們自己甚至我們愛的人都將變成一個新的物種,這個物種與以往我們固有認知的所謂人類的概念截然不同的物種,甚至你與自己所愛的人分屬于不懂的物種。當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表情和姿態面對這一切?


我覺得科幻小說可能是幫助我們做好準備,就像這句話所說的“未來屬于那些在今天就做好準備的人”。




前面鋪墊那么多,現在是廣告時間,我在 6 月份會有一本新書,叫做《未來病史》,大家可能會看到,未來和病史可能是矛盾的兩組概念。我相信許多今天看到不自然、不正常、不健康的東西,在未來可能變成一種新常態。科幻小說是幫助我們去預演、去理解、去接受這種新常態的一種方式。


有一種論調從古到今被廣泛流傳和接受的,就是人類是亙古不變的。為什么受到歡迎?因為很簡單,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你不用面對外面那個陌生而黑暗的世界,你不用去想我應該怎么樣面對這些完全不一樣的人類。但當“后人類”真正出現的時候,我們的怕和愛、我們的偉大與渺小、我們的光榮與夢想都將演繹出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我是陳楸帆,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一點點的啟發。謝謝!


(完)


理想國 2015-08-23 08:54:59

[新一篇] 趙勇:科技界一直在拖科幻界的后腿

[舊一篇] 一定要留給孩子暑假看!世界上最棒的8部經典紀錄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