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幼童“抓周” 神奇預測未來 傳統文化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抓周是當小孩長到一周歲時,父母將工具、文具、文書、兵器等物品放在孩子面前,任其隨意抓取,通過抓到的物品來預測他以后的前途和興趣。(網絡圖片)

                                                           

北齊顏之推著的《顏氏家訓》中就記載了這一習俗:當孩子長到一周歲時,要為其沐浴,穿新衣,然后在男孩子面前擺上弓、箭、紙、筆,在女孩子面前擺上刀、尺、針、縷衣,外加食物和珍寶等,讓孩子隨意抓取,以此驗證孩子將來是否貪婪、廉潔、愚鈍、聰明等,這種活動稱之為“試兒”。

到了唐宋時期,“抓周”已經成為漢族人生禮俗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育子》記述:“(小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其家羅列錦席于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彩緞花朵,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由此可見當時賓朋滿座的熱鬧場面。


(網絡圖片)

一般來說,“抓周”時擺的物品各有象征意義:紙、筆、硯、書籍為儒生的兆頭;官帽、誥敕、印章等為做官的兆頭;刀、劍、戈、矛等兵器為武夫的兆頭;金銀、珠寶等為富人的兆頭;算盤、升斗等為商人的兆頭;刀剪、針線、農具等為農工的兆頭……

抓周準確預測未來的事例


據說“抓周”的習俗源自物人相互感應的觀念。相信神明的古人亦相信通過物人感應,就可以預測出人的未來。歷史上也有一些關于抓周的記載。

據說,鉤指和尚教亨在周歲時,家里照例舉行了抓周儀式。在所有的東西中,教亨只將一本佛經抓在手中。

教亨從出生后,就不沾葷酒肉等。稍稍長大后,每每看到僧侶,都十分親近。7歲時,教亨出家做沙彌,13歲時正式受戒,他勤加修煉,領悟佛理。15歲,教亨開始出門云游,后在鄭州跟從師父寶和尚繼續修行。最終成為有名的和尚,公元1219年7月10日,教亨圓寂,世壽70歲。  

另一個神奇案例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選太子的故事。相傳,三國時吳主孫權稱帝未久,太子孫登就病死了,孫權只能在其他兒子中選太子。有個叫景養的西湖布衣求見孫權,稱他可以預測哪個皇孫有天賦,孫權便命景養擇一吉日。

當天,各皇子將自己的兒子抱進宮來,只見景養端出一個裝滿珠貝、象牙、犀角等物的盤子,讓小皇孫們任意抓取。其他皇孫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孫和之子孫皓,一手抓起簡冊,一手抓起綬帶。

孫權大喜,遂冊立孫和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明爭暗斗,最后迫使孫權廢黜孫和,另立孫亮為嗣。孫權死后,孫亮在位僅7年,便被政變推翻,改由孫休為帝。孫休死后,大臣們都希望推戴一位年紀稍長的皇子為帝,恰好選中年過20的孫皓。這時一些老臣回想起之前景養采用的選嗣方式,不由嘖嘖稱奇。

責任編輯:林妍
                                                         



2015-08-23 08:56:02

[新一篇] 夏至有雷三伏熱

[舊一篇] 孫中山:應該拉下神壇,不該踹進糞坑 附禮品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