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信:你想當太平犬嗎?——法治與安定遐思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ll.jpg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民事審判參考,感謝網友雙木的推薦!

“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人”,“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這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兩句處世格言。其共同之處是:自命為狗。

前一句出自清朝碩果山人編的《訓蒙增廣改本》,后一句出自清人周希陶編的《重訂增廣》。大概當時的“時賢”或“先賢”早就說了這些話,他們兩人不過順手收錄進了這兩本蒙童課本罷了。這一收錄,就象今日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至誠至愛,三九胃泰”廣告語一般,馬上家喻戶曉、童叟皆知了。

我沒事兒時常想著這兩句話。國人干嘛老自居為狗?國家太平時,富足時,愿意當狗,想的是:與其當亂世中朝不保夕的人,不如當太平世道里可以自由自在搖晃著小尾巴啃骨頭喝米湯的狗。國家不太平時,國家貧弱時,還自比為狗,還愿意當狗,對這個“家”一點也不應有不喜歡的意思表示,要整天跟在主人腳下或呆在一無所有的廚房里搖尾乞憐。

這種潛在的“當狗意識”,是不是也成了我們民族精神或政治哲學的一點成分?

國人的這種“當狗意識”,其來有自。究其遠因,大概源自吾族格外地追求安定。

古往今來,無論何國,無論何民族,其政治哲學,大概沒有一個不追求安定的。風調雨順、海不揚波,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誰不喜歡這樣的好世道,誰不追求?除非有精神病。(這樣的精神病我們也犯過,想當年,偉大領袖一聲喝問:“八億人口,不斗行嗎?”于是乎全國上下都突然發瘋似地“窩里斗”,硬是要把天下大治變成“天下大亂”,斗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夫妻交惡。)不過,四海萬國,蠻戎夷狄,鮮有象咱中國這樣把安定強調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人”,一語道盡。西人言“不自由,勿寧死”,我們說“好死不如賴活”。是何言哉?在國人看來,當亂世人,常常“不得好死”,即使活也是賴活。但當太平犬呢?不但不是賴活,甚至應算是“好活”了。賴活當然不如好活,于是“寧當太平犬”。民愿如此,夫復何言?當然,這也許并非真是民愿,只是統治者之愿。在上位者教民如此,在上位者只有這么個檔次,還有啥可說!

中國的地名也許是咱民族格外追求安定的標志之一。你打開中國地圖,看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命名。你會發現,除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州”、“縣”這種純粹表示行政區劃等級的量詞被嵌入了地名以外,地名中用得最多的字眼,就是“安”、“定”、“平”、“順”、“寧”、“靜”:西安、保定、撫順、四平、六安、安慶、濟寧、寧波、吉安、南寧、康定、延安、寧夏、西寧、昌平、順義、嘉定、靜海、寧河、集寧、寧城、平定、定襄、平順、高平、安澤、定興、安新、固安、安平、肅寧、撫寧、遷安、靖安、福安、臺安、乾安、農安、大安、定邊、定遠、正定、安康、德安、廣安……。這樣的地名,你花幾天也數不完。比比外國,外國有老是以“Peace”、“Safety”、“Stable”、“Settled”、“Calm”、“Steady”等等做地名的嗎?沒有!這里可見中國文化特色。

地方命名反映了對安定的追求,也反證了安定的難以企求,難以獲得。越是難以得到的,越老是要掛在嘴邊上,就象饑餓之世的人們見面總要談“吃”、窮光棍們到一起總要談“天仙配”一樣。國家戰亂災禍的日子太多了,求當“治世人”而不可得,就退而求其次,求當“太平犬”。怕就怕“求當太平犬而不可得”,成了“亂世犬”,被軍閥武夫們當了魚肉來砍剁。不過,在“治世人”和“太平犬”之間還應有一級臺階,這就是“亂世人”。道理上講,應當是在求當“亂世人”而不可得之后,再不得已而當“太平犬”,豈可寧當犬不當人。亂世人畢竟還是人嘛。

中國傳統政治,利在百姓當“太平犬”。格外強調安定,就是要百姓“安分守己”。人人要忠君愛國、孝親敬長,“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特別是對父母官要“起敬起畏”,不可“犯上作亂”;一定要守住“為子為臣,惟忠惟孝”那個“己”,切不可對“分”外之事物有覬覦之心。“安分守己”的關鍵是不要有爭競、爭訟。“氣死莫告狀,餓死莫做賊”(《增廣賢文》),“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名賢集》)。大家該出的出,該納糧的納糧,除此之外,百事不問,百事不管,不爭不競,逆來順受。即使有人用尖刀指著你的心窩,你也要忍得住(這就是“忍”字的本意),不反抗,這樣才可以保證國家的安定。“太平百姓,完賦稅,無爭訟,便是天堂世界”(明人王士晉《得一錄》)。國家念茲在茲的就是這樣一個“太平世界”,就是“威厲而不試,刑設而不用”的安定秩序。這樣的安定秩序,漢人陸賈的勾劃最令人神往:

“是以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閭里不訟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無所議,遠者無所聽。郵驛無夜行之吏,鄉閭無夜名之征。犬不夜吠,鳥不夜鳴。老者息于堂,丁壯者耕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親。……長幼有常,上下有差,強弱相扶,大小相懷,尊卑相承,雁行相隨。”(《新語·至德》)

這種太平治世,歷史上從來罕見。雖然罕有,還是不值得特別向往。這只是一種叫人民當“太平犬”的秩序,大狗領著小狗,乖乖聽話,不叫喚,不惹事,一片靜寂無聲。

我國的文明歷史走過了五千年,現在又快到了二十一世紀,當時代進化到了全球人類競行民主與法治的時候,我們很多人的潛意識中,似乎還保留著對這種“太平治世”的憧憬。我自己不久前就是如此,只是現在稍明白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秩序是相當安定的。為了這種安定局面,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就是:孕育人民冷漠,不負責任,也孕育未來不安定的因素,使法治難以推行。

南非種族主義政權殘酷壓迫黑人群眾,以色列屠殺巴勒斯坦人并入侵黎巴嫩,歐洲極右勢力搞法西斯復活,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的人民紛紛集會抗議。我們除了政府發言人跟記者說了觀點以外,不需要有什么聲音。一在這些事情與我們無關,二在我們太需要安定。日本的頭面人物屢屢為侵略戰爭辯解,定要把中國的十幾年燒殺掠搶一筆勾銷,硬是要在教科書上把這段丑史寫成“孫悟空到此一游”式的“進出中國”。日本國內的人民、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都集會抗議示威,強烈譴責,但我國沒有什么聲響。這與我國人民的痛苦榮辱緊密相關,新聞發言人和幾個座談會能否把十一億人民要說的話都說盡了?當然,我國需要安定,我國有我國的國情。

有件事令我特別地好奇。最近,在抗戰勝利四十四周年之際,海外二十多個華人社團聯合倡議:以中國人民的名義向日本進行民間索賠。他們起草了一份聲明,要求所有華文報刊惠予免費刊登。海外的報刊,包括臺港澳的報刊,紛紛刊登了這個聲明。但在內地報刊不見這個聲明的一個字影。據說,這些華人社團還專派人回國請求大報刊登,以合民氣;但有關方面答復,那有可能影響安定團結,我們有我們的國情。

我在單位提點改革建議,口氣近乎哀求,但還是有領導語重心長對我說:“我們歡迎提意見,但更希望你們年青人都先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我們大家都要維護安定團結!”

新華社兩位記者披露四川涼山州委走私汽車大案,該州委連忙向北京發加急電報告狀,稱記者的文章“有損于民族關系和涼山的安定團結”(《當代》1988年第6期)。

三年前我們在政法大學為學校的食堂管理及服務不善聯名向學校領導反映,有些同學在食堂門口嚷嚷“不到這兒吃飯”。于是上面來人了,非常重視,深入宿舍,調查情況,安撫學生。除了悄悄兒問“到底是誰最先發起的”以外,領導告誡我們:“所提意見雖然很好,但方式不可取,不利于安定團結。”

通過上面種種途徑方式,我們維護了我們的安定團結。安定是安定了,但我們的人民對“事不關己”之事漠不關心,高高掛起;甚至對十分關己之事也高高掛起,不聞不問,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未可一概而論。另一方面,很多很關心家事國家天下事的人,很多想通過合法途徑提意見提建議的人,很多自身合法權益確被侵犯的人,很多對不合法不公平之事看不慣忍不住要干預的人,被迫跟領導一樣地考慮“安定團結”大局,把怒火壓在心里,把話埋在肚里,久而久之會怎樣?不必說,是把炸藥包越捆越緊、越烤越燙。前者孕育了人民的冷漠、不負責任。所以這些年“見危不救”的事層出不窮,有一份原因也許可以從這里找。后者培育了人民“平時強抑正當權利欲望,等待時機破壞性爆發”之習性。前年、去年、今年的多次群眾性“破壞安定團結”之舉,也可能與此種孕育有關。也許還會孕育更大的事件。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嚴重妨礙了法治的推行。法治首先需要積極參與、敢負責任、關心國是的人民;法治最怕“革命造反”式的不講正當程序或章法的鬧騰。充分保障人民能依法正常地表達意愿、提出批評、宣泄不平,法治才能走上正軌。

我祈求安定。我認為國家的安定很重要。但我不贊成說“穩定壓倒一切”、“安定團結是頭等大事”。我寧可說“法治壓倒一切”、“安定團結的內涵就是法治”。

中國封建專制了幾千年,人民的權利意識也昏睡了幾千年,現在覺醒的還不多。在這種背景下,過分強調安定,而不告訴人民“積極行使自己的法定權利就是安定”,恐怕不符合黨和國家正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宗旨。

你依法行使憲法第35條所賦予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權利,就是在維護安定團結。

你依法控告一切侵犯你的財產權、人身權及其他一切權利的人,不管是告到司法機關還是向其他機關申訴,只要你的方式法律沒有禁止,你就是在維護安定團結。

你依憲法第41條向國家機關及官員提出批評建議,或對其違法失職行為提出檢舉控告,只要你的方式不違法,你就是在維護安定團結。

要百姓都認識這一點,我們的許多領導干部大概應先認識這一點。要百姓認識這一點并不難,要領導干部們認識這些太難了。

由此我才想到浙江蒼南縣縣長黃德余可貴。

據前不久《人民日報》一篇報道介紹:在全國聞名的第一樁“農民告縣府”案開庭時,被告席上的黃德余說,他對原告包鄭照一家的“勇氣和魄力”表示贊賞。他說:“百姓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政府的侵犯,不是吵鬧,而是通過法律程序與政府打官司,這是文明的表現,也說明群眾的觀念正在改變。”

盡管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就能容忍一個小磨坊主狀告他,并接受法院關于自己敗訴的判決,但我還是要為中國終于有了黃德余這樣胸襟的縣官而由衷欣慰,更為我國終于有了敢依法告縣政府的公民而高興。有這樣“以身試法”(試試你的法律當真不當真)的人民,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定。實踐法律才是長治久安的保證。法治,就是人民都“以身試法”的狀態。

我常常想,不管治世亂世,人都應該做人。先爭取做“治世人”或“太平人”。孔子說“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我以為天下有道庶人也應該議,否則“有道”會不知不覺又變成“無道”。法律上規定我享有的權利,盡最大可能去兌現、用足。該怎么的就怎么的。權利也象動物的器官,用進廢退。給你的權利你老不用,說不定久而久之就等于實際上取消了。當天下不幸而為亂世時,我們還要當人,“寧為亂世人,不為太平犬”。憑著人本有的良知、理性,該怎么做就怎么做,致力于救亂起衰,回復法治秩序。此時千萬不能只寄望別人恢復太平秩序,自己在那秩序里當“無憂無慮”搖尾巴啃骨頭的犬。人的權利、人的尊嚴,不管治世、亂世,都要致力維護,不可自我馬虎,稀里糊涂送人。“寧為太平犬,不當亂世人”有利于傳統社會那種扼殺個人權利的安定;“寧當亂世人,不做太平犬”,才有利于今日以法治為內涵的安定。

一個國家的人民,若動輒不在乎權利,降格以求當“太平犬”,其結果,八成連“太平犬”也當不成,只好當“亂世犬”。何謂“亂世犬”?喪亂之際,流落廢墟城市或荒郊,到處覓食而不可得,隨時有可能被別人獵食的喪家犬是也。

你愿意當“太平犬”乎?只要你甘心當犬,你就無可與聞天下是否太平,你就無法保證天下是否長久太平,你也無由阻止天下恢復為不太平。要想促成太平、保持太平,你就得當人。只有敢當而且能當“亂世人”,你才能獲得當“太平犬”的條件——“太平”。但當這個“太平”里有你一份貢獻時,你就會打死也不愿意當犬,只愿意當人!




網載 2015-08-28 20:39:37

[新一篇] 易中天——我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舊一篇] 跨越時空的抗戰遺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