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九)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九)

1.結民心:劉備巧奪西蜀

  劉備這個織草履草席出身的,雖說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因年代已久,查無可考,即使是真的,也沒有給他留下什么。他少孤,與母親一貧如洗,只好以販履織席為業。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層平民百姓,為什么能崛起于群雄之上,成為鼎足三分的一代梟雄呢?雖說有英雄造時勢等原因,但從其本人來說,是因他最懂得“攻心”之妙用,是一個非常杰出的“攻心”

  戰略家。他團結部下,重在“攻心”:他以義結關、張,食則同桌,寢則同席,三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故使云長不為曹操的封高官贈厚金所收買,翼德始終拼命為之血戰沙場,曾二易其主的趙子龍,劉備一見便對他推心置腹,子龍感其誠,從此赤膽忠心追隨他;諸葛亮因感其三顧之隆情厚意,才離開隆中為之驅馳,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對待百姓,也重在“攻心”:他初任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

  他救徐州而三讓徐州,故深得徐州百姓的愛戴。他駐軍新野,政治一新,百姓稱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因而取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曹操追擊,他棄樊城奔襄陽,兩縣百姓誓死跟隨,他擁民眾數萬,一日僅行十余里,有被俘的危險。有人勸他“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泣說:

  “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后來劉備取蜀,也采取“攻心”戰略,即以結民心為先。正因劉備處處以百姓為重。又以恩義結將相之心,故人心歸之,愿為之效死。“得人心者昌”,這便是劉備之能成大事的關鍵原因。在以上事例中,巧奪西蜀最能說明劉備的“攻心”戰略。

  堡壘往往從內部攻破

  占據荊、益兩州,做為圖天下的根據地,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隆中策”的主要內容。在占據荊州后,劉備就著手圖川,其策分兩步進行:

  首先收買蜀地士大夫之心,使之為已用。趁張魯欲興兵取川之機,益州別駕張松勸劉璋請曹操興兵取漢中,說是這可使“張,魯拒敵不暇,不敢復窺西川”,實是欲“引狼入室”,賣主以求榮。張松行前,暗畫西川地理圖本藏之。是時,曹操剛破馬超,志滿意得,又見張松長得丑陋,更加盛氣凌人,張松一氣之下,硬言沖撞,兩人便鬧僵了,曹操便令亂棒將他打出。孔明探知張松此行意圖,便向劉備出妙計,引他入套,劉備納其計,百般禮遇張松:他一入荊州界,就有趙云迎接;到了荊州界首的館驛,關公早奉命在此灑掃驛庭奉候,次日,上馬行不到三里遠,劉備已引著臥龍、鳳雛前來遠迎,遙見張松,早先下馬等候。劉備如此敬重,怎不令他心動,劉備一連留張松痛飲三日,對他雖極其殷勤,卻閉口不談西川事,憑他一再挑撥,只裝做不知,甚至用別的話漾開了去。張松辭去,劉備于十里長亭設宴送行,依依不舍,還流下惜別之淚。張松自思:“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

  乃主動說服劉備取川,把自己的意圖連盤托出,并交出西川圖,上面盡寫著地理行程,遠近闊狹,山川險要,府庫錢糧,一一俱載明白。劉備用的是姜太公釣魚之法,愿者上鉤,即一直以情動之,使其自動說出,這可使張松更死心為之賣命。這樣,劉備不僅在西川安置了一個忠于己的“間諜”,且對西川地理了如指掌,為以后在西蜀行軍提供了有利條件。張松回蜀后,又密與其好友法正、孟達交底,于是結成一伙,為劉備做內間。次日,張松鼓其如簧之舌,千方百計說服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入蜀支援,以拒張魯。“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有張松、法正、孟達為劉備效力,加上劉璋之暗,何況召虎容易遣虎難,西蜀的命運可想而知了。

  人心不服雖得也難治

  劉備入川后,就極力收拾西川民心:他嚴明號令,如有取百姓一物者斬,于是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因此,所經之地,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劉備對歡迎的百姓皆用好言相慰。也因他以結民心為本,故在如何取川問題上,他和龐統、法正發生了分歧。劉備和劉璋在涪城相會時,龐統主張“來日設宴,請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而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法正極力支持龐統的意見說:“若執狐疑之心,遷延日久,大為失計。且恐機謀一泄,反為他人所算。”龐統、法正之謀雖巧,取蜀亦易,但缺乏政治考慮,這是謀士之策,非戰略家之謀。因初入其境而殺其主,必引起蜀民怨恨,人心不服,雖得之也難治,故劉備堅決不同意說:“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二人再三說之,劉備只是不從。劉備進駐葭萌關后,嚴禁軍士,廣施恩德,以收拾民心。

  由于劉備采取“攻心”戰略,深得西川人心,終于在蜀地站穩了腳跟。

  當他向成都進軍時,繼續執行其“攻心”戰略,大軍到處,立起免死旗,凡川兵倒戈卸甲者,不許殺害,如傷者償命;愿降者參軍,不愿者放回。因此,被俘川兵,歡聲雷動,大都愿意留下為之效命。由于劉備得人心,蜀地士人多來投效,或通風報信,或出謀獻策。劉備進攻雒城,冷苞獻計擬決涪江之水,以淹死劉備之兵。對此,劉軍尚蒙在鼓中,幸得蜀中豪杰彭漾及時告知,才免于難。因人心歸劉備,劉璋雖有幾個忠臣、勇將為之獻智效死,也無濟于事,荊州軍到處,所向披靡,紛紛不戰而降,劉璋只得獻城歸命。 

2.離軍心:呂蒙輕取荊洲

  我國古代有不少精采的“攻心”史例。春秋時,晉平公欲伐齊,派范昭去齊國探政情。齊景公設宴待之,范昭請君之樽酌,太師晏子撤樽,更為酌,范昭佯醉起舞,請奏天子(周公)之樂,晏子不理。范昭歸告晉平公說:“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于是,晉不敢伐齊。這就是姜太公所說的:“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

  又如韓信率軍與項羽戰于該下,楚軍兵少食盡,漢軍與諸侯兵圍之數重,夜間,漢營響起楚歌聲,項羽聽了大驚說:“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羽認為楚兵皆降漢,乃與從騎八百人突圍逃走,終在烏江自刎。前者用“攻心”消戰爭于無形,后者使敵驚慌而打敗之;而前者只是阻止了戰爭的發生,后者仍需要血成。歷史上,采用“攻心”戰略,真正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呂蒙襲荊州的戰例是最典型的,可稱為“攻心”之戰的絕唱。

  戴高帽解除心理武裝

  關羽北伐,擒于禁,斬龐德,圍樊城,威震華夏,曹操一面派徐晃支援,一面派人以利誘孫權襲荊州;孫權亦早有此意,得操書乃著陸口守將呂蒙速圖之。呂蒙因荊州沿江有烽火,留守軍馬整肅,知預有準備,一時難圖,尋思無計,乃托病不出。陸遜奉孫權之命前往探病,他指出呂蒙的心病,并提出取荊州之計說:“云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將軍耳。將軍乘此機會,托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中矣。”蒙大喜悅:“真良策也。”乃托病薦未有遠名的陸遜以自代。遜到陸口,派使赍書致關羽說:“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卷,共獎王綱。

  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稟良規。”又說:“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背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云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后,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愿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黍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這是一篇“攻心”妙文。陸遜首先回顧雙方聯盟克敵之利,用以表明無異意,使關公失去警惕,接著對關公低聲下氣,歌功頌德,贊關公擒于禁等之功“足以長世”,說什么連“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也不及之,同時誠懇地要關公不要輕敵,因“操猾虜也,雖云師老,猶有驍悍”要“廣為方計”,以獲全勝。其詞卑,其意似誠,好像盡為之謀,宛如一家。關公覽書畢,仰面大笑,無復有憂江東之意,乃撤大半兵赴樊城聽調。呂蒙才得以發白衣渡江,輕取了荊州。

  呂蒙不費一兵一卒襲取荊州后,傳令軍中:“如有妄殺一人,妄取民間一物者,定按軍法。”蒙之鄉人取民間箬笠以蓋鎧甲,立即斬之。自是三軍整肅,人民擁護。呂蒙還傳下號令:凡荊州諸郡,有隨關公出征將士之家,不許吳兵攪擾,按月給與糧米;有患病者,遣醫治療。將士之家,感其恩德,安堵不動。關羽知荊州被襲,乃回師取荊州,途中派人赍書責呂蒙違盟。蒙軟盲謂來使說:“蒙昔日與關將軍結好,乃一己之私見;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煩使者回報將軍,善言致意。”遂設宴款待,送歸館驛安歇。于是隨征將士之家,皆來問信,有附家書的,有口傳音信的,皆言家中無恙,衣食不缺。

  蓋世英雄成了孤家寡人

  使者辭別呂蒙,蒙親送出城。使者回見關公,具道呂蒙之語,并說:“荊州城中,君侯家眷并諸將家屬,俱各無恙,供給不缺。”關公大怒說:“此奸賊之計也!”喝退使者,使者出寨,諸將皆來探問家中之事,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呂蒙極其恩恤,并將書信傳送各將。各將欣喜,皆無戰心。因此,關公回師取荊州途中,將士紛紛逃亡,關公制止不住,只好與剩下的三百分人走麥城,成了甕中之鱉,罾口之魚,陷于戰不能戰,逃又逃不了的絕地。

  以上所述,便是呂豪輕取荊州和關公被打敗的始末。為何素稱“萬人敵”,威鎮華夏的關公被打敗了,而呂蒙取荊州又如此之易?這應歸功于呂蒙“攻心”之妙。關公是個剛愎自用的人,

  自命“老子天下第一”,喜歡人家給他戴高帽子。呂蒙就抓住他的這個弱點,讓陸遜卑辭厚禮,以傲其志,這就從思想上解除了關公的武裝。由于關公失去了警惕,呂蒙乃能乘隙派白衣人搖櫓取荊州。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卑而驕之”的具體運用。過

  去關公之成為“萬人敵”,是因其“善待士卒”,將士愿為之效命,故英勇無敵。而呂蒙對隨關公出征的將士家屬,百般恩恤,這便是將士紛紛逃亡的重要原因。呂蒙這一手確是厲害,使甚得將士之心的關公,一下子變成了孤家寡人。沒有將士的支持,任何蓋世英雄都將落得可悲的下場,在四面楚歌聲中,曾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還不是在烏江自刎:當將士離心時,曾經是萬人敵、威震華夏的關公被東吳一無名小將潘璋所擒,也就不足為奇了。 

3.傷敵心:諸葛三氣周瑜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一場似戰非戰、既實且虛、伐謀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戰爭。說它似戰非戰,是指雙方已擺好陣勢,好象非大打不可,卻沒有真正打起來:說它既實且虛,是指雙方明槍明箭,兵馬已接觸,卻往往是虛幌一槍便過去,說它伐謀而重在攻心,是指諸葛亮破周瑜之謀重點在于“攻心”,使其氣而怒,怒而傷心,傷心而死心,終于心服,徹底認輸。這場特殊戰爭是在這樣背景之下發生的:孫、劉同盟大敗曹操后,荊州三分,孫、劉各得一部分,曹操雖敗仍占有南郡和荊州、襄陽地區。對操占區,劉備要奪之,周瑜也要占據,連劉備已占有那塊地盤亦想據為已有,這樣雙方就非較量一番不可。但諸葛亮的戰略與周瑜有異:周瑜是只要能全據荊州,縱使孫、劉聯盟破裂也在所不惜;諸葛亮則既要爭奪曹操尚占有的原荊州部分地區,又不致使劉、孫聯盟破裂,因是時曹操正在厲兵秣馬以雪赤壁戰敗之恥,劉、孫相爭,只能對操有利。諸葛亮便極力避開與周瑜正面對抗,運用其神機妙算,采取“攻心”策略,連破周瑜的陰謀詭計,從心理上給予周瑜致命打擊,使其不敢再窺視荊州。茲將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評述如下:

  一氣周瑜,為誰辛苦為誰忙

  赤壁之戰大勝后,周瑜大犒三軍,擬進軍攻取南郡。聞知劉備、諸葛亮駐軍油口,知其必有取南郡之意,大驚,乃以相謝為名,引三千輕騎到油口,想乘便結果了劉備。因見劉備軍勢雄壯,不敢下手。劉備納孔明之計,贊同周瑜之言:若瑜取不得南郡,再由劉備去取。周瑜與南郡守將曹仁鏖戰,周瑜中箭詐死誘曹仁傾師來戰,打得曹仁大敗而逃,當周瑜乘勝直趨南郡城下時,見旌旗布滿,敵樓上一將叫說:“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

  ——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原來諸葛亮早派子龍潛師于附近,待曹仁一傾師出戰周瑜,便進據南郡。這是諸葛亮采取“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之計。周瑜無奈,擬分軍先取荊州、襄陽后再回師取南郡,詎料諸葛亮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詐調荊州守城軍馬來救,卻教張飛襲了荊州。又差人赍兵符,誘襄陽守將夏侯惇出兵救曹仁,卻教云長襲取了襄陽。周瑜探知了,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半響方蘇。正是:“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

  周瑜拼著命,卻毫無所得,而諸葛亮完全不費力,便全奪了曹軍占領的三處城池,怎不令周瑜氣煞!

  二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荊州被劉備所占,周瑜無可奈何,便心生一計,要孫權以妹妹為餌,誘劉備來吳,囚禁之,以交換荊州。諸葛亮早知其計,便授予跟劉備前往招親的趙云三個錦囊妙計:第一個錦囊妙計借孫權之母、周瑜之丈人以助劉備,終于弄假成真,使劉備得續佳偶。周瑜虛以美人賺之不得,便實以美人賺之。

  他致書孫權說:莫如軟困劉備于吳中,“盛為筑宮室,以喪其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亮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周瑜的真美人計,又被諸葛亮的第二個錦囊計破了,它以荊州危急,借得孫夫人出頭,向國太謊說要往江邊祭祖,乃得以逃出東吳。盡管周瑜早為防備,孫權派人追捕,第三個錦襄妙計又借得孫夫人之助,喝退攔路之兵。這時,諸葛亮早派船在劉郎浦接應,布置關公、黃忠、魏延三支軍馬殺退周瑜的追兵。正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前番在南郡,送了城池折了兵,只是惱怒,暫時氣昏,這番賠了夫人又折兵,是嗔羞交加,更見傷心!眼白白望著劉備夫婦平安歸去,怎不令周瑜又氣得金瘡迸裂,昏迷不省。

  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劉備曾答應取益州后歸還荊州,后又以取宗弟劉璋之地恐人唾罵為辭,周瑜便派魯肅往說愿代取益州以換荊州,并作為孫夫人嫁資,但途經荊州時要供應些錢糧,諸葛亮虛應之。周瑜是虛名收川,實是取荊州,這是“假途火虢”之計。周瑜引三千精兵抵荊州城下,城上軍早豎起槍刀。敵樓上趙云說:“孔明軍師已知都督‘假途滅虢’之計,故留趙云在此。”這時,探馬報說:“探得四路軍馬,一齊殺到,關某從江陵殺來,張飛從秭歸殺來,黃忠從公安殺來,魏延從彝陵小路殺來,四路正不知多少軍馬,喊聲遠近震動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瑜聽了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于馬下,左右急救上船。這最后一氣,給周瑜致命的打擊。途經巴丘時,他接到諸葛亮來書,大意是勸他不要勞師遠征西蜀,以防曹操來襲,不然,“倘操乘虛而到,江南齏粉矣。“諸葛亮是又打又勸,周瑜是又氣又羞,自知不如,不得不認輸,這更覺無限傷心,臨死時,他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在伐謀中進行“攻心”,從“攻心”中徹底粉碎對方的計謀,兵不血刃而取得最大的勝利。這“三氣”堪稱是諸葛亮這位“攻心”大師的不朽之作。 

4.服人心:孔明七縱孟獲

  成都武侯祠,有清人趙藩寫的一副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 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后來治蜀要深思。

  這一對聯很能說明孔明治國治軍的特點。“攻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做思想工作,“反側”是反面、消極面、對立面,做好了思想工作,就能消除反面、消極面、對立面的東西,使其為我所用。審勢,是說對客觀存在的錯綜復雜的總的態勢要有正確的了解,才能決定治國的寬嚴,不然寬嚴皆誤。諸葛亮處理任何軍國大事,都能從客觀實際形勢出發,決定其策略。譬如治蜀,他不同意法正所謂蜀漢政權“初有其國”要“緩刑馳禁”以慰民望,而認為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致“蜀土人士,專權自恣”,故“威之以法”,是“為治之要”,主張用法要嚴。但對于少數民族則主張要寬嚴結合,而旨在服其心,故他南征時采取“攻心”戰略,七擒七縱孟獲,是為了消“反側”。上面對聯的上聯即指這事。

  深謀遠慮,一勞永逸

  在曹魏策動下,孟獲起兵犯境侵掠。為安定后方,孔明統兵南征。軍行之次,馬謖奉令來犒軍。孔明留馬謖在帳敘話,問道:“吾奉天子詔,削平蠻方;久聞幼常高見,望乞賜教。”謖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成為上,兵戰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嘆說:“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本來南征派一大將便可平之,而孔明卻“五月渡滬,深入不毛”。正是“攻心”,以服其心,使一勞永逸。要達到這個戰略目的,則非一般人可勝任,正如他所說:“可剛可柔,別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足見孔明用心良苦和深謀遠慮。

  戰術是服從于戰略的,孔明南征的一切戰術措施,都圍繞著其“攻心”

  戰略目的進行。孟獲雖是個頗曉兵法的“蠻王”,但遠非足智多謀的孔明的對手,孔明要平之并非難事,如第一次交鋒,孔明以正兵陽退,陰布置兩支奇兵前后夾攻,便輕易地把孟獲擒了。單純采取鎮壓政策,不久即可平服。

  但過去平“蠻”歷史說明:如大軍離去,則鞭長莫及,其自恃地遠山險,又復叛亂,再來鎮壓,又勞師遠征,不勝其煩,且其被曹魏所利用,如孔明北伐,其知內虛,反則更速。因此,孔明這次南征旨在服其心,一勞永逸,后方穩,才可北圖。所以說,“平蠻”是孔明北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孔明七擒七縱之的原因。但一擒之易。七縱之則難,在這擒縱的過程中,孔明確是絞盡了腦汁,使盡了計謀,或利用其內訌,使其宗黨捉來,或誘其劫寨,圍而擒之;或識其詐降,就席拿住,或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才便孟獲誠意投降。不僅使盡計謀,還要歷盡艱險:滬水之毒,啞泉、柔泉、黑泉、滅泉以及桃花溪之惡,幾使孔明寸步難移;不僅用柔,還要不得已而用剛—

  —火燒藤甲軍三萬,對此,孔明承認其罪說:“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者,是吾之大罪也。”在歷史上,孔明對待少數民族雖重在攻心,采取較開明的政策,但也跟其他封建統治者一樣,有時也采取殘酷的鎮壓政策《三國演義》虛構火燒藤甲軍的情節,從本質上說,也是符合歷史的真實的。

  剛柔并濟,“蠻人治蠻”

  正因孔明對孟獲有柔有剛,七擒七縱,使其計窮力竭,既畏孔明,又敬之如神明,故孔明七擒孟獲時,派人謂之將再縱之回,可招人馬來決勝負,孟獲垂淚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到孔明帳下,肉袒謝罪說:“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問:“公今服乎?”獲泣謝說:“某子 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并令其永為洞主。所奪之物,盡皆退還。孟獲和其宗黨及族兵,無不感戴,皆欣然跳躍而去。

  孔明服其心后,采取“蠻人治蠻”之策,是很高明的。正如毛宗崗指出:

  “武侯之欲撫南蠻,而即甩孟獲者,真深得安蠻之道哉!得其土而欲守之, 不能不分兵,分兵則不能不轉餉,轉餉而輸挽徒勞,不若自守之,而庇蔭之下,皆吾士也。得其人而欲治之,不能不設官,設官則不能不用法,用法而刑獄滋擾,不若使自治之,而涵蓋之下,皆吾人也。不但此也。殺其身,不能變其心,殺之不足以成武;而生其身,又復奪其地,則生之亦不足以為恩。不殺其人而南人不反;不奪其地,而南人乃愈不反耳。”(第九十回回評) 


2022-12-08 19:04:36

[新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八)

[舊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