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紀錄片 ​眼中閃爍的固執與倔強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4月23日,木心紀錄片《夢想抵抗世界》(Dreaming Against The World)在紐約首映。當時主頁君聯系上在紐約的陳丹青老師,得知紀錄片國內可放,不過不可能同步,預計夏秋。主頁君邀請參加當天首映的紐約朋友Claire,寫寫自己的感觸,她還采訪了紀錄片導演,聊了很多背后故事。下面是她的一篇手記。





木心紀錄片預告片。


搭起一座橋
Claire(發自紐約)



每次來紐約,似乎都與木心有關。


一年前,我獨自飛到紐約,只為在杰克遜高地無人居住的木心舊寓前站一站。一年后的今天,我再次一人從西岸來到紐約,為了他的紀錄片首映。



“天氣好,心情不錯,站在陽臺上,一種小規模的君臨萬物之感。”(選自木心遺稿)1993年左右木心攝于杰克遜高地寓所門前的臺階。


木心的后半生,和紐約有著扯不開的緣分和情分 ----- 他的“第二次”藝術人生,他的個展,他的朋友,他的紀錄片,都發生在這里。


紀錄片是木心最后的,也幾乎是讀者可以追尋到的唯一的影像記憶。關于名字,導演由一開始的“無題” (Mu Xin--- Untitled),改為有濃重陀思妥耶夫斯基色彩的“地下筆記” (Notes From Underground),再確定為最后的“夢想對抗世界”(Dreaming Against The World),周折不少,正如這歷時四年的加工與剪輯。


2010年,完成了上部作品Salim Baba的紀錄片導演Tim Sternberg和Francisco Bello從紐約來到烏鎮與木心談拍攝紀錄片的打算。即便有陳丹青的引見,他們也并不知道老人是否會答應。在讀了木心的一些作品后,了解老人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倆人買了一份貝多芬全集在見面時送上。木心拿著專輯,狐疑地來回“掃視”著兩個陌生面孔,“你們倆大老遠從紐約過來送我貝多芬?你們到底想聊什么?”自那,局面打開,在同意木心的“我們只是聊天,不是采訪”后,導演住下了,開始長達十天的交談,錄下十多個小時的影像。


那是他們唯一一次去中國,之后所有的后續工作都在紐約完成。


我在得知紀錄片只有35分鐘時,心想太短。可真的看了,卻又感覺遠遠不止那么長。片子節奏非常的慢,木心的步子慢,人人說話也都慢。由文革的背景開始,在木心的“塔中之塔”系列山水畫中結束。其實對于能感受到木心最后的模樣和談吐,加上早在之前的交談中被導演的真誠與執著打動,我很難再從電影本身的角度做些不知道是否恰當的“溫柔”批判。如果說對中國的政治背景聯系太多,沒遂了木心的愿,我想這是沒法避免的,因著觀眾主體是西方人的預先設定,“政治”是必要的噱頭。



首映活動實拍(左起):翻譯、陳丹青、 亞洲協會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高級策展人 Michelle Yun,導演 Francisco Bello,導演 Timothy Sternberg。攝影/陳志越。


在被問到之前的際遇時,片中的木心時而沉默,時而些許無奈地回答“能不能換一個話題啊”,然后垂下眼,表情像個孩子。而討論藝術時,木心眼中發光,希望他的作品能被嚴肅看待。他不是流亡的人,更不是受害者。他是散步者,散久了,一不小心就到了紐約。片中的那次雪中散步,陳丹青告訴我,是最后一次。周圍皚皚一片,木心拄著拐杖緩緩而行,陳隨在身旁,細雨般的雪落下,真是幅動人的畫面。而之后,木心再沒能起身散步了。


曾經的木心因“罪”在地窖中過了兩年,為不辜負藝術的教養,問警衛要來紙筆說寫坦白書,實則夜里悄悄創作,與他敬慕的藝術家對話。 “我現在反而成了圣安東尼,地窖中終年修行,只要能拒絕內心的幻象的誘惑,就可清凈一段時日,明知風波會再起,形役還將繼續,未來的我,勢必要追憶這段時日而稱之為嘉年華。”


話外音響起,漆黑的屏幕上只見一根孤獨的火柴燃燒,直至彎曲,成灰。


“初入地窖時每日抽掉一包煙,近期減為半包。火柴,在點著煙卷后,一揮而熄,我發覺這,是可以藉之娛樂的,輕輕把它豎插著煙缸的灰燼中,凝視那木梗燃燒到底,成為一條名紅的小火柱......忽而灰了,扭折,蜷曲在燼堆里—幾個月來我都成功 地導演這出戲,煙缸像個圓劇場。火柴恰如一代名優,絕唱到最后,婉然倒地而死......”


拍攝后的一年零十天,木心去世。



導演 Francisco Bello,導演 Timothy Sternberg | 攝影/陳志越。


不去評價導演對影片的剪輯,也無法貪婪,想要通過一部短片了解木心的一生與他的藝術。藝術化加工后,即使形式如紀錄片,也不再是絕對的真實。只記住,自始至終,他眼中閃爍的依然是伴隨他一生的固執與倔強,還有不妥協的對藝術的赤誠。


紀錄片搭起一座橋,讓由文字走進木心世界的的東方人看到了他的畫,自此縈繞于心;也讓通過木心的畫展開興趣的西方人驚嘆他還有更廣闊的文字天地。


他的文學,他的畫,都像他本人,穿越了一切復雜,歸了真,返了璞,隱于簡,而簡中意味重重。我想木心找到了自己獨有的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并踐行至終。他隱匿了自己,卻又處處顯現于他的藝術之中,之外。一切矛盾了,也都平衡了。


首映儀式很成功,全場滿座,28號會加映兩場。電影或許結束了,但木心的身后事還遠遠沒結束,他的遺稿,運回國內待展的畫,即將開幕的美術館,還有兩位導演在建的網站......無一不讓人頷首期待與挖掘。


彼逝我臨,并不遲。對于愛木心的人,他會一直在看得見的遠方,和我們看不見的身旁。


(完)



綜合 2022-01-09 18:59:28

[新一篇] 精辟 美國護士和中國護士發錯藥以后……(圖)

[舊一篇] 春風沉醉的晚上 郁達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