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知己姚燮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我對姚燮的關注始于十年前的一次展賣會。那天,我偶然路過藥行街市展覽館,見正在舉辦全國文物商店藏品展賣,便進去了。在市文物商店的展位前,我見展賣藏品的清單內登記著姚燮《墨梅圖》四屏條,立即叫人找出這四幅畫。打開一看,眼睛為之一亮:在那些裱邊已脫落且陳舊而略有些損壞的畫芯中,所繪的墨梅蒼虬巨干,繁花滿枝,似有清氣撲面而來。我毫不猶豫將其買下,并請人重新裝裱珍藏。

  姚燮先生不僅為甬上之奇才、浙東之才子,在清朝文學史上亦稱得上一位卓有成就之大家,享有很高文名。于詩文書畫、戲曲音韻、小說評點,無所不能,且造詣頗深,著作等身,有《疏影樓詞》、《復莊駢儷文榷》、《復莊詩問》、《今樂考證》等著述遺世。姚燮亦為清代《紅樓夢》三大評點家之一。《清史·文苑傳》贊其“所為詩蒼涼抑塞,逼近少陵。駢體文亦沈博絕麗,與彭兆蓀相近;尤工倚聲,其《疏影樓詞》讀之者以為厲鶚復生。”2001年5月,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了由葉衍蘭、葉恭綽祖孫編著的《清代學者像傳》二冊,所刊清代學者畫像368人,姚燮先生得列其中,見其全身繡像,一襲圓領長衫,面容清瘦,身材修長,秉姿絕人。

  這使我想起了梅花,姚燮先生酷愛并一生為之謳歌描繪的梅花,實實在在是先生性格和經歷的寫照。“忍得清寒持得瘦,一生知己是梅花。”姚燮,字梅伯,號復莊,崇邱鄉姚家斗人(今屬北侖小港鎮),1805年出生于謝家河塘。姚燮自幼聰慧過人,五歲時即能賦五言燈花詩,為人所稱奇。且讀書甚勤,“自經傳子史至傳奇小說以旁逮道藏空門者言靡不覽觀”。然天妒才人,飽學之士姚燮參加過多次鄉試,直至第4次才得以中舉,時年已近三十,后五次赴京會試皆不中,這恐怕與其放逸不羈的才情同規矩僵死的科舉格格不入有關。姚燮先生一生未曾為官,以賣文鬻畫為生,生活清苦,而晚清動亂的時局又使其奔走流離,歷盡顛沛。困苦的家境使他吟出了“寒衣在典不可贖,赤手思炊米無宿”的詩句,真可謂:“梅花有靈當怨咨,空山十年飽冰霜。”

  清代詩人潘德輿(1785-1839)在姚燮所繪《探梅圖》填寫的《點絳唇》中有詞句曰:“斯人只為梅花出。”姚燮先生與梅花有緣,他愛梅成癖,曾有一白文自用印,曰“梅花知己”。他一生有過許多帶“梅”字或與“梅”有關的字號,如:梅伯、大梅山民、古梅山民、梅道人、大某(梅)、疏影樓主、疏影詞史、二石生等,姚燮先生刊刻行世的第一本作品集《疏影樓詞》,其書名即出自宋代詩人林逋(967-1028)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而“二石生”名號則為清朝大學士阮元(1764-1849)所贈,謂其詞如白石姜夔(1155-1221),畫如煮石山農王冕。王冕(1287-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元代著名畫家,工墨梅且擅詩,曾在墨梅圖中填自作詩曰:“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對此,姚燮的詩友楊子堅贈詩道:“玉口夜飲靈潭水,噴出珠璣春滿紙。騎牛吹笛煮石翁,五百年來神不死。梅伯豐格如元章,醒眼如醉神洋洋。愛梅合眼溯梅理,一招百紙花低印。”此詩不僅對姚燮所繪墨梅評價甚高,而且將其譽為五百年前王元章之精神傳承者。十八歲后,姚燮先生從謝家河塘遷出,于小浹江邊的東崗碶筑室讀書,并在房前屋后廣植梅花數畝以示所好,并名其齋室曰大梅山館,其藏書達一萬多卷。當年,清朝大畫家任伯年(1840-1896)游學甬上,曾訪大梅山館之琴詠樓,與其子姚小復相晤甚洽,作青綠山水《小浹江話別圖》相贈。而今,這一切已是蕩然無存,當年的境況只能到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那幅圖中去尋找了。

  姚燮先生好梅更喜畫梅,并成為其以后生活來源之一。“平生畫梅幾千幅,畫本流落半天下。”王滔在《瀛壖雜志》上有記載,謂姚先生“工畫梅,興酣落墨,媚態橫生,人物、花卉無不奇特。字猶古峭拔俗……所得潤筆資,揮霍殆盡。于賣畫外,絕無求于人。”其實,姚燮于繪畫一技,題材涉及頗廣,花卉、山水、翎毛、仕女、佛像等俱佳,然獨鐘情于梅花,而能見其才情與胸懷的亦為墨梅圖。畫中那倔強蒼勁的梅枝、仰面凌雪的梅花更能體現他的性格和氣質。白華山人厲駭谷(1783-1843)在《題姚梅伯畫叢梅大幅》稱:“君臂如石指如鐵,肝腑倔強氣騰驍。”所言極是。展讀所藏姚燮墨梅圖軸,在筆墨淋漓的繁枝茂花叢中有“英姿颯爽來酣戰”、“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皎如玉樹臨風前”等題款,姚先生以梅為媒,喻示其不向世俗屈服的高潔人品。姚燮有子名夔,字小復,后僑上海,亦善畫梅,得承家風惜稍顯生硬松散。姚燮門人較多,有鄞縣董沛、郭傳璞,郭巨余賢治,鎮海盧浱。余賢治從姚燮先生學畫梅,自號“瘦梅子”、“小梅”,以示對姚先生敬仰之心。

  同治三年(1864),姚燮先生因病謝世,享年僅60歲,后歸葬于山清水秀的故里崇邱鄉剡岙。剡岙背靠靈峰山,前臨小浹江,由東崗碶向東,沿山腳向右拐即入岙內,村落民舍隱約于翠竹綠樹叢中,風景如畫。據說其墓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尚存于村邊的泗洲寺后。“文革”開始后,寺與墓皆被人拆除,墓碑墳磚成了砌筑會堂建筑材料。幾年前,因仰慕姚先生之才情,我與好友前往剡岙尋找其墓址,不經意在一座十分破舊看似倉庫的建筑內墻上,發現一塊橫嵌著的極普通梅園石墓碑,碑長約2米。仔細端詳,竟然是姚先生的墓碑,其上有這么幾行字:“道光歲次庚戌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一造復莊姚子壽域同配吳氏孺人門人盧浱拜題。”

  2002年6月,北侖、鎮海兩地政協聯合舉辦姚燮藝術研討會,并出版了《姚燮研究》一書,使先生的才學得以顯彰。而那些流傳在世喻示著先生風骨與才情的墨梅圖,亦為世人所珍護。


史波 2012-08-14 21:22:35

[新一篇] 烽火總臺山

[舊一篇] 禪關夜月話靈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