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為夢想獻身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我對董浩云心儀已久、景仰已久,覺得他在寧波幫中是個非常非常特殊的人物。在我有幸讀到了三大冊《董浩云日記》和《董浩云的世界》、《董浩云:理想與成就》等數百萬言煌煌巨著后,我從董浩云自己親筆寫下的人生記錄和他的同事、朋友們的回憶錄中,更為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因為董浩云和包玉剛都是寧波人,又都是“世界船王”,有人就把他們做一個比較:論曾經擁有的船只和噸位看,一個是210艘、2100萬噸,另一個擁有巨輪150艘、1200萬噸,包玉剛勝出一頭;論從事航運的年頭看,雖然董浩云比包玉剛早逝10年,但他不僅比包年長6歲,從業的時間也長出老大一截;包玉剛初初涉足航運的時候,董浩云早已是從業28年的航業老大了。

 

雖然同是船王,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根本就是不同的人,不具有可比性。曾任香港船業公會主席的程余齋先生,與董浩云同事多年,可謂相知甚深,他說包是一個典型的生意人,先做銀行,后轉營航業,他懂得與銀行打交道,所以與“匯豐”合作買船。在他看來,董浩云與包玉剛最大的不同在于:“對包玉剛而言,航運是一門生意。反之,董浩云對航運卻是將之視作為探險、奮斗的人生旅程。”

 

當然,董浩云也是一個生意人,航運對他來說也就一門生意。但當有人問:“與其他同樣成功、同樣名揚四海的大企業家相比,董浩云先生的特別之處是什么呢?”的時候,在董浩云身邊工作多年的樓子瓊先生回答:“他不僅是企業家,更是一位事業家。”那么,“企業家”和“事業家”的不同在哪里?竊以為,這兩者的區別正像國學大師王國維之論詞的高下,在于“有境界”與“無境界”。因為,一個人,為賺錢和為事業的格調不同,為“一己”和為“天下”的境界也當然迥然而異。

 

著名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這樣回憶他的老朋友:“每有一種想法,都會想法付諸實施,這就是C.Y.(董浩云英文簡名)。他的思緒永不停息,每分每秒都在籌謀。他身上所擁有的那份堅定的決心、獻身的精神和堅韌的毅力,讓他可以獲取他所渴望的一切。他這種持之以恒的個性,我總是銘記在心。他是完美主義者,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這確是他成功的秘訣。”

 

對于這一點,澳大利亞駐日本的記者Michael Conners說得更透徹,他稱董浩云是“締造歷史”的人,是一個“為夢想而獻身的人,他生性浪漫,愛船只,愛海洋,并等待它們的呼喚……”

 

于是,在我們面前似乎有兩個董浩云,正如貝聿銘所說,“C.Y.的身上好像是存在著兩個人的生命”。一個是企業家董浩云,一個是事業家董浩云;一個是航海家董浩云,一個是詩人兼藝術家董浩云,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他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寧波幫代表人物。

 

董浩云在經營他的船隊的時候,他把它當成是在大海上寫一篇前無古人的大文章;而當每一艘新船下水的時候,仿佛是在譜寫一首詩歌。絕不會有人想到,他的每一艘新船的下水典禮都像是一場盛大的演出,而導演就是他本人;也不會有人會想到,他請人為他的每一艘新船譜寫一首船歌,而他自己常常就是歌詞的作者。1959年,在他的7萬噸超級油輪“東方(亞)巨人”號的下水典禮上,演唱了兩首頌歌,分中英兩個版本,那首中文版的《“東亞巨人”號下水頌》就是他自己作詞、趙元任譜曲,起首一句就是“今晨,今晨,寧馨兒誕生…”,這些曲譜現在都完好無損地保存在“董浩云航運博物館”里。

 

同包玉剛的“激戰九龍倉”和“收購會德豐”的輝煌戰績不同,董浩云在世界的航運史上,既留下了雄偉壯觀的正劇,也留下了令人一詠三嘆的悲喜劇,而這些悲喜劇更富有浪漫的味道。董浩云最浪漫的悲喜劇就發生在“伊麗莎白皇后”號上。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董浩云花費巨資買下了他心儀已久的這艘著名的郵輪。洞悉世界航運史的董浩云非常了解“伊麗莎白皇后”號,該輪重8.36萬噸,長1031英尺,于1938年在蘇格蘭建造。在當年的下水典禮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儀式并剪彩,引起舉世轟動。“伊麗莎白皇后”號一共航行347萬海里,907次橫越大西洋,被尊為“大西洋第一夫人”。作為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巨型郵輪,“伊麗莎白皇后”號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其本身便是一部歷史教科書。然而董浩云卻并沒有用它來賺錢,而是出乎任何人的意外地宣布把它辦成舉世無雙的“海上大學”。開辦這個“海上大學”,船白白用,董浩云不但賺不到一分錢,還專門從“董氏航海基金會”撥出款項設立亞洲學生和南美學生的獎學金,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獎學金。按照董浩云的設想,海上大學一年舉辦兩期,每期招收在讀的500大學生,登船環航地球一周,實踐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邊學習,邊考察,讓整個世界成為海上大學的實習園地,使學生能學到任何學校、任何課程所學不到的豐富知識。“伊麗莎白皇后”號航行了半個地球的航程后,到達了香港,在那里按計劃改裝成一所海洋巡回大學,并重新命名為“海上學府”號。可是命運與董浩云開了一個悲慘的大玩笑,正當裝修竣工前夕,1972年1月9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從從船頭燒到船尾,撲救無效,終于折戢沉沙于香港海面。但董浩云并不氣餒,據說在大哭一場后,當即買下2萬噸的“大西洋”號,經改裝后重新命名為“宇宙學府”號。這樣的事情,換成任何一個生意人都不會這樣做的,董浩云完全表現出他的詩人氣質,同時也表現出絕不向命運和困難低頭的氣概,你不是燒了我的“海上學府”嗎,我偏要辦一個更大的“宇宙學府”!所以貝聿銘說“這是多么奇妙的念頭,它深深震撼了我”,“在他眾多的成就當中,我想海上學府是他最具創意之舉”。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結束。幾年后,董浩云策劃并自己担任編劇、導演,把“伊麗莎白皇后”號的不平凡經歷搬上了銀幕,拍成了電影《超級郵輪史詩》,影片在1974年獲得了兩項國際獎:第七屆亞特蘭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歷史文獻獎”和紐約電影節銀牌獎。這就把一曲悲劇又變成了戲劇,這樣的“生意人”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個!

 

董浩云的一生充滿大海一樣的雄奇和云霞一樣綺麗的色彩,是故鄉寧波與誕生地上海的海洋文化和大海的波濤養育出來的。董浩云說過:“我本人自幼即對海洋發生興趣,以船為第二生命。”有中外記者問他成功的訣竅,董浩云笑言:“十個字,以鄭和為雄心,以勞碌為樂趣!”他一生最崇拜的人便是鄭和,在他無數次講到世界航運史時,總要極其自豪地提到鄭和,如數家珍,津津樂道。在紐約董浩云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陳列著一艘15世紀的船舶模型,這便是仿照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所乘坐的旗艦“鄭和”號,它陪伴著一個立志要做“鄭和第二”的中國人度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也是董浩云的老朋友顧毓銹呼吁世人,“為這個獨特的創業者寫傳記”,把他的事跡留下來。是的,中國1000年,世界1000年只出了一個鄭和,“過了500年-1000年后,還只有董浩云一個人。他是一個獨特的創業者!”

 

考察寧波幫的成功奧秘,極其重視“人才方略”是一個很大原因,包括知人、識人、用人。而作為家族企業來說,首屈一指的是如何培養教育子女。在這個方面,董浩云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

 

    香港回歸后,有媒體稱董浩云去世后不但“留給世界一個最大的商船聯合體,也留給香港一位最高領導人——他的長子董建華”。更有人打了一個比喻,說:“董建華是董浩云精心雕琢的一顆明珠。”

 

    這當然只是一句戲言,但董浩云的深謀遠慮,他的教子有方,在長子董建華的培養上的確可見一斑。換言之,在董建華的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董浩云的影子,一曰“目光遠大”,二曰“充滿理想”。其次,董浩云從小就刻意培養他吃苦耐勞、堅韌執著、忍辱負重,在日后應對家族企業的傾覆顛危,及担任特首后處理香港繁復困難的局面中,那種自強不息的品格都表現得十分明顯。當有人稱贊董建華“笑罵由人”,他的太太趙洪娉立時淚流滿面,因為夫君這個特首當得有多辛苦、有多委屈,惟有她“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啊!

 

    董建華是家中長子,董浩云一直對他寄予莫大希望。在洋洋百萬言的《董浩云日記》中,提到董建華達千余次之多。顧國敏在《我的姐夫董浩云》中寫道:“長子建華1937年在上海克美醫院出世,那時中日之戰剛剛爆發,局勢動蕩,而顧麗真在生育過程中,因為難產的關系,要進行手術,為時一日一夜,但浩云留在天津工作,海陸交通都不通,未能回上海陪伴妻子左右。”董浩云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上帝賜予他生命,希望他發揚光大”。董建華2歲時,董浩云在兒子的黑白照上題字:“笑迎著大時代來臨。”一個“笑”字,一個“大時代”,說得是那么傳神,那么到位!正如日后董建華留給人的深刻印象,那樣一副銀發平頭,溫良敦厚的笑臉,在各種場合總是顯得那么精神煥發。董浩云大概也預計到,他這個滿臉福相的兒子日后免不了要吃苦,所以如長女董建平所說:“父親很早的時候便栽培董建華接管家族生意,所以對他特別嚴格。在我們5個兄妹中,除董建華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貴族學校讀書,惟獨大哥要入讀中文中學,為的是學好中文。”

 

    董家1947年從上海移居香港,董浩云立即把年僅10歲、一句廣東話也聽不懂的董建華送進寄宿學校。這段歲月,董建華每一憶及,仍不免感慨系之。第一天早上醒來,與睡在鄰鋪的同學打招呼“早,儂好”,對方卻是一通嘰里咕嚕。董建華就從那一天開始學廣東話,盡管很難,用廣東話背書時常遭同學嘲笑。董建華在這里還學到一個特殊的本事,“當時吃飯一桌10個人,四菜一湯,只有快你才能吃得飽。我到今日,吃東西仍吃得很快”。

 

    到了董建華17歲,董浩云又做出了一個不近情理的決定:把董建華送到英國讀書。并且嚴命:“不考上大學不準回家”。1954年7月31日董建華搭英國輪船公司“廣州”輪赴英倫求學,同行者有他的中學同學、同鄉李惠利先生之子李厚富。董浩云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建華兒初次出門,遠涉重洋,前往求學,希望勿如一般‘少爺出洋’而不求上進也。”送別之日,正好董浩云自己撰寫的《中國遠洋航業與中國航運公司》及《二十五年來中國航運事業之回顧》脫稿印就,于是在書上寫上卷頭語“從父親舊的回憶里能給您多少新的啟示?”送給他,并“勉其好自為之”,足見其對兒子寄望之殷。

 

    董建華回憶說:“我那時英文不是太好,只會說‘Yes’、‘No’還有一句‘How are you’。不過人是逼出來的,一到那邊寄宿學校,很快就學會了。”

     董建華19歲考入英國利物浦大學機械系,此時正值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董浩云的船隊得到了迅猛擴張,成為擁有億萬資產的世界級船王,在旁人的眼里董建華也隨之成為一名世界級的富家子弟。當時在歐美留學的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級轎車、比出手闊綽、比穿著時髦,而董浩云則要求董建華過簡樸的生活,把心思用在學習上。董浩云雖然貴為“世界船王”,但對子女一直堅持平民化教育。“父親教育我們做人應該吃苦耐勞。小時候家中雖有私家車,但父親不讓坐,要我們乘巴士。”董建華在英國留學6年間,父親雖然每個月匯錢來,但數量不多,還要自己打工掙錢。比如去煤氣公司、發電廠鏟煤,也找些對自己學工程有幫助的工作,既能賺點錢,也有助于自己的學業。對當時的情景,董建華終生不忘:“我念大學時住宿費每周3鎊10先令;中午我在外面吃一餐半克朗,兩塊六左右,當時已是很節儉。”董建華自言自己十多歲時開始迷上香港足球,最愛南華;到英國利物浦讀書后,自然迷上利物浦足球隊。“不過,那時入場看球賽價錢頗貴,因此很少入場”???原來,船王之子竟然也會缺錢看球賽!

 

    董浩云對子女要求之嚴,對其他子女也一樣。在1953年5月26日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晚,往沈家楨兄家晚餐……沈家數孩頑皮極矣,父母不加干涉。憶我女建平曾告其母,沈家父母之愛其子女,怪我管理與待子女太嚴,觀乎沈兄之態度,信然。但我不敢勾(茍)同。感而志此,愿他日我妻與建平等兒女讀此節后,有所討論也。”難怪日后董建平在出版父親的日記時,每讀到這一段,總不免“強忍眼淚”。

 

    1960年董建華大學畢業,旁人都認為董浩云肯定會安排兒子去美國繼續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運王國執掌要職。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董浩云卻要董建華到美國去打工到通用汽車公司最基層去當一名普通職員。董浩云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據說當時父子之間有過這樣一段談話,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小華,你能明白我為什么要讓你進‘通用’嗎?”

 

    董建華回答:“我明白,因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其總裁阿爾弗德雷?斯隆創立的現代企業管理原則,我想也肯定適用于我們這個國際型的航運企業。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學許多東西。”

 

    董浩云滿意地點點頭,但又說:“小華,我并不懷疑你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夠。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須自己主動去找苦吃,磨練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的挑戰,所以你必須全面鍛煉自己,從最底層做起。只有先當一名普通的職員,你才會明白日后應該怎樣對待你下面的職員,你才能充分考慮學習別人的經驗,為將來開創新的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董建華聽從父親的安排,在美國勤勤懇懇干了4年后,于1965年方始進入董氏家族設在紐約的分公司工作。在此期間,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他擠時間攻讀了工商管理碩士課程。1969年返港,致力于幫助父親拓展航運業務。1977年,董建華出任“東方海外”和金山輪船公司主席和行政總裁;1978年父親退休后,董建華正式執掌父業。

 

    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因心臟病遽然去世,隨之一場滅頂之災襲向董氏航運集團。但見董建華沉著應對,“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1991年東方海外終于轉虧為盈,2005年截至3月3日董氏家族持有股份市值約134.6億港元。

 

    董浩云地下有知,當欣欣然撫掌而笑。因為這一切都像是他生前一步步安排下的大棋局!


網載 2012-08-14 23:31:37

[新一篇] 董浩雲的東方海外

[舊一篇] 藥業先驅項松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