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從女媧寫到鄧小平 ——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華史》致讀者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一、我
2012年2月8日,我成為一個六十五歲的中國男人。
這一天天氣很好。
這一天我在北京。
農歷正月十五剛剛過去,空氣中還彌漫著鞭炮、餃子和湯圓的味道。按照傳統習俗,元宵節后,中國人的年才算是過完了。意猶未盡的天神地祇人鬼將重返上界,繼續看守和看護著我們。活著的人則開始世俗的忙碌,朝九晚五或東奔西走,埋頭苦干或醉生夢死,并把這些稱之為生活。
一切如常,并沒有異象和變故。
然而我,卻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懷疑是因為聽到了一首新疆民歌。歌詞大意是:不管多少匹馬拉車,趕車的只有一個,我們都是車上的行李。
我,真是車上的行李嗎?
如果是,那么,這輛車叫什么,趕車的是誰,他要到哪里去?
或許,這問題不想也罷!人到世間來,沒誰帶著導航儀。作為被造物主安排的一次旅行,人生路要怎么走,究竟會奔向何方,大約只有天知道。何況就算弄清了定位又怎樣?北緯45東經36之類,也就搜救時有點意義。
那么身份證呢?身份證總要的吧?
當然要,而且有,Chinese就是。
是的,華人。
但,為什么是Chinese,還“當然就是”?是因為國籍嗎?否。一個薩克遜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或者班圖人,即便加入了中國國籍,我們也把他當“老外”。相反,一個中國人,即便移民海外,改變國籍,也仍然是“華人”。
那么,是因為種族嗎?也不是。從上古的“夏族”,到春秋的“華族”,再到后來的“漢族”,以及“中華民族”,我們一直在混血。今天的華人,不乏狄、氐、突厥、鮮卑,甚至馬來和歐羅巴人的后裔。他們既非“炎黃子孫”,也不是“龍的傳人”,但沒人懷疑他們是Chinese。
我不知道其他族群和族裔有沒有這個問題,也不知道其他同胞想沒想過這件事,反正我是鬧不明白。我甚至千萬次地問:當我自豪地宣稱自己是華人時,除了黃皮膚、黑頭發和黑眼睛,還有什么標志性的東西嗎?
好像沒有。何況我的眼珠還不是黑的。
那么,憑什么我是Chinese?

二、中華

界定Chinese的,是文化與文明。
這一點,我們的祖先說得十分明確。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這樣的觀點:夷狄行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行夷狄則夷狄之。也就是說,只要認同華夏文明,就是“中國人”。反之,哪怕你原本是華夏族,也只能看作“野蠻人”。
文化和文明,遠比種族重要。
但,什么是中華文化?什么是中華文明?誰能一言以蔽之?
中華本身就是謎。
沒有比這個文明延續時間更長的了。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煙消云散,同齡人克里特、哈拉巴、奧爾梅克相繼作古,就連后來人希臘、羅馬、波斯、拜占庭、瑪雅也都紛紛退場。只有中華文明,從二里頭遺址算起,三千七百年不中斷。即便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也是“中華帝國”,認同的也是“中華文化”。不像印度,多元多變多種族,從來不曾形成過統一而持久的“印度文明”。最后就連他們的發祥地印度河流域,也變成了伊斯蘭的勢力范圍。
卓然特立的,是中華文明。
奇怪,為什么只有我們民族,才不但能夠建立,還長期維持著一個巨大的文明圈?為什么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匈奴、突厥、鮮卑、女真,一次次鐵蹄踏遍,一次次水漫金山,卻每次都是大水沖了龍王廟,五胡亂華到頭來變成五湖四海?為什么這樣一種強大的文明,在西方的凌厲攻勢下卻只有招架之功?在未來歲月里,它還能再次雄起,震撼世界,影響全球嗎?
我不知道。但,這里面必有奧秘,必有玄機。
問人先問己。我曾反躬自問: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女媧造的,何以證明身上流著炎黃的血?周公孔子怎樣影響著我的言行,漢唐雄風又如何塑造了我的魂魄?我的祖先到底跟我說了些什么,便從此烙上了中國印,有了不可改變的中國心?他們說的話,我能原原本本復述出來,清清楚楚告訴別人嗎?
好像不能。我甚至不知道祖先烙下的中國印到底長什么樣,又烙在哪里。因此,我困惑,猶豫,焦慮,自卑地覺得來歷不明。
應該尋找答案。
為自己,也為有興趣的人。
 
三、中華史

答案,也許就在歷史中。
這事看起來并不難。眾所周知,我們曾經是最重視歷史,也最有歷史感的民族。然而當真自省,卻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歷史,不但知之甚少,而且相當隔膜。夏商周是王朝嗎?先秦諸子都是誰?魏晉風度長什么樣?盛唐之音你聽見過嗎?他們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問誰誰都知道,又都說不清楚。
歷史跟我們,連隔壁家的大叔大媽都不如。
原因也很簡單。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譜”;以史為鑒,是為了讓統治者和幫忙的“知興替,明得失”;資治通鑒,則是“可供統治借鑒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于是,與統治無關的史料,自然是視而不見;與王道無關的思想,也自然只字不提。不提倒也不是故意屏蔽,而是根本就不可能有那樣的研究。
那么請問,你還能指望他對自己的文明有所解讀和反思嗎?
沒有反思,就只有教條。各類“中國式教科書”,包括《三字經》之類的“通俗讀物”,《三國演義》之類的“偽歷史書”,都只有說教,沒有說理,只有灌輸,沒有探尋。區別僅僅在于,文字表達好一點的,寓教于樂;差一些的,味同嚼蠟。但共同特點,是全都或多或少添加了“三聚氰胺”,這就是所謂“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是不容置疑的。即便要解惑,也不是王道有問題,而是自己不明白,這才要有人來解。顯然,這樣的惑,是迷惑,不是困惑,更不是疑惑。
沒有懷疑,豈能好奇?
對自己不再好奇的,對別人也多半沒有興趣。因此,汗牛充棟的各類中國史,大多沒有全球視野和現代史觀,也難得與其他文明相比較。于是我們想不到,華盛頓去世,是在乾隆讓出皇位的第二年;英王簽署自由大憲章時,金中都(北京)被蒙古軍隊攻破;穆罕默德進入麥加那年,唐玄奘正走在西行路上;而羅馬人修建羅馬大道時,我們在修萬里長城。
結果,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則畫地為牢,固步自封。
事實上,面對自己的歷史,我們不但不是親歷者,也不是參與者,甚至算不上旁觀和遠眺。于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也很難明確無誤地回答,什么是“中華根”,什么是“中華夢”,什么是“中華魂”。
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書;有什么樣的書,也就會有什么樣的人。因此,必須重寫中華史,還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四、易中天中華史

2012年3月,《易中天中華史》方案啟動,策劃和預備期長達一年。在此期間,我對外宣布“休假式治療”,實際專一寫作本書。它的出版,則是一個“五年計劃”。我們的設想,是從2013年5月起,每季兩卷與讀者見面,至2018年出齊三十六卷。那時,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正是“十八歲的哥哥”。
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華史》分為六部,每部六卷。第一部《中華根》,先秦;第六部《大變局》,近現代。也就是說,從女媧一直寫到鄧小平。
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建立文化系統,找到人生坐標,實現身份認同。我希望通過五年的努力,能夠弄清楚這些問題:什么是中華?什么是中華文明?為什么只有Chinese的文明,能夠直接從原始社會誕生,還三千七百年不中斷?三千七百年不斷發展壯大的偉大民族,能否在今天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卓越貢獻?
這就不能只寫知道的,更要寫“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它的結構,應該像維吾爾族的坎兒井,地底下渠水相通,地面上若干井口。井口的選擇有三個原則:斷裂帶、關注點、價值觀。斷裂帶,就是歷史的轉折關頭,比如啟廢禪讓、西周封建、秦滅六國、辛亥革命。關注點,就是讀者熟悉或關心的部分,比如春秋爭霸、商鞅變法、楚漢戰爭、獨尊儒術。但無論哪種,都要能夠體現價值觀。不面面俱到,更不求全責備。
寫作的方法,是“走格子”。這是從迪弗的《石猴子》那里學來的,原本是一種收集證據的刑偵手段,卻正好用來破譯中華文明的“達芬奇密碼”。使用的證據,是文獻、文物、文字。文獻盡可能采用正史和學術界公認的可靠典籍,更以文物和文字為據。因為文物不會撒謊,甲骨文和金文更是銅證如山。
至于全書的主題,則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

這樣的主題,我相信諸位是有興趣的。因為諸位跟我一樣,并不想稀里糊涂做車上的行李。我們更愿意自己騎著馬甚至步行去探險,哪怕山高路遠,哪怕雨打風吹,哪怕前途莫測,哪怕險象環生。
那就出發!
然后,在歷史的深處相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華史》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國家》將于5月16日在北京首發,敬請關注!



注:主頁君不是易中天先生的粉絲,也不為推薦他的書。只是內心被觸動,有同感,按照他的計劃這書就像流水線上的產品,我們暫且不論書的價值,但是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長時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巔的中華民族(以漢族為杰出代表),我相信這不單單造物主的眷顧,還有我們民族自身的品格,不要說什么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而要發自內心的問,向歷史去尋找答案!


易中天 2013-06-23 12:39:27

[新一篇] 新青年易中天 六十六,非不壽

[舊一篇] 陳丹青:溫良恭儉讓的臺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