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如何看待當前盛行的“經濟悲觀論”?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一個發展中國家,高速的經濟增長靠的是什么?靠的并不是過去的發展怎么樣,而是跟發達國家的產業基數差距還有多大,靠的是后發優勢還有多大。

新常態下經濟熱點問題辨析

作者 | 林毅夫

作者介紹:林毅夫,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于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

如何看待增速下行引起的“經濟悲觀論”?

中國經過36年的高速增長以后,有沒有可能繼續保持?新常態提出中高速的增長是7%左右。這也是我們提出的增長目標。然而對這個問題,國內還有不少學者感到非常悲觀。

悲觀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已經保持了36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長,其他發展比較快速的國家,一般在8%到10%的增長維持20年,20年以后發展速度降到7%或者更低,甚至5%。因此有一些學者認為,我們沒辦法維持,我們沒辦法違反歷史規律。現在已經是36年的高速增長了,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速度掉到5%以下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說法好像也有一些佐證。因為2010年以后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確實在下降,到今年一季度7%,而且下行壓力很大。

然而,一個發展中國家,高速的經濟增長靠的是什么?靠的并不是過去的發展怎么樣,而是跟發達國家的產業基數差距還有多大,靠的是后發優勢還有多大。我覺得要看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最好的方式,是比較這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水平跟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的差距。


發展中國家人均GDP比較低,代表它的技術跟產業水平比較低。發達國家的人均GDP的水平高,代表它的產業和技術水平高。這是發展中國家真正快速增長機制的依據,因此要判斷中國未來有多少年的快速增長,最重要的是判斷我們的后發優勢。在經歷了36年以后,我認為這個后發優勢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我們目前的增長潛力在哪里?

一個植物能長高長大,是由它的基因決定的,但也決定于外部的氣候條件好不好,決定于土地和陽光。如果外部條件不好,或者吸收陽光不夠,即使有基因的增長潛力,它也不一定能夠實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要把8%的增長潛力發揮出來,要看我們的內部和外部條件是不是具備。

首先是外部條件。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從美國開始爆發,然后到歐洲、日本,到全世界。發達國家還沒有完全從2008年的那場危機中出來。所以他們的經濟增長率都是慢的,有的時候是3%。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經濟增長慢,我們的出口增長就更慢。以去年為例,去年我們的對外貿易的增長目標是7.1%,但是去年實際實現的是3.4%。今年一季度是一樣的,我們對外貿易增長目標是6%,實現了4.7%,這樣會影響到我們的后發優勢。展望未來,發達國家很可能跟日本一樣,有長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平穩。所以我國的經濟增長,外需這一塊就不可能像過去那么高速增長。

從內部條件來說,實現我們增長的一個前提是靠內需,內需一塊是投資,一塊是消費。從投資來講,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即使是現在有很多產能過剩,但是我們還可以產業升級,在產業升級的過程當中還可以利用后發優勢。所以好的投資是極其重要的指標。不僅產業上面可以有投資,基礎設施也是一樣的。即使過去我們在基礎設施上投資相對多,但是過去做的基礎設施一般是外部的連接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的投資,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還有飛機場。但是我們城市內的基礎設施還是要一定布局的。就連北京作為全國的首都,下場雨有的地方就會面臨排澇的困難,這說明我們的地下管網還是不足,這方面的投資就會拉動經濟。另外現在我們環境改善也要投資,城市化也得靠投資。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挖掘增長潛力,當外需相對不足的時候,我們要從內需來看。這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跟其他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發達國家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本身很難找到投資機會,因為他的產業已經在全世界領先。我們不一樣,我們的產業升級潛力還很大。同時,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已經完善了,即使對老舊的基礎設施的投資,跟我們沒有基礎設施的回報率是不一樣的。最后,發達國家環境普遍好,它們的城市化也已經完成了。所以發達國家在面臨經濟下行的時候,經常很難找到投資。


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當我們的經濟下行到一個程度以后,利用我們跟發達國家不同的機會來拉動增長是可行的。政府可以利用相對優越的財政狀況,進行一些反周期的干預,社會投資和民間投資就會被撬動。有投資就能夠創造就業,就業增高了,收入水平就增高了,消費就增加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相信我們完全有可能在今年以及在未來五年或更長的時間,去充分挖掘這8%的增長潛力。即使在外部條件相對不好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保持7%左右的增長。這在全世界仍然是高速增長。

環境問題是增長過快引起的嗎?

環境惡化,霧霾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這是事實,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對癥下藥。對于環境惡化的問題,前一段時間有一種看法認為環境惡化是由于我們發展太快了。但是這種看法我覺得并不完全正確,它跟發展有關,但不是因為我們發展太快。

我看過一個比較,在1978年的時候我們的人均收入是155美元,印度是209美元,所以在1979年的時候印度的發展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我們高35%,我們是它的三分之二。經過這36年的發展,我們現在的人均收入超過7500美元,而印度只有1600美元,它連我們的四分之一都沒達到。也就是在過去這36年,我們平均每年的增長是9.7%,印度的增長還不到1%。但是,從2012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數字,印度霧霾跟環境污染問題比我們還嚴重。從這個比較來看,確實在我們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加重了環境的問題,但不能說是跟我們發展快速有關。

實際上為什么我們在快速發展過程當中出現這些問題?我想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我們發展的階段有關。因為我們現在是中等收入國家,我們的經濟是以制造業為主的。我們知道低收入國家是以農業為主的,以農業為主,跟制造業為主的差異是什么?制造業的排放比農業高。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當它的經濟是在以制造業為主的時候,環境問題都比較嚴重。老工業化國家,像英國、德國、美國,在我們這個發展階段的時候,它們也是比較嚴重的。新工業化國家中,日本也是,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也是這樣,這跟發展階段有關系。第二,雪上加霜。我們中國跟印度一樣,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這個能源比石油污染更加嚴重。第三,跟各個地方政府的環境執法不嚴有關。按照我們國家的環保政策,任何企業在投資建廠的時候都應該有各種環保設備。但是這個環保設備要開動是需要花費成本的,因此有的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想不開就不開。這樣就造成了我們的環境問題更加嚴重。

那么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短期來講應該增強環境治理。從中期來講的話,應該多使用一些清潔能源。但這些措施是緩解環境問題,并不是根本解決環境問題。如果要根本解決環境問題,我想最重要的是趕快進入到發達國家的階段。如果我們進入到發達國家的階段,我們的產業就會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服務業能源使用率低,排放減少,環境的壓力就會小。而且當我們進入到高收入階段以后,解決環境問題的力度就自然高了。

所以我認為,過去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之所以嚴重是因為我們發展過快造成的,這個看法不正確。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就得讓我們的發展快速減緩,而這只會讓我們的環境更加嚴重。總的來說,環境問題會伴隨我們很久,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除了執法的問題,以及多使用清潔能源的問題,釜底抽薪的辦法,是要保持比較快速的增長,讓我們能夠比較快地進入到以服務業為主的高收入階段。

本文選自北京日報,轉載請注明來源



騰訊思享會 林毅夫 2015-08-23 08:50:29

[新一篇] 潘綏銘:中國社會的“性之變”與“性恐慌”

[舊一篇] 一個海歸的悲哀:中國人學英語已經學瘋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