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歷史在於個人解讀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我們每個人思考的時候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框架,你可能認為像黑客帝國那樣,你身處框架之中,沒有感覺到框架的存在。

2015年1月6日,由騰訊網與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聯合主辦的騰訊商報「華文好書」評選活動揭曉出爐,並在京舉辦頒獎盛典。

劉仲敬憑藉《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獲2015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其獲獎理由:這是一本爭議之書。從夏商周三代談到清朝結束前夜,以"經"與"史"為角度,將中國歷史敘事自然納入當下的世界文明體系中。作者用他對歷史驚人的想像和洞察,酣暢淋漓的細節勾畫,給讀者提供了攀登未來世界的梯子。以下為劉仲敬與解璽璋現場對話實錄:

解璽璋:您好,我是您的粉絲,我讀過您的《民國記事本末》。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對我特別有幫助。但是不是很好讀,比較難讀,進入的比較慢。我後來考慮這是什麼問題?您在敘述當中製作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我不知道您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製造的陌生化效果。我看您有一種很獨特的概念,不是一般的人習慣的歷史。這是您的策略嗎?

劉仲敬:不是策略,語言和框架是比內容更多的東西。你在提出問題以前,提出問題的方式本身就已經隱含著事件的框架,這個框架內已經把你絕大部分視野限制住了。視野這一步發生的事情是細枝末節,你要呈現什麼樣的框架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個人思考的時候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框架,你可能認為像黑客帝國那樣,你身處框架之中,沒有感覺到框架的存在。框架像空氣一樣,你只有把它詳細化才能看到框架,只有你發現在大氣層之外還有一塊沒有發現的東西,這個時候才會發現你生活在大氣層,你才會認識到大氣層的所在。你身在原來的框架之中,感覺不到框架的存在性。

在某一個邊界之外,你發現它解釋很困難,你必須打破原來的框架,尋找新的框架。這個東西應該像哥白尼體系,或者像愛因斯坦體系取代牛頓體系一樣,不但能夠解釋原來體系當中存在的東西,而且能夠解釋原來體系解釋不了,或者根本看不見的東西,這是為了製造新的體系,你就必須使用新的語言,使用新的體系。

解璽璋:您這個書名《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根據您的說法,歷史建構是通過發現異己來實現您所建構的框架。這個異己從敘事角度是您所見的,而不是周人眼中的異己?

劉仲敬:不是異己,是不可解釋的現象。嚴格來說,世界整體是我們完全認識不了的。你總會用各式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其實各種解釋體系都不是能夠完全認識世界的。但是人總是想要發現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東西,使你能夠解釋世界。因此你不斷的發現一些範式。驅動範式革命的主要動機就是你破解原有的範式,衝破原有的範式。所以說,範式革命開始以後,原有的手段都必須改掉,如果改不掉的話,原來解釋不了的東西仍然解釋不了。

我要打破的範式,像大家通常設想的那樣,按照一個國家,或者是以中國為單位的歷史解釋,這些事情都有道理,在某一個局部上都是可以解釋的。但是放大到某種程度上,要解釋動態的歷史就是不可能的了。因為,我所要採取的框架是一種歷史生態系統的框架。在這個框架當中起作用的不是某些具體的實體,既不是古代的朝代,也不是現在常用的國家。而是比國家更大,比朝代更大,比國家更小,比朝代更小的系統。形成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比它組成系統的任何一個實力都大得多,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原始方法解釋不了的現象。

我們注意到古代史進入到近代的時候,就是不斷的解釋。因為按照古代史學的說法,24史,以朝代去解釋,然後到近代裡面,很多無法解釋的東西。這是我們都知道梁啓超出現的,他說他要打破原有的史學,他扭曲了很多東西,因此他要有新的解釋方法。他創造了國家民族單位的解釋體系,這個體系也是有它的史料。他還必須做一個新的範式改變。利用一種生態系統式的複雜系統觀,把我原來的解釋解釋進去,更重要的是要把原來國家、朝代的比較僵硬的單位,體現出來更多層次的互動關係體現出來。

解璽璋:您的歷史建構、框架是您根據您所觀察到的對象物來建構起來的?我們原來所說的信史存在不存在,因為這個原來是從您主觀的視角進入的歷史敘事,這個跟我們所追求的,歷史的客觀性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劉仲敬:信史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客觀的。涉及到體系就不可能客觀,解釋的方法不同就完全不一樣,石墨和金剛石是一種東西,都是炭組成的,但是同樣的炭組織方式不同,就造成不同的東西,有昂貴的金剛石,也有石墨。組織的方式不一樣,組成的東西也不一樣,即使是基本的原料,在歷史方面也不一定是完全客觀的。到一個具體的層面你會發現,最終採信或者不採信的問題,都要歸結為你事先的解釋框架。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在基因測試技術以前,你用什麼辦法證明我們的兒子就是我們的兒子。比如說大家都相信他是國王的孩子,或者為什麼不相信他是國王的兒子,歸根結底是一個信任的問題,有些人說的話是可信的,在可信的基礎上疊加起來的信任。有些人是不可信的,不可信的原因也不是純粹主觀和客觀的,而是要看事實和敘述的方式,以至於跟解釋者解釋框架。用這種方法衡量可靠不可靠都不可能是絕對的。


2013-07-23 10:23:47

[新一篇] 劉仲敬:歷史并不是世界的真實體現

[舊一篇] 《從華夏到中國》:搭建歷史的認知圖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