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和歷史開的玩笑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時下,新版《三國》正在熱播,一時間,暗淡的刀光劍影復又出現在眼前,遠去的鼓角爭鳴又重新回蕩在耳畔。當億萬觀眾在享受新版《三國》帶來的強大視覺沖擊時,千萬不要忘記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實際上是“七分實三分虛。”史實版的“三國”與演義版的“三國”大有出入。

  草船借箭孫權功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表現諸葛亮智勇雙全的一個精彩鏡頭。“草船借箭”歷史上確有其事,只是借箭的主角并非諸葛亮,而是東吳的孫權。史載,公元213年曹操平定關中后,引大軍南下攻打孫吳。孫權領兵抗敵于濡須口。一次,孫權乘坐戰船偷察曹營水寨,結果引來曹軍萬箭齊發。孫權的戰船兩邊都射滿了箭,等受箭差不多時,孫權才下令收兵回營。曹操事后對孫權“借箭”之舉深為感佩,于是留下了千古名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堅溫酒斬華雄

  《三國演義》第五回這樣描述:“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關羽武藝高強、藐視群雄的性格和特點躍然紙上。不過,歷史上,這出精彩之戲的主角并非關羽,而是江東猛將孫堅。《三國志 吳書 孫堅傳》中載:“堅復相收兵,合戰于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關云長奪人之功矣!

  孔明未設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孔明巧設空城計而退走司馬懿,成為歷史上戰爭謀略的經典范例。然而,真正設此千古名計的人并不是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三國志 蜀 關張馬黃趙傳》中記載:“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沔陽長張翼在云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墜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 子龍一身是膽也! ”文聘在石陽被孫權所圍時,也是急中生智,城門大敞,他自己則大搖大擺回家睡大覺去了!結果孫權在城外猶豫良久,最終還是沒敢進城,引軍而退。此二人趙云和文聘)的空城計若是以演義的形式寫出來,相信并不比孔明的空城計遜色。

  關羽不曾走單騎

  《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河北尋兄、古城相會,使關羽威震華夏。而事實上,關羽“千里走單騎”純系子烏虛有。《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與袁紹相拒于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劉備奉袁紹之命到許都南面的汝南郡平叛時,關羽聞訊離曹尋兄。汝南郡在南,河北在北,關羽如何南轅北轍去河北尋兄劉備呢?顯然與史實不符,自然,也就不會發生“過五關斬六將”一系列驚天動地的事了。

  魯肅單刀去赴會

  “好江風,將這輕舟催送,波翻浪涌,添幾分壯志豪情。龍潭虎穴何足懼,劍戟叢中久鏖兵。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銘記。義不負心泰山重,忠不顧死何言輕。桃園金蘭誓,弟兄山海盟。早把這九尺身軀青龍偃月,付與蒼生!”一曲《單刀赴會》,唱得氣勢豪邁,令人熱血沸騰!不過,歷史上,單刀赴會的真正主角并不是關羽而是魯肅。《三國志 吳書 魯肅傳》中載,“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羽曰 ”而且,魯肅也并不像小說里寫得那般懦弱,而是“為人方嚴,寡于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齊,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以至于“周瑜之后,肅為之冠。”

  劉備發狠鞭督郵

  《三國演義》中曾有張飛怒打督郵一節。不過真正打人者不是張飛而是劉備。《三國志 先主傳》中載:“先主(指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三國演義》之所以那樣寫,大概是為了突出張飛的魯莽性格。

  此外,《三國演義》中還存在很多與史實有出入之處,如:關羽的兵刃非青龍偃月刀而是長矛;刮骨療傷非華佗;指揮火燒博望坡的主角非諸葛亮而是劉備;劉琮獻出荊州后并未被殺,而是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桃園結義,關羽比劉備大一歲 因此,不能把《三國演義》當成史實來讀,這也是《三國演義》取名“演義”的原因之一吧。 


編者 2010-07-15 08:32:58

[新一篇] 北京晚報:三國倡導的“義”文化,今日在何方?

[舊一篇] 三國時期的江東二喬究竟有多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