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4)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作戰第二(4)
    上面這段話,我們應該做一點解釋。我們先談《孫子》的車制和乘法。這里提到兩種戰車。“馳車”一詞,古書少見,似乎只見于《管子·七臣七主》、《孫子》佚文(《通典》卷一五九引“吳王孫武九地問”佚文)和《吳子·勵士》。從字面含義看,是一種比較輕便,利于馳擊的戰車。“革車”,古書多見,《左傳》、《公羊傳》、《周禮》、《禮記》、《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很多古書都有這個詞。漢唐舊注,都說革車是兵車,這點不會錯。如據孟子說,武王克商,就是用這種車(《孟子·盡心下》)。從字面含義看,革車可能是一種蒙皮的戰車。如郭璞就認為革車是皮軒,即一種蒙虎皮的戰車(《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集解引)。這兩種戰車,革車的名稱更古老,當是本來意義上的戰車,但漢代已不大聽說,宋以來的革車是復古之作,與此無關。馳車是長轂車,是改進過的新型戰車。馳車輕便,利于攻;革車笨重,利于守,各有各的用途。
    這段話,曹注的解釋并不對。他注這一段,影宋本《魏武帝注》和宋本《十一家注》不同,古書引用也不同,有些錯字,我在《〈孫子〉古本研究》中做過整理。他說,馳車是輕車,革車是重車。如果前者是輕型戰車,后者是重型戰車,這個說法可以接受。但他說的不是這個意思。他的說法,是出自《司馬法》,不是今本,而是佚文。他是把馳車當《司馬法》的“輕車”,革車當《司馬法》的“重車”。“輕車”,古書多見,例如《左傳》、《周禮》、《管子》、《司馬法》、《六韜》都有這個詞,《孫子·行軍》和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也有,漢代或更晚,還在用。重車,是輜車,也簡稱輜或重。輜車、輜重或輜、重,古書也多見,漢代或更晚,還在用。我們不應忽略的是,《司馬法》的車,輕車是戰車,重車是輜重車,后者也叫“輜輦”(簡稱“輦”,夏稱“余車”,殷稱“胡奴車”)。古書中的馳車、輕車、革車都是馬拉的戰車,用以載人;重車是牛拉的輜重車,用以載兵器、衣裝、糧秣。革車絕不是重車。
    中國古代的軍用車輛分兩大類。一類是馬車,一類是牛車。馬車,通常用四匹馬拉,四馬駕一乘,稱為一駟或一乘,只載人,不拉貨,跑得快。比如這里講的“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就都是馬拉的戰車。牛車,通常用一頭牛拉,專負重,不載人,走得慢。比如本篇下文的“丘牛大車”,就是后一種。前者叫小車,后者叫大車。《論語·為政》說“大車無,小車無”,包咸注:“大車,牛車。”“小車,駟馬車也。”邢昺疏:“云‘小車駟馬車’者,《考工記》兵車、田車、乘車也,皆駕駟馬,故曰駟馬車也。”駟馬車,不光是戰車。打獵的車,平常坐的車,也可以是駟馬車。古人服牛乘馬,把這兩種動物馴化,用它們駕車,什么時候才有,是考古學家熱衷的大問題,也是軍事史上的大問題。車的發明,關鍵是輪子。曳車,可以靠牛靠馬,或其他動物。牛的馴化在前,馬的馴化在后。牛車比馬車發明早。西語,一般的畜力車只叫cart,牛車是ox cart,用作戰車的馬車才叫chariot。馬車的重要性,是它的速度、機動性和沖擊力。它在軍事上的應用,太重要。馴化馬和馬車,最早是出現于中亞。戰車,西亞、埃及、希臘、羅馬都有。大家都有過車戰時代。騎兵的崛起是在后來。我國文獻,傳說薛人的祖先奚仲發明車,商人的祖先相土發明乘馬,王亥發明服牛(《世本·作篇》),時間都在夏代。但馬車,考古發現,目前最早,是商代晚期的車,更早的發現還沒有;牛車,情況不清楚(圖一九)。偃師商城發現過車轍,有人認為是馬車留下來的痕跡,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牛車,即輇車(用無輻木制車輪運行的車)留下來的上引王海城《中國馬車的起源》。。探討這一問題,有件銅器值得注意,即西周晚期的師同鼎。其銘文,是記周人和戎胡之間的戰斗。周方的軍官叫師同,他的繳獲物中,有兩種車:馬車和牛車。馬車叫“車馬”,牛車叫“大車”。這是馬車和牛車共用于戰爭的絕好例證。過去,我寫過一篇文章,就是討論這一銘文。
    下文“破車罷馬”是馬車,“丘牛大車”是牛車。
    古代戰車,一般都是四匹馬,三個人。但也有例外:一人、兩人或四人。普通兵車,左邊的人叫“車左”,執弓矢;中間的人叫“車御”,執轡;右邊的人叫“車右”,執戈矛。三人衣甲,稱“甲士”,甲士的頭子叫“甲首”。軍帥之車,車御在左;軍帥居中,執桴鼓;車右在右。這是車兵。車兵的泛稱是“士”。“士”還包括車下的7名甲士。甲士10人,包括帶甲的步兵。這種戰斗人員,都是貴族武士。還有一類步兵,一般叫“徒”。“徒”,本來是賤役之稱。他們隨甲士出征,主要是當牛倌馬夫,古人叫“廝徒”、“廝馭”、“徒御”,曹注叫“廝養”,現在叫飼養員。其他雜活也有分工,汲水打柴,曹注叫“樵汲”;燒火做飯,曹注叫“炊家子”,現在叫炊事員;保管被服,曹注叫“固守衣裝”。這些人是勤務人員,專干各種雜活,地位很低。“卒”是類似名稱,也是在兵車后面,給貴族跟班跑腿。他們也叫“步卒”、“徒卒”,偶爾還叫“徒兵”、“步兵”。
    “帶甲”是穿甲戴胄的車兵和步兵。甲,用來保護身體;胄,用來保護頭部。
    早期乘法,士徒混編,經常合稱,但士是士,徒是徒,完全是兩類。士是車兵(包括車上車下)和帶甲步兵。徒是甲士以外的隸屬步兵,不穿甲戴胄。后者沒有受過專門的軍事訓練,屬于“正卒”以外的“羨卒”,只是輔助性的戰斗人員和勤務人員,古書叫“白徒”(最近發表的上博楚簡《曹沫之陳》,其中也有這個詞)。春秋晚期,軍事變化帶來社會變化,徒卒數量激增,重要性上升,成為獨立的兵種,原來身份很低的人,也鯉魚翻身,成了正規士兵。這種士兵也穿甲戴胄,雖然還叫徒卒,性質已迥然不同。
    古書中的“徒”,基本含義是“步行也”,引申義是“步卒”、“步兵”,或“從車者”、“輦者”、“步挽輦車(輜重車)”;“卒”,與“衣”同源,其基本含義是“隸人給事者”,即徒隸。還有一種解釋是這種人的衣服(《說文解字·衣部》)。軍事學含義的“卒”與“徒”相似,不但可以當“步卒”、“從車者”講,還可連言,稱為“徒卒”。但“卒”和“徒”有一點不同,它還可指軍隊編制的單位。這種“卒”,一般釋為“眾”,有可能是“倅”的借字。“倅”是副貳之義,表示從屬關系,字亦作“萃”。國之副貳可稱“卒”,車之副貳可稱“卒”,人之副貳也可稱“卒”。“萃”有集聚之義,與“徒”訓眾相似。
 


李零 2013-08-21 15:28:00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3)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