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5)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作戰第二(5)
    古代乘法,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早期的十人制,一類是晚期的百人制。十人制是什伍之制:10人為什,5人為伍,一個什包括兩個伍。這種制度,用過很長時間,整個西周和春秋早期,可能主要是這種乘法。后來的軍制,什伍是最低兩級。百人制則是卒兩之制:100人為卒,25人為兩,一個卒包括四個兩。兩即輛的本字。后來的軍制,卒兩是高于什伍的兩級。《司馬法》佚文,有兩種乘法,一種是按井、通、成、終、同、封、畿的制度征發軍役,規定是“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這種制度,不計徒卒,只計甲士,屬于十人制。加上徒卒,也只有30人。這是比較古老的制度。另一種是按井、邑、丘、甸、縣、都的制度征發軍役,車分兩種,一種是“戎馬”駕的“輕車”,也叫“長轂”,屬于戰車;一種是“丘牛”駕的“重車”,屬于輜重車(參看《形》篇講義的最后一章)。輕車,配戰士75人,包括車上的甲士3人,車下的步卒72人;重車,配勤務人員25人,包括炊家子(炊事員)10人,固守衣裝(衣物保管員)5人,廝養(飼養員)5人、樵汲(打柴汲水的人)5人。如果光算戰斗人員,是75人制,加上勤務人員,則是百人制。百人制是比較新潮的制度。它的四個兩,怎么配戰車,參考曹操《新書》的佚文(詳下),估計是前后左右,每一面各一兩,直接作戰的三個兩,一個在戰車前,一個在戰車左,一個在戰車右;勤務人員的一個兩,是跟在輜重車的后面。
    曹注解釋此章,是引《司馬法》的十人制為說。他說,馳車是馬車,配戰斗人員(步兵)10人,勤務人員5人;革車是牛車,配勤務人員3人。我們用這個數字乘1000,只有18000人,遠不足10萬之數,顯然不對。但宋張預注引曹操《新書》有另一解釋,則是引《司馬法》的百人制為說。他把馳車叫攻車,革車叫守車,兩叫隊,說攻車的前、左、右,各有一隊,共75人;守車殿后,有25人。這個數字乘1000,可符10萬之數,比較合理。但上面說過,革車不是輜重車。如果不是輜重車,這里的“帶甲十萬”就應該是配2000輛。實際情況可能是,兩種戰車,馳車在前,革車在后,兩車前后各一兩,兩車左右各一兩,其中并不包括輜重車。輜重車是尾隨大部隊之后。齊國軍制,管仲制軍,有所謂“小戎”(《國語·齊語》、《管子·小匡》)。小戎是兵車的別名。這種小戎是50人,相當兩個兩。我懷疑,也有可能,這里的100人是兩輛戰車各50人,即一輛戰車配一小戎。
    “千里饋糧”,很遠,十萬人要吃飯,是大事。這是講軍隊開拔后的補給,屬于下文說的“遠輸”。下文所說“用兵之害”的頭一條,就是講這個問題。
    “內外之費”,“內”是國內,“外”是國外。包括以下所有的開支。
    “賓客之用”,“賓客”是外交使節。這里是指用于間諜和外交的巨大開支。兩者都是穿梭于內外。自古以來,外交和間諜就有不解之緣。這是第一項開支。
    “膠漆之材”,膠漆是修繕戰車、兵器之柄和弓弩的主要材料。這是第二項開支。
    “車甲之奉”,戰車和甲胄,要不斷補充。這是第三項開支。
    《考工記》講古代工藝,有5大類30個工種,其中三分之一,都與軍事直接有關。如屬于攻木之工的輪人、輿人、辀人、弓人、廬人、車人、梓人(辀人是多出來的),屬于攻金之工的冶氏、桃氏,屬于攻皮之工的函人,屬于刮摩之工的矢人。輪人、輿人、辀人、車人和制造戰車有關:輪人做車輪,輿人做車箱,辀人做車轅,車人負責整體組裝。冶氏、廬人和制造戈、殳、戟、矛有關:冶氏鑄其刃(銅刃),廬人制其柲(積竹為柄)。桃氏管鑄劍。弓人、冶氏、矢人、梓人和制造弓矢有關:弓人做弓,冶氏鑄矢,矢人負責對矢打磨加工,梓人做侯(侯即練習射箭的箭靶)。函人做皮甲。其中沒有提到胄和盾。
    古代工藝,戰車最復雜,“一器而工聚焉,車為多”。《司馬法》佚文說,古代的輜輦(輜重車)要攜帶斧、斤、鑿、梩(耜)、鋤、版、筑,就是為了修車和挖工事。
    “日費千金”,亦見《用間》篇,是講每日的開支。我計算過,當時的“千金”是374公斤重的銅。古人常以“千金”形容價值很高,如“一諾千金”,后人還把富貴人家的女孩稱為“千金”。這里是極言其多,不一定是精確數字。
    “然后十萬之師舉矣”,是講軍隊開拔,兵出于境。上一篇,《計》篇是講廟算。廟算是代表政府決策。計在廟堂上定了以后,下面的事是軍隊開拔,越過邊境,進入敵國。當時的戰爭,也和現代的帝國主義戰爭一樣,都是到別國去打仗。仗一定要到外國打,打仗是為了國家安全。《火攻》篇叫“安國全軍之道”。窮人的大問題是吃飯,富人的大問題是安全。美國最富,安全問題最大。它擁有12個航母戰斗群,700多個軍事基地,軍費占全球軍費總開支的47%。
    從內到外,從廟堂到戰場,一切戰略決策,都要投入戰斗,才見分曉。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計算。廟算,只是預算。賬要一筆一筆算。結算還在后面。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廟算之前,廟算之后,戰爭的準備,還有很多環節,此書沒有講,但我們要心里有數。
    廟算之前,最重要的,是古代的軍賦制度和演習訓練。前者即“算地出卒之法”。一個國家,它有多少地,打多少糧,養多少人,出多少兵,這是《形》篇還要談的問題。此章講出車出卒的制度,就和這個問題有關。古代作戰,主要靠陣法。所謂訓練,主要是借田獵演習陣法。田獵,是把野獸當假想敵。戰爭跟打獵有密切關系。獵人都是男人,戰爭也是男人干的事。這種訓練,古人叫“蒐狩”,也叫“大閱”或“校閱”。漢唐以來,也叫“校獵”。主要是讓士兵演練坐作進退,熟悉旌鼓旗幟和各種號令。今天,世界各國,甭管多先進,當兵的都要練“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和“正步走”,就是這類演習訓練的制度遺產和精神象征。《公羊傳》桓公六年記魯國大閱,何休注說,步兵訓練要每年一次,車兵訓練要三年一次,步兵、車兵演習協同作戰要五年一次。當時,訓練軍隊很費時間,沒有五年不行,孔子甚至說,要用七年(《論語·子路》)。可見,武備是時刻準備,長期準備。孔子說,用沒有訓練的軍隊打仗,等于讓士兵送死(同上)。
    廟算之后,比較重要的,是拜將授算和授甲授兵。出兵之前,還有祃祭和誓師。大家可以看一下《六韜·龍韜·立將》、《淮南子·兵略》,還有《太白陰經》的卷三《雜儀·授鉞》和卷七《祭文》。這里面,選將最重要。《計》篇“計利以聽”的“聽”,關鍵就是將。
    還有,廟算之前和廟算之后,都有伐交,即外交戰。外交很重要。伐交成功,弱國,可借他國之手,消弭戰禍;強國,可以通過打招呼,去其交援,聯合制裁,形成包圍,陷對手于孤立。戰國縱橫家,就是專門干這種事,《戰國策》就是專門講這種事。最近,美國的幾次戰爭,開戰前,都有穿梭外交。你一看政治家、外交家滿世界亂跑,到聯合國遞交提案和投票表決,就知道戰云密布,快要打仗了。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前,也都有外交活動。
 


李零 2013-08-21 15:28:13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4)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