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3)——“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0月11日

繼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轟轟烈烈的展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由英美兩國領導,涉及到法德等主要歐洲國家,其內容主要體現在通訊和交通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東西,比如電報、電話、汽車、內燃機、電動機、渦輪機、鐵路、收音機、電視機等,還有很多化工類和其它日常消費類產品,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總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的一段時期內,歐美各國的經濟、科技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了。

辛酉政變后,恭親王奕訢成為朝中的實力派,他終于得到機會來實現自己“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的政治抱負。在慈禧的支持下,奕訢“借師助剿”,借助歐美列強的軍事力量先后剿滅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和回民的造反,穩固了清朝的對內統治。同時,奕訢“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創并領導了“洋務運動”,通過學習西方,興辦新式軍事工業、民辦工業,創立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實現中國的自強和求富,使中國近代工業、教育開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清朝的這一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恭親王奕訢也獲得了“賢王”的美稱,洋務運動一直持續到19世紀90年代甲午戰爭之后。

1860年《北京條約》簽署后,清政府和歐美列強建立正式外交已經不可避免,于是,作為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鬼子六”奕訢向避難熱河的咸豐皇帝奏請設置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大臣由親王、軍機大臣等兼任,專門負責所有涉外事務,領域涉及商務、軍事、金融、教育等諸多方面,一直到1901年清政府實施“新政”時才改為外務部。辛酉政變后,奕訢掌管總理衙門,聘用西方人做海關稅務司,接納外國駐京使者并對外派遣清政府的駐外大使,還創立同文館培養了大批外交和翻譯人才。

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多與曾國藩有關,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大多是曾國藩的門生或部屬。在奕訢的支持下,曾國藩等人本著實業救國的態度,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開設了大量軍工廠、機器制造廠、船廠等;此外,在近代民用工業方面,他們也頗有建樹,如輪船招商、礦務、電報、紡織、冶鐵煉鋼等領域。還有一個值得單獨提出的就是整頓海防和籌建新式海軍,但這方面內容我打算放到后邊講甲午戰爭時再做介紹。

雖然起于同治時期的洋務運動的確對近代中國的改良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讓同治皇帝獨享“同治中興”的殊榮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同治朝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慈禧太后當政的。由于慈禧對權力的癡迷,加之清朝“嫡母高于生母”的祖宗家法,慈禧與同治的相處機會遠不如慈安多,兩人關系因此日趨冷淡,上次提到的“拖延大婚”和“同治選后”事件就是二人矛盾的一個體現。

客觀的說,慈禧不愿讓同治大婚并撤簾歸政,除了其自身“權力欲”的原因外,同治皇帝自身表現的糟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治皇帝從小就不愛學習,怕苦怕累,而慈禧則信奉“不打不成材”,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學好了沒有獎勵,但略有犯錯就要訓斥責打。長此以往,造成惡性循環,同治帝越來越厭學,最終發展到逃學蹺課,與宗室子弟到宮外放蕩的程度。慈禧和朝臣們對同治的“不靠譜”都看在眼里,所以當慈禧說“小皇帝尚未有獨理朝政的能力”而不愿撤簾歸政時,也就不會有過于激烈的反對聲音了。

本來同治帝出宮游蕩大不了也就是吃吃風味、看看雜耍之類的,但因為婚姻的不幸福,他最終開始巡幸花街柳巷。上次說到過,慈禧不滿意同治帝選阿魯特氏為皇后,因此婚后阿魯特氏和慈禧的關系非常不好,慈禧百般阻撓同治和阿魯特氏在一起。由于慈禧在政務和家庭上都干預同治帝,因此同治帝在親政后便以“給母親祝40大壽”為名下旨重修圓明園,讓慈禧到那里頤養天年,從自己眼前消失;慈禧本就貪圖享受,而且此事是兒子出面,自己不担罵名,況且即使搬出皇宮,也照樣能控制到皇帝,因此慈禧對此舉措十分滿意。然而,滿朝大臣卻是一片反對之聲,國家危急存亡之際,用錢之處甚多,怎能花在修園子上?就連恭親王奕訢也上奏反對,深深激怒了同治和慈禧。

不久,被惹惱的同治帝將奕訢父子降級、撤職、查辦,群臣因此向兩宮太后告狀,慈禧自知眾怒難犯,便斥責了皇帝,并表示要終止修園。同治帝怒火更盛,竟擬旨欲在朝會時將所有告狀的重臣統統撤職;節骨眼上,兩宮太后出現,慈禧大罵同治,又將奕訢父子官復原職,算是平息了眾怒,不過同治帝的帝皇權威卻因此掃地,建立起的反倒是慈禧的威嚴了。

從此同治皇帝破罐子破摔,在宮內就折騰宮女,在宮外則尋花問柳。因為怕被有同樣愛好的王公大臣們撞上,同治不去“高級場所”,專門去京郊下三爛的紅燈區,與那些連尋常妓女都看不起的暗娼之流廝混。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同治帝患了感冒,后來病情越來越重,身上竟出了疹子,一個多月后,同治帝病死,成了清朝最短命的皇帝,終年僅19周歲。 

關于同治的死因,官方的說法是天花,但民間和野史則盛傳尋花問柳的同治是患梅毒而死的。“梅毒說”的支持者認為,清初康熙年間,天花確實在宮闈中肆虐,但到同治時宮內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已經比較成熟,同治必然是因出去亂搞而得性病死的。但反對者們則說,從同治病情發展看,不是梅毒,因為梅毒從發病到晚期一般都好幾年,甚至十幾年,而同治從發病到死亡才一個多月,顯然是天花的可能性更大。

還有一種好玩的說法說,同治治療期間,病情曾有起色。此事,皇后阿魯特氏前來探視,并向同治哭訴慈禧如何欺負自己,不料被在門外的慈禧聽到,婆媳二人便大吵起來。爭執中,慈禧要打阿魯特氏,阿魯特氏一急之下脫口而出:“我是從大清門抬進來了,你憑什么打我”,這句話其實就是含沙射影的說慈禧只是小妾出身,沒資格打嫡妻身份的阿魯特氏。接下來,慈禧大哭大鬧,同治帝見到這樣的場面,當場暈厥,病情便急轉直下,最后一命嗚呼了。 


三鑒齋 2010-07-20 14:58:01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2)——“辛酉政變”和“兩宮垂簾”(下)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4)——天京內訌和太平天國的落日余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