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1)——國民政府遷臺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臺灣,中國版圖上最大的島嶼,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兵一萬前往夷洲,也就是今天的臺灣。隋朝時期,臺灣被稱為流求,朝廷亦曾三次出師臺灣,漢人開始了對澎湖、臺灣地區的開發。兩宋時期,中央政府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并派兵戍守,后來的元朝也曾派兵前往臺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并加大了開拓的規模。17世紀初,西班牙人趁明末時局混亂之機侵占了臺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61年4月,誓死不肯降清的南明國姓爺鄭成功率兵進攻臺灣,并于1662年2月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經的兒子鄭克塽歸順滿清,1684年清廷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并于次年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自公元1895年起,臺灣即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期間,約有30萬臺灣人被征入日本軍隊,赴大陸或東南亞作戰,美軍亦因臺灣乃日本之戰略基地而對其進行了大規模轟炸。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中華民國政府于10月25日接收臺灣,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國府接收臺灣后,即委任素有“臺灣通”之稱的陳儀赴臺主事。陳儀雖為官清廉、一腔熱忱,卻無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下各級國府官員貪污腐化、任人唯親,終至臺灣局勢日益惡化,民眾與政府離心離德。1947年2月27日中午,臺北專賣局獲得走私線報,旋即派人前往查緝,可惜查緝人員趕到時,走私疑犯已經轉移,僅查獲到老婦林江邁的私煙。查緝員欲沒收林江邁的財物,林江邁苦苦哀求,查緝員蠻橫無理,打傷老婦,酷似今日大陸之城管。政府執法人員的無禮遭到圍觀群眾的強烈譴責,查緝員見勢不妙,很快逃走。怎知臺灣民眾緊追不舍,致使查緝員傅學通慌亂中開槍示警,誤中看熱鬧的陳文溪。命案一出,民眾便更加不依不饒,他們砸爛查緝員的卡車,要求槍決傅學通等人,以平民憤,后因此要求遭臺北市憲兵隊拒絕,遂將憲兵隊包圍。

1947年2月28日,因頭日事件未獲解決,臺北民眾發起大規模罷市、游行活動,并沖擊專賣局臺北分局,打死兩名職員,毆傷多人,臺北市憲警僅500人,故不敢妄動。下午,大批民眾前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請愿,臺灣行政長官陳儀本欲與之對話,不料突然有人拔槍向陳儀射擊,警衛聞聲,立即開槍還擊,當場死3人,傷3人,頓時引發混亂。隨即,事態失控,臺灣各地民眾紛紛開始搶奪武器,攻占軍事要地,以武力方式反對國民政府,并打死、打傷數百大陸軍公教人員。同日,陳儀電請蔣介石派兵協助控制局勢,蔣介石遂于3月5日將駐防昆山的國軍21師派往臺灣。3月9日,國軍兩萬人在基隆、高雄登陸,對參與暴力運動的臺灣民眾進行了鎮壓,造成4000余人死亡,此即臺灣著名的“二二八事件”。

1948年12月下旬,國軍徐蚌會戰敗局已定,華北局勢也日益堪憂,國府內部桂系又不斷要求蔣介石下野。面對艱難的時局,蔣介石開始考慮退路,他將臺灣視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去處,打算一旦大陸難保,便撤守臺灣,與尚無海空軍的中共周旋,積蓄力量,等待國際形勢發生有利的變化時,從廈門、福州反攻大陸。12月29日,國府行政院長會議正式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1949年1月5日,陳誠進入臺北主持政事,18日政府再任命陳誠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委,使之總攬臺灣黨、政、軍大權,開始經營臺灣。隨后,陳誠在臺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穩定金融、發展農業,扶植工商,全力推行教育,使臺灣成為當時岌岌可危的國府的新后方,以及后來反共抗俄的復興基地,臺灣歷史資料也美稱自己為“最堅強的海上自由堡壘”。

1948年11月徐蚌會戰爆發后,國軍戰事每況愈下,故宮博物院與中山博物院理事認為南京將為戰事波及,故宮文物安全極為可慮,國府因此決定選運精品送往臺灣保存,國立中央圖書館、北平圖書館善本圖書及外交部條約檔案亦在送運之列。12月21日,第一批故宮文物在南京下關裝船,由海軍中鼎輪載運,26日抵達基隆。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文物由招商局海滬輪載運,于9日抵達基隆。1月30日,第三批故宮和中山博物院文物由海軍昆侖艦載運,于2月20日運抵基隆。時至今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館藏雖然在數量上不及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但二者在精品文物方面卻不分伯仲。據說,臺北故宮藏品涵蓋范圍十分全面,可以將整個中國歷史“貫穿”起來。

1948年12月,國府將200萬兩黃金秘密運往臺灣。1949年1月10日,蔣介石派蔣經國前往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要求將中央銀行存金移往臺灣。至2月初,又有約幾百萬兩黃金被運往臺灣和廈門,上海只留下20萬兩。4月23日南京被共軍攻占后,上海陷入混亂,俞鴻鈞奉命從香港飛到上海,會見國軍上海守將湯恩伯,要求“除暫留黃金5000兩、銀元30萬外,其余存于指定的安全地點”,這里的“安全地點”指的正是臺灣。據國府監察院秘密報告顯示,中華民國政府敗退臺灣前后,總計從大陸向臺灣轉移了390萬盎司黃金,約合5億美元,這些黃金如今被放置在臺灣北部山區的金庫里。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隨后,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等赴南京中山陵拜謁,當日下午離開南京飛往浙江奉化。蔣介石雖然名義上下野,但實際仍以國民黨中央總裁的身份在幕后掌控著黨政軍大權,前面講述的向臺灣運送黃金的事情,就是在代總統李宗仁不知情的情況下由蔣介石指示秘密進行的。后來,李宗仁雖然撤換了俞鴻鈞,但也未能阻止國庫“大搬家”的行動,他向陳誠下達的將已經運往臺灣的黃金、外匯和白銀運回大陸的命令也不過是一道廢紙。

1949年3月26日,一名臺灣大學學生與師范大學學生由于單車雙載,而遭警察取締并留置警局,導致學生包圍臺北市警察局第四分局,并要求警察局長出面賠禮道歉、處分打人警察并保證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次日,臺大與師院的學生包圍了臺北市警察總局,還高唱中共革命歌曲。3月29日,臺大法學院舉辦營火晚會,會中高唱中國大陸解放區歌曲,致使臺灣當局誤以為校園受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陳誠是以決定鎮壓學生運動。4月6日,軍警包圍臺灣大學和師范大學宿舍進行逮捕行動,引發學生反抗,最后軍警沖破包圍逮捕學生,并在不久后的清鄉中逮捕槍決學生若干。此即臺灣“四六事件”,一般認為這一事件是臺灣50年代白色恐怖的漤觴。

1949年4月20日,國共談判破裂,共軍隨即揮師渡江,于23日攻陷國府首都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此間,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份邀李宗仁赴杭州共商國是,但李宗仁卻飛回老家桂林,遲遲不到廣州辦公。4月30日,蔣介石親赴上海指揮上海保衛戰,聲稱要把上海變成“東方的斯大林格勒”。5月27日,解放軍攻占上海,蔣介石乘船轉至定海,然后轉赴福州指揮。5月30日,何應欽內閣總辭職;6月3日,閻錫山出任國府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6月12日組成“戰斗內閣”。

1949年5月19日,臺灣省主席陳誠以臺灣政府與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的名義下達“戒嚴令”,宣布在臺灣全島實施戒嚴,除基隆、高雄、馬公三港口在本部監護下仍予開放外,其余各港一律封鎖嚴禁出入。國府在臺灣地區施行的戒嚴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戒嚴”,直到1987年才由蔣經國下令解除,前后實行了38年之久。

1949年7月14日,蔣介石趕到廣州,16日組織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自任主席,李宗仁為副主席。8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草山(陽明山)建立“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3日以總裁身份訪問韓國,與韓國總統李承晚發表聯合聲明,組織“反共聯盟”。8月5日,美國政府發表《對華關系白皮書》,為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進行辯護,并嚴詞批評蔣介石政府的腐敗與無能。隨后,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要員、國大代表、學者專家及國軍各部陸續撤往臺灣。

1949年10月14日,共軍攻克廣州,國府此前于12日再遷重慶,蔣介石也于11月14日趕到重慶指揮。11月20日,李宗仁由南寧直飛香港,25日致函蔣介石表示不會返回重慶。11月30日,解放軍進占重慶,國府被迫西遷成都。12月5日,李宗仁以治病為由從香港飛赴美國。12月7日,國府行政院長閻錫山率國民政府各部門從成都遷往臺北。12月10日,解放軍包圍成都,蔣介石偕蔣經國由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撤往臺北,從此以后再未踏足中國大陸。


三鑒齋 2011-04-18 08:12:21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8)——國軍在大陸的全面潰敗

[舊一篇] 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2)——臺海對峙僵局的形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