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對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的探討,有助于激發大家對民族的科學、政治、經濟發展的關心,有助于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促進民族的團結,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同時,對于今天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現代化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現就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的關系做一點探討,以求教于各位學者。                 
  一、民族心理素質的涵義與特點
  心理素質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指本來的、固有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進程、社會形態、居住地域(地理環境),也都創造出各自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各個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互不相同,但各有其特點。例如,東方的信仰和西方的信仰不一樣;我國的傳統建筑與歐洲、拉美等民族也不一樣;至于各個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差別,文學藝術風格的不同,那就更顯著了。每個民族所有成員,都免不了要經常看到、聽到、接觸這些客觀存在的特點。因此,這些特點必然要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感情中去,從而逐漸形成全民族對這些特點的共同心理。民族心理素質通過一個民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各種形式,可以表現出來,被人們感受到。特別是在某些情況下,例如節日慶典,民族存亡關頭,全民族共同進行某項全民族的事業等,一個民族的心理素質往往會更明顯,更充分地表現出來。        
  民族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和全民性的特點。
  1.民族心理素質的穩定性。歷史上和現實中有這樣的事實:有的民族,已經長期散居在不同的地區,與其他民族雜居共處,經濟生活與其他民族結為一體,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發生不少變化,本民族的語言已不再使用或者已經逐漸衰亡,但其民族心理素質卻頑強地保留下來,并且有時表現得非常明顯,對民族同化表現極大的抗拒力。                       
  2.民族心理素質的全民性。與民族的其它某些意識形態不同,民族心理素質是全民族具有的,而不是民族中某一階級或階層所專有的。一般說來,同一民族的不同階級或階層,不會有各自的心理素質。當然,歷史上許多民族內部,由于物質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也往往是精神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此,一個民族的心理素質不可避免地與其特定的統治階級的活動有密切聯系。但是,我們不能片面地認定,一個民族內部由于存在著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其民族心理素質就不具有全民性。正因為民族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和全民性的特點,因此,它常常成為維系民族存在的一根最主要的精神紐帶。           
  由此可見,民族心理素質就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發展、生產與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精神狀態。它通過社會文化、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愛好、興趣、傳統、氣質、性格和能力等特征。                   
  二、現代社會對民族心理素質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有的民族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特色的體現,經過改造并賦予新的時代內容依然繼續存在并得到發展;另一些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消失;還有一些在時代精神沖擊下正在或必將喪失其存在的合理性。歷史證明,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只有把民族心理素質提高到當代先進的心理素質的水平,才能使民族的優秀特性得以保存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
  由于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由于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的日趨復雜與導致社會實踐規模的超大型化,使人們相互之間合作的需求日益密切,而交通、通訊、信息、傳播業的飛速發展,使人們這種密切合作的需求得以實現。這種發展變化使人的社會性的演進與傳統社會有著明顯的不同。第一,愿意接受并推動社會的變革。現代社會的經濟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社會里形成的熱衷貪舊,易于滿足,創新沖動微弱的心態,養成了人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心理特征。因此,對于任何有益于社會發展的新事物,新變革,總是抱著積極進取的態度,以自己的努力推動社會變革前進。第二,担任社會角色增多。同傳統社會相比較,現代社會里的人,社會交往范圍擴大,承担的社會事務更多,因而他們往往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既是體力勞動者,又是腦力勞動者;既是具有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的地區性成員,又是能融東西文明精華于一體的世界性成員。第三,社會依賴感與相互合作感空前增強。在這種密切的社會關系中,人日益社會化,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依賴于社會,依賴于他人。無論是在經濟、政治生活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其相互依賴性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強烈。相互依賴的強化,反過來又要求與社會,與他人進行多方面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必需的廣泛交往。第四,社會責任感的提高。既然人對社會的依賴和合作的日趨密切,人在從事任何一項活動的時候,都要考慮到對社會負責,對他人負責。如果沒有這種對社會的責任感,那么相互之間就失去依賴和合作的基礎,最終將被社會所拋棄。
  三、改變開放時代,我國民族心理素質的變化
  當前,改革不斷深化,開放不斷擴大;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各種利益正在重新分配,各種關系也在重新協調,出現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沖突。改革實踐,使傳統的價值體系受到沖擊,以致價值參照系的迷亂和價值選擇的復雜化。這一切,影響著思想觀念的變革和心理素質的嬗變:一方面新的思想觀念萌生,卻又一時無法擺脫舊的心理素質的作用,相互矛盾而并存;一方面在劇烈的變動面前,不能順應外界的變化而積極地調整心理結構導致心態失衡,在對人生的實踐和自我完善及前途求索中,感到失望、焦灼和無所適從。具體表現在:
  1.開拓創新意識萌發,而理性選擇欠缺。
  改革開放充滿著開拓創新行為;同時,社會變革正在朝著煥發人們創造精神方面前進。因循守舊,求穩怕變的傳統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隨之而來的敢于競爭,積極進取的心理特征逐漸萌發。但是,開拓創新意識的萌發,并沒有擺脫歷史的重負,在一些所謂的創新行為中還可以看到傳統的從眾心理在作祟。這就決定了開拓創新不可能完全是建立在自主和獨立基礎上的理性行為,不能不帶有相當的盲目性。                      
  2.主體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卻淡薄。
  在改革過程中,人們參與社會公共事業的要求日益強烈,具有了更多的參與意識。這標志著主體意識的強化,主體意識強化也就意味著社會責任感的增強。然而,由于在當前個體自由發展尚缺乏足夠的社會條件,更由于對于傳統的崇權依附心理的否定僅僅是理論上的推論,尚未剪斷感情上的臍帶,無法調適主體的發展與社會現實制約關系。所以,過份強調自我的權利、自由和獨立性,而忽視了他人的權利和社會義務的客觀必然性,以及自己必須承担的社會責任。或者重新受崇權依附心理的支配,把追求權力和攀附更高的權力作為實現自我價值的捷徑;或者以“看破紅塵”、玩世不恭的面目掩蓋本意、回避現實,轉而尋覓另外一些自我實現方式。由此,對改革之成敗,民族的前途命運等重大問題持漠然處之態度。
  3.效能意識的生成,伴隨著奉獻精神的衰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講求務實,要求機會均等下的公平競爭,通過競爭展現自己的才能,以取得社會的承認和報酬。因而,更強調時間、效率和生活的計劃性,更加尊重知識和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本來,在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個人的效能和對社會的奉獻是一致的,一般來說,個人的效能愈大,對社會的奉獻也就愈大。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人們只能通過自己勞動所表現出來的效能,也就是對社會的貢獻獲得相應的物質報酬。但是,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分配不公的現象,從而擴大了金錢價值的市場,導致許多人感到個人效能同對社會的奉獻難以平衡。同時,人們的求同實用心理擴大了這種金錢價值觀的效應。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人們在社會活動里充滿權宜性和算計心,求同不是出于對理想的追求,而是為了造成人多勢眾的態勢,并在這種態勢掩蓋下追求金錢。這樣,既沒有出頭吃虧的危險,也可以從中撈到一份好處。效能與奉獻的矛盾,傳統心理的困擾,舊的思想偶然被否定,新的奉獻行為選擇尚在尋覓,物質上雖然得了實惠,精神上卻感到失落。于是,西方享樂主義文化乘虛而入,金錢崇拜、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一整套價值觀念在心中悄然建立,而奉獻精神,理想追求被束之高閣。
  四、提高民族心理素質的途徑
  民族心理素質是由非普遍性形式,尚不穩固的思想觀念的凝結沉淀而形成  的,然后它才具有普遍性形式,相對穩定的特性。民族心理素質的提高,是一  個復雜的、多面的,長期社會教化和自我內化的過程。第一,充分發揮社會意  識形態的作用。第二,必須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第三,積極參與改革開放的實踐。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
   
  
  
  
哲學動態京017-019A849民族研究卜鼎煥19951995 作者:哲學動態京017-019A849民族研究卜鼎煥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0:44:09

[新一篇] 試論當代腦研究中的哲學和心理學方法論問題

[舊一篇] 試論現代性與知識分子的命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