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性觀及其異化論新內涵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異化是指由于社會結構的原因人的本性被壓抑、破壞、喪失的狀態。對人性的理解會影響到對異化的內涵的規定。從存在論的角度而言,人性是多層次的。人不但具有動物性的一面,而且還具有理性的一面;人不僅是社會性的存在,而且還是具有道德本性的存在。主宰現代社會的人性觀形成于近代西方社會。近代人性觀的特征在于,強調人的欲望、自由和理性。近代以前人一直受到等級制度的約束,而且還受制于經濟的貧困。近代人性觀就是針對上述近代以前的人所承受的異化問題而展開了討論。
    一、近代人性觀與異化問題
  近代西方社會出現的典型的人性觀認為,“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可以合理地追求自身的欲望,并達到利益最大化。”人作為追求欲望并合理地進行思考的主體,相當于根據自己的意圖改變自然的工人。以近代人性觀為基礎關于異化的理論大致可以分成三類。即,啟蒙思想家、馬克思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他們關于異化的理論雖然重點不同,但是都以近代人性觀作為其分析的基礎。
    (一)啟蒙思想家的異化理論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自由、獨立、理性和欲望。沒有異化感的正常人應該是其自由與獨立性未受損害,合理地進行思考,并可以獲取“外物”來滿足自身欲望的人。而被異化的人的處境恰好與之相反。具體而言,所謂異化的人是指其自由與獨立性受到壓抑和迫害,并且不能通過獲取外物來滿足自身欲望的受到挫折的人。
  導致上述異化問題的社會結構原因有:因社會的全面貧困而導致的物質需求的不足以及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壓抑人自由的等級制度和獨裁政治等。他們提供的解決方案如下:1.通過教育啟發人的理性意識;2.促進科學與技術發展,建設富足的社會;3.以政治運動的方式建立民主而又合理的社會制度。
    (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針對勞動過程中所承受的異化而言的。圍繞勞動過程中所承受的異化問題展開爭論的理論基礎在于馬克思的人性觀。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懂得如何去制造工具。在馬克思的眼里勞動不僅僅是維持生命的手段,而且還是具有目的性的有意義的活動。勞動就是“實現人的本質的過程”。根據馬克思的人性觀,所謂沒有異化感的人,是在勞動過程中逐步實現其本質的人。由此可以推論,所謂被異化的人就是在勞動過程中不僅沒能實現自己的本質反而遭到迫害的人。
  在馬克思生活的工業社會勞動確實遭到了冷落。勞動被視為簡單分工的結果,只是按照機器的節拍所進行。當時勞動已淪落為機器的附屬品,勞動還被當作商品來進行買賣。工人為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必須同其他工人展開競爭。工人在資本家的監視下勞動,而且在衛生條件極差、噪音大、饑寒交迫的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工作。而勞動的產品卻屬于資本家并不屬于工人,對于工人而言勞動產品是一種陌生的敵對的導致異化的存在。他們與勞動是相對立的。于是,勞動變成了破壞工人本質的痛苦過程。工人在勞動過程中不僅不能肯定自我反而否定自我,不僅沒有幸福的感覺反而覺得自己正在遭受不幸,不僅不能實現自己潛在的本質,反而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三)法蘭克福學派的異化理論
  近代第三種異化理論當屬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他們認為,人是理性的,人就是依靠理性的力量去創造歷史。這里所說的理性并不是指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而尋找最有效手段的合理的能力,而是指從終極目標的角度評價工具的能力,即,能夠認識現實問題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按照上述人性觀,沒有異化感的正常人應該能夠批判現實。所以,所謂被異化的人就是喪失批判理性,很難進行合理思維的人。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人的理性正普遍遭到破壞。法蘭克福學派指出了如下幾條破壞人的理性的社會結構原因。第一、法西斯等專制主義政權。這些政權依靠不合理的沖動得以實現。第二、科學與技術發展。科學與技術雖然帶來了工具理性的空前發展,但是它們同時又容易轉向反理性的工具而抑制和破壞人的理性。第三、被稱為文化產業的大眾文化的擴散。色情書籍、職業體育、電子娛樂、電視節目等大眾文化使人喪失批判理性,推崇享樂主義。
    二、儒家的人性觀以及異化新內涵
    (一)儒家的人性觀
  儒學家們認為,人具有可以與天相通的道德本性。《中庸》以“天命之謂性”來開頭。即,性就是被上天所賦予的與生俱來的內在于心的人之本性。所以天理內在于人心,人可以通過體會和恢復本性的過程去體會所謂宇宙的理。
  包括孔孟在內的儒家思想家認為,人是具有道德本性的主體。但是這并不說明他們否定人的其他特性。孔孟視欲望為人之自然屬性,他們雖然主張節制欲望,但從未提過無欲或滅欲。他們并不否定男女之情和人之情感的自然的流露,而且還把飲食、音樂等感性的享樂當作人的自然欲求。不僅如此,他們還對人們追求財富、權力、名譽的現象采取認可的態度。
  孟子確信內在于人心的道德本性,認為所有人的內心與生俱來皆善的本性。孟子曰:“圣人輿我同類者。”(《孟子·告子 上》)只要每個人努力去堅守和發揚自己的本性,“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 下》)即,每個人的內心都具有被上天賦予的道德本性。所以只要努力去堅持和發揚自己的本性,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孟子之所以講“知其性性知天矣。”(《孟子·盡心章句 上》),是因為在他看來內在于人的性就是上天的本質,只要知道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知道上天本質。若從儒家的觀點視之,人如果充分發揮其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本性皆可以成圣成賢。
    (二)異化新內涵
  孟子曰:“牛山之木賞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云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賞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孟子·告子 上》)即,從現實觀察得來的事實并不總是符合其本性。如果人的面目憔悴就認為人性已遭到破壞,則不可能分析出其憔悴的原因何在。換言之,異化是指由于社會結構原因人喪失其本性的狀態。一個人在已經喪失其本性的情況下,視其被異化的面目為判斷人本性的前提,那么從邏輯上而言,就不可能再針對現實人的人性問題進行探討。
  現代異化理論陷入了上述的困境。他們只是根據在近代社會所形成的人表面形象作為評論人本性的前提。他們只分析歷史上形成的人的特征,而不大關注人的本性。不顧事物的本質與本性,只是一味地觀察和測定表面現象,并且在此基礎上去掌握事物的因果關系法則。這就是近代科學普遍采取的態度。現代異化理論也打上了這種烙印。現代異化理論把人的表面形象默認為人的本然之性。所以他們不僅分析人的表面形象,更重要的是把人的表面形象當作分析人本性的前提,并且在此基礎上建構異化理論。
  按照儒家思想,所謂異化是人們喪失道德本性的狀態。從儒家思想的觀點視之,所謂異化的人生就是由于文化、社會體制等結構原因過于投入對“外物”的追求,無暇顧及內在本性的生活方式而造成。這也就是典型的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促使人追求利己主義,使人的競爭欲過于膨脹。物質主義的和感性的文化促使人們把追求欲望當作生活的終極目的。但是,我們在追求“外物”的過程中去忽略了內心世界。現代人過著比歷史上的任何時代的人都優越的生活,而且人們對物質的渴望也是空前的。與此同時,人與世界的交流也被斷絕了。
  從儒家思想的觀點視之,所謂人類解放是指使人類盡早從被欲望所奴隸的不自由狀態中擺脫出來,恢復其道德本性。為達到這種目的,首先我們應該自覺地意識到一旦喪失本性,人就會處于被動的狀態。為此,我們應該懂得欲望并非生活的終極目標,而是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之后要適可而止的一種價值手段。在此基礎上,人應該意識到追求生活的真正終極目標是求道與樂道。第二個階段屬于人們為實現社會的人性化而進行實踐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應該把人們的精力從獲取“外物”的狀態轉向修身養性的內心方面。
世界哲學京30~34C8新思路洪勝杓20032003洪軍〔韓〕洪勝杓 作者:世界哲學京30~34C8新思路洪勝杓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46:00

[新一篇] 儒家的中庸之道與佛家的中道義  ——兼評釋智圓有關中庸中道義的論點

[舊一篇] 儒家的誠信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