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語文課程標準》進一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課程標準》著眼于21世紀社會發展的特點和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無疑對新時期的語文教育,對具有創新素質人才的培養有著指導和促進作用,是一部與時俱進的語文教育綱領性文件。貫徹、宣傳、學習、議論《語文課程標準》,對于更新廣大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并在學習、議論中完善它,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在此為《語文課程標準》“進一言”,以求教于同仁。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從九個方面對編寫語文教科書提出了要求。(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第14頁。)但是,忽略了作為教科書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客觀事實,希望在九條之后加上此條,理由如下:
    一、教材的相對穩定性是教材本身固有的屬性
  教材不同于報刊雜志,也不同于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報刊雜志的固有屬性決定了它應“常辦常新”,文學作品、學術著作不需經常更新內容。但是,作為教材,一方面要保持時代特點,另一方面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從教材發展史的角度看,歷史上不少優秀教材都有長期的穩定性,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觀止》《昭明文選》等。在現代教育史上,1912年民國教育部審定《共和國新國文》再版2218次,使用12年。1933年傅東華編《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一直使用到1938年,再版70次。當然,當代教材不一定保持長期不變,但是,以上例子說明教材本身具有相對穩定性。這種相對穩定性與教材的豐富多樣性和適應時代特點并不矛盾。
  在教材的編寫中,首先要處理好教材內容的相對穩定性與漸進性的關系。作為一部優秀的教材,在較長時期的使用過程中,為了保證時代特征,不斷再版和適當增加名篇時文,甚至更換某些課程篇目,是很正常的。建議每次再版,增添或更換課文新內容以不超過總內容的三分之一為宜。其次是處理好教材相對穩定性與教材編寫體系之間的關系。施行“一綱多本”就是要鼓勵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編寫自成體系且風格多樣的教材。但是,作為某種教材的編寫體系,一定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如果在再版的過程中隨意變更教材編排體系,很可能失去教材的固有特色而影響教材的使用。第三,處理好教材相對穩定性與教師選用教材之間的關系。教師選用教材,當然要考慮教材是否具有時代特色,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等有關因素,但一旦選定一套教材,就要保持相對穩定,最好不要隨意更換。
    二、教材的相對穩定性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熟悉、把握教材
  一位教改名家曾經說過,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改革,首先要熟悉教學,使課文“如出我之手,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意思是教師要“吃”透教材,通過閱讀有關背景資料,了解作者的思想脈絡,感悟蘊寓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要求學生背誦的篇段,教師最好背誦。只有如此,教師教學得心應手,在啟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力方面做到游刃有余。如果教材篇目大幅度變換,教師要多花費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去熟悉教材。如果保持相當的恒定篇目,對教師來說,可以事半功倍,節余時間和精力,用來研究學生,博覽群書以充實自己,進行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這豈不是更好嗎?
    三、教材的相對穩定性有利于教學改革
  寧鴻彬認為,教師對課文的把握是以熟悉教材為前提的,把握教材是課程閱讀教學改革的基礎。對于教師來說,一篇課文的成功教學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有些課文教學探索的過程相當長,甚至需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他說過,他教學《故鄉》,自己一直不滿意,直到退休前才探索到滿意的教學方法,就是以“變”為切入點,啟發學生創造性地理解、感悟課文內涵。(注:引自寧鴻彬1990年在新鄉市學術報告《語文教學藝術》)有些教師認為,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分析每位教改名家的成功教改案例,數量都不多。因此,有教師說,成功的教改課就是教師的一部“作品”,如于漪的成功教學案例《春》《晉詞》等,錢夢龍的《捕蛇者說》,寧鴻彬的《七根火柴》《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魏書生的《得道多助》等,都是他們多次施教探索的結晶。如果教材沒有相對的穩定性,對于教學改革顯然弊大于利。
    四、教材的相對穩定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實效
  教材的相對穩定性,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改革,也同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教師、教材、學生這三對哲學關系,雖然地位不同,但密不可分。在教師與學生這對哲學范疇中,學生當然是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內因是學生。但是,不能否認,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確實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在“教”與“學”這對哲學范疇里,應該是“教”為“學”服務,教師成功地教學,對學生的學確實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熟悉教材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當然也同樣影響到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在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中,一般認為,教師是教的主體,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學本”,是“承教啟學”的橋梁。教材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不但有利于“教”,也同樣有利于學生的“學”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五、教材的相對穩定性與保持教材的“時代氣息”并行不悖
  語文教材的相對穩定性與“一綱多本”,即教材的風格多樣性和保持教材的時代特點并不矛盾。所謂教材的相對穩定性,是指保持已編語文教材課文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與漸進性的統一,教材體系的相對穩定性以及教師選用教材的相對穩定性。至于多種語文教材編排體系的多元性,內容風格的特色化,與教材的相對穩定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朱紹禹在《中學語文教材概觀》中說,保持語文教材內容的現代化,“并非要求都選現代和當代的課文,我們要求的是必要性和適當性的一致。為此有必要確立歷史名篇與當代作品的比例,以保證適當數量的新文章入選。”又說:“任何語文教科書都有它的局限性,這無論從時間或空間上看都是如此。從時間上看,一部內容相對穩定的教科書,實在不可能完全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而從空間上看,任何一部教科書面對的都是相當廣泛的領域,因而也不可能完全適應每一地區、每一學校和班級。這樣,也就要求教師發揮出自主性和主體性,對教材內容做份量上的增減、順序的調整和自行精選教材。(注: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教材概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第25、31頁。)朱紹禹的第一段話闡明了語文教材的現代化與相對穩定性的關系,教材內容的相對穩定性與漸進性的關系。第二段話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闡述了語文教材的相對穩定性與靈活性的關系。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在保持教學基本內容的同時,既可以做份量上的增減,也可以自由調整教材篇目的教學順序,甚至可以自行精選教材。由此可見,保持教材的相對穩定性和保持教材的時代特色并行不悖。
  為此,特建議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增加“保持語文教材的相對穩定性”的條款,不知可否,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張正君20032003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張正君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49:41

[新一篇] 中班語言活動設計:有趣的廣告語

[舊一篇] 主體性教學與素質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