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與幼兒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進入20世紀以后,人類實現了工業文明,顯示了上天入地、改天換地的巨大力量。但是,與此同時,人類也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耗竭、物種滅絕、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以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一些國際社會問題專家以大量的實證材料警告人們,增長是有極限的,人類面臨困境,全球危機日益加重,人類處在轉折點上……為了克服這種危機,人類必須改變迄今為止的社會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反思現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可持續發展觀念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80年代,聯合國的高級專家委員會在報告書中提出:只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克服危機,實現未來目標,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謀求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為議題,通過了《21世紀議程》,明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新概念。
  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之間的共存、代與代之間的權利和機會的均等,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因文明進步而對環境和后代施加的壓力。也就是說,人類要有償地向大自然索取,珍惜共有的有限的資源;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的需求;既滿足局部人口的當前利益,又滿足整體人口的長遠利益,使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和人口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
  為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那就是使全民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使今后的人才既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又具有宏觀的社會視野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預測可能出現的新問題,積極地通過協作去解決問題——這是一種高度的生存智慧,是人類得以持續發展的必要素質。這種素質的培養必須從幼兒教育開始。
  首先,要催發幼兒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萌芽,具體說就是改變迄今為止一直強調的人定勝天、地大物博、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使他們認識和體驗草木水土等自然萬物的榮衰與自己生活的密切關系。讓孩子們從小懂得人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的道理:人從自然界獲取一份,就需為之付出一份;破壞自然就是破壞人的生活,就要遭到自然的懲罚;要把大自然看作人賴以生存的條件而不是征服的對象去認識。
  第二,從改變幼兒園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某些不良習慣開始,改變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大量浪費、隨意拋棄的行為方式,培養幼兒珍惜資源、愛惜自然界中的生命體和勤儉節約的生活行為習慣。例如,幼兒園的設施和玩具等盡可能使用資源再生物,利用度舊物品創造性地美化幼兒園的環境等。
  第三,初步培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幼兒通過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探索,從多種視角探究萬事萬物之間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聯系,認識自然事物、社會事物與兒童自身生活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根據需要深入探究物質的內部結構及其變化。另一方面,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教育。當前發達國家和地區強調的國際理解教育,主要是針對種族差別和貧富差別以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公正對待(如發達國家為追求高利潤而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將工業和生活垃圾運往發展中國家,污染他國環境等現象)。對我國來說,主要是要讓幼兒了解不同地區、不同生存環境下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增加幼兒參與福利事業的活動,增進他們與老年人、殘疾人和其他地區人的交往,關心他們的生活及其生活環境,使幼兒具有平等協作的思想與人道的精神,逐步懂得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并積極參與環境的改善。
  第四,幼兒園教育應特別強調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學習要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圍繞兒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展開。要使學習成為幼兒內在的需要,并且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為解決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這樣,可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探究客觀世界的積極性,使他們從小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將知識綜合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例如,學習有關水的知識,我們要從過去單純地讓幼兒了解水的物理屬性和化學屬性、記憶關于水的抽象概念的教學方式,轉變到著重讓幼兒認識: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之一,水的污染對我們生活乃至全部生命體的影響,水質的變化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這樣,教育過程就不只是讓孩子坐在教室里觀察桌上杯子中的自來水是什么形狀、顏色,是如何變化的,還要讓幼兒觀察比較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水,它們的各種形狀、顏色、氣味,使他們產生疑問,探究為什么水會有這么許多變化。通過了解人類發明的各種水利裝置和水利設施,如水庫、自來水廠、凈水器等等,加深對人與水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同時,利用以水為主題的詩歌、繪畫作品、音樂、舞蹈、電影等,豐富幼兒對水的感性認識。
  再如,玩泥土,用泥土種花或其他植物是國內許多幼兒園的活動內容。但這種活動不能只看作是一般的游戲或學習生物知識,我們不僅可以讓孩子去接觸花壇或花盆中的泥土,還可以讓他們觀察馬路邊的泥土、居民區的草地上被踩成路的泥土以及農田里的泥土等。通過觀察,幼兒會感受和認識到泥土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泥土可以被人踩,泥土還可以造房子。在下雨天,它因泥濘而被人厭惡,但是,如果泥土被看成可以孕育生命的東西時,它就會變得珍貴,使人不忍心去踐踏它。生活中不能沒有泥土,即使在城市里,孕育著生命的泥土也讓人感到溫馨,給生活帶來絢麗的色彩,在越來越缺少泥土的城市里,必須讓身邊每一寸閑置的泥土都披上綠衣,不讓它流失、污染和死亡……總之,要讓幼兒體會到,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它們存在的道理,要讓他們從中去尋找它們存在的意義,使他們愛惜萬物如同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并且讓他們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中去發現、感受和體驗萬物的存在和變化,使他們逐步認識萬事萬物的變化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使他們將來能從這種關聯出發,思考自身的行為。
  
  
  
幼兒教育杭州17~18G51幼兒教育沈曉敏19981998 作者:幼兒教育杭州17~18G51幼兒教育沈曉敏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0:31

[新一篇] 另一種課程資源:歷史教學的交互合作

[舊一篇] 臺灣中學地理教育的改革與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