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及港臺地區初中語文教材選文標準觀比較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材的編寫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范文的選擇、搭配、排列及組織形式等一系列問題,乃是語文教材編寫中的重點和難點。教材的編寫者們在遴選、修訂、改寫、節錄、編組范文或例段上,都費盡心機,殫精竭慮。可見,按什么標準選文,是一個很值得研究和頗具現實意義的課題。
    下面就不同的教育目的取向,通過橫向考察的方式,對國外及港臺地區的選文標準觀呈現出來的特點加以比較研究。
    歷史上教育思想家對教育目的有不同論述,大致可分兩類。一是從社會的需要來認定教育目的,是為社會本位論。如《學記》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朱熹把“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列為教育目的。法國早期社會學家涂爾干主張“教育在于使青年社會化——在我們每一個人之中,造成社會的我,這便是教育的目的”。二是從個體發展來確定教育目的,是為個人本位論。如夸美紐斯曾說“教育在發展健全的個人”;裴斯泰洛齊主張“教育在使人的各項能力得到自然的、進步的與均衡的發展”;杜威則主張“教育即生長”,教育除了促進個體生長外,沒有其他目的,故又稱教育無目的論。馬克思主義認為,要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把個體的發展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范圍內考察,從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兩方面來確定教育目的。(注: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除此以外,不管人們承認與否,教育是文化傳承的手段,文化傳承的目的是為了文化的發展,以便促成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從文化傳承的需要來考察教育目的,是為文化本位論(注: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這是近代西方出現的一種教育目的論。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人才格局的影響下,由于受各自不同的教育目的影響呈現出各具特色的選文標準觀。它們分別是文化本位選文標準、社會本位選文標準、個人本位選文標準。本研究主要以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及臺灣、香港地區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及教材的選文標準為例來分析比較他們選文的特點。
      一、文化本位選文標準
    這一標準強調語文教育傳遞文化的作用,主張以文化發展的要求來確定教育目的。它認為教育的第一目的在于以文化為內容,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以培養完善的人格。法國的“經典化”標準和臺灣的“傳統化”標準都屬于這一范疇。
    1.法國的“經典化”標準
    所謂經典化就是注重名家名篇的一種選文傾向。法國教材的選文非常注重名家名篇。由于法國文學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很高,法國人歷來引以為榮,并竭力發揚光大,所以閱讀課文的選材偏重于經典的文學作品,以盡量反映法國的文化與傳統。這和別的國家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課文從公元前古希臘荷馬的《伊利亞特》到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可以說都是名家名篇(很多都是節選),占到課本選文總量80%以上,較大部分是法國作品,也包括一定數量的外國作品。比如法國的夏勃多里昂、拉辛、福樓拜、左拉、巴爾扎克、雨果、繆塞、莫里哀、司湯達、都德、拉封丹等以及古希臘的荷馬、歐里庇得斯、英國的笛福、俄國的托爾斯泰、丹麥的安徒生、美國的斯坦倍克和愛倫·坡、智利的聶魯達等作家的作品都選入了課本。(注: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教材概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至于中世紀的英雄史詩、16世紀的狐貍列那的故事、17世紀的古典戲劇、18世紀的啟蒙哲學、19世紀的小說詩歌、20世紀的新小說等都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經典內容。(注: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課題組編.中外語文教材評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法國不僅要求依據“經典”標準高質量選文,而且課本的選文數量非常大。如初中二年級的課文達90篇,課外讀物90篇。這樣多的課文一方面給了教師選擇和靈活處理的余地,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閱讀機會。這種建立在選文“經典化”基礎上的大量閱讀無論是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審美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2.臺灣的“傳統化”標準
    所謂傳統化是指尊重傳統文化,依照“文選”模式選文的一種傾向。臺灣選文在注重心理教化的同時非常注意傳統思想教化。1983年的臺灣國文課程標準規定:“課文之選材,必須同時具有語文訓練、精神陶冶及文藝欣賞三種價值(應用文注重實際應用價值),并切合學生心理發展及其學習能力。”1995年版的臺灣國民中學國文課程標準規定選文必須注重:“思想純正,足以啟迪人生真義,培養國民道德者”;“旨趣明確,足以喚起民族意識,配合國家政策者”;“理論精辟,足以啟發思想,明辨事理者”;“情真意切,足以陶冶性靈,激勵志氣者”;“韻味雋永,詞句優美者;篇幅適度,便于熟讀深思者”。(注: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課題組編.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這些都是從思想教化的角度出發,力圖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需要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挖掘出那些能夠以資借鑒的東西來。
    臺灣語文教材也發揚課程標準要求的依據傳統選文的精神,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走來,又向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走去,始終沒有離開民族語文教材的傳統。我國漢民族語文教材傳統有豐富的內容,最突出的是普遍采用“文選”模式,挑選文質兼美的范文作為教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材料,進而實現自己的教學目的。現在的臺灣語文教材基本沿襲了我國傳統的“文選式”模式,表現在課文的編選上,特別重視較系統地編選文學史上的名篇佳作,以中國文學的豐富營養滋潤青少年,達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目的。這些傳統的名家名篇,經過編者的精心編排,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學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愛國感情和民族自豪感的激發。其“啟發思想”“明辨事理”“陶冶性靈”的選文標準,以及要求“內容合乎生活化、現代化、實用化”顯然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社會本位選文標準
    這一標準強調語文教育促進社會化進程的作用,主張應根據社會要求來確立教育目的。它認為個人的發展依賴于社會,受社會的制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個人社會化。美國的生活化標準和香港的實用化標準都屬于這一范疇。
    1.美國的“生活化”標準
    所謂生活化就是注重從社會生活出發的一種選文傾向。美國教材的選文非常強調生活的實際需要。它的指導思想是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所以要從實際出發全面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由于美國是各州和各學區自行制定大綱,沒有全國統一的大綱,也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所以其選文標準只能通過各州區的大綱和教材反映出來。我們可以就GINN語言教學大綱語言(第八冊)來審視美國的教材選文標準。(注:朱紹禹,莊文中主編.本國語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這冊教材是初中二年級學生使用的,由八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都是圍繞生活中的實際需要來選文。如:第一單元的主題是“交流”,單元提示就圍繞生活中交流的需要設計為“這個單元學習詞的功能,用你的思考把詞組成句子,把句子組成段落和書信。你可以學到怎樣制定計劃、寫作和編輯,以便幫助你高效清楚地進行交流”。(注:朱紹禹,莊文中主編.本國語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并依此為目的編選出相關課文,如:《交流的功能》《使語言起作用》《段落的計劃、寫作和編輯》《商業信件和表》《商業信件:陳述某個問題》《寫商業信件和信封》等,(注:朱紹禹,莊文中主編.本國語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這些課文都是圍繞社會生活“交流”的實際需要、依據單元主題來選文的。第二單元主題是“通知”,單元提示設計為“分享信息需要技巧。在這個單元你將學習收集事實,使用關鍵詞和短語。通過使用復合主語和動詞,你可以加強你的成句能力。通過選擇代詞和動名詞把句子變成段落。當你計劃和寫作、編輯新聞報導、特寫時,你將會分享信息。你還可以成為一個電視新聞工作者”。(注:朱紹禹,莊文中主編.本國語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其相關課文是《記筆記》《會談與寫引語》《新聞報道和特寫》《計劃、寫作和編輯一篇新聞報道》《計劃、寫作和編輯一篇特寫》《編導新聞廣播》等,(注:朱紹禹,莊文中主編.本國語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這些課文也是緊緊圍繞社會生活中分享信息的需要依據單元主題來編選的。以下的單元主題分別是“表現”“報導”“創作”“勸說”“想象”“分析”等,都依據單元提示配置了相應的課文。由此可見,教材的選文盡量把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與學生身邊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可反映出美國教材選文的“生活化”標準。
    又以閱讀課本《以美國為中心》為例(注: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教材概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它共包括100篇課文,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自行選擇和處理。絕大部分是美國著名的作品和報刊時文,只有一章選的是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這些課文的題材大都與美國的社會、歷史、科技、文化等有關,編者的意圖是要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的成就而自豪。課文的題材涉及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體育比賽、動物趣事、新大陸的開發、二次大戰、科技成就、名人軼事等,并按內容來組成單元。單元主題是:新的起點、生活在美國的今天、美國的昨天、出現奇跡的時代、富于想象的傳說、在國內外、外部的冒險者、美國名人以及我們的文學遺產。選文都立足于從學生的角度來觀照生活。這也是美國選文標準注重“生活化”的表現。
    2.香港的“實用化”標準
    所謂實用化就是指從社會實用的角度出發進行選文的一種傾向。香港教材的選文很注重實用化。我們可從課程標準的規定中窺其一斑。中國香港特區語文課程綱要(注: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中國語文科中一至中五課程綱要.香港政府印務局印行.1990)把讀文教學分作精讀教學和略讀教學兩部分來分別要求,其中精讀教材的選文標準是:“文章的意識是否健康、寫作技巧是否熟練、語文的運用是否配合學生的程度、內容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問題;同時亦盡量顧及文白、古今、韻散的比例,以及各種體裁、作法的配合,務使這些教材能照顧多方面的需要”。該大綱還考慮到各校初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差距較大,因此提供了數量較多的精讀教材供教師選擇。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每年選教二十至二十四篇,其中語體文不宜少于全年選取篇數的一半,文言文也不宜少于全年選取篇數的四分之一。此外,教師也可配合各校的教學計劃和學生程度,兼選各種不同體裁的教材,使學生得到均衡的訓練。關于略讀教材的選擇,原則上,文體和內容不限,作者的時代也不拘,不論文言文或語體文,韻文或散文,文學作品或實用文,只要教師認為適合學生的,都可以選作教材。教師可以在初中課本中選取未被選教的文章,可以在書刊、報章中選取適合的文章作教材,也可以自行撰擬教材。不過,由于略讀教學的主要作用在加強和補足精讀教學,所選教材要在課堂上施教,對學生起示范作用,所以要求教師在選擇略讀教材時,宜注意下列各點:教材的意識要健康;教材的語言文字要通順流暢;教材的內容和形式要配合學生的語文程度,學習興趣,心智發展和實際需要;教材的篇幅長短要配合教學時間;如教學小組已擬訂各級略讀教學的教學重點,教師所選的教材宜與重點配合;所需略讀教材,須得校方同意,方可在課堂上施教,以免教材的內容與校方的辦學宗旨有所抵觸。香港的課程綱要《補篇》中進一步提出,“所選的文章,內容或思想應較為實際具體,文字和寫作技巧應較為樸實平易,使學生容易吸收和能夠直接模仿運用”。
    從香港特區語文課程綱要中可以看出,香港地區語文教材的選文可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依據教師個人的愛好,切合學生學習的心理與能力的實際需要進行,體現出鮮明的實用化傾向。
      三、個人本位選文標準
    這一標準強調語文教育對塑造人的作用,主張以個人為本位,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教育目的。它認為個人的價值高于社會價值,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謀求國家的利益和社會的發展,而在于發展人的個性和造就個人,以服務于社會的需要。英國的“本體化”標準和日本的“人格化”標準都屬于這一范疇。
    1.英國的“本體化”標準
    所謂本體化就是指在尊重個體的基礎上以其需要為主導的一種選文傾向。英國的教材選文非常注重從學生本體出發,力爭在學生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既適應其接受典范文章熏陶的心理需求,又使其飽受時人時文的影響,從而使選文標準呈現出“本體化”傾向。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國家英語教學大綱修正案》第三、四階段(第三階段:7-9年級,第四階段:10-11年級)的學習大綱中對“閱讀”的要求就可反映出來。(1)為了滿足初中階段學生廣泛閱讀的特殊需要,要求所閱讀的文學作品應包括各種文體,如戲劇、小說、短篇故事和詩歌,這些作品應該能拓寬加深學生對道德和情感的理解,提供社會和集體的各個方面的視角及其對個人生活的影響,用充滿想象,精確、有創見的方式來運用語言,以適合初中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同時,要求學生閱讀來自其他文化傳統的文章,這些文章應具有代表性并提供對各種問題的不同見解,以滿足學生了解社會的心理需要。(2)為了讓學生飽受典范文章的熏陶,提高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要求學生閱讀從20世紀初至今的主要作家的作品及現代作家的好作品。(3)為了使學生飽受時人時文的影響,要求威爾士地區的學生閱讀威爾士作家用英語寫的作品,以及那些與威爾士有特殊關聯的作品;并要求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形式的文體,如自傳、傳記以及一些描述現代生活和過去經歷的信息、問題和事件的文章,這些文章應有趣且具挑戰性,以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年齡特征;還要求向學生介紹各種形式的媒體,如雜志、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提供機會指導學生分析和評價一些高質量的形式各異、有著不同目的、不同結構及表現方式的材料,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需求。由此可見,英國課程大綱關于“選文標準”是為了滿足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提高能力素養為目的來建構的“本體化”選文標準。
    就英國教材反映的選文標準來看,其“本體化”傾向也很明顯。以課本《牛津英語教程》為例,每冊平均32篇課文,分精讀和附加課文(每單元一篇,每冊6篇)。作品題材反映的內容幾乎都是和學生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如第一冊設置專題《荒島生活》,教材設計了三個荒島,其自然生存條件各有利弊,要求學生結合本組自身條件(如:成員的健康狀況、性格、興趣愛好等),任選其一作為在其中生活一個月的自然環境,包括選帶必要的裝備。用這種適合于學生心理發展的方法鼓勵他們在困難的環境中創造條件,獨立生活,與大自然作斗爭,培養和鍛煉勇敢和堅毅的性格和品質。再如第一冊六個單元內容的標題分別是:“本地的英雄”“幻影”“校內外”“對自然的學習”“街頭游戲”“魔鬼、女英雄和惡棍”。(注: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教材概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這些題材包括校內外生活、家庭生活、動物趣事、海洋和陸地、英雄和惡棍、死亡和幻想等,都是學生喜愛或關心的內容。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英國選文比較注重學生反觀自我這一“本體”需求,并盡量以滿足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存學習為目的的“本體化”特點。
    2.日本的“人格化”標準
    所謂人格化就是有益于性格、氣質及人性塑造的一種選文傾向。日本的教材選文非常注重學生人格的塑造,尤其是人性的培養。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2月頒布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的第一章總則第1款第一句話就是“學校依照法令和本章以下規定,以學生的人性和諧發展為目標”。在許多國語教育指導書中,也常常把“豐富學生的人格”作為國語教育的目標提出來。并在《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中要求教材選文必須“為加深人生思考,培養豐富的人性及剛健的意志服務”。同時,為養成自我思考力,培養創造的悟性和技能,要求教材選文“為培養交流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豐富的語言感受能力服務”,“為培養公正且恰當的判斷能力和創新精神服務”,“為培養科學的、邏輯的見解和思考方法服務”;為養成愛民族、愛社會、愛自然、愛人間的豐富情操和為社會服務的意識,要求選文“為加深有關人類、社會、自然的思考服務”,“為加深對我國的文化與傳統的關心與理解,培養尊重文化與傳統的態度服務”,“在寬廣的視野上,深化國際理解,為培養日本人自覺的以及國際協作精神服務”;為奠定學生對古典的古文和漢文的理解基礎,養成愛好古典作品的態度,加深對國語及日本文化和傳統的關心,要求所選教材“要采納那些能夠喚起學生關心古典文化的作品,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格言、成語故事,能使學生感到親切的古文,以及與學生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作品”。由此可見,日本的語文《學習指導要領》關于教材的“選文”要求非常重視人格因素的挖掘。
    日本教材中,課文的主題也十分強調青少年的思想、人格教育,反映在選文上就是以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作為選文標準。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學生要“覺醒”“掌握自己”,要有“自立心”,一方面則是讓他們自覺地去認識社會現實。以學校圖書株式會社出版的《中學校國語》為例,每冊平均18-20篇課文,這些作品的題材大都結合學生的生活,如童年趣事、成長自立、動物花草、自然界變化、社會生活等。(注: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教材概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課文的編排也主要依據主題、題材來組織單元。如初中第一冊課本單元標題如下:“新的啟程”“心的萌動”“經驗的基礎”“心的喜悅”“掌握自己”“歌和笑的流傳”“詞匯的發展”“眼見的事物”。體裁有小說、隨筆、詩歌、劇本、童話、日記及議論文、說明文等,這些都是依據有利于學生自覺人格培養,適合于學生學習、掌握祖國語言為基礎來建構選文的。
    以上所述的各種選文標準觀,基本上是代表各個國家主流方向的選文標準觀。盡管在教材選文的過程中不少國家會有意識地參照其他選文標準,但還是比較鮮明地呈現出他們各自的選文特點,甚至造成選文標準運用的單一性、片面性。因此,在對它們進行整體領悟、綜合概括的基礎上我們就選文問題獲得了很大啟示:選文作為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智力、培養情感、涵養品德以及鑒賞審美的載體和媒介,編選者有必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遴選,做到文化本位標準、社會本位標準、個人本位標準于一體,多方兼顧,綜合考慮。即:從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出發,注重“傳統化”和“經典化”標準;從社會生活不斷發展變化的角度出發,注重選文的“生活化”標準和“實用化”標準;從學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和階段特征出發,注重選文的“本體化”和“人格化”標準。這就是國外及港臺地區選文標準給我學科教育京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曉霞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張增元 河北沙河市實驗LOSS AND GAIN王曉霞 北京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100088 作者:學科教育京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曉霞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

網載 2013-09-10 20:50:33

[新一篇] 回顧與前瞻——寫在《高等教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之際

[舊一篇] 國外語文課程中的語言知識內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