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明天的太陽  ——跨世紀都市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操作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世紀之交,在全球性的綜合國力競爭中,人們正日趨關注未來青少年素質的發展取向;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一問題的解決與否,更是決定其現代化成敗的關鍵。由此,如何定位人的素質發展對于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如何明確跨世紀一代新人素質發展的目標?特別是——如何使籠統的目標化為現實可行的結構性指標體系?如何把握指標的動態發展并加以適當調控和引導?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實施進程中,這一系列問題已經無可回避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必須盡早作出回答。本文試圖結合都市的某些特定情況,對此略作探討。
  在此還要說明,筆者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和非均衡性理論的啟示下,深入探討了人的素質發展對于中國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是在系統論的視角下,重點描述了未來15年都市青少年素質發展取向的階段性靜態結構指標體系,預測分析了都市青少年素質發展的總體態勢、特點和動力機制。
      (一)理論給予我們的啟示
  1.可持續發展理論
  二戰以后,發展問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更意味著社會發展理論的根本轉折。這一理論至少從兩個方面揭示了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意義。
  (1)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將發展從開發自然資源為主轉到開發人力資源為主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它的合理開發有賴于人的素質的提高;人的資源是無限的,是一種比自然資源更為可貴的資源,羅馬俱樂部博持金等人在《學無止境》的報告中指出,面臨自然資源的逐漸衰竭,人們應當看到“人類依然擁有沒有束縛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被動員來幫助人類擺脫它的困境。”同外部極限相反,人的“內部界限在我們自身中存在著并孕育著無可比擬的發展潛力”;因此,應當“把目標放在開發人們潛在的、處在心靈最深處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上面。”
  的確,從發展的戰略來看,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問題;與此同時,中國最大優勢也是人力資源。中國人力資源的數量極為豐富,但開發不足就是包袱,而深度開發則是動力,是財富。為此,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數量,另一方面更要把開發人力資源——提高人員素質作為發展的第一戰略。
  (2)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將以發展的“客體”為中心轉到以發展的“主體”為中心
  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客體”指的是對象,“主體”指的是社會的人。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模式,看不到經濟發展只是為了人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它把經濟增長視為目的,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心是發展的客體。70年代以來,這種理論受到嚴厲的抨擊。以法國著名學者佩魯為代表的理論認為,發展的目的應是“以促進該共同體每個個別成員的個性全面發展”,而“普遍地重視人則是一個社會能夠正常運行和保持穩定的關鍵之一。”羅馬俱樂部主席奧爾利歐·佩切倚奇則明確指出: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人的發展是人類的最終目的,與其他方面的發展或目標相比,應占絕對優先的地位。
  以發展的主體為中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來說,意義更為重大和現實。針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現代化進程的中斷和失敗,我們可以從美國現代化專家英格爾斯的著作《人的現代化》中去尋找到某些答案。他指出:“發展最終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質方面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獲得更大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方式,同時也是發展過程自身的偉大目標之一。”他在另一部著作《走向現代》中,進一步指出,人的素質改變的關鍵在于培養人的“現代性精神”。他強調,在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中,人都是現代化進程中最基本的因素。他歸納出現代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質特征:“即現代人是參與型的公民,并有豐富的知識;他對個人的效能抱有充分的信心;他在受到傳統勢力影響的時候,特別是在對個人事務作出決策的時候,有高度獨立性和自主性;他愿意接受新的經驗和新的思想,即是頭腦開放的人。”英格爾斯把這些現代精神看作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
  總而言之,中國的現代化不應也不可能走西方早期現代化的老路,而應努力探索如何憑借相對少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來充分利用和開發豐富的人力資源。這就要努力提高全民素質,特別是跨世紀青少年的素質。這種素質不僅應包括技術、工藝素質,也應包括人文、道德素質。
  2.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和非均衡性”理論
  “整體性和非均衡性”理論是近年來由鄭杭生、單少杰等中國學者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社會發展的目標模式是“整體性發展”,但社會發展的現實過程則是“非均衡發展”,這對于我們確定未來15年都市青少年素質指標體系頗具啟發意義;因為,作為社會的對應物,人的素質發展目標和養成過程也可以用“整體性和非均衡性”理論模式來闡釋。
  從目標上來說,未來的青少年要成為全面發展的現代人,其素質應得到整體的發展和提高。但從經驗上說,所謂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在發展中國家里沒有實現,即使在發達國家中也沒有實現,甚至在很遠的將來還難以充分實現。所以,這種整體性的發展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種目標理論,一種理念。因此,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作為一項正在進行的事業,不僅應有其理想目標,還應有其現實的過程,不僅應有目標的預設,還應有適應現實情況的過程性、階段性(或曰非均衡性)目標。
  還應看到,由于在實踐素質要求的整體性發展的現實過程中,決定人的素質的社會各個方面和各個層面存在差異,而使得某些素質獲得較多的強調,某些素質則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種非均衡發展的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常常由于客觀原因或人為原因而顯得尤為突出。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和明智的選擇。
  可以說,整體性的發展要求側重在目標,非均衡性的發展側重在過程,兩者都強調發展,所以是相通的。不過前者要求人的一切素質獲得同等程度的發展,后者則要求適應特定社會發展的主要素質以相互聯結的形式獲得某種程度的發展。顯然,前者是一種理想設定,后者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可操作性。
  為此,關于未來 15年都市青少年的素質結構的指標,應該是整體性目標和非均衡性目標的協調統一,必須根據國情、域情確定目標,并使之具有最大的現實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我們既要根據整體性要求確定青少年素質的理想性指標體系,作為一種目標理念來追求;又要根據非均衡性要求,制定具有中國特色、適合現代大都市要求,針對青少年特點的青少年素質的階段性指標體系。
      (二)青少年素質的結構性指標和整合性顯現
  1.素質的概念
  素質,是人所具有的、相對穩定的素養和品質結構。然而,由于這些素養和品質大多具有不可直觀性,它要通過人的活動、社會行為才能表現出來。所以,一般認為:人的素質就是人所具有的有效從事一定活動的內在條件,一種現實的或潛在的狀態。評估、測定一個群體的素質,一般總是將其作為整體結構來看待:不僅要分析他們在自然狀態及其過程中的素質因素,而且要把握他們在社會狀態及其過程中的素質因素;不僅要分析其已經和正在發揮出的諸種能力及其水平即顯在因素,更要把握其將來可能開發出的諸種能力及其水平即潛在因素。據此,我們認為:當代青少年作為一個跨世紀的群體,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社會的主體,其素質要求不僅應包括健康的體魄、豐富的知識積累,更應包括健康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全面的角色整合能力。這是青少年素質的整體性結構指標體系。我們也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高科技信息時代對人的素質要求,結合青少年群體日益凸現的獨生女子現象,來確定都市青少年的非均衡性(階段性)結構指標體系。可以說,前者側重體現人類的共性,更趨于理想;后者則較側重個性——中國特色,更貼近現實。當然,這兩個指標體系之間明顯存在著交叉關系、相容關系。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實際素質總是要通過其所担當的社會角色體現出來,而每個人的角色素質無疑就是其諸種素質結構性整合后的綜合顯現。
  2.整體性素質結構指標
  (1)科學文化素質
  這是在一個人身上綜合體現出來的當代科學文化知識把握和理解方面的基本素質。在現代社會里,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已成為這個基本素質的核心內容,求實求真、追求精神生活應成為跨世紀一代青少年的自覺行動。
  (2)道德素質
  道德作為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與規范的總和,其素質主要包括:基本的道德傾向,反映個人與他人、集體社會的實際態度,個人對品質和行為的選擇。這是基本道德傾向的具體化。
  (3)綜合能力素質
  跨世紀的青少年要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立足,要在信息時代中生存:必須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必須樹立新的學力觀,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必須樹立新的職業觀,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和技能。
  (4)心理素質
  一個人,既是自主的人,又是社會的人,既在個人層次上起作用,又在群體層次上起作用。我們要從個人和群體兩個層面上來思考培養跨世紀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指標。個人的心理素質大致應從意志、感情、生活調適和品格方面加以把握。從現代社會的要求來看,重點在于成就動機、寬容性、挫折承受力和信仰需求等。當然,這里也有一個層次性的問題,對心理素質的最低要求或下限,應定位于心理健康,即世紀衛生組織、精神衛生學會提出的4條標準。至于群體心理,我們這里指的是民族凝聚力即個體自覺成為民族成員的內在心理力量,它集中體現在個體對民族強烈的認同、歸屬、崇敬和奉獻心理上。今天,世界已成為地球村,但是民族凝聚力仍然是推動每個民族奮發努力的重要力量;不過,在處理民族關系上,更多的是強調互容、協調,而否定對抗。
  如前所述,整體性的素質指標屬理想性的目標,本文限于篇幅暫不展開描述。
  3.非均衡性素質結構指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高科技信息浪潮的到來以及都市青少年群體的獨生子女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從社會和個體、主體和客體等不同層面的不同需求來把握未來都市青少年素質的非均衡性結構指標。
  (1)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人素質
  一般認為“市場經濟”可列為現代化道路的四大基本規定之首。為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培養跨世紀青少年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人素質,其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此項素質的指標體系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現代競爭意識:A.功利意識(實事意識,兼顧意識,權益意識),
  B.市場意識(發展意識,協作意識,公平意識,責任意識),
  C.法律意識(憲法意識,公民意識);
  ②現代生活意識:A.惜時觀念,B.效率觀念,C.科學意識,D.環境意識;
  ③健康人格:A.心理承受力(應變力,耐挫力,差別承受力),
  B.開放性格(行為的公開性和一致性,思維方式的靈活性、開放度、寬容性),
  C.拓展性人格(進取精神,獨立意識,參與意識);
  (2)體現精神文明的現代人素質
  如果立足于人類自身的角度看:人的精神的文明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完善人生、理想人生的追求過程,是人類自身的一項建設偉業;如果立足于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只有我們不再把財富的創造當作生活的目的、而只當作手段,并且能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自覺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質時,一個穩健有序、健康向上的現代社會的建立才是可能。
  由此,每一個跨世紀的青少年都應確立和完善自身的人生理想,從而建立自身的精神家園,得以在現代社會中安身立命。精神文明的內涵與我們現在討論的人文精神有相合之處,所以不妨說,體現精神文明的現代人素質也可稱之為現代人文素質。這些素質的指標體系,大致可以從以下認知和行為層面上加以描述。
  ①終極關懷:樹立理想信仰
  A.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B.國家、民族的前途觀,
  C.信仰需求和理想追求, D.人文意識與精神的理解與崇尚;
  ②現實目標:崇尚倫理道德
  A.道德取向:愛國意識與參與感,集體歸屬感與敬業精神,人際交往安全感,
  B.品質選擇(誠實與欺騙,認真與草率,節儉與奢侈),
  C.行為傾向(自律與他律,自主與從眾);
  ③處世態度:追求現代生活方式
  A.職業意識和工作目的(謀生與自我實現,金錢觀),
  B.日常生活取向(閑暇觀,文化生活意識),
  C.消費觀念行為選擇(務實意識,獨立意識)。(未完待續)
  
  
  
青年探索廣州12~14D421中國青少年研究孫抱弘19981998孫抱弘 (作者單位: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 作者:青年探索廣州12~14D421中國青少年研究孫抱弘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1:40

[新一篇] 打破舊傳統束縛,探索新教學模式  ——對“注冊視聽生”試點若干問題的思考

[舊一篇] 執教高中新教材的幾點體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