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探討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當前基礎教育改革浪潮中,不少專家學者提出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改革現行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體現基礎教育性質與素質教育的以分科為主,包含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提出,面臨如何理解內容綜合性、目標全面性、活動方式多樣性等問題。
   一、活動內容的綜合性
  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現代化是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這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需要,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具有綜合能力人才的需要,是為了解決有限的學習內容和無限增加知識矛盾的需要,也是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2000年1月31 日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以下簡稱“課程計劃”)中就安排了“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而且明確這是必修課程,必須開設。
   (一)如何理解這些內容呢?
  綜合實踐活動應是指一種以綜合性為主要內容,以學生主體的實踐活動及體驗學習為主要形式,以促進學生的情感、能力、認知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及教學組織模式。內容有主有次、有分有合、交叉互補,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共同完成總體目標。
  1.研究性學習。“課程計劃”指出:“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加者和指導者。”從國內外一些專家、學校的探索經驗看,“研究性學習”應是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
  2.勞動技術教育。“課程計劃”指出:“勞動技術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一般勞動技術能力的教育,進行現代職業意識、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就業選擇的指導。”中學要求是“勞動技術教育”,小學要求是“勞動教育”。各學校要結合當地社會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如有的農村中學,有目的安排學生參加當地立體農業勞動,分散安排,學生畢業時,基本掌握立體種養、立體經營知識,學生改變了“跳農門”的觀念,同時又真正學到本領,回到農村發揮了作用。
  3.社區服務。“課程計劃”強調:“社區服務主要通過學生在本社區以集體或個人形式參加各種公益活動,進行社會責任意識、助人為樂精神的教育,為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服務。”要求利用校外時間安排。城鎮學校可安排在節假日協助交警搞好交通工作,協助老弱病殘者過馬路,或參與當地各種義務活動。農村小學生可為軍、烈屬、鰥寡老人做服務勞動。
  4.社會實踐。“課程計劃”指出:“社會實踐主要通過軍訓和工農業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培養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精神。學校可以結合實際,為學生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創造條件。”要求每學年安排一周,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中學可安排軍訓、工農業生產為主;小學進行社會調查、工農業生產為主。
   (二)開展上述綜合實踐活動四項內容時應注意:
  1.活動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和經驗。活動內容應建立在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而不是空泛的、脫離他們的認識水平的基礎上。
  2.活動內容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成長要求。學前兒童以動作模仿為主,7—10 歲兒童以圖像把握為主,10歲以后的兒童以符號把握為主。
  3.活動內容既要有民族性、地方性,又要有通用性、先進性。
  4.涉及的活動制作材料,既考慮普及、廢物利用、就地取材,也要考慮提高,跟上社會、科技發展的步伐。
   (三)根據幾年實驗的實際情況,在內容的設計、安排等方面,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縱橫關系問題。總的要求各年級活動項目涉及的知識和技能,在縱向上要有一定的系統性,在橫向上要有相對的獨立性。如青少年創造發明12個技法,我們從小學三年級起安排到小學六年級,在此基礎上,在初中三個年級安排創造性思維八個方面的訓練。從縱的方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形成一定系列。在橫的方面,各自有一定的獨立性。
  2.校本課程問題。要注意開發校本的課程。各地區和學校根據自身條件,在活動課程專題安排上發展自己的優勢,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3.側重點問題。在內容安排上要以科學技術的專題內容為主,同時也使學生受到其他方面的教育。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盡可能安排適合的活動。例如在初中階段,設計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活動,如《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控制自己》,學生得到了克服心理障礙、努力奮發上進的教育。
  (四)主題深淺優劣,關系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敗。活動應圍繞核心,鮮明而突出地提出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活動應該運用多方面知識、多種能力、多種方法手段指向問題解決,使活動過程時空交錯,充滿立體感,發揮整體效應。我們通過實驗,對活動主題設計有如下做法。
  1.遞進式。這一類的活動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分成若干個層次,將主題逐步推進,不斷升華。例如《心中的楷模》第一層次放在活動準備階段進行,學生自己通過調查、訪問等方法,初步確立自己心中的楷模。第二層次放在活動過程中進行,各人先在小組談心中的楷模,然后擇優在班上談。第三層次放在活動思考中進行,學習楷模,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第四層次是放在評估考核階段進行,評出學楷模整個活動中的佼佼者。這種形式,每個層次之間必須做到能夠銜接、推進、升華,順序不能顛倒。這樣層層推進、環環緊扣、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一般活動到高潮的活動,很快把主題揭示出來。
  2.綜合式。這類活動主題,涉及方方面面,應調動學生所學過的學科知識,這樣才符合活動課強調綜合性的特點。所選擇的內容越豐富,越能表現主題。這些內容之間是并列的、獨立的,不存在順序先后和邏輯關系,活動之間無需特別的組合排列。
  3.研究式。活動課程以研究未知和創新列為探索的內容。在活動課程實施中,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他們勇于獨立思想,標新立異,掌握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創造意識。例如我們設計的《世界神秘區域考察報告會》等活動,都是為了激勵學生勇于接觸未知領域,開拓未來,創造未來。此類活動頗受歡迎。
   二、活動目標的全面性
  “課程計劃”指出:“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多門知識積累,開展有計劃有特點有目的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形態應是直接經驗為主,無論是學科課程已經涵蓋的領域,還是未曾涉獵的范疇,綜合實踐活動都可以介入。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要使學生獲得主體意識、行為能力、情感態度的綜合發展,因此設計時,不能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中心,而是以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為基礎設計內容,強調學科間的聯系,知識的綜合運用,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們體會到,這里講的綜合活動目標是指情感思想領域、動作技能領域、認知領域、學習策略領域等方面的要求得到逐步綜合地滲透。我們通過實驗,總結了綜合目標分類表(見下頁),供師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所要達到目標的參考。
  在參考綜合目標分類表時如下,要注意幾方面的問題。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把思想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放在前面,這和學科課程目標把認知領域放在前面恰好相反,這說明各有所側重,目標要兩者相輔相成,都是為素質教育總體目標服務。
  2.動作技能領域所要求的層次有梯度,從“模仿”到“適應”,到“熟練”到“創新”,循序漸進,要按學生實際定準目標。一般小學低年級學生模仿的多,高年級或到了初中,才有熟練基礎,有的才有可能達到創新的高目標。這里很強調實踐操作。
  綜合目標分類表
領域 層(類)       內容思  1.政治態度  1.立法、觀點、理想、信念想  2.思想觀念  2.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情  3.道德品質  3.國民公德、集體觀念、法紀觀念、勞動觀點、       行為規范、義務感、責任感感領  4.心理素質  4.性格、審美情趣、感受美、鑒賞美、創新意識       、實踐意識、生存意識、交往意識、合作精神域   1.模仿    1.生理機能與體質的鍛煉動能 2.適應    2.對環境適應能力的培養與鍛煉作領 3.熟練    3.基本生活能力與學習操作能力的培養與鍛煉技域 4.創新(發展) 4.勞動技能的培養與鍛煉   1.記憶    基礎知識:事實、現象、經驗、概念、規律、原      理、方法、結構關系認  2.理解    基本技能:讀、寫、算等學科技能知         觀察能力(準確性、條理性、敏銳性)領  3.應用    記憶能力(準確性、持久性、敏銳性)域         注意能力(集中性、分配性、轉移性)   4.綜合    思維能力(深刻性、靈活性、條理性)      想象能力(生動性、豐富性、現實性)學領 1.健康心態  1.高尚動機、濃厚興趣、樂學情緒、刻苦態度、       堅韌毅力、學習道德習域 2.良好習慣  2.勤學好問、操作實踐、立異創新、品味推敲、       討論爭辯策  3.正確方式  3.研究性學習:主動能動、多維互動、質疑問難略          、獨立分析、探索發現、解決問題、重在過程       、交往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
  
  3.學會學習,在當代非常重要,因此總結了“學習策略領域”,這領域涉及到健康心態、良好習慣、正確方式等類型。確定目標時,切不可大而空,面面俱到。
  4.認知領域最理想的境界是能在記憶、理解、應用的基礎上,達到綜合認識。這對分學科習慣了的老師學生來說,要有一個習慣過程,要逐步訓練。注意應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提高認知水平。
   三、活動方式的多樣性
  (一)要注意4個結合, 為達到綜合實踐活動方式的多樣性奠定基礎。
  1.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資源結合。
  2.家長、教師、社會人員共同組織活動結合。
  3.參觀、訪問、實驗、制作、調查、講演、演出、展評結合。
  4.學校、年級、班級、小組、個人活動結合。
  (二)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組織形式有以下幾種:
  1.分組活動。分組活動有兩種:一是按一定的人數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搭配組織起來的,為完成同一活動內容而合作學習的分組形式;二是指根據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和場地設施而組織內容不同的活動小組。分組活動可在班級、年級和校級進行。各種專題和社區服務宜采用這種形式。
  2.班級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同一內容和統一要求的活動,或在班級范圍內進行分組活動。這是主要的組織形式。各種專題、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等宜采用這種形式。
  3.年級活動。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同一內容和統一要求的活動,或者根據年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組織內容不同的年級小組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宜采用這種形式。
  4.校級活動。以全校為單位開展同一內容和統一要求的群眾性的、普及性活動,或者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內容不同的校級小組活動。校級活動可以是一校內部的,也可以是校際之間的。社會實踐活動宜采用這種形式。
  (三)活動課程的具體活動是以實踐為主的活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指導活動時要根據活動內容和學生特點幫助學生恰當地選擇活動方式。可將多種多樣的活動內容和方式綜合運用。不管何種活動方式,學生都應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因此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供給學生實踐和主動參與的機會,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最大限度地貫徹“以活動促發展”的原則,使學生真正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
  
  
  
基礎教育研究南寧25~27G3中小學教育文可義20012001文可義,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530023 作者:基礎教育研究南寧25~27G3中小學教育文可義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2:47

[新一篇] 繼承 發展 創新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簡介

[舊一篇] 綜合性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