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和釋疑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和釋疑,是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的一項重要手段,這是改革傳統教學方式——滿堂灌,和近年常見的教學方法——滿堂問的有效措施。對于這一點,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早曾覺察,如陳獻章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醒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陶行知有詩:“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培根也說:“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但我國長期以來,教師不敢任意質疑、釋疑,何況引導學生去質疑、釋疑,以致這個早被人察覺的老問題,遺留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才被教育工作者認真探討。
  感謝我所處的時代,允許我成為青年探討者。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探討引導學生質疑、釋疑的些膚淺的認識。
  一、要更新觀念,營造質疑氛圍
  無論滿堂灌或滿堂問,教師都是主動者,可以隨心所欲組織課堂教學,因而也就比較輕松。有些教師可以不備課,不寫教案,兩根粉筆一夾,在課堂上講得有條有理,有聲有色。要求他們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等于魯迅說的,使慣大刀的改耍棍棒,不容易。或怕質疑問難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或怕統考成績降低,或怕學生思維難以控制,陷于困境,或怕離經叛道,吃不了,兜著走。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本來存在認識方式的差異和矛盾,只有學生質疑,才使差異和矛盾顯性,老師才能清晰地把握雙方認知方式,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所以在理論上,這些“怕”是不必要的。學習基礎差積極性差的學生怕動腦子,怕質疑、釋疑,對教師把設疑、質疑、釋疑和諧的統一在教學中的做法,往往有一個不適應甚至反感的過程。因而教師除了有堅強的信心和堅韌的耐心外,必須在教學中不斷地營造質疑、釋疑的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你不能在一個戰栗的心理中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寬松活躍的氛圍才有利于學生質疑、釋疑,接納主動權。我在課堂教學中總竭力防止一切挫傷學生質疑、釋疑積極性的言行發生,多方消除學生畏懼心理,鼓勵學生質疑、釋疑的熱情。比如學生提出疑問。不管質量如何,我總是說:“你真是勇敢的孩子,敢于向課本挑戰!”“你這問題提得真棒,老師怕也提不出。”學生把問題提出,我加以歸納,然后總是先聽學生的高見。只要有一點點對,我就加以表揚:“你的意見某一點非常精彩。”“你的看法是對的,不過表達上還欠缺了一些。”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大,現在我的學生無論課前課中課后,都積極參與質疑,有時還喜歡來考考我,和我辯論。
  二、要引導幫助學生學會質疑方法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教育方法作了如下闡述:“教育不僅要傳遞和儲存知識,而且更應該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多的是激勵思考,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老師應成為學生的顧問,一位幫助發現問題,探索真理的導師。”我們應該利用孩子們好奇多問的天性,教給他們質疑的方法,培養他們質疑的能力,激勵他們思考。
  1.抓住課題質疑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對題目質疑問難,常常能打開文章的“窗戶”。如教學《人橋》一課,在出示課題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平時都見到過哪些橋,接著,在“橋”前加上“人”,問學生:“你們見過人橋嗎?”問罷,學生紛紛議論:人橋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叫人橋?人橋有什么用?人橋是誰建造的?……通過質疑導向,學生在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增強自學效果。
  2.抓住課文中重點詞、關鍵詞、重點句質疑
  如《王獻之練字》一文的教學,我抓住“自滿”“慚愧”“問”“明白”等詞和“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一句引導學生質疑:(1)王獻之為什么“自滿”?(2)為什么“慚愧”?(3)這一個句表明王獻之當時怎么想的?(4)王獻之明白了什么?(5)“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與王獻之成為大書法家有什么關系?通過質疑、釋疑,可使學生明確:(1)記敘文必須把過程寫出。(2)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他的主觀努力分不開,也與別人的幫助分不開。
  3.抓住文中的難點質疑
  難點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不易理解,阻礙達標的障礙。比如我在教學《七色花》時,有學生提出:“珍妮真是個大笨蛋,為什么不撕下一片花瓣,扔出去,說:‘我要好多好多的錢’?”我知道這是難點,就啟發學生思索:“錢確實很有用,如果珍妮要了很多錢,對她自己很有利,她卻去幫助雙腿有病的男孩站起來走路,這樣對別人有利,對自己有利和對別人有利哪個更有意義呀?”通過探討,師生一起解決了難點。
  4.抓住中心思想質疑
  如教學《爸爸的咳嗽》我在總結階段引導學生質疑:“這篇課文是:(1)表揚我關心爸爸的身體健康。(2)表揚我聰明能干。(3)表揚我在尋求爸爸咳嗽的原因中表現的科學態度。(4)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什么?”這樣既可明白全文脈絡,又可明白全文中心:環保工作關系全民身體健康,不容忽視。
  三、要拓寬釋疑渠道,教給釋疑方法
  學生的主體性不僅體現在主動質疑上,還體現在主動釋疑上,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學生釋疑能力的培養。
  1.通過聯系上下文釋疑
  聯系上下文是一種理解課文的好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歸納能力,也能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因此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釋疑。如學習《花潮》一文,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有風,花在動;無風,花怎么會潮水一般的動呢?”我就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釋疑:生:“在陽光照射下,萬紫千紅的花朵,使游客看得眼花繚亂,仿佛波浪在大海上翻騰。”生:“海棠花正處鼎盛時期,充滿蓬勃的生命力,游客看得出神,感到這一片花潮正飛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如海潮涌動。”生:“‘有風,花在動’,這是作者所聞;‘無風,花也如潮水一般地動’,這是作者的感受,是聯想。”實際上,這說明學生已經自己解答了自己的疑惑。
  2.通過觀察、操作釋疑
  有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試試,遠比教師講十次、百次強。如《烏鴉喝水》一文,若只是單純的講解,學生不易理解烏鴉喝水辦法之妙,若讓學生自己動手,那么問題就很容易理解。
  3.通過參觀訪問釋疑
  教學《自選商場》時我引導學生質疑:“難道沒有顧客貪小便宜,把小商品藏大衣里帶出去?”討論之后,我估計學生心里的疙瘩不是理論所能徹底解決的,于是組織學生分批去超市、“1+1……”等處去參觀。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學生不但明確了自選商場的“特別”,而且回來之后的日記也寫得挺棒。
  4.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釋疑
  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二段,我引導:“這一段是寫風景優美還是寫物產豐富?”“寫西沙群島的什么風景優美?”“為什么海水會有這樣美麗的色彩?”這幾個問題極易理會,課文已寫明“因為海底有高聳的山崖,有低陷的峽谷,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再引導質疑,海水深藍表示海水深呢還是淺呢?那么淡青呢?綠呢?杏黃呢?學生說不清了,這時我就啟發學生回憶:“你看過我們家鄉那條泗溪的水吧,淺水什么顏色?稍微深點呢?再深點呢?……”這樣一來,學生理解了,海水比泗溪水深千萬倍,所以色彩更豐富美麗了。
  四、要認清探討目的,端正探討態度
  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唯一目的是把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要嚴肅對待,萬不可把它視作耍花腔、趕時髦、包裝自我的舉動。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必要的條件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必須認真備課,認真設計,不可馬虎。我以為這是關鍵的關鍵,否則語文教學仍然走不出滿堂灌、滿堂問的框框,頂多只是加了一塊遮羞布而已。

語文學刊:基礎教育版呼和浩特30~31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鄭燕南20082008
鄭燕南 浙江文成縣大峃鎮中心小學,325300
作者:語文學刊:基礎教育版呼和浩特30~31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鄭燕南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2:26

[新一篇]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性的激發

[舊一篇]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開放性、不平衡性和同步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