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對青年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愛國主義就是對祖國的忠誠、熱愛的深厚情感。這種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與為祖國事業獻身的精神是內在統一的,它使人們自覺承担對祖國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維護祖國的團結和統一,獻身祖國的繁榮和富強。歷史上的愛國主義是人們評價個人和社會道德的重要尺度,成為調整個人與國家、個人與民族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我們今天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該而且必須把已深深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心理構造之中,對國民的觀念、行為起潛移默化作用的傳統美德作為重要內容。
      一、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
  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內容十分豐厚。其中既有不利于社會進步的野蠻的奴隸道德和落后的封建道德,更有利于社會協調發展的傳統美德。這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精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具有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道德遺產。正如羅國杰先生在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所說:“在倫理學意義上,所謂人民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多少代表或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所謂民主性,就是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多少調動或有利于發揮絕大多數人自覺履行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社會義務的積極性;所謂革命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多少促進或有利于舊社會關系的瓦解和新社會關系的建立;所謂科學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多少正確揭示或說明人類的社會道德關系或它的某一方面。”這類具有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道德遺產經過改造、加工,無疑是對廣大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表現為:
    1.主張在群體的人倫關系網中揭示個人存在的意義,強調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
  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注重人倫關系的教化作用。儒家“亞圣”孟子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概括成五類,并提出了調整這五類關系的道德原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系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后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義以立生”。在這里,“義”主要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則主要指個人利益。“以義制利”實際上是一種植根于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2.崇尚“威武不屈”、“精忠報國”的高尚氣節,推崇民族正氣的愛國主義情感
  以儒家思想為主干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十分重視個人道德情操的培養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推崇“威武不屈”、“精忠報國”的高尚氣節。儒家創始人孔子自我操守高潔,倡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見義不為,無勇也”,“匹夫不可奪志”等精神;孔子的后繼者孟子更明確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強調“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要求人們“持其志”;《易傳》則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光輝思想后來被正直的封建官吏、正派的思想家繼承并弘揚:著名將領岳飛屢抗外敵入侵,以鮮血和生命“精忠報國”;宋代名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并在積貧積弱的宋代力主改革;文天祥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親歷危難,吟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明末顧炎武則以天下為己任,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超越封建社會而至今仍放射著光輝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仁人志士,將激發當代青年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3.強調正確認識“人性”,倡導“仁家”的人道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注重對“人性”的闡發:孔子明確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在他看來,人性在初始階段偏重于自然之性,因而極為相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受不同環境、不同教育的影響,人性就產生了差別,有的還相去甚遠。孟子則認為,可愛的行為、人品叫做善,“好善優于天下”,“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還指出,“樂善”是社會中處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際關系必須具備的起碼道德和相互交往的基本準則。這種對“人性”和“善”的認識顯然是較為進步的,在今天看來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它揭示了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可行性。
  儒家倫理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倡導“仁”,并把它作為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認為“仁愛”是人我關系的準則,在“我”與人的關系中,惟有從“愛人”出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達到“人恒愛之”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系。“仁愛”思想實質上是對人類有史以來就存在的原始人道主義的發揚。孔子要求統治者“節用而愛人,使命以時”,主張薄稅斂、省刑罚,以“仁愛之心”對待臣民,盡可能減輕人民負担,反對過分地壓迫和剝削;孟子則告誡統治者要“體察民情”、“為民父母”。指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這就是說,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卿大夫、士庶人,都必須胸懷“仁愛”之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提倡并身體力行具有普遍意義的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倡君以民為貴,父慈子孝、夫義妻賢、兄友弟恭;待友誠信、為人正直、處事循義;尊老愛幼、尊師敬長、撫貧憐弱;主張仁、義、禮、智、信;倡導溫、良、恭、儉、讓。要求人們以修身養性為本,以社會穩定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從我做起,在實現父子、夫婦、兄弟、妯娌之間和睦相處的基礎上,盡到自己對社會的義務,以使社會在穩定中生存和發展。這類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其實質而言,既是人類進行社會的物質生產和再生產以及自身繁衍的最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準則(或曰基本道德),它們是在一定程度上正確揭示或說明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道德遺產。
      二、如何對青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從前面的概括可以看出,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精華,它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維系億萬顆人心,激勵炎黃子孫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積極作用,而且對當前培養廣大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覺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仍將起推動作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對廣大青年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呢?我們認為,應著重抓以下幾個方面:
    1.強化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教育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大青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正由封閉向開放,由守舊到革新,由單一向多元發展,獨立意識、自主意識、自我意識增強,更加重視實踐、重視實效、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正在重新確定是與非、美與丑、得與失、榮與辱、尊與卑的評判標準,權利觀念、民主觀念、平等觀念、時效觀念、競爭觀念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表現得強烈。然而,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青年革新觀念、開拓進取的同時,也對青年的觀念和行為產生負面作用:一些青年的國家觀念、集體觀念、社會責任感、主人翁精神日趨淡漠,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逐漸滋長。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而且必須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所強調的為民族為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來教育廣大青年,使他們認識到: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同廣大青年的個人利益乃至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局面的存在,說明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存在著一定矛盾,必須依靠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來調適。廣大青年要接受傳統美德中“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等思想的熏陶,自覺地“以義統利”、“以義制利”,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社會各界要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道義,增強青年的集體榮譽感,使廣大青年關心集體,愛護集體,自覺地在集體和社會的人倫關系網中實現自我價值。
    2.加強“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這一代青年“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國家和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廣大青年應該而且必須具有對祖國,對人民深厚的熱愛情感,把愛心無私地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生長于文明古國的中國青年,由于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歷史上素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五四”時期,青年學生就充分發揮了“先鋒和橋梁作用”,繼后,在許多關鍵時刻,我國青年都勇敢地站在歷史的前列,把赤子的愛心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今天我國的廣大青年,生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宏偉實踐,要弘揚中國青年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自覺培養關心整體、“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感,把自己的忠誠和愛心、智慧和勇氣、知識和才能奉獻給祖國和人民,以無愧于偉大的時代,無愧于慈祥的祖國。
    3.進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仁愛”原則,實際上是對原始人道主義的發揚。在先期的歷史發展中,它對于協調和改善人際關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由于社會轉型,信息爆炸,我們民族的許多傳統美德被一些青年拋棄了。“路見不平挺身而出”成了“瓜娃子”,“路見不平繞道而行”被視為“明智”;忠厚即是無用,有錢就是大哥;得道并未多助,失道并非多責……傳統美德的迷失,導致一些青年道德觀念淡薄,是非界限混淆:少數青年大搞“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一時靠商業欺詐或野蠻經商發財以后,就賭博嫖娼,吸毒販毒。嚴峻的現實告誡我們:必須對青年進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實際上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仁愛”原則糟粕的揚棄,它所張揚的“愛”,是愛他人、愛集體、愛國家、愛民族,體現了人們對共同利益的關切,譴責一切危害中國人共同利益的行為。目前特別要教育青年真正懂得,對人民的利益、權利和他人的人格、價值必須尊重和愛護,只有愛護他人和全民的利益,尊重他人和人民的權利,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協調發展,使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大幅度增加,在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滿足自我的要求,實現自我的價值。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不僅要求青年尊重和愛護人民的利益、權利和他人的人格、價值,而且還規范青年的行為,批判少數青年的“不人道”舉動,諸如坑蒙拐騙、吸毒販毒、賣淫嫖娼、見死不救,見危不扶等等。
    4.加強如何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
  前面說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有許多為世人公認,至今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確揭示或說明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這些觀念和準則,實際上是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證明能保障正常的社會交往和穩定的社會秩序而形成的公共生活的基本道德。廣大青年作為我國社會的一部分,當然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遵守這些基本道德,既是社會對青年的要求,也是每一個青年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社會中少數青年不遵守基本道德,不履行自己對社會的義務:有的青年不顧道德廉恥,攫取金錢;有的青年不顧家庭經濟狀況,追求吃喝玩樂;有的青年厭煩勞動,只講享受;有的青年不管他人悲苦,只顧自己冷暖,甚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現實要求我們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幫助青年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明確道德義務,加強道德修養,陶冶道德情操,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在工作中,克己敬業,勤奮努力,開拓進取;在學習時,刻苦鉆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社會上,撫貧幫弱,對友誠信,待人友愛;在家庭中,孝敬父母,愛撫妻子和子女。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世代相傳,永不泯滅。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我們今天對廣大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廣泛采用各種宣傳手段,對廣大青年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責任編輯:彭書貴]*
  
  
  
云南學術探索昆明55-57G2思想政治教育扈遠仁/唐永進19961996 作者:云南學術探索昆明55-57G2思想政治教育扈遠仁/唐永進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2:32

[新一篇] 點撥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舊一篇] 愛我空軍——大班系列活動設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