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文學與中學生及中學語文教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文學與中學生、中學語文教學關系密切,當代文學與中學生、中學語文教學關系尤其密切。對此進行探討,無論對于當代文學,還是對于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學,都頗有意義。
  一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1億3千萬,其中中學生4684。在一個文化基礎和國民教育相對薄弱的國度,他們迫切需要精神食糧。滿足其精神需求,當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途徑,而建國后的文學由于其“當代”特性,毫無疑問是重要的方式與途徑之一。
  中學生、中學語文教學與當代文學的交互影響,貫串整整半個世紀。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紅一創”“青山保林”(《紅日》《紅巖》《紅旗譜》《創業史》《青春之歌》《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等小說,魏巍、楊朔、劉白羽、吳伯簫、秦牧等散文,賀敬之、郭小川、聞捷等詩歌,不斷激發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學對當代文學的熱情,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至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及時入選當代作家作品,可以說是“十七年”文學和“十七年”中學語文教學的傳統,李@①的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1953年11月發表,1955年部頒《初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即將它列為“應該用較多課時講授”的課文。新作問世不久便選為中學語文必講課文的,還有楊朔的《三千里江山》、馬烽的《一架彈花機》、趙樹理的《三里灣》、艾蕪的《屋里的春天》、張天翼的《他們和我們》、秦兆陽的《王永淮》、西戎的《糾紛》、華山的《童話的時代》等。至于大綱規定課外閱讀的當代文學篇目,從《阿詩瑪》到《黎明的河邊》《龍須溝》等,包括各種題材、體裁,乃至有些一直作為教材或課外閱讀篇目沿用至今,繼續發揮范本功能,為中學生所借鑒,為中學語文教師所樂道。
  跳過“文革”,進入新時期。劉心武從中學語文教師走上文壇,《班主任》一問世,首先傾倒中學師生。也許是一種偶然現象,也許偶然之中包含某些必然因素,由《班主任》發軔的新時期第一股文學潮流就與中學生活緊緊相連。此后,曾經執教過中學語文的張賢亮、韓少華、劉震云、孟曉云,以及王蒙、張潔、鐵凝、莫言等作家,他們取材于中學生活的《早安,朋友》《塔鋪》《中學生三部曲》《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等,不斷在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學中引起反響。至于瓊瑤、三毛、岑凱倫、姬小苔、鄧藹梅、金庸、梁羽生風靡校園,汪國真炙手可熱,難以確數的中學生沉湎其間,至今記憶猶新。
  直到2000年第11屆全國書市期間,連獲新概念作文競賽大獎而與大學無緣的韓寒,為少男少女簽名售書大受歡迎,進而有人斷言文學到了“小男生小女生的時代”。不管這斷言有無充分根據,是不是一種商業炒作,但它至少反映了中學生與當代文學的關系一如既往,并且由強迫接受的“計劃閱讀”轉向了自主選擇的“市場閱讀”。4684萬中學生確實需要文學,尤其渴望通過文學去感受正在跳動的時代脈搏,吮吸世紀之交的現實乳汁,解除應試桎梏下的精神饑渴。“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文學新景觀,對于正處在多夢、多彩、多思、多變年華,不愿用大一統模式塑造自己,而企盼擁有豐富世界的中學生來說,更富有一種神奇的魅力。
  中學生需要當代文學,當代文學同樣也需要中學生。4684萬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生活是當代文學的豐富資源,完全有理由要求給予藝術的反映。然而,在相當長的時段中,文學只是成人的天下,介于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半成人半兒童”的中學生文學,或曰“青春期文學”,并沒有被文學界足夠重視。盡管人們承認中學階段是人生充滿夢幻色彩的美好時光,都懂得此間教育極端重要;盡管研究青春期的理論著作汗牛充棟,但自覺而藝術地描繪青春期,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作品卻不多見。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春潮打破了這種局面,青春期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影視劇頻頻爆響,構成一種創作態勢和文學現象,它們證明當代文學開拓中學領域大有可為。事實上,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既生活于社會之中,又未正式跨入社會的門檻,面對萬花筒般的現實和人生,他們既感到新鮮、好奇,又感到困惑、迷惘,一會兒充滿明媚的幻想,一會兒感嘆世俗的炎涼。青春期又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巨變的時期,面對自身和同窗的種種變化,他們或驚或喜,或憂或慮,尤其是對身邊異性更加敏感,舉手投足都可能激起情感漣漪。男女同窗共讀,朝夕相處,偶或迸發情感火花,友誼乎?早戀乎?青春期又是人生的第二個“斷乳期”,處于該時期的中學生,開始走出長輩的庇蔭,獨立意識增強,對新事物敏感,對新思潮追逐,對過多的干涉不滿,對大同小異的說教厭煩,逐步形成與長輩不同的世界觀。凡此種種,既是一個個現實問題,又是一片片文學題材。他們的校內生活與校外生活、生理變化與心理變化,他們關于理想、現實、社會、家庭、人生、早戀、代溝、升學等等,有若干個“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召喚文學加以表現。讓中學生在自己世界的形象顯示中獲得美的享受,在美的陶冶中獲得思想的啟迪、人生的感悟、真善美的追求,幫助他們從困惑、矛盾中找到觀察世界的正確視角,從而順利地闖過迷蒙的霧區,健康地踏上人生的坦途,這也是文學的責任。
  當代文學需要中學生,不僅表現在他們的生活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且他們對當代文學的熱情還是一個廣闊的文學消費市場。世界之交,大眾文化、電子文化、消閑文化幕天席地,于是有人喟嘆文學失去轟動效應。如此判斷置于大文化背景之下也許不無根據,但在文學領域,其實并不盡然。中學生文學近期就已經演變為一個熱點,許多出版社競相包裝中學生之作或者描寫中學生活、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作品。有的力推《花季·雨季》作者郁秀的新作《太陽鳥》;有的力推17歲的黃思路作品集《十六歲到美國》;有的力推蔡智恒的《雨衣》;有的力推年僅13歲的冬陽處女作《雪球滾太陽》;有的力推張平的《對面的女孩》;等等。就銷量而言,韓寒的《三重門》已超過27萬冊,而《零下一度》出版40天,已達22萬冊,頗有趕超《三重門》的牛勢。當然,其消費者并不一定完全是中學生,但從第11屆書市韓寒風光的場面推斷,中學生是它們的消費主體。隨著中學生的成長,這塊市場還孕育著更大的潛力。如果文學增強市場意識,有效地開發它們,積極健康地培護,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使中學生延續其對于文學的熱情,那將是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二
  當代文學進入中學,不僅有利于滿足中學生的精神需求,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有利于實現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
  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簡稱新大綱,下同),總結建國以來語文教學的經驗教訓,洋溢鮮明的時代氣息,體現現代社會對語文教育的要求,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特別強調語文學科應該著眼于“人”的培養,注重全面提高中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從生理學角度講,所謂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必須是整個大腦功能的充分利用。迄今為止,科學研究表明,人腦由于作用不同,常分為左腦與右腦。左腦掌管理性思維,訓練理性思維的“左腦教育”應當高度重視。人的右腦掌管情感、審美等功能,“右腦教育”也十分重要,一旦忽視,自然不利于人的身心性情等諸種機能的健康。而重視右腦教育,文學担負不可推卸的責任。當代文學變動不居、爭議頻仍、活躍多彩,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說,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意識的強化,以“人”為本,使文學回歸本體,是當代文學走進新時期的時代性標志。當然,這并非說其它時段的文學沒有“人”,而是說過去由于社會歷史原因形成的諸種文學觀念,在理解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時,往往強調“總和”,而淡薄了作為主語的人,或者說“總和”青睞的常常是階級的人、集團的人、群體的人、社會學意義的人,甚至是抽象意義的人,帶著各種面具的人,被神化美化或丑化惡化的人。當代文學發展到新時期所突出的“人”,則是更多強調個性化的人、實實在在的人,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是卸卻各種面具與清除了各種標簽的人。中學語文教學吸納這一成果,積極引導學生介入當代文學,將有益于發展施教對象的健康個性,使之形成健全人格,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新大綱還強調“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培養創新精神,語文學科并不亞于自然學科。實施創新教育可以通過其它時段的文學,但當代文學由于有起點而無終點的開放性、流動性、爭議性,而始終處于不斷創新的前沿。遠的不追溯,就說新時期文學,學界幾乎公認它用十余年時間,走完了歐美100年的歷程,它新作源源,爭議不斷,各種現象、思潮、流派層出不窮,謂之各領風騷三、五天,不免夸張,但花樣翻新、標新立異,我不同你,你不類他,像別人便沒有自己,像自己便意味著自己的死亡,成為文壇實情與圈內共識。引領中學生走進活潑不羈、云譎波詭的文學新天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當代文學,猶同把他們帶入涌動著無限生力和活力的張力場,必將激活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拓寬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空間。
  新大綱還強調母語教育。語言是人的思維工具與交際工具,它負載文化信息,影響人的思維方式、生存方式。母語教育既要堅持民族化,又要堅持現代化。就中國文學而言,如果說古代文學、現代文學,比較多地體現了母語的民族化,那么當代文學則較多地顯露了母語的現代化意向。它遵循母語的基本特點與規律,以白話文、普通話為基礎,隨著社會歷史的遷演而不斷新變。當代文學語言的變化,又在不斷影響中學生的口語與書面語。如果說龍新華、茅曉群的小說《柳眉兒落了》《為了沒有失去的》,體現了80年代中學生書面語言的某些特征,那么《三重門》《零下一度》則體現了90年代中學生書面語言的某些特征,理性地研究作者如何感悟生活并訴諸文字,如何形成良好的語感,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文化底蘊,也有益于進行母語教育,實現語文教育的現代化。
  三
  然而,關于當代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的命題,既沒有引起當代文學界的重視,也沒有引起中學語文教學界的重視。兩個領域自給自足,兩支隊伍劃地為牢,雖不能說沒有些許交往,但總體呈分離狀態是鑿鑿事實。
  改變這種狀態,我以為要抓住新大綱頒布實施的契機。第一,當代文學界要積極樹立中學意識,了解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創作更多更好的反映中學生活,適應中學生閱讀的佳作,滿足中學生的精神需求,激發中學生的文學熱情,尤其是他們對文學新變的熱情。當代文學理論批評應當關注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建國后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相互影響的經驗教訓,從理論與實踐的層面深刻闡述兩個領域交叉滲透的前景。
  同時,中學語文教學界在更新觀念時,要不斷明確當代文學對于實施新的語文大綱的意義,不斷明確中學語文學科的穩定性、規范性、滯后性與當代文學的流動性、爭論性、超前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在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中,恰當地傳遞當代文學的最新信息,積極指導學生的當代文學閱讀,改變放任自流的狀態,使中學語文教學真正“三個面向”,“富有時代氣息”,“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讓品位高純的文學活水浸潤校園。
  第二,中學語文課文要適當選錄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多樣的當代文學作品,特別是新時期文學作品。盡管初、高中新大綱規定的古詩文背誦篇目和課外閱讀推薦書目,都以古代文學為主,現代文學極少,當代文學闕如,但新大綱取消了基本篇目,提出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特別提示“任課教師可補充推薦”課外閱讀書目,鼓勵師生創造性的教與學,這無疑開拓了中學語文教學的空間,使各地各校在確定課文時選擇當代作品成為可能。當然,要推薦、介紹、指導,教師首先要了解當代文學,關注當代文學的變化,具有對新作品作出第一次審美判斷的能力。而事實上許多中學語文教師忙于應試教育,限于時間、精力和條件,對當代尤其是新時期文學非常陌生。老教師難以改變思維習慣和審美趣味,對新人新作缺乏興趣。新教師雖然了解一些新人新作,但迫于教學行規,不能不就范中學語文教學的現實,其結果是中學語文教師群體性地疏遠當代文學,缺乏當代意識,如同著名作家不會做語文作業那樣,語文教師讀不懂當代作品。因此,建議中學語文教師都應該多關注當代文壇動態,多讀當代作品,從中遴選精品力作指導學生閱讀,確保教學富有鮮活的時代氣息。
  第三,將當代意識引入中學語文教學,不斷吸收當代文學的最新成果。建國以來部(委)頒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教材,包括2000年新大綱,一直沒有確立“當代”概念,而把建國后的文學歸入“現代”之中。其原因可能一方面由于文學界對當代文學的概念還存在爭論。另一方面,人們習慣認為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屬于過去時態,已成為歷史學科,許多問題已有定論,許多作品已成范式,比較吻合中學語文教學的穩定性、規范性。而當代文學具有流動性、爭議性、超前性,事實上又與中學語文關系密切,這樣就只好選錄當代作品,而不出現“當代”字眼,通用“現代”呼之。如1987年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5冊附錄三《我國的現代文學》介紹說:“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文學事業也得到發展。1949年國民黨反動派終于被我們推翻了,帝國主義勢力也被趕出去了,人民得到解放,文學得到解放,現代文學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發展,越來越繁榮。”1991年版高中語文第6冊附錄一《我國的現代文學》,則表述為“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文學事業也得到發展。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學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發展,越來越繁榮”。1991年版高中語文第4冊第4單元“詩歌”部分選錄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和舒婷的《致橡樹》,冠名“中國當代新詩兩首”,這是中學語文教材第一次出現“當代”概念。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卻又提出,“要重視選取反映建國以來的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的現代文學”。2000年新大綱對課本選文要求“以我國現代作品為主”,“富有時代氣息”,又隱去了“當代”概念。無論怎樣表述,建國后的任何一版大綱、教材都未拒選當代作品,從不出現當代概念到羞澀地出現“當代”概念,可以說明當代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的關系,與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中學語文教學的關系是一致的。
  其實,出現不出現“當代”字眼,是否將當代作品歸入現代行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學語文教學不能沒有當代意識,不能不積極吸收當代文學比其它階段文學更加突出的新氣息、新成果、新觀念、新思維、新美趣、新表述。例如中學“散文”教學,幾十年來一直固守“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之說,新時期的散文實踐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舊的概括已經涵蓋不了新的散文世界,如果仍然固守“形散神聚”,不管學生對此掌握得多好多牢,也理解不了新的散文實際。再如中學語文教學一直強調作品“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等所謂的客觀性,新時期接受美學興起,更加強調讀者“我”“讀”出了什么,接受者的主體意識愈益突出。更新閱讀觀念,不僅有助于理解新的作品,而且即使對于傳統作品,也有助于理解為什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進而有助于培養讀者的閱讀想象能力,擴大作品的藝術空間。總之,中學語文教學引進當代文學最新成果,符合新大綱關于語文教學要“三個面向”,“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以我國現代作品為主”,“聯系現實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的規定,有利于培養和造就適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準下加十
《中學語文教學》北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林道立20012001林道立 江蘇揚州教育學院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北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林道立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3:04

[新一篇] 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大量閱讀問題

[舊一篇] 論教師教育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