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從2000年秋季啟動,在國家級實驗區已進入第三年,在省級實驗區也已經進入第二年。和其他課程一樣,自實驗以來,語文課程正在發生重大變革,語文教育、教學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
      一、對課改的基本估計
    (一)成績與進步
    1.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實驗區的語文教師,對課程改革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們態度積極,思變求變,認真學習,努力實踐。遠的不說,進入新時期的20年,從來沒有看到老師們這樣自覺投入、全身心投入;從來沒有看到廣大教師煥發出如此之高的語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2.新課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為。看得出廣大教師自覺學習、積極思考、深入研究、不斷探索的良苦用心;看得出廣大教師對課程理念由不甚理解到逐漸理解到付諸實踐再到加深理解的過程。此次課改,由于提出一系列新的課程理念,因此,有理論指導,有改革力度,有比較明確的改革方向。
    3.語文課程發生了初步的、革命性的變化。首先,這個變化是全方位的,涉及到課程、教材、教法等語文課程的所有方面。老師們對課程改革的認識,也不再停留在教學改革這一既窄又淺的層面上。在實驗中,老師們普遍重視開發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容,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與形式。這在以往的改革中是不多見的。其次,語文教育、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教學中,教師力求準確定位,由“教學的主宰”轉為“合作學習中的首席”;重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改進自己的“教”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由于學習主體的地位開始得到尊重,由于激發了興趣,培植了自信,絕大多數學生愛學語文了;由于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始落實自主學習,落實讀書實踐,大多數學生真學語文了;由于開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樂于發表個人的感受與見解,樂于讀出自己在學習中的思考與發現,部分學生開始有個性地學語文了。過分注重內容分析、過多進行機械、重復的單項訓練的語文教學,老師主宰課堂,“牽著學生走”的語文教學,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的語文教學,逐漸淡出語文課程。
    (二)問題與思考
    改革中的語文課程,特別是語文教學,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是前進中的問題。只要保持清醒的認識,認真分析,加以改進,這些問題是不難解決的。
    1.對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需要進一步準確理解和正確體現。防止偏向一端或二者分離,造成兩敗俱傷。
    課程實驗中,有重視人文性、忽視工具性,偏于人文內涵的開掘、疏于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運用的苗頭。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時下有的語文課,為了體現人文性、開放性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安排過多的非語文活動,喧賓奪主,以有別于內容分析、機械訓練的形式,造成了同樣的后果——語文效率、質量的減損。我們應牢記“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語文課的專務。我們一定要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2.要否定“教師為中心”,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流于形式,又放棄教師主導作用的情形出現。
    課程實驗中,有片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使自主異化為自流,合作學習變成自由活動的苗頭。這不是課改期望中的自主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既要實行教學民主,做到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的權利,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對教學全過程的指導,使學習成為目標明確、氛圍愉悅、人人投入、個個實踐、生動活潑、省時高效的學習。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要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平等對話中因勢利導,師生在互動交流,教學相長中一起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3.要否定“課本為中心”,不應把教科書視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但教科書仍是教學的重要憑借,要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
    教科書編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內容的滯后性,教材編排的定型化,課程資源的有限性。課程實驗主張“用教材教”,反對“教教材”。也就是說,教師要指導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時、因生制宜,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但是,也應當看到,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體現了基本的教學要求。因此,它又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對于資源有限的地區、學校更是如此。教學中,一方面要適當地引進相關的課程資源,如,課前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增加對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課中插入相關資料、文章的閱讀,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課后推薦讀物,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要用好教科書,憑借教材培養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警惕出現忽略教材的內容、要求,忽視對課文的研讀,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內容或過多安排與學習語文關系不大的活動的做法。
    4.要否定“課堂為中心”,反對把師生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語文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但課堂教學仍然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一定要結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局面,向自然、向社會、向現實生活開放。不僅要讓課堂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而且要拓寬語文教育、教學的途徑,引導學生在自然、在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經過我們不懈的努力,實現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的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的結合,建設起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
    但是,我們還應看到,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機會主要在語文課上。因此,還要把課堂教學作為改革的一個重點。要大力研究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使課堂教學準確體現新的課程觀念,既要開放、搞活,又要扎實、高效,全神貫注地“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5.語文課堂教學,要改變教學內容單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凝固、教學方法僵化的狀況,從教學思想到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都要有實質性的改變,但這種改變一定不要是功利性的、形式主義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規律,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我們要腳踏實地地探索語文教學的規律。靠什么?除了新的課程觀念,還要靠現代教學論、兒童心理學、語文教育自身的特點等等,還有一條最根本的,就是辯證的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我們要在上述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總有一天能總結出語文教學的規律,探索出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注重實踐、講求實效的語文教學過程與方法,進而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體系。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端正的研究態度,科學的研究方法,要力戒浮躁,要實事求是,要不斷探索,要勇于創新。語文教學應當有“基本式”——它反映了教學的基本規律,更應當因生、因師、因時、因地制宜,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在課改中,出現了在教學過程中與方法上制造新的模式化的苗頭,值得警惕。
    如此課程改革,是關系到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方向與質量的、影響深遠、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在實驗的不同階段,必定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我們要善于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把語文課程改革不斷推向前進。
      二、課程改革中的識字寫字教學
    (一)轉變觀念
    1.由“認寫同步”,拖長識字時間,變為“認寫分開,多認少寫,識字提速,降低難度”。
    以往從教學大綱到教材,片面強調識字的“實”,生字不識便罷,一識就要求“四會”——會讀、會寫、會講、會用。由于要求“四會”,要求“認寫同步”,每冊識字數量必須加以控制。以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來說,前四冊的識字量分別是160個、280個、380個、360個,共計1180個。每冊本來不大的識字量,由于認寫等要求一步到位,師生負担很重。《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則明確提出:“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這不僅是識字教學要求的變化,而且是識字教學觀念的變化。即由“認寫同步”,全面要求,調整為“認寫分開,多認少寫,加強寫字,降低難度”。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識字提速”,以便小學生及早進入利用漢字閱讀的階段。
    2.寫字要加強指導,提高質量。
    前面談到的“認寫分開,多認少寫”,既是識字的策略,也是識字、寫字教學的一個原則。這個原則要求寫字教學,一是寫字量比識字量要少,二是寫字與識字不同步。寫字量少多少?拿人教版實驗教材來說,一年級上冊要求認400個字,要求寫100個字;一年級下冊要求認550個字,要求寫250個字。一年級上冊每課只要求寫3~4個字;一年級下冊每課要求寫5~6個字。寫得少,更容易寫得認真,寫得好。寫字與識字的安排怎么個不同步?識字,把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放在前面學,基本上不考慮字形的繁簡難易;寫字,則嚴格按照書寫的規律,在編排上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筆畫少到筆畫多,由獨體到合體。如,一年級上冊要求寫的字基本上是獨體字,每課學寫的3~4個字,相對集中練寫一兩種基本筆畫,“一二三”著重練寫橫畫,“八入大天”著重練寫“撇、捺”,“口日中”著重練寫“橫折”。
    3.重視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識字。
    《課標》從三個維度提出教學目標,在識字方面也有所體現。如:“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課程改革中的識字教學,要落實上述目標。識字要采取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在老師指導下認識教科書中要求認的字;一條腿是學生自己利用各種資源,在生活中自主認字。實驗證明,在小學生之中蘊藏著極大的自主識字的積極性。只要老師有鼓勵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只要老師經常拿出點時間、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交流、展示自主識字的成果,學生就會以出人意料的表現給老師一個個驚喜。
    (二)改進策略
    1.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包括閱讀教學,要落實《課標》提出的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學中突出這個重點,在教學時間、教學環節、教師指導、學生認記寫等方面予以保證,特別是在閱讀課上要防止只抓課文的閱讀、理解,蜻蜓點水式地處理識字、寫字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要相信兒童的認字能力,調動小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態下,識字、寫字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2.要求認的字,要明確要求,努力做到當堂認記,及時鞏固。教科書中要求認識的字,只要求認識——在教材中認識,挪個地方還認識,沒有其他要求。在教學中不要拔高要求。有的老師以為,對要求認識的字,引導學生逐字進行字形分析,達到每個部件、筆畫的精確記憶,能提高認字質量。這樣,花費的時間很多,又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担,效果不一定好。其實,認字和認人是一個道理。認人,不必記住五官特征、穿著打扮,記個大體輪廓即可,見面次數多了,便認識了。要想取得理想的認字效果,一要第一次見面力求給學生以強刺激,使學生對要認的字產生強烈、深刻的第一印象。如,利用音像、動作、情境等加強漢字與事物的聯系,鼓勵學生用自己想到的辦法記字,以加深對生字的第一印象。有的老師在教蔬菜、水果用字時,讓學生對照實物看標牌,看看、摸摸、讀讀、認認,甚至嘗嘗,調動多種感官認字記字。有的老師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學生用猜謎的方法記“秋”字,用會意的方法記“閃”、“筆”字,用加一加的方法記“們”(門+亻),用減一減的方法記“幾”(機-木)。二要當堂采取多種方式復現,力求做到要認的字當堂大多數學生都能認得。這就需要時間充裕,形式多樣,全體參與。如,分組玩字詞卡,玩魔方(每一面寫有本課要認的生字詞),做摘蘋果、找朋友、奪紅旗的游戲,讀含有本課生字的詞語、句子、兒歌,讓每個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在合作學習中,與要認的字多次見面,“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見面就成了好朋友”。三要及時復習鞏固。根據兒童遺忘“先快后慢”的規律,剛剛認識的字一定要在以后的兩三天中及時復習。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鞏固識字的方法,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在口頭組詞中,在生活中的各種場合,留意生字的復現,做鞏固認字的有心人。
    3.重視對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識字的引導與交流,不斷擴大識字成果。一方面可以聯系教科書中的識字內容,引導學生增識字詞。如,學習《操場上》一課,結合認識“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字詞,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認識一些體育器械,增識一些漢字。又如,學習《自選商場》一課,結合認識食品、日用品、文具用字,引導學生到自選商場看一看,收集一些商品包裝袋,認認上面的字。另一方面,借助教材中的有關提示,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如,人教版教材在“語文園地”中,陸續出現了認班上同學的姓氏字,認廣告、路牌上的字,認電視屏幕上的字,認書報雜志上的字的提示。教師可據此進行課外識字的引導與交流。再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隨時隨地在生活中識字,經常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識字的機會。如,指導學生把課外認的字,制成卡片裝進識字袋,或剪貼成冊,定期在班上交流。又如,在班上開辟“識字園地”,鼓勵學生在園地中展示課外識字的成果,與大家分享,把一個人認的字,變成全班認的字。又如,定期圍繞一個專題(動物、植物、玩具、文具、生活用品……)或開展的活動(春游、種植、養殖、開運動會、搞競賽……)組織自主識字的交流與展示。只要老師有意識,有措施,無論是城市的還是農村的學生,在這方面都會有令老師、家長吃驚的表現。此外,對識字的評價要跟得上。要轉變觀念,課內、課外認的字都能幫助閱讀,都應計入學生的識字量;課內認字丟幾個,課外認字揀一些,這樣的學生認字成績仍應視為優秀;允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暫時遺忘,要相信學生能在今后的閱讀中把暫時忘掉的字找回來。
    4.寫字指導要到位,要加強板書示范,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如果說學生認字可以充分發揮其積極性,有時可以“無師自通”,而小學生寫字,入學兒童大多是零起點,一定要“有師指導”。在課改實驗中,有的老師對指導寫字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認為這是軟任務,教學時間不夠,往往就把指導寫字和學生練字的環節省掉了;有的老師雖進行指導,但指導不利,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用展示寫字的課件代替教師的板書。寫字是小學,特別是低年級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學生的字寫不好,就沒有完成語文教學任務,老師的板書字不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
    加強寫字,一要從思想上重視。電腦時代仍需要把字寫得規范、端正、美觀,這不僅是交流的需要,還是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和民族素質的需要。二要以身作則。語文教師一定要練就一手規范、美觀的板書字。三要加強寫字指導。對低年級學生,寫字指導一定要到位。每次寫字,一定要提醒寫字的執筆姿勢,直至養成良好的習慣。每寫一個宇,一筆一畫的起筆、止筆,一筆一畫的占格、占位,每個字的間架結構,每個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筆畫之間的穿插挪讓……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要邊講解邊示范。而后讓學生先描后臨,發現問題,在評議中指導。隨著學生寫字能力的提高,要鼓勵學生說出寫每個字要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提高書寫水平。四要保證寫字時間。低年級每節課都應安排寫字,由寫字漸漸過渡到寫詞,每節課三五分鐘,細水長流。還要利用每周一節的寫字課,按寫字教材的要求,練寫硬筆字、毛筆字(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練習用毛筆描紅),力求使每個學生不僅把字寫對,而且書寫規范、端正,進而達到整潔、美觀小學語文教學太原76~80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崔20042004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次對傳統課程的變革,是一次教育的重構。從新課程與教學的關系、新課程與教師的成長、新課程與教學目的的定位、新課程與教學常規的審視,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角度看,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有“先破后立,不破不立”的勇氣和膽識,變革頭腦中舊的觀念,打破固有的條條框框,重構新的教育觀念,探索課程改革前進的道路。texts of Chinese/productive knowledge tendency/directive know ledge tendency/emotional cultivation“教材開發”包括教科書和教師指導用書的設計與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料庫的建設、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等多個側面,本文著重探討教科書的設計與編寫問題。閻鳳橋郭嬌(1979-),女,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10087The relations of Chinese teachers and subject of texts
  YU Yu
  (Guangxi Teacher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ry Department, Guangxi Guilin 541004, China)We have to think about that the key how to use the subject texts is one pers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by recounting the tendency of productive knowledge and directive knowledge, consider that using subject texts should supply a terrific place which students learn through their life and live.余昱 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54100 作者:小學語文教學太原76~80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崔20042004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次對傳統課程的變革,是一次教育的重構。從新課程與教學的關系、新課程與教師的成長、新課程與教學目的的定位、新課程與教學常規的審視,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角度看,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有“先破后立,不破不立”的勇氣和膽識,變革頭腦中舊的觀念,打破固有的條條框框,重構新的教育觀念,探索課程改革前進的道路。texts of Chinese/productive knowledge tendency/directive know ledge tendency/emotional cultivation“教材開發”包括教科書和教師指導用書的設計與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料庫的建設、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等多個側面,本文著重探討教科書的設計與編寫問題。閻鳳橋

網載 2013-09-10 20:53:59

[新一篇] 課程建設評估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舊一篇] 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續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